首頁>Club>

南明建立之初,控制有浙江、江蘇、安徽、福建、廣東、湖北、湖南、江西、雲南、貴州等地,可謂是佔據有半壁江山,而且江浙等地還是當時經濟最發達地區,是財政的主要來源地。在武將方面,算上後來歸順的農民軍將領,有史可法、左良玉、高傑、劉良佐、李定國、孫可望、鄭成功等。實力可謂是相當強悍,為何只堅持十幾年就被清朝滅掉?

7
回覆列表
  • 1 # 文史小饕

    說道這個問題小饕第一反應是想到了小時候的一部熱播劇康熙王朝裡的一幕康熙大罵朝臣的戲,其中有一個臺詞是:崇禎皇帝朱由檢,吊死在煤山才幾年吶,那顆老歪脖子樹還站在後面天天的盯著你們呢。是的,只要北京景山公園的那棵歪脖子樹只要還在,有關明朝滅亡的討論就永遠不會停止。

    扯開了,我們繼續回到話題。許多人喜歡拿南宋來對比南明,其實不然,如果說南宋亡於蒙古鐵騎太強大,那南明則是死於自己內部太過爾虞我詐。南宋雖然偏安一隅,但宋朝的財政體系卻沒有崩壞,這100年內南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經濟體。南宋的財力可以支撐之後多次北伐,可以交付得起給多方的歲幣,同時還能結交其他遊牧政權來牽制金朝。而南明時,國家財政已經千瘡百孔,單單一個遼餉就已經把國家的財政榨乾了,再加上時逢百年難遇的大疫和流民盜賊集團對於社會的極大破壞,靠著殘破的山河如何抵擋得住辮子軍,即使如此南明時期的朝廷內部從來沒有停止過互相爭鬥。外有敵人虎視眈眈,內有東林黨勢力相互鬥爭,這樣的情況下就是神將李婧恐怕也無力迴天了吧。

    其實南明在建立之初就已經存在了內訌問題了。以史可法為首的東林黨支援潞王繼位,而馬世英和江南四鎮則支援福王繼位。鬥爭的結果則是馬世英搶先擁立了福王登基,史可法被迫離開朝廷,至此就已經為南明朝廷埋下了一顆地雷了。朱由崧在登基後,自然對不支援自己的東林黨官員沒有什麼好感,史可法雖升遷到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卻毫無實權,而曾經的鳳陽總督馬世英則因有擁立定策之功升遷至內閣首輔。馬世英在成為內閣首輔後又大力培育自己的勢力扶持了閹人阮大鋮,但這結果對閹黨恨之入骨的東林黨官員自然是不能接受,朝廷鬥爭的這顆地雷自然被徹底引爆。明升暗降的史可法對雙方的爭鬥無力平息又不願參與其中,於是請求去江北督師,但是當他到江北四鎮時卻發現自己根本無法調動軍隊,為了籠絡軍隊史可法又向朝廷提出了一個非常牛逼的辦法:既然我管不住你那我就徹底放開你。於是賜原江北四鎮總兵以爵位,並將江北四鎮作為他們各自的封地。結果就是本來這些人只是不聽從調令這下反而成了朝廷承認的軍閥了。史可法的這一舉措雖然加劇了朝廷對軍隊掌控力的分裂,但名義上各地方勢力卻還是南明的勢力,但後面史可法的另一件事可以說直接讓本來就奄奄一息的南明政府直接被拔掉了氧氣管!當時的江北四鎮中,戰鬥力最為彪悍的是高傑的軍隊,史可法為了說服高傑出兵進行北伐,在高傑軍中住了很長一段時間加上高傑的邢夫人從中幫忙,最終成功說服高傑準備出兵。出兵前夕,高傑卻因為自己的盲目自大,死於一場鴻門宴,高傑的部將擁立其子為新的統帥,邢夫人為了能在朝中有人,主張高傑的兒子拜史可法為義父。這本來是拉攏軍隊的天賜良機,但遭到自命清高的史可法的拒絕。非但拒絕,史可法還提出讓高傑的兒子認太監高起潛做義父,這不明擺打人家的臉嘛。後來清軍南下,高傑舊部投降,這裡沒有緣故我都不信。

    清軍南下之後的南明一如風中浮萍但還尚存一線生機。但弘光帝的死掐滅了最後的生機。在他之後,不斷有朱家王爺稱帝或者監國,卻又都在清軍的攻伐下一個個的滅亡,隨著唐王之弟建立的紹武政權被擊敗後,桂王朱由榔的永曆政權已經被清軍逼退到了廣西且岌岌可危。而在這個時候曾與大明為敵的大順軍殘部在郝搖旗的統率下,於1647年進入廣西,護衛永曆帝居於柳州,並於次年聯合何騰蛟的官軍出擊湖南且連戰連捷。周圍各省得到鼓舞紛紛響應歸順,這個時候南明擁有七個省份,看起來有了最接近復國的希望。但是永曆朝廷內部的矛盾依舊尖銳,各個黨派在國破家亡之際依舊只顧個人私利,以國家命運和軍隊為籌碼互相傾軋,而農民軍也飽受官軍的排擠和朝廷的另眼相看而不能團結禦敵。最終在1649-1650年喘息過來的清軍在湖南,廣西擊潰南明軍隊,何騰蛟戰死,大順軍李來亨率軍隊脫離南明獨自抗清。失去大順軍的永曆帝再次踏上逃亡之路。而後以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為首的大西軍的加入才又給快要斷氣的南明朝廷再次吸了一口氧。即便如此卻也無力迴天,雖然後面在孫可望、李定國和劉文秀帶著的以大西軍為主的南明軍對清軍展開了全面反攻且一路高歌凱旋,甚至擊斃了定南王孔有德和敬謹親王尼堪,但勝利之後的南明舊疾復發,老毛病不改。看起來風光無限,然而內部不和諧的種子卻已經開始發芽。一方面接連勝利的李定國越發地引起了孫可望的嫉妒,另一方面孫可望又以武力威脅的方式逼迫永曆帝封他為秦王。於是他和李定國之間的矛盾又在永曆皇帝的推波助瀾下更加的不可收拾。最終公元1656年,自覺功勞甚多的孫可望密謀篡位,率軍攻打保護永曆帝的李定國而後失敗後投降清軍。

