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皇帝隨著改朝換代換了又換,為什麼日本的皇室沒有被換掉?從公元前660年第一代日本天皇“神日本磐餘彥天皇”,繼位到現在的明仁天皇,歷時2677年,傳位125代號稱“萬世一系”。
-
1 # 什麼才能退休
-
2 # 達文有話說
日本天皇能夠“萬世一系”,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日本人精神方面的主觀原因,另一方面是現實的政治客觀原因。
下面針對這兩個方面,我們來具體說說。
首先,天皇是日本的宗教領袖和精神象徵,日本人主觀上不願意看到天皇被推翻日本天皇是宗教領袖?這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日本民間信奉神道教,一種源於日本的多神宗教信仰。神道教的核心觀念就是“萬物有靈”。就是山有山神,海有海神,天上有雷神、雨神,地上的人死了也可以變成神。一隻動物、甚至一把刀,也可以被當成神供奉起來,總之,一切皆可以為神。
後來,統管天界的天照大神派她的孫子去治理日本,她的孫子就是最初的日本天皇。所以,日本天皇家族是天照大神的後代。在臨別之前天照大神賜給孫子三件寶貝,八咫鏡、草薙劍和八尺瓊勾玉,也就是日本大名鼎鼎的“三件神器”。這三件神器被天皇家族世代相傳,作為皇室的信物。
日本皇室是神道教主神的後裔,三件神器則是這種神聖血統的象徵。
所以,日本皇室的神聖性被神道教信仰加持了。
但是,那畢竟是上古神話,所謂的三件神器,多半是某個氏族部落領袖裝神弄鬼造出來的權力象徵,為了統治的合法性,給它們賦予了神聖化。日本的古人會永遠相信那一套嗎?
其實,天皇之所以神聖,除了有神道教的色彩之外,又獲得了佛教信仰的加持。
佛教於公元6世紀中期(中國的南北朝末),從中國經北韓傳入日本。開始,佛教在日本不溫不火,因為對於多神信仰的日本人來說,外來的佛祖只不過是又多了一尊神。
到了日本的奈良時代(中國的盛唐時期),這種情況改變了。當時,日本天皇為加強中央集權,開始推出限制地方豪強土地兼併的政策:對土地收稅,甚至會沒收豪強的土地,分給無地的農民。
地方豪強也不會坐以待斃,他們很快想到一條對策。因為當時有規定,寺院的土地不在新的政策執行範圍,而且也不用向國家交稅。
於是,地方豪強紛紛把土地捐給寺院,供養僧人。其實,土地上的收益還是豪強們自己拿。豪強們為了證明自己信仰的虔誠,還捐錢建造佛寺,經常舉辦些法事。
因此,佛教逐漸成為日本貴族們的普遍信仰,天皇為了安撫豪強,接地氣兒,也不得不跟著豪強信仰了佛教。
其實,天皇信仰佛教,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和佛教一起從中國傳來的,還有先進的技術和文化。
當時中國是東亞文明的中心,為了引進的先進文明技術,日本曾經多次派遣使者和留學生赴唐。比如著名的阿倍仲麻呂、空海法師等。
尤其是空海,他把在中國學到的寺院建築、佛像雕塑和佛教繪畫等技術帶到日本,並引進了大量的中國佛經、語言文字等資料。有學者認為,日文的平假名字母表就是空海根據漢字的草書發明出來的。
後來有個叫慈圓的高僧,稱天照大神是大日如來在日本的化身,這樣一來,日本天皇又和大日如來成為一體了。
三件神器被視為正統的象徵,是因為它們代表了三種品德:劍代表智慧,玉代表慈悲,鏡子代表正直。
——《神皇正統記》
這段話暗含一箇中國儒學重要的思想——德治。意思是,統治者應該以道德為基礎進行統治,有德之人得天下。宋代大儒朱熹認為,道德才是君王合法性的根源,君王有道德,才有資格對天下進行統治。
“忠”和“孝”在儒家傳統的道德體系中,是最重要的兩種價值。《孝經》中開篇就說“夫孝,德之本也。”意思是說,“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百善孝為先”,就是這個意思。對君王的“忠”,其實是對孝的延伸。一個人如果對父母孝順,對君王自然也就忠心。
但是,日本人對儒學的思想進行了本土化,對於日本人而言,第一位是對天皇的“忠”,“孝”是從屬於“忠”的。一個合格的日本人,即使要不惜失去生命,也要效忠天皇。
所以,雖然日本的儒學強調了德治,但它的根本出發點,仍然是在強調效忠天皇,去維護天皇的權力。
所以,你看,有了神道教、佛教的宗教加持,又有了儒家倫理體系,天皇成為了日本國家的信仰,精神的象徵,日本人在主觀上就很難接受天皇被推翻了。
其次,日本天皇能夠“萬世一系”,其背後有著很現實的政治原因在日本古代的政治結構中,作為宗教領袖的日本天皇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都像是個擺設。
是不是覺得這跟歐洲的羅馬教皇有點像?
