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轉角359度
-
2 # 野袍子仙女
導語:明成祖朱棣薨世後,歷經千辛萬苦的有點殘疾的大胖子朱高熾終於登上了皇位,定年號洪熙。事實證明,這個體態臃腫身體有點殘疾的大胖子確實是一個寬厚仁慈的好皇帝,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好皇帝,命卻很短,洪熙元年五月,僅僅做了十個月皇帝的朱高熾就跨鶴西去了。朱高熾已死,皇帝的位置又空了,這個位置一定不能空得很久,很多人都排隊等著呢!可不,在他病重期間,就已經有人開始窺覷這個位置了,你想想皇帝這個位置,是多麼的誘人嗎?
朱瞻基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號長春真人 ,明太祖朱元璋曾孫,明成祖朱棣之孫,明仁宗朱高熾之子,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年5月29日-1435年1月31日)。
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日(一說出生於建文元年),生於燕王府 。幼年聰穎,深得祖父明成祖朱棣喜愛。永樂九年(1411年),冊立皇太孫,多次跟隨朱棣征討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漢王朱高煦之變,停止用兵交趾。重視整頓吏治和財政,實行休養生息,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勵精圖治,知人善任,文有"三楊"、蹇義、夏原吉;武有張輔、于謙、周忱,使得社會經濟空前的發展,史稱"仁宣之治"。提升內閣地位,教導宦官讀書參政。 作為傑出的書畫家,翰墨圖書,極為精緻。"點墨寫生,遂與宣和(宋徽宗)爭勝", 書法能於圓熟之外見遒勁。工於繪事,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草蟲均佳,曾鈐"廣運之寶"、"武英殿寶"及"雍熙世人"等印章。
宣德十年(1435年)去世,終年三十六, 廟號宣宗,諡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葬於景陵。 著《明宣宗御製樂府》一卷,至今已佚,存詞二首。
明宣宗朱瞻基是怎麼躲過二叔朱高煦的埋伏順利繼位的呢?一、未雨綢繆,朱瞻基提前到達了北京城。
可能在朱高熾駕崩之前,朱瞻基就得到了訊息,提前到達了北京城。
畢竟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雖然能夠容忍朱高煦的荒唐做法,但是還是時刻提防著朱高煦的。比如在朱高熾繼位的時候,就是大臣祕密把訊息傳給了朱高熾,然後朱高熾比朱高煦早得到訊息,所以提前順利繼位了。
而這次,朱高熾一定能夠吸取教訓,提前做準備。所以在自己病重的時候,就提前把兒子朱瞻基叫到了身邊。
這樣的話,朱高煦再佈下天羅地網也沒有用處了。
二、心懷不軌,早把父親謀殺。
朱高熾的死是一個謎,具體是怎麼死的,是病死的還是謀殺的,這個不知道。有的人就說是朱瞻基把他的父親朱高熾給謀殺了。
如果謀殺的理論成立的話,那麼朱瞻基就更有時間做工作了。所以朱瞻基準備特別充分,朱高煦想再作亂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三、喬裝改扮,祕密進京。
朱高煦搞了非常大的動靜,要截殺朱瞻基。朱瞻基怎麼會不知道呢?所以即使朱瞻基在得到訊息以後立即進京,他也會做一番喬裝改扮,祕密進京。
這樣的話,朱高煦的人就會認不出來,認不出來,自然朱瞻基就能順利進京了。