    李定國抗清

    投降後的孫可望出於對失敗的不甘,將大西軍的軍力佈防向清軍和盤托出。而李定國又對劉文秀不放心,軟禁了他。公元1658年四月,對大西軍佈防虛實極為清楚的清軍分三路進攻貴州,到年底時,吳三桂的大軍已然進入雲南,並於正月攻破昆明,永曆帝狼狽西逃進入緬甸,李定國率全軍在邊境的磨盤山設伏,卻在內奸的告密下落敗。大西軍精銳損失殆盡。公元1661年,吳三桂率軍進入緬甸向緬王索求永曆帝。次年四月,永曆帝與其子在昆明街頭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不久,聽聞此訊息的李定國也在憂憤中去世。

    縱觀南明短短十幾年我們能看到南明朝廷的內部鬥爭一直沒有停止過。由於崇禎死後沒有明確說誰來繼位,太子也沒能出逃,南明的皇帝明顯缺乏正統性。南明時期南方的的朱姓王爺太多,誰都想繼承大統誰又不服誰,表面兄弟而已,其內部矛盾不斷,南明皇帝雖各懷雄心復國然而朝廷與地方直接矛盾重重,朝廷內部也爭鬥不斷各自心懷鬼胎。雖然只有短短十幾年,但南明自身朝廷的內訌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朝廷各勢力之間最激烈最頻繁的時期也不為過。若朝臣一心向外禦敵清軍又怎麼會踏入中原土地一尺呢?

  • 2 # 常棣tandy

    一、南明滅亡的原因

    明朝中央政權被推翻後,在南方相繼建立的幾個南明政權,延續了近 20 年,幾度出現較好的局面。但是,幾個南明小朝廷最終還是一個接一個地覆亡了,其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在政治上,幾個南明政權實際上仍然是腐朽的明王朝的繼續。

    幾個小朝廷的統治者, 無不過著奢侈淫逸、貪婪腐朽的生活。他們雖然以恢復中原,恢復故土相號召,但都沒有采取任何減輕人民負擔,恢復生產,積蓄力量,長期抗戰的積極政策。既不能把人民群眾的抗清力量調動起來,也不能形成堅強的領導核心,更提個出能夠動員和鼓舞各階層人士團結抗清的綱領和口號。

    幾個南明統治集團之間,不是協同配合,互為聲援,而是鬧出一幕又一幕的互相排斥、互爭帝統的醜劇。在其各自內部, 又是奸佞當道,派系林立,爭權奪利,內訌迭起。朝廷中雖然出現過一些識大體、顧大局的將領,並在抗清鬥爭中做出過積極的貢獻,但是他們往往並不掌握實權,不能掌握和控制形勢。因此,南明各政權,雖有一定力量,並一度有所發展,但最終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第二,在軍事上,既沒有正確的戰略決策,也沒有形成統一的軍事力量。

    南明各政權中,一些主戰的將領曾提出過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性建議,但由於南明小朝廷的反動腐敗,都沒能實行。相反,一些錯誤的主張,因為迎合了朝廷苟安妥協、退讓逃跑的思想,反而得到了皇帝的採納。

    在兵力對比上,清軍自西安“轉旆東征”時,兵力也不過 20 萬左右,而南明的官軍、義軍眾達五六十萬,加上農民軍則超過百萬。但是,許多將領割地一方,擁兵自保,沒有形成統一指揮的軍事力量,這就難以取得作戰的勝利,反而容易被清軍各個擊破。

    第三,南明各政權對農民軍的限制、打擊、分化、腐蝕的反動政策,削弱和破壞了抗清聯合陣線的力量。

    弘光政權以農民軍為敵,對清統治者退讓妥協,到頭來被清軍所消滅。隆武、永曆政權,雖接受了農民軍聯合抗清的主張,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未能推進這種有利形勢的深入發展。這主要是由於這些小朝廷出於地主階級的本性,對農民軍懷疑、防範、限制,力圖捆綁住農民車的手腳,即使像何騰蛟這樣抗清比較堅決的名將,也不肯信任和重用大順軍。

    有的南明將領,甚至襲擊和圍堵大順軍,使雙方無法繼續合作下去。永曆政權自兩廣向雲貴轉移的過程中, 大西軍餘部已成為抗清聯合陣線的主力,但地主、官僚、大小將領不甘心長期與農民軍合作,竟然分化、拉攏和腐蝕農民軍領袖,利用農民軍內部的裂痕,進行挑撥離間。從而使抗清聯合陣線遭到削弱和破壞,導致南明的最後敗亡。