中世界時候,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都需要羅馬教皇認定,並主持加冕。不管歐洲各個公國的諸侯怎麼打來打去,羅馬教皇一般不參與,所以,不管最後哪個諸侯勝出了,也不會動推翻教皇的心思。
日本天皇也一樣,天皇是神道教的領袖,在民間扮演著精神圖騰的角色。日本列島的各路諸侯不管誰得勢,為了獲取最終的政治合法性,都要用天皇作招牌,因此,推翻天皇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在日本幕府的長期統治下,日本其實只是維持著形式上的統一。
日本主要由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四個島組成。而且各島上都是多山少地,適合耕作的小平原、盆地也是分散隔絕。因此,日本全國各地分散著很多大大小小的武裝割據(武士家族)。
歷史上,一般稱這些地方的割據力量為“大名”。大名們為了爭奪日本的最高統治權,經常相互廝殺。最後,天皇對勝利者進行冊封,授其“徵夷大將軍”職位。而後,大將軍開設幕府,進行幕府統治。所以,這時候,天皇不僅對各地大名們沒有威脅,反而成為他們統治合法性的招牌,地位就更穩固了。因為,誰要是膽敢對天皇不敬,那各地的大名馬上就會群起而攻之。
日本的戰國時代,跟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很像,你方唱罷我登場。某個大名翅膀硬了,就會惦記一件事,叫作“上洛”。什麼意思,當時的日本人經常把天皇所在的京都稱為“洛陽”,這也可以理解,日本人仰慕中華文化嘛。所謂“上洛”,就是大名率領軍隊開進京都,朝拜天皇,宣示自己的霸主地位。你看,獲得天皇認可,才能成為霸主,那誰還敢對天皇不敬呢?中國歷史上的“春秋五霸”,也要獲得周天子的認可,才能成為霸主,日本天皇的地位也和周天子差不多。
可是周朝最後被秦朝給取代了啊,秦始皇成了新的天子,為什麼日本歷史上就沒有出現過秦始皇這樣的狠角色呢?
這是因為在日本歷史上,從來沒人能取得秦始皇這樣的壓倒性優勢。製造秦始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很複雜的歷史條件。從商鞅變法開始,秦國內部不斷集權化,結果就是秦王大權獨攬,不用看貴族的臉色。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又把這種秩序推向全國,消滅了大大小小的貴族和地頭蛇。秦始皇能夠取代周天子,歸根到底是因為他取得了這種壓倒性的優勢。
所以,日本天皇能夠“萬世一系”,其背後有著很現實的政治原因:那就是日本歷史上的各派政治勢力都需要借用天皇這面招牌來取得正統性,而且從來沒有那個勢力能取得壓倒性優勢實現統一,取天皇而代之。
-
3 # 妮可niko
日本篤信神道教,在神道信仰的傳統中,天皇被認為是天照大神的後裔,故具有“神性”,由此天皇與整個皇室在日本古代被認為是超乎普通人的存在,因此時至今日都沒有姓氏。另外,日本傳統上視天皇為神道的最高祭司,所以天皇必須信奉神道信仰。二戰後,昭和天皇發表《人間宣言》,放棄天皇被賦予的神性。
二戰後期日本以無條件投降為條件,允許天皇作為象徵性國家元首保留下來。並迫使其發表人間宣言,否定其人間“神”的地位,承認不再具有神性,但是日本人民的心裡還是認為天皇是神。依照《日本國憲法》,天皇如今主要職責為任命內閣總理大臣,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外交事務活動和國家儀典等。
所以在日本的歷史上,天皇確實實際掌權過,但更多的時候是作為整個日本社會的精神圖騰而存續。當今天皇更是成了一個“吉祥物”,只是作為政府頒佈法令的一個工具。但是如果沒有天皇,日本的實際執政者也失去了管理社會的法理依據。
無論哪個政府上臺都無法廢除天皇,因為天皇就是整個日本的象徵,天皇廢了整個日本民族性也一同被廢止。
那麼在日本當天皇是不是很爽?想怎麼過就怎麼過?
