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學者將瑜伽分為三個時期:
一、前古典時期:
由公元前5000年開始,直到(犁俱吠陀)的出現為止,約有3000多年的時期,是瑜伽原始發展,缺少文字記載的時期,瑜伽由一個原始的哲學思想逐漸發展成為修行的法門,其中的靜坐、冥想及苦行,是瑜伽修行的中心。
二、古典時期:
由公元前1500年《吠陀經》統的記載下來,到了《奧義書》確的記載瑜伽,到《伽梵歌》出現,完成了瑜伽行法與吠檀多哲學的合一,使瑜伽這一民間的靈脩實踐變為正統,由強調行法到行為、信仰、知識三者並行不悖。大約在公元前300年時,印度聖哲派坦佳里(pantanjali)創作了 《瑜伽經》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訂為八支體系。
三.後古典時期:
由“瑜伽經”以後,為後古典瑜伽。主要包括了“瑜伽奧義書”,密教和訶陀瑜伽。“瑜伽奧義書”有二十一部,在這些“奧義書”中,純粹認知,推理甚至冥想都不是達到解脫的唯一方法,它們都有必要通過苦行的修練技術所導致的生理轉化和精神體會,才能達到梵我合一的境地。因此,產生出了節食、禁慾,體位法,七輪等,加上咒語、手印、身印、尚師之結合,是後古典時期瑜伽的精華。
19世紀的“克須那摩卻那”是現代瑜伽之父。其後的“愛恩加”和“第斯克佳”是聖王瑜伽的領導者。另外印度錫克族的“拙火瑜伽”和“溼婆阿蘭達”瑜伽也是二個重要的瑜伽派別。一個練氣一個練心。
現代學者將瑜伽分為三個時期:
一、前古典時期:
由公元前5000年開始,直到(犁俱吠陀)的出現為止,約有3000多年的時期,是瑜伽原始發展,缺少文字記載的時期,瑜伽由一個原始的哲學思想逐漸發展成為修行的法門,其中的靜坐、冥想及苦行,是瑜伽修行的中心。
二、古典時期:
由公元前1500年《吠陀經》統的記載下來,到了《奧義書》確的記載瑜伽,到《伽梵歌》出現,完成了瑜伽行法與吠檀多哲學的合一,使瑜伽這一民間的靈脩實踐變為正統,由強調行法到行為、信仰、知識三者並行不悖。大約在公元前300年時,印度聖哲派坦佳里(pantanjali)創作了 《瑜伽經》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訂為八支體系。
三.後古典時期:
由“瑜伽經”以後,為後古典瑜伽。主要包括了“瑜伽奧義書”,密教和訶陀瑜伽。“瑜伽奧義書”有二十一部,在這些“奧義書”中,純粹認知,推理甚至冥想都不是達到解脫的唯一方法,它們都有必要通過苦行的修練技術所導致的生理轉化和精神體會,才能達到梵我合一的境地。因此,產生出了節食、禁慾,體位法,七輪等,加上咒語、手印、身印、尚師之結合,是後古典時期瑜伽的精華。
19世紀的“克須那摩卻那”是現代瑜伽之父。其後的“愛恩加”和“第斯克佳”是聖王瑜伽的領導者。另外印度錫克族的“拙火瑜伽”和“溼婆阿蘭達”瑜伽也是二個重要的瑜伽派別。一個練氣一個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