    二、清朝奪取天下的原因

    定鼎中原,完成“一統之業”,是滿族貴族的既定方針。

    具有遠見卓識的攝政王多爾袞,從確立清王朝對全國的統治和維護滿漢地主階級的利益出發,制定了聯合漢族地主階級首先鎮壓農民軍,然後消滅南明抗清勢力,進而統一全國的軍事戰略,並貫徹始終,這是清軍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

    而在作戰指導上,成功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善於機動和集中兵力。

    正確地運用機動,不但可以出敵不意和掌握戰爭主動權,而且可以彌補兵力不足。清軍以騎兵為主,進入中原以後,尤其利於大規模機動作戰。在入關以後的十幾年征戰中,清軍採取的作戰樣式基本是快速進攻和追擊,很少有防禦作戰的例子。在實施快速機動作戰中,清軍作戰指導上的第一個特點是集中兵力。每戰都是集中兵力,打擊一個目標,不冒兩面作戰的危險。清軍在北京立足後,有兩個作戰物件,一是大順軍,一是南明軍隊。

    多爾袞毫不猶豫地先進攻山西、陝西的大順軍,而只以少數兵力沿山東、河北緩慢南進,牽制南明軍隊,甚至以和談麻痺南明。待大順軍基本被擊潰後,立即集中兵力進攻南明,從而既避免了兩面作戰,又達到了各個擊破的目的。

    第二個特點是多路進攻,迂迴包圍。不論是進攻農民軍,還是經略山東、河南、江南,進軍西南、西北,均取多路進攻部署。對揚州、南昌、福州、廣州、桂林、貴陽、昆明等城的攻取,都成功地運用了包圍戰法。

    第三個特點是把握有利戰機。如佔領湖南、兩廣後,面對雲貴有戰鬥力的幾十萬農民軍,沒有輕率冒進,而是待孫可望與李定國自相殘殺,永曆政權內訌,抗清聯合陣線削弱後,才大舉西進,將南明最後一個政權徹底消滅。

    第二,用政治誘降配合軍事打擊。

    滿漢地主階級有著共同的階級利益。因此,清統治者對農民軍和各地義師、廣大民眾,始終採取軍事鎮壓,乃至殘酷屠殺的方針。而對南明則在軍事打擊的同時,竭力採取政治誘降手段,籠絡、招撫漢族地主官僚,以瓦解地主階級中的抗清力量,打擊南明政權。

    如:弘光政權的主力劉澤清、劉良佐、左夢庚、李成棟等人所率幾十萬軍隊不戰而降;隆武政權的鄭芝龍,在洪承疇的招撫下,開啟仙霞嶺關卡,讓清軍順利進入福建,自己亦率 8 萬明軍降清;南方各省的許多地方武裝,也絕大多數投降清軍,併成為清王朝鎮壓抗清鬥爭的武裝力量。

    第三,重用降清的漢軍漢將。

    清統治者為了彌補八旗兵兵力不足,將大批降清的明軍編為“綠營兵”,並由明降將繼續指揮,在戰鬥中打頭陣。早年降清的吳三桂、孔有德、尚可喜等都封為王,率軍戰鬥在南半個中國的各個戰場,一直充當鎮壓抗清鬥爭的急先鋒。

    洪承疇更受到清統治者特別的信任和重用,在北京期間令其主軍機要務,指揮鎮壓大順農民軍;又先後坐鎮江南、湖廣、雲貴,經略南方,破例授予“便宜行事”之權,在清王朝統一全國的戰爭中發揮了滿族將領難以起到的作用。沒有這些降清的漢軍漢將,清統治者是很難打敗農民軍和南明政權的反抗,統一全國的。

    三、南明人才之辯

    明史學者顧誠認為在南明歷史上,最有可能振興南明的有三個人,兩文一武,文官有:張煌言、堵胤錫,武官有:李定國。遺憾的是兩個吐血而死(堵胤錫、李定國),一個受刑而亡(張煌言)。從崇禎自縊到第一次、第二次反清浪潮,南明有無數次機會覆盤。倘若能用好這三人,即便不能恢復河山,也能與清朝劃江而治。

    1、該用的人未重用

    堵胤錫在南明史上聲名不顯,一直遭到何騰蛟、瞿式耜等人的打壓。其實,堵胤錫是南明史上最具戰略眼光的政治家,政治眼光和魄力遠在史可法、何騰蛟、瞿式耜之上。

    南京城破時,堵胤錫正巡撫湖廣。李自成的侄兒李錦敗逃至澧州,擁兵三十萬之眾,聲稱要與明軍會獵。滿朝文武驚慌失措,堵胤錫說:“胤錫說:“國家新造,勢不能剿,應當招撫。事成乃吾國家之福,不成即吾畢命之日。”於是單騎前往,與李錦會面,講明忠孝大義,主張聯合抗清,情意懇切,李錦伏地痛哭,表示願從調遣。

    事實證明,堵胤錫的策略是正確的,大西車殘部、夔東十三家成為後來的抗清主力。1648年,堵胤錫率農民軍收復衡州和湘潭,斬殺清兵無數。可惜,因連年征戰,堵胤錫積勞成疾,望闕再拜後吐血身亡。

    張煌言,是南明史上最悲情的一位英雄,同時,他也是一位難得的文武全才。弘光政權覆滅後,南明殘餘勢力四分五裂,江淮淪陷,隆武政權在鄭氏扶持下退守福建。杭州城破,二十五歲的張煌言隨魯王據守舟山,這一守就是十九年。舟山數次陷於敵手,張煌言沒有放棄,只要一有機會,就指揮水師入長江作戰,曾一度與鄭成功水師夾攻南京,局勢一片大好。