天皇一年要花多收錢呢?
皇室的費用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為宮內廳費用,是發放給在皇室任職的各種職員的工資;另一部分是皇室費,是專門撥給日本皇室支配的費用,這部分費用分為內廷費、宮廷費和皇族費,而天皇個人可以負責分配的就是內廷費,這項費用大概是3億日元每年(換算成人民幣是2000萬元)。但是,這筆內廷費不是直接進入天皇的個人腰包,還要發工資給所有的皇室成員及其貼身工作人員。最終,剩餘的金額,就是天皇的工資了,大概每年有500萬元人民幣。
估計還沒有一箇中國富二代一年的花費多。
再看現在的平成明仁天皇,從即位開始就各種消減開支,宮廷內的服務人員減少,連天皇專列都很少使用。更令人咋舌的是,這位尊貴的天皇,平時出行時,都是自己開著1991年產的灰色老本田,售價僅有7萬塊人民幣,跟他的身份十分不搭。
-
4 # 夜和螢火蟲
為什麼日本皇室會存在兩千多年,因為古代日本的天皇是沒有實權的只是一個傀儡而已。掌握權利的是將軍,對他們而言當不當天皇都一樣,
還有就是日也有戰國時期,隨時打仗,發生權利更替,而當一個新的實力黨政時總得有讓百姓認可,那麼天皇就是最好的憑證類似於中國的玉璽一樣。
還有就是日本的思想教育很厲害,所有人都是天皇的子民。二戰期間就可以看出來,日本士兵為天皇而戰,對它們而言,生命不是自己的。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有一點,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史稱明治維新。讓日本從一個落後貧困的國家一躍成為亞洲列強。讓人民有了幸福的生活。
現在的日本皇室只是一種象徵,掌握權力的是首相。世界上也不只有日本有皇室存在,英國的皇室也存在了1000多年。日本的皇室掌握權力只是短暫的,在明治維新以前是空白期。和古代中國完全不一樣,中國的皇帝是權傾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晨。結果不言而喻。
-
5 # 世界史圖鑑
日本天皇曆經2000餘年為何沒有被推翻?日本天皇之所以能夠萬世一系,並不在於他擁有什麼權利,而是在於是日本的精神象徵,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和宗教的精神象徵都可以達到萬世一系的效果,日本的天皇,中國的孔子,伊斯蘭教的默罕默德,基督教的上帝耶穌都是如此,所以這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日本天皇制度的確立其實與日本這個國家的歷史基本上處於同一個時間週期之內,日本天皇在歷史上,其實也只有幾百年的時間擁有實權,其他時期都是將權力讓渡給了所謂的下屬,就如春秋時期所謂的周天子一樣。
日本的所有武將以及民眾都對這個精神領袖愛戴,並不一定是真心愛,但至少天皇確實是一張王牌。很多將軍和將領只要得到天皇的口頭承認,自己的勢力發展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幫助,所以沒有人願意主動廢掉天皇。 尤其是在中世紀以及之後,日本建立了幕府制度。實際的權利並不在天皇手中,而是在幕府大將軍手中。幕府大將軍掌握天皇,天皇給幕府大將軍正式的道義和政治優勢,這是很多將軍樂見的。
只要實權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誰會在意天皇做什麼?更為關鍵的是日本從來也沒有建成封建時代的華夏大地一樣擁有十分完整強大的中央集權天皇專制體系,幕府大將軍也沒有建立這種體系。為什麼要不斷地改朝換代實際上就是國家權力在各個政治集團當中的爭奪。 而日本的天皇在歷史的很長一段時期內都不是國家權力爭奪的中心,國家權力並不在天皇的手中。
這也是為什麼天皇能夠歷經2000多年,而不被推翻。而且天皇作為天照大神的後代,他自己也有很多神聖性,他在維護自己統治和精神領袖的同時,也不斷把自己神化。尤其是日本培養出武士道精神以後 很多的日本民眾甚至自願為天照大神的後裔獻出生命。這種精神領袖的地位不可動搖,甚至在幕府將軍的心中天皇也並不一定僅僅是一個政治上的傀儡。
-
6 # 半旅
日本天皇是日本國家的象徵,自稱是日本創世天照大神的後裔,也就是說,日本皇室自稱是神明的後代,有上千年的歷史,一脈脈傳承下來從未斷代,號稱“萬世一系”,也是世界歷史上最長的君主制度,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日本天皇有個很有意思的一點,就是沒有實權,封建時期國家君主上千年沒有實權也就只有日本了,為什麼日本天皇沒有權利卻能長期在位呢?