具體是怎樣的呢?大家都在猜測,沒有定論。但是我覺得,在得到訊息方面,朱瞻基肯定得到的時間比朱高煦要早一些。
因為大家都知道朱高煦的司馬昭之心,文武大臣都知道,甚至一般老百姓都知道。所以,對朱瞻父子忠心的人一定會幫著朱瞻基提前做計劃,未雨綢繆的。
後來朱瞻基自然是順利繼位,朱高煦沒有法子了。但是他照樣作,真的學他的父親發動了類似的“靖難之役”。但是朱瞻基,不是朱允炆。朱瞻基遇事果斷,御駕親征,團團圍住了他的叔叔朱高煦。
朱高煦立即入任慫了,有勇無謀,然後投降,同時被囚禁。在囚禁的過程中,朱高煦竟然還伸出腳一腳絆倒了朱瞻基,結果最後被朱瞻基幾百斤重的大銅鼎烹死。
朱高煦也就是碰到了對他如此包容的朱棣、朱高熾和朱瞻基這樣的爺孫三人,都對他非常大度,如果再換做別人,他死三回都有了。
朱高煦的死不屈,是他自己作的。
總結:我們不應該忘記可憐的陰謀家朱高煦,這位同志搞了幾十年陰謀,從父親到兄弟,再到兄弟的兒子,卻一事無成,實在可悲,可憐。
-
3 # 江湖小曉生
1425年,這一年朱高熾剛剛當了8個月的皇帝,便重病纏身,不久就要去見他老爹朱棣的那種。可是這個時候他來了一個騷操作,居然把自己的兒子朱瞻基派到南京去考察遷都的事情了。
這是什麼操作?難道他不想讓自己的兒子登基嗎?如果想的話,在這個檔口把兒子派出去,絕對很容易引起內亂甚至政變。
為什麼?因為國都在北京,而繼承人在南京,那時候又沒有飛機和高鐵,甚至連個綠皮火車都坐不上。朱高熾一死,必須要有人從北京騎馬到南京告訴朱瞻基這個訊息,朱瞻基再騎馬從南京到北京去繼承皇位。
這一來一去,折騰下來少說也要半個月的時間。等朱瞻基到了北京,他老爹朱高熾早就涼透了,說不定皇位也有人已經坐熱乎了。這也是很多人懷疑朱高熾不看好朱瞻基,結果朱瞻基有弒君可能的主要原因。
總之朱高熾一死,到朱瞻基回到北京,最起碼要15天左右的時間。事實上朱瞻基也是在朱高熾死後一個月才坐上了皇位。那麼他那個野心勃勃的老叔朱高煦,為何沒有阻止呢?
朱高煦和朱高熾父子,那真的是生死冤家。朱高煦是典型的高富帥,深得朱棣的喜愛,相比之下,他那個胖如豬的大哥朱高熾,連走路都要人攙著。
朱棣當然很希望把皇位傳給高富帥的朱高煦,畢竟大明皇帝的顏值和形象還是很重要的。而且看身體狀況,朱高煦顯然要比朱高熾活得長,事實也是如此。
再看功勞方面,朱高熾雖然在家監國多年,功勞不小。可是跟朱高煦在戰場上用小命拼殺多年比起來,其實還是差了許多,至少在戎馬半生的朱棣心目中,朱高煦的功勞更大。
為此朱棣一直想要易儲,朱高煦對皇位也是志在必得。可是當朱棣猶豫不決的時候,有個叫解縉的文臣說了一句:好聖孫。這三個字立刻讓朱棣放棄了易儲的想法。
為什麼?因為朱高熾雖然不咋地,可是他兒子朱瞻基是好樣的!朱棣非常喜歡自己的這個孫子,所以將來朱高熾掛了,朱瞻基做皇帝還是非常不錯的。
那朱高煦就恨得牙癢啊,幾乎快到手的皇位,就是因為朱瞻基這個臭小子而丟了。朱高煦氣得回去抄起拖鞋胖揍了一頓自己的那幫兒子們。
從此朱高煦就跟朱瞻基結仇了。等到朱高熾登基以後,朱高煦依舊沒有放棄爭奪皇位的想法,尤其是在朱高熾病重的時候,近在山東的朱高煦,完全可以趕在朱瞻基前面到達北京,提前在北京登基,那麼他這樣做了嗎?
朱瞻基繞了個路,朱高煦撲了個空。朱高煦得到哥哥朱高熾病死的訊息以後,別提多興奮了。這個時候他的小腦袋瓜子就轉悠起來了,他認為只要弄死了太子朱瞻基,那麼他鐵定就可以繼承皇位了。
我真不知道他這樣的自信是從哪兒來的,畢竟朱高熾雖然身體不咋地,但是生孩子的能力還是比較強的,生了10個兒子和9個女兒。老大被殺了,那就老二繼承唄,除非你把10個侄子都給幹掉,但是明朝那幫文官集團的人,可不會答應這件事。
天真的朱高煦,為了能夠除掉朱瞻基,在南京前往北京的各處要道上,都安排了人手,只要遇到朱瞻基,直接截殺。
這在歷史上的確是有記錄的,但問題他等的花兒都謝了,就是見不到朱瞻基的蹤影。這讓人很頭大啊,難道朱瞻基壓根就沒回北京?那不是在瞎耽誤功夫嘛!