    在這場戰役中,張煌言表現出卓越的軍政才能,他以三入長江作戰的經驗向鄭成功建言:先佔據崇明島作為根據地,可惜鄭成功並未採納;張煌言攻入瓜州,再次建議進攻鎮江,但鄭成功進軍緩慢,結果錯失良機,導致大敗,鄭軍損兵折將,黯然退回福建。鄭軍一撤,張煌言部就遭到數路清軍圍攻,張煌言僅率數百人突圍而出,隱藏在東海海島上準備再圖大事。不久後,張煌言因叛徒出賣被俘,不屈被殺。

    李定國,本是大西軍首領張獻忠義子。張獻忠死後,李定國率餘部敗逃至貴州,及時調整戰略,由反明變為聯明。李定國以昆明為根據地,實行政治和經濟改革,日夜操練兵馬,製造盔甲,訓練象隊,一年內練就精兵三萬。1652年,李定國率步騎八萬和五十頭戰象出征,接連取得桂林、湘桂、衡州三次大捷,兩蹶名王,收復故土三千里,天下為之震動,清廷甚至想要放棄西南七省,與大西軍議和。

    然而就在此時,爆發孫立內訌,孫可望投敵,廣西、湖南再次淪陷,李定國和大西軍將士取得的大好局面被破壞殆盡。孫可望投降後,向洪承疇獻出西南地圖,並告知大西軍虛實。清軍分數路進攻雲南,永曆帝逃至緬甸,李定國在磨盤山血戰後亦退出雲南。在他四十二歲生日那天,傳來永曆帝被絞殺的訊息,李定國號呼搶地,雙目血淚,數日後病逝,死前囑咐道:“寧死荒外,勿降也!”

    2、所謂的“名臣”

    對於史可法的誓死不降,應當充分肯定他的民族氣節。

    長期以來,許多學者和文人墨客受明清門戶之見的影響,對史可法存在著一種特殊的偏愛,不顧史實作了過分的渲染。綜觀史可法的一生,在整個崇禎年間並沒有多少值得稱讚的業績;他的地位和名望迅速上升是在弘光時期。

    作為政治家,他在策立新君上犯了致命的錯誤,導致武將竊取“定策”之功,大權旁落;作為軍事家,他以堂堂督師閣部的身分經營江北將近一年,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一籌莫展,毫無作為。直到清軍主力南下,他所節制的將領絕大多數倒戈投降,變成清朝征服南明的勁旅,史可法馭將無能由此可見。

    即以揚州戰役而言,史可法也沒有組織有效的抵抗。某些史籍說他堅守揚州達十天之久,給清軍重大殺傷,也不符合事實。史可法自己在四月二十一日寫的遺書中說:清軍於十八日進抵城下,“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來”。多鐸下令攻城以前,史可法即已“自覺憒憒”,把軍務交幕僚處理◎。二十四日清軍開始攻城,不到一天揚州即告失守。

    史可法作為南明江淮重兵的統帥,其見識和才具實在平凡得很。比起江陰縣區區典史閻應元、陳明遇率領城中百姓奮勇抗清八十三天,相去何止千丈。

    順治十年(1653)談遷路過揚州,曾經專程到梅花嶺尋謁史可法衣冠冢,回首往事,不勝感慨,寫道:“江都地多陵阜,故名廣陵,城堅濠廣,四野曼延,正利步騎,雄聞晉唐,今西門摧頹,豈史氏尚不逮李庭芝耶? "於惋惜之中也指斥了史可法的無能。

    總之,史可法的一生只有兩點值得肯定:一是他居官廉潔勤慎,二是在最後關頭寧死不屈。至於他的整個政治生涯並不值得過分誇張。明清易代之際激於義而死焉者多如牛毛,把史可法捧為巨星,無非是因為他官大;孰不知官高任重,身系社稷安危,史可法在軍國重務上決策幾乎全部錯誤,對於弘光朝廷的土崩瓦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左良玉是崇禎朝崛起的軍閥之一。他自崇禎十二年瑪堖山戰役之後長期擁兵自重,蹂躪地方,朝廷無可奈何,一味姑息牽就。弘光登極的時候,他坐鎮武昌,位處南京上流,扼據戰略要地,部下實力又比較強大。朱由崧登極詔書頒發到武昌時,他開初不願承認,在湖廣巡撫何騰蛟、巡按黃澍等人的勸說下,才同意開讀,表示擁戴。然而,他的跋扈自雄卻比在崇禎時期更加明顯了。

    左良玉早已成為一個擁兵割據的軍閥,勇於虐民,怯於大戰。他的統兵東下主要是避免同李自成率領南下的大順軍作戰,假借偽太子“密詔”赴南京“救駕”顯然是一派謊言,離開武昌時就大肆屠戮,對弘光朝廷任命的巡撫、總督等方面大員任意拘留,心目中既無朝廷,也無百姓。其直接後果是導致弘光朝廷加速瓦解。

    孫可望自始至終也就是個謀求利益的小人,他為謀封秦王,擊殺南明大學士三十人,並與大將李定國不合,導致內訌。公元1657年(永曆十一年,順治十四年),孫可望從貴州引兵入雲南,攻打李定國,因部將倒戈不敵李定國。孫可望向清軍投降,引清兵入四川、貴州,加速了南明永曆朝廷的覆滅。