之所以其從沒有被推翻過,有三個原因:
一是歷史上其被賦予“神性”,神聖是不可侵犯的;
二是法律保證。先是皇位世襲根據國會議決的皇室典範的規定繼承之;明治維新後又宣稱“萬世一系”,天皇制並寫入了憲法;
三是沒有實權,也就很少有人覬覦。天皇只是精神領袖,只能行使本憲法所規定的有關國事行為,並無關於國政的權能。
第二次世二戰後期日本以無條件投降為條件,美國並沒有審判天皇,因為沒有威脅,允許天皇作為象徵性國家元首保留下來。但不再具備神性,是日本象徵性的國家元首。
現如今,天皇只是一種歷史文化名詞,保留天皇能吸引一些遊客到日本旅遊。
-
7 # 黑白文史mcn
具體分析如下
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佈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由於美蘇在歐洲問題上的矛盾日漸尖銳,美國對日佔領計劃隨之發生變化,即由原先盟軍分割佔領轉變為由美軍單獨佔領。這一做法的最直接、最明顯的後果,導致美國在戰後對日處置上發揮了決定性的主導作用。關於戰後怎樣對日本實行統治問題,美國國內從1943年開始就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一種觀點主張實行軍政,直接統治日本;另外一種觀點主張不實行軍政,而是實行間接統治。從戰後的日本歷史發展來看,美國對日本實行間接統治,並且保留了天皇制。
一、從表面上看,戰後日本天皇制的保留,是美國佔領軍e施加絕對壓力從而迫使日本政府做出讓步的結果。而仔細研究就會發現,日本特有的歷史、文化、政治制度的影響以及戰後日本的國內政局和整個國際形勢的變化,才是美國決定保留天皇制的深層原因。首先,日本天皇擁有至高無上的精神權威,其地位不可動搖。到公元6世紀前後,萌發於彌生文化時代的日本原始太陽神崇拜被改造成以皇祖神為中心的諸神信仰,宣傳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孫,天皇秉承神的意志對日本實行統治,其統治“萬世一系”。
後來,又通過《大寶律令》和《養老律令》在法理上和思想上賦予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使其集王權與神權於一身。因此,即使在天皇的權力已被將軍完全剝奪(僅掌管著祭祀和一些禮儀活動)的幕府統治時期,其權威猶存,將軍的任命及其權力的行使仍需假天皇之名義。在日本人的思想意識當中,天皇的宗教和精神權威已根深蒂固,不可動搖。其中,美中國人類學者魯思・本尼迪克特就指出:天皇制是日本社會特有的政治制度。“天皇和日本是分不開的,日本沒有天皇就不是日本。”
在美中國人看來,天皇是日本的象徵,是國家宗教的中心,同時是超宗教的信仰物件,在日本人心目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即使日本戰敗,日本人仍會繼續崇拜天皇,天皇仍然具有極大的感召力,天皇的權威不可動搖。美中國人擔心,廢黜天皇對日本人來說是最大的屈辱,由此會產生強烈的對美的仇恨情緒,甚至還可能會引起日本社會的混亂和動盪,不利於美軍的佔領。出於這種目的,美國政府向駐日的麥克阿瑟將軍做出指示:對日本實行間接統治,讓日本人自己來管理自己,“只要能促進滿足美利堅合眾國之目標,最高司令官將通過日本國政府的機構及包括天皇在內的諸機關行使其權利。”
二、其次,美國決定“以史為鑑”,利用天皇的神聖權威。翻開日本的歷史,就會發現日本歷史上長期存在著這樣一種非常奇特的現象:天皇作為一種特殊的政治角色,其實際統治日本的時間非常有限,但在日本的政治生活中卻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日本經過大化改新(646年)確立了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的古代天皇制政體,天皇成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並且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擁有無所不至的權力。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天皇擁有實際權力的時間並不長。到9世紀下半期,隨著攝關政治的建立,天皇的大權開始旁落,攝政、關白獨攬朝政。至幕幕府時期,由於公武雙重政權體制的建立,天皇已經完全成為一個傀儡,其權力被束之高閣,幕府的將軍權可遮天。