    至於鄭成功,頂著民族英雄的光環,確實有些名不副實,南明封他為“國姓爺”,康熙把他說成民族英雄!基於以上兩個王朝的吹捧,他也就成了民族英雄,被我們大書特書。其實去看看史書鄭成功所作所為:曾與清朝談判投降,但是由於自己開的條件過高,清朝不能接受而告吹。李定國兩次邀請他夾擊廣東他虛予委蛇,根本原因還是想割據自雄,導致李定國收復廣東的計劃失敗。等到清軍大舉入滇,永曆朝廷危在旦夕的時候才入長江攻南京,目的也是要自立為王。然而南京之役也是虎頭蛇尾,說到底還是私心太重。

    南京戰役顯示了他的兵力相當強盛,當順治十年、十一年李定國、孫可望軍威大振時,鄭成功如果真心擁戴永曆朝廷,親率主力會師夾攻,江南必下無疑。可是他始終按兵不動,直到清軍佔領貴州,永曆朝廷已經很難招架的時候,他才大舉進攻南京。

    換句話說,鄭成功的復明是以他自己為首的“明”,在西南永曆朝廷明軍兵勢尚盛時,他決不肯出兵配合作戰;他自以為最聰明的戰略是西線明軍敗退已遠,又還牽制著清軍主力時大舉出兵收取江南是最佳方案;相對於清廷權威集中,用兵總能著眼於全域性,則是最壞的戰略。

    總之,鄭成功的設想和舉措同李定國、張煌言很不一致,以往的史學家常把鄭成功同李定國、張煌言描繪成志同道合,究其實際卻是志不同、道不合。

    南明之未能中興,關鍵正在於許多實力集團的首腦視本集團的利害高於抗清大業。

    (正文完)

  • 3 # 北平夜私談

    中國有句俗話,叫窩裡鬥。

    各自為戰

    短短十多年,卻出現了四個南明黃帝。

    朱由崧 的弘光(1644年——1645年), 朱聿鍵 的 隆武(1645年——1646年),朱聿鐭的紹武(1646年),朱由榔的永曆(1646年——1662年)還是最久的一位。

    正統的崇禎死後,各懷心思的舊臣皆想擁自己親近的藩王為帝,以博取政治資本,直接導致了一盤散沙。所以前三位很快就被滅掉了。

    孫可望的背叛

    正當李定國意氣風發,擴大戰果時,陰險狡詐的大西孫可望釜底抽薪,怕李定國坐大影響自己的地位。前面李定國殺敵,他後面使絆子。最後孫可望背叛,大西軍分裂。孫掉頭攻打李定國,導致內耗嚴重。

    加上李定國軍瘟疫橫行,減員情況下戰力下降,清朝沒有給予南明和李定國喘息和休養生息的機會。

    朱由榔逃到緬甸,而被看透戰局的緬甸國王押解給了吳三桂。自此,朱由榔死,李定國病亡。南明滅。

    我前幾天寫過一篇南明如何滅的文章,可翻看。

  • 4 # e_listen141814398

    首先在順治朝主持《明史》編撰的就是洪承疇和閹黨的馮栓。馮栓是個超級大漢奸,此君在喜峰口出資100000兩白銀為皇太極入關資助,為馬士英洗白,馮栓功不可沒。

    據史書記載,被馬士英策反的方國安其破壞力比已經投降清軍的金聲桓還要大。在江陰保衛戰的81天中,江陰孤城就抵抗了清軍重兵圍困長達81天,體現南明王朝真正的抵抗能力。之後在浙江地方,勢力超過幾百個江陰的魯監國政權割據政權,幾乎又成為了南明政權光復的希望,但馬士英又徹底毀滅了南明政權的最後希望。方國安敗退就敗退了,但他之後成為了消滅南明王朝的主力,對於消滅南明魯王政權,本來方國安沒有投降清軍,但經過馬士英策反之後,手握重兵的方國安的對於消滅南明王朝的貢獻甚至超過已經投降清軍的金聲桓。

    《續明紀事本末》記錄了馬士英的晚節。鄭芝龍和方國安,都是馬士英的好朋友。馬士英在潞王政權覆滅以後,在清軍的追擊之下,潰不成軍。馬士英聯絡降將張存仁,企圖投降清朝但對方不接收。於是通過馬士英的私人關係,在一幫包括方國安、鄭芝龍在內的死黨的幫助下,馬士英得以進入方國安帳下,方國安的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要支柱,方國安手下有超過10萬人的部隊,在南明軍隊中最有實力。馬士英在方國安面前大談軍事,然後說當年弘光政權的覆滅都是阮大鋮惹的禍,吹完之後,卻跟阮大鋮依然情同手足。然後唆使方國安攻擊友鄰的部隊,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隊要麼無糧草供應,要麼在方國安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閩浙道路中斷,南明軍隊的抗清事業從此基本瓦解。然後馬士英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準備以此獻給清朝,作為將來在清朝晉升的階梯,馬士英阻斷前來營救的張國維,橋墩上刻下十個大字。但被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國安阮大鋮後來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後跟馬士英一起被清朝殺死。鄭芝龍後來也投降了清朝。

    據史書記載,馬士英之所以能在明末的大環境下飛黃騰達,根本不是有什麼過人的能力,而是他非常善於交結權貴,他之所以在第一次當縣令的時候就被彈劾,就是因為用公款交結權貴,馬士英非常善於拉攏很多狐朋狗友,這才使得他一再飛黃騰達,並且在搞垮了幾個南明政權之後,別人仍然動不了它一根毫毛。馬士英扣押了朱以海,作為投降清朝的政治資本,

    當一個環境只能夠容下野獸的時候。這個地方,就不是人類的家園。只能生活著野獸和畜生。馬士英是搞恐怖統治,左良玉在討伐馬士英檄文中說,江南人民如果罵馬士英就會被搞死,這是符合事實的。馬士英控制下的弘光朝廷很類似於汪精衛統治下的76號的恐怖統治。《明史·奸臣傳》記錄了馬士英“日事報復,以迄於亡”,到弘光政權滅亡為止馬士英就是整天就想著整人害人,大規模的報復迫害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這在傳統戲曲《桃花扇》中都能夠看出一些來。

    義大利傳教士馬丁諾·馬蒂尼(1614—1661,中文名衛匡國,字濟泰)所著《韃靼戰紀》記錄了他在中國的見聞:

    “他們的攻勢如閃電一樣,用不了多久就佔領它,除非那是一座武裝防衛的城市。

    這些地方中有一座城市英勇地抗拒了韃靼的反覆進攻,那就是揚州城。

    一個韃靼王子死於這座城下。一個叫史閣部(史可法)的忠誠的內閣大臣守衛揚州,它雖然有強大的守衛部隊,最後還是失敗了,全城遭到了洗劫,百姓和士兵被殺。

    韃靼人怕大量的死屍汙染空氣造成瘟疫,便把屍體堆在房上,城市燒成灰燼,使這裡全部變成廢墟,堪稱人間地獄。“

    這一點有幾個事實在眾多史籍中都有記錄。首先,當時史可法名望極高,所謂忠義著於華夏而被弘光政權排擠,在揚州的禮賢館,史可法聚集了很多火炮專家,從包括澳門葡萄牙人手裡引進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技術,能夠製作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當然這些火炮在揚州之戰中對清軍造成了多大殺傷在史書上是有爭議的,南明軍隊的單兵實力遠遠不如清軍,當時的圍攻揚州清軍是最精銳的八旗鐵騎,史可法手下的劉肇基殺死的一千多清軍,主要是用火炮殺傷的,而不是用步兵作戰殺死了清軍。另外史可法是在違抗軍令的情況下防守揚州,兵力部署極其單薄,沒有任何外援助。

    當時馬士英民憤極大被臣民們比作秦檜,當然我們都知道實際上馬士英比秦檜壞多了。在那個時代不斷有人要求史可法起兵清君側,起兵討伐馬士英,但史可法始終委曲求全,直到最後死在了揚州,馬士英則始終不斷破壞,不斷給史可法小鞋穿,讓他始終無所作為。

    義大利傳教士馬丁諾·馬蒂尼(1614—1661,中文名衛匡國,字濟泰)所著《韃靼戰紀》記錄了他在中國的見聞:

    “他們的攻勢如閃電一樣,用不了多久就佔領它,除非那是一座武裝防衛的城市。

    這些地方中有一座城市英勇地抗拒了韃靼的反覆進攻,那就是揚州城。

    一個韃靼王子死於這座城下。一個叫史閣部(史可法)的忠誠的內閣大臣守衛揚州,它雖然有強大的守衛部隊,最後還是失敗了,全城遭到了洗劫,百姓和士兵被殺。

    韃靼人怕大量的死屍汙染空氣造成瘟疫,便把屍體堆在房上,城市燒成灰燼,使這裡全部變成廢墟,堪稱人間地獄。“

    這一點有幾個事實在眾多史籍中都有記錄。首先,當時史可法名望極高,所謂忠義著於華夏而被弘光政權排擠,在揚州的禮賢館,史可法聚集了很多火炮專家,從包括澳門葡萄牙人手裡引進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技術,能夠製作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當然這些火炮在揚州之戰中對清軍造成了多大殺傷在史書上是有爭議的,南明軍隊的單兵實力遠遠不如清軍,當時的圍攻揚州清軍是最精銳的八旗鐵騎,史可法手下的劉肇基殺死的一千多清軍,主要是用火炮殺傷的,而不是用步兵作戰殺死了清軍。另外史可法是在違抗軍令的情況下防守揚州,兵力部署極其單薄,沒有任何外援助。

    當時馬士英民憤極大被臣民們比作秦檜,當然我們都知道實際上馬士英比秦檜壞多了。在那個時代不斷有人要求史可法起兵清君側,起兵討伐馬士英,但史可法始終委曲求全,直到最後死在了揚州,馬士英則始終不斷破壞,不斷給史可法小鞋穿,讓他始終無所作為。

    據《續明紀事本末》記載,李自成的手下很多人都投降了左良玉,早在弘光政權建立之初,這些李自成手下的士兵全都嚷嚷著要去進攻南京,左良玉不得已把自己的金銀財寶都分給了這些人,同時在長江上豎起了一門大炮,說誰再敢去進攻南京,就用炮轟!左良玉一直在盡最大可能控制這些部隊,不讓他們胡來。左良玉一再說要他做朝廷的守土保疆的忠誠將領。

    後來馬士英胡作非為,馬士英是搞恐怖統治,很類似於汪精衛統治下的76號的恐怖統治。《明史·奸臣傳》記錄了馬士英“日事報復,以迄於亡”,到弘光政權滅亡為止馬士英就是整天就想著整人害人,大規模的報復迫害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這在傳統戲曲《桃花扇》中都能夠看出一些來。