在這種情況下,天皇的廢立完全由幕府擺佈,這種狀況直到明治政權建立方才結束。但由於天皇的權威不可動搖,所以無論是攝政、關白還是幕府,他們不但沒有取而代之,反而卻都採取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從而把這個統而不治的“虛君”保留下來,並利用天皇神聖的權威使自己的統治正統化、合法化。天皇的存在,對凌駕於其上的任何政治實體都不能構成威脅,而天皇受到他們隨心所欲的擺佈和控制,反而更提高了他們的地位和權威。這一長達700多年的權力和權威分離的特殊歷史現象,引起了美國的關注。美國通過對日作戰中抓到的俘虜和對日作戰前線的報道及文獻了解到,沒有什麼比攻擊天皇更會刺痛日本人,如果對天皇的神聖性提出挑戰,日本人是絕對不能接受的。因此,美國決定以史為鑑”,利用天皇至高無上的精神權威的影響,保留其“虛君”的象徵性地位,剝奪其政治權力,促使日本社會實行民主化改革。
第三,日本社會傳統的“忠君”思想和等級觀念非常強在日本人的思想觀念中,“忠”是第一位的。明治政府頒佈實施的《教育敕語》和《軍人敕語》,更是把培養“國家觀念”和“忠君愛國”的臣民作為國家的教育目標,通過這種定向和定性的教育,“忠君”思想和等級觀念已經深深地烙在日本人的思想意識中,即人們必須在自己的等級秩序內“各得其所、各安其分”。“這個等級制度控制著整個國家的生活,以至於不論從風俗上講,還是從法律上講,沒有任何一塊土地,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擺脫它的控制。”[4]在此觀念影響下,在戰爭結束時,人們對“維護國體”非常關注,無論是進步黨、自由黨、社會民主黨,還是廣大人民群眾,都主張在未來的國家和社會中繼續保留天皇制。換句話說,誰擾亂了這種“忠君”思想和等級觀念,誰就將為此付出代價。這使盟國認識到“為了防止軍隊和國民動搖,必須利用天皇的權威,為了防止混亂,必須有天皇的權威。”[5]否則,日本將會陷入極度的混亂,日本人將會對美軍產生敵視心理,不利於美軍的佔領。
第四,戰後日本國內各種政治力量對天皇制的認同和天皇本人的活動,促使美國放棄廢除天皇制的想法。戰後日本的第一屆內閣東久邇宮內閣竭盡全力團結國民、維護國體,並以“一億總懺悔”的口號模糊戰爭責任,強調結束戰爭是天皇的仁慈,竭力迴避對天皇制的批判。輿論也緊隨其後,拼命封鎖追究統治階層戰爭責任的呼聲。在美軍登陸之前,東久邇宮內閣還對持不同政見的人加以肅清,除掉了三木清、中西功等一些政治犯。美軍登陸後,幣原內閣和吉田茂內閣也竭力抵制民主化運動,儘量維護天皇制,使變革限制在一定範圍內,如解散內大臣府和陸海軍各個機關等。
此外,日本的進步黨、自由黨、社會民主黨甚至共產黨中的一些人,都主張繼續保留天皇制,廣大日本人民群眾對此也非常認同。1945年12月和1946年2月,日本曾對日本的未來體制模式進行兩次社會調查,結果支援天皇制的人都超過了90%。在多數日本人看來,天皇制與民主化並不相悖,因此主張在未來的國家和社會中繼續保留天皇。但是,日本統治階級的開放人士認為,在當時的條件下,企圖原封不動地維持戰前的天皇制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能把天皇制與民主化融為一體。
-
8 # 關於日本
原因有三條。
第一條叫做沒有必要。
日本的天皇在日本的絕大多數歷史時期不掌握實際權力。日本在古墳時代之前存在著很多的部落,部落的首領叫做大王,到了公元670年前後,才有了“天皇”的稱呼。這個天皇與周天子相當,名義上是天下共主,其實並不管理諸侯的內部事務。剛開始的時候,天皇還是有些權力的,但是很快就大權旁落,被外戚和權臣架空,開始了所謂的“關白政治”和“院政”,從這個時候開始,天皇主要就主要是一個象徵性的神職了。