    馬士英的倒行逆施,天怒人怨,最後左良玉也控制不住了。 左良玉起兵的主要理由是討伐馬士英,當時左良玉已經無法控制手下,手下都忍無可忍,集體要求舉兵討伐馬士英。當然,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當時左良玉手下的大都是闖王李自成的部下,他們一般不願意跟老領導打仗。據《明史·奸臣傳》記載,左良玉部隊起兵造反,討伐馬士英,在起兵文書上列舉了馬士英的八條罪狀。包括為閹黨重修三朝要典。當了首輔還要獨掌兵權。大肆誣陷迫害他人。以選中宮為名,把最漂亮的女人佔有,剩下的才給朱由崧。腐敗到極品,都督滿街走,職方賤如狗。控制皇帝,招募死士,濫用暴力。還有太子案等等。左良玉手下的,主要是哪些李自成投降的部隊,早已義憤填膺,36員大將聯名造反,如果左良玉再不起兵造反,他們就要自我行動了,左良玉已經控制不住了。隨著這些主要由投降過來的士兵組成的部隊,紀律越來越差,連那些李自成投降過來的將領都看不慣,左良玉對這支部隊的控制力越來越差,後來的左夢庚更是很難控制桀驁不馴的部隊。

    我個人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必要的,應該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歷史對於一個民族是很重要的,當年汪精衛時期,就有人因為批評秦檜而被76號逮捕入獄,關進了76號魔窟。馬士英是歷史上著名的奸臣,也是真正的大漢奸,他搞垮了南明王朝,在桃花扇中,錢謙益是以反面出現,並沒有把東林黨人都當成正面。周延儒是東林黨的著名人士,儘管當時周延儒使得明朝的內患大為減輕,被時人稱為救時之相。但他提拔了馬士英,因此周延儒和馬士英被明史列為有明以來六大奸臣。有一個問題。你知道為什麼明末清初的古籍都說:馬士英、方國安和金聲桓,是荼毒滅亡南明魯監國政權主要力量?這三個人都是漢族人,但是馬士英和方國安是魯監國政權手下的臣子,而金聲桓早已投降了清朝。

    《續明記事本末》記錄著馬士英的晚節。鄭芝龍和方國安,都是馬士英的好朋友。馬士英在潞王政權覆滅以後,在清軍的追擊之下,潰不成軍。馬士英聯絡降將張存仁,企圖投降清朝但對方不接收。於是通過馬士英的私人關係,在一幫包括方國安、鄭芝龍在內的死黨的幫助下,馬士英得以進入方國安帳下,方國安的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要支柱,方國安手下有超過10萬人的部隊,在南明軍隊中最有實力。馬士英在方國安面前大談軍事,然後說當年弘光政權的覆滅都是阮大鋮惹的禍,吹完之後,卻跟阮大鋮依然情同手足。然後唆使方國安攻擊友鄰的部隊,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隊要麼無糧草供應,要麼在方國安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閩浙道路中斷,南明軍隊的抗清事業從此基本瓦解。然後馬士英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準備以此獻給清朝,作為將來在清朝晉升的階梯,馬士英阻斷前來營救的張國維,橋墩上刻下十個大字。但被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國安阮大鋮後來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後跟馬士英一起被清朝殺死。鄭芝龍後來也投降了清朝。

  • 5 # 就跟你耗上了怎麼著

    很多人都說了,明朝的腐敗,內訌,君主昏庸!其實這些南宋也有,只是南明更嚴重!我在這裡想說另一點原因,當然也只是我個人意見!

    雖然前期南明內訌,一敗再敗,但到後來永曆帝時期,李定國兩蹶名王,再加上孫可望,鄭成功等一些部隊的反攻,也算穩住了陣腳,大有看多之勢,如果按這個勢頭下去就算不光復中原,保半壁江山應無虞!但是這麼好的勢頭,作為主要將領的孫可望卻反了!如果說李定國是岳飛,那麼孫可望可以說是韓世忠,甚至比他更重要,因為李定國和他同出一門,李定國的軍情,全盤計劃他了解的一清二楚!他卻毫無徵兆的反了,把軍情計劃都透露給了清軍!牌都亮了,怎麼打,李定國接下來要打的幾個王炸都廢掉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俗話說板蕩識忠臣,危難見臣節!像南宋各位將領都是忠心耿耿的護駕而到了南明卻是反的反,逃的逃,到了形勢開始大好,卻還要反!有人說孫可望是嫉妒李定國!這只是表象,最本質的原因就是宋和明在對待功臣上的態度決定的!明朝得了天下就是殺光你們,而宋朝是讓你功成名就,從此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換句話說開國皇帝朱元璋做的太過了,雖然一開始政權可能穩定了,但為以後留下了禍患,一旦國家有難誰肯站出來,我辛辛苦苦保你,不成功是死,成功了還要被你鳥進弓藏,滅九族!

    所以後來形勢一好孫可望就不想寄人籬下,反心已露!另外的將領一想還是投清合算!

  • 6 # AUTUYG

    東林黨群體是一幫嘴炮,真打仗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為了與東林黨文爭,明朝武將都把時間精力荒廢了。都是扯淡。東林黨酬餉沒錢,除了少數人有勁自殺,很多人連自殺都沒膽。東林黨的正義都是假的,投降賣主,才是真的。東林黨是明朝猶太人與江浙資本結合的產物在國家和民族之間堅定狡詐的選擇個人私利。除了揚州嘉定,哪都可以出賣。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最後無路可退。被清兵打的那叫一個慘。大明北疆毀於東林黨嘴炮。明朝軍隊沒冬衣沒飯吃倒賣軍火,不養兵不練兵不花錢搞武器開發維護。誰弄誰就是圖謀謀反。

    迷信智謀,崇尚空談。殊不知當把自家長城毀盡之後,外族誰會搭理你的智謀?秦檜能害的只是本中國人,有本事坑金國嗎?