到了武士當政將軍幕府的時代,權力更是完全掌握在了幕府將軍的手中,武士們掌握著天下的財富和生殺予奪的大權。天皇不僅沒有權力,生活也並不寬裕,皇后自己織布補貼家用是常有的事,天皇本人也把給各地的諸侯大名蓋公章,主持祭祀儀式當作掙小費的途徑。
要知道,日本古代的將軍和中國古代的所謂“大將軍”不同,是世襲的。可以這麼理解,相當於中國古代的皇帝的日本最高權力者是幕府將軍而不是日本天皇。
在日本一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天皇的主要任務就是主持宗教儀式,祈禱天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新的權力者出現時,發一紙任命狀,如此而已。
所以在日本封建社會,各路有實力的野心家覬覦的是將軍的位置,沒有人對天皇感興趣。只要你能夠打敗現在的將軍,你就是天下之主,天皇要做的事嘛,就是給你主持個即位儀式,給你發個任命狀而已。
從這個意義上說,天皇在日本有點像西方的教皇,而不是皇帝。拿破崙可以宣稱自己是法蘭西的皇帝,但他肯定不會對教皇一職感興趣。
第二條,叫做難度極高
如果某一位將軍突發奇想,一定要把天皇的位置也拿過來,他也很難做到。大家知道,中國王朝的改朝換代又叫做易姓革命,皇帝要麼姓趙,要麼姓朱,要麼姓李……“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只要你“奉天承運”,什麼人都可以成為皇帝。
但是日本古代並沒有中國意義上的姓氏,天皇姓什麼?答案是天皇沒有姓氏,姓氏是天皇賜給別人的。天皇就是天皇,天皇是一個職業也是一個“名字”。
如果豐臣秀吉想要取代天皇,告訴天下人以後自己就是天皇了,那麼日本人也不會有人相信,一定會以為他瘋了。因為你怎麼看也不會是天皇呀,你不是那個原名木下滕吉郎、羽柴秀吉,後來獲得賜姓豐臣的那個傢伙嗎?你怎麼可能是天皇呢?這就像一條狗宣稱自己是一隻雞,沒人信啊。
第三條,叫做不受外部干擾
中國歷史上的幾次改朝換代,是因為外族入侵的結果。但是日本的島國地理特徵,使得日本避免了外族的武力佔領,這是日本獨特的天皇制度得以儲存的外部條件。實際上,日本天皇之第一次面臨真正的威脅,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美軍佔領日本的時候,當時美軍確實考慮過是否在日本廢除天皇制度,只不過是在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之後打消了這個念頭。
-
9 # 歷史饅頭說
這主要緣於日本的”忠“文化。
雖然在近700年的歷史中,天皇在日本並沒有作為實際統治者發揮過作用,但是”天皇“仍然代表著至上無上的權力,日本下層階級也從未想過要推翻。
在日本的文化中,天皇是作為”神“的代稱,他們認為天皇是”神“,而不是人,是至高無上的道德標準,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有點像我們對於國旗的情感認知一樣。
這是一種超越政治的宗教崇拜。所以,在日本的文化中,一個人的最高義務不是愛國,而是效忠天皇。這也是為什麼日本軍人寧願剖腹自盡,也不願被俘的原因。電視上,我們也常看到,日本人在剖腹自盡的時候,總是會面朝日本的方向,口中唸叨著”效忠天皇“的話。
這也是皇后美智子公開宣佈,死後不會與明仁天皇同穴的原因。美智子是平民出身,而天皇身份如同”神“一般的尊貴,即使死後也神聖不可侵犯,所以,作為平民出身的美智子儘管當了皇后,身份也變得尊貴,但植根於她心中的日本文化仍然深深影響著她。
-
10 # 狼居高閣
日本天皇,名義上日本的最高統治者,號稱“萬世一系”,他們自稱是“天照大神”的後代,已經傳了126代,兩千多年。
但是,前九代天皇基本上和中國的三皇五帝一樣都是傳說中的人物,他們的年齡基本上都是100歲以上,沒有正史和實物的記載,現代人對他們的存在存疑。
直到第10代的崇神天皇,日本天皇的身份才有了實際的文物支援。而且,“天皇”的名號直到日本從“天皇”李治和“天后”武則天處得到借鑑才出現,之前的天皇的稱呼不過是“大王”。