    將領一個個被排擠被出賣,大批背叛。

    真清廉的過於苛刻,偽清廉的打著清廉的旗號打擊政敵排除異己。就是要錢沒有隻有嘴,打仗不行害人行。

    黨爭,內鬥,是南明迅速敗亡的主要和根本原因。

  • 7 # destiny30

    史可法,李定國的失敗各有各的原因,這裡只說史可法的。總體上來說,史可法無論道德,文章,還是忠誠都無可爭議,唯一缺乏的是能力,特別是南明這種風雨飄搖的時期,最需要的是能力挽狂瀾的能者方可救國,可惜從一系列的史料來說,史可法都不符合這個條件。如果說崇禎死後,聯清滅賊,潞王福王之爭等一系列的錯誤尚且不能全歸究於史可法,那麼後期的事,史可法可是無法推脫責任的。南明四鎮之一的高傑被暗算身亡,其妻刑氏擔心兒子年幼不能服眾,希望拜史可法為乾爹震懾部眾,結果史可法以他們出身流寇為由拒絕,後來清軍一來人心盡散的高傑部就投降了。史可法經營揚州一年,結果三天陷落,身邊的部下在圍城前跟史可法反映,手下人心不穩,有人想投降,結果史可法只說了一句,他們想投降就由得他們投降吧,然後自己跑去寫遺書去了,上級領導如此,下面的人只能等著投降了。史可法既不多作部署,也不防備手下投降,亦不安撫人心,揚州十日的慘劇他絕對是有責任的!史可法在時,南明可以說是得其時而不得其人,李定國在時,南明是得其人而不得其勢。

  • 8 # 壹言歷史

    暢談古今 解讀歷史

    南明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次洪流,是一段迷霧的歷史。那時中國社會正處於天崩地裂、瞬息萬變、兩朝對抗的特殊時代。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那段特殊社會特殊歷史為何史書記載留存下來的少之又少。這問題讓人不禁感嘆!

    想要揭開那段不為人知的歷史,其實很難真正看透一切。

    明末清初中國歷史經歷了大明王朝的覆滅,滿清民族入主中原,清朝歷史開始,拉開了明朝是最後漢族人統治的王朝。隨後一些擁護明王朝以“反清復明”為口號在南方地區建立政權,對抗清朝滿族人。中國社會真正進入動盪不安、政權更迭、民不聊生的人間地獄。

    南明大事年表

    崇禎十七年(大順永安元年)1644

    弘光元年(隆武元年)1645

    隆武二年(魯監國元年)1646

    永曆元年(魯監國二年)1647

    永曆二年(魯監國三年)1648

    永曆三年(魯監國四年)1649

    永曆四年(魯監國五年)1650

    永曆五年(魯監國六年)1651

    永曆六年(魯監國七年)1652

    永曆七年1653

    永曆八年1654

    永曆九年1655

    永曆十年1656

    永曆十一年1657

    永曆十二年1658

    永曆十三年1659

    永曆十四年1660

    永曆十五年1661

    永曆十六年1662

    有勇有謀的史可法和能征善戰的李定國也不能夠改變南明歷史區區只有十九年。畢竟他們兩個人不是美國超級英雄,不能夠憑一己之力拯救當時的南明江山。一個政權的覆滅,要從多方面因素來看,經濟、社會、政治。

    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攻克揚州,佔領南京。佔領江浙一帶,南明經濟拮据,面臨的是社會積貪積弱的局面。

    永曆十六年1662年南明政權徹底覆滅。結束了南北割據的局面。

    本人才學疏潛, 理解不夠深入,望各位朋友請多多指教。

  • 9 # 刀鋒戰士V

    真不能相信歷史書上那些對所謂的忠臣良將的定性。

    比如史可法,從氣節上說,的確是漢人的脊樑,但是,個人能力也的確是一塌糊塗。

    他督師徐州的時候,手下軍隊大約有兩萬人馬,然後清兵一個一百多人的偵察隊囂張的跑到徐州城下,這兩萬人馬的部隊,居然一鬨而散,他也只能逃到揚州。

    史可法到了揚州,也沒有整頓城防、召見將領,只是把自己關在府邸,什麼也不做、什麼人也不見,等到清兵在城外準備完成了,揚州城也是一鼓而下。

    這種能力,卻居於高位,大明怎能不亡。

    與史可法相對應的、明朝低階吏員江陰典史閻應元,卻能帶領一個小城軍民把清兵打的狼狽不堪。

    看歷史,真心不能看這些名臣的結論。

  • 10 # 晏陽高照

    一個王朝從建立到滅亡,是有其規律的。人們習慣了一個制度,但是從一開始解決了前朝的弊端,到定型。定型之後會出現各種利益上的矛盾。有的利益是不能調和的,只能寄希望於推翻。正如美中國人,一個執政黨的面孔時間長了,大家看膩了,或者沒有帶來大家希望的利益,一定要下臺的。

    明朝末期,社會矛盾不可調和,比如貪汙腐敗,比如不知人善任,比如老百姓得不到想要的安定等等。這些矛盾,統治者自上而下看不到或者不會處理。久而久之,人們失去希望。外來者代表新生力量,原來沒有施展抱負的人也更加希望有所表現。一股勢如破竹的力量摧古拉朽的席捲全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蘇軾寫得最悲涼的古詩詞是哪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