但不論怎麼說,日本的皇室,如今至少延續了1500年的香火,這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日本有虛君傳統,並且政教合一。天皇不僅是世俗政權的最高領袖,更是神道教的教主。所以說日本天皇的統治基礎,是以教領政,通過控制全國民眾的思想來控制全國政權。正是這種神化,使得日本天皇的宗教影響在日本各階層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天皇在日本民眾眼裡類似於西方的耶穌教皇和中國的孔子衍聖公。
在飛鳥時代(約中國隋初至中國唐中期),日本從中國引進了中央集權制,天皇不僅擁有教權,還擁有政權,這一時期可以說是天皇最巔峰的時期。
但是,日本學習中國沒有學習徹底,日本雖然學習了中國的中央集權制,但沒有學習這個制度框架下最為重要的輔助制度——科舉制。這使得日本門閥勢力不斷擴大最終失控,進入奈良時代(相當於中國唐中期至南宋初期)後,日本世俗政權落入了外戚藤原氏的手中,日本也進入了特殊的“三元政治”時代——藤原氏當任攝政關白掌握部分政權,退位天皇即上皇或者法皇(退位並且出家的天皇)通過院政掌握部分政權,天皇掌握全部教權。也是從這開始,日本開始“政教分離”,天皇開始從世俗政權中剝離出來,開始淪為“吉祥物”。但也因為如此,日本天皇再也不用承擔世俗政權被推翻的威脅,反而由於神道教在日本民眾中的普及,日本天皇“神”的地位進一步加強。
12世紀之後,以藤原氏為代表的公家人門閥勢力走向了沒落,天皇原本以為可以重新掌握政權,可是剛出狼爪又入虎穴,橫空出世一個源賴朝,徹底把天皇從政權中踢了出來。從1189年開始一直到1867年,日本天皇徹底就是一個宗教教主,除了祭祀拜天立年號,就啥也幹不了,還時刻受到幕府的監視。但考慮到民眾對神道教的信仰,歷代幕府都選擇保留天皇,但天皇的待遇還比不上一個末流的諸侯,幕府時代是天皇最窩囊的時期,但就這個時期,就是近700年!
近代日本國史大家就熟悉很多了。1867年德川幕府“大政奉還”,明治天皇掌權,成了近1000年第一個徹底握有實權的日本天皇,他實施明治維新使日本快速崛起,於1889年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日本天皇權力受內閣和國會的制約,但日本天皇仍然掌握著絕對權力。
這種天皇掌權的時間很短。二戰戰敗後,隨著和平憲法的頒步,日本天皇又一次失去了政權,淪為了“吉祥物”至今。
所以說,日本天皇所謂的“萬世一系”,不過是天皇1000多年不掌握權力的結果,日本社會歷史其實和中國也差不多,雖然日本沒有名義上的改朝換代,但從攝關政治的藤原氏,到鎌倉幕府的源氏北條氏,再到室町幕府的足利尊氏,再到戰國時代的織田信長、明智光秀、豐臣秀吉,再到江戶時代的德川氏。日本“改朝換代”的頻率並不比中國低。
日本為什麼沒有改朝換代,其實根本原因就是日本明治維新之前根本沒有真正的統一過,日本在2000年前相當於中國漢朝時才出現小諸侯國,基本上也就是幾千人的算大的,小的和村長差不多。後期在本州島京都附近大和國打敗周邊的國家,開始稱王,後來叫天皇,其實就和周武王姬發差不多。實際控制的地區也就是本州島的一部分,控制能力相當於中國西周的周天子,下邊各個諸侯國也是各自為政,結果在900年前還被篡權了,就和三國初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差不多,以後日子大將軍換了幾個家族,大將軍也是名義上說了算,實際上各個諸侯國還是各自為政。後來日本出了個能人織田信長,打敗了各個強敵,眼看要統一日本,結果明智光秀造反燒死了,如果織田信長不死,可能就是日本的秦始皇,改朝換代統一日本。
說這麼多其實就是日本的歷史相對於中國還很短暫,還沒有發展到帝王時代。即使所謂明治天皇的奉還大政也就是薩摩番和長洲番聯合推翻了德川幕府,天皇始終是被軍方諸侯左右,也就是天皇始終是名義上的最高領導者,沒必要推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