正當朱高煦在苦惱的時候,朱瞻基已經在北京登基了。這一晴天霹靂的訊息傳來以後,朱高煦恨不得抹脖子跟他大哥一起去了算了。
很顯然,朱瞻基明知道朱高煦有對他下手的可能,再加上朱高熾本人的安排必定足夠周到。這幫人是繞道前往北京的。
也就是說,過去他們完全可以從直線路線出發,大大縮短了到達的時間,但是風險也倍增。一般奔喪這種事,都會比較急,所以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朱瞻基會走直線路線,朱高煦當然也這麼認為。
可是朱高熾和朱瞻基都知道,這個有野心的叔叔,絕對不會輕易放過自己,因此他們反其道而行之,故意繞道前往北京,從河南經過山西,再到達北京。這麼一來就完美地繞過了朱高煦的屬地。
弒君之說的第二個根據,也就出於此。陰謀論者認為,歷史不是策略遊戲,很多巧合的事情沒那麼容易發生。比如說朱瞻基極有可能因為感情用事,不會繞道前往北京,那麼就一定會被朱高煦給截殺了。
是什麼造成了朱瞻基完美地躲過了朱高煦的追殺呢?只有一個可能,朱瞻基早就提前到達了北京,也就是說,朱瞻基早就預料到了自己的父親即將死去。
所以朱瞻基在朱高熾還沒死的時候,就已經提前啟程,算著日子到達北京,等著父親去世以後,他再慢慢悠悠地現身登基。
這就有些可怕了,陰謀論者認為,朱高熾之死,那就是朱瞻基一手策劃的。朱高熾晚年和朱瞻基在遷都事宜上爆發了激烈的爭論。
朱高熾喜歡自己的爺爺,所以想把國都遷回南京,而朱瞻基也喜歡自己的爺爺,所以他必須要把國都留在北京。既然矛盾不可調和,那就只能死一個了。老子對兒子很少有下手的,但是兒子對老子下手的可能性更大。
總結:不管怎樣,朱高煦是竹籃打水。如果按照陰謀論的說法,那朱高煦在朱瞻基跟前,那就是一個小學生。這智商還能跟朱瞻基玩耍嗎?結果果然被朱瞻基給弄死了。
朱高煦雖說是個高富帥,可惜智商太低,徒有其表名不副實,這樣的人就算外表再光鮮亮麗,遇到高手的時候,必然一擊即潰。
參考資料:《明史》
-
4 # 破乞
史料記載“六月,太子自南京奔喪,高煦謀伏兵邀於路,倉卒不果。庚戌,太子即位,改明年宣德元年。”
1452年,五月,朱高熾去世,六月朱瞻基從南京到京城奔喪。朱高煦得知訊息,為了皇位,他在路途上埋伏了殺手,準備暗殺朱瞻基,但陰差陽錯之下,朱高煦沒有碰到朱瞻基,朱瞻基在北京成功即位。那麼朱瞻基是如何躲過朱高煦的暗殺的呢?
一、朱瞻基提前有所準備
朱瞻基或許稱不上明朝最聰明的皇帝,但絕對可以名列前茅。之所以朱高熾能成為明仁宗,是因為他有個聰明的兒子朱瞻基。本身朱高熾長相醜陋,肥頭大耳,而且腿腳還有問題,跟英明神武的朱棣相差甚遠,如果朱高熾的兒子是個平庸之輩,那麼這太子之位真的可能落到朱高煦頭上。
朱棣即位之後,朱高煦就表現出了極大的野心。論起軍功,朱高煦強過朱高熾,論長相,朱高煦也是儀表堂堂,在朱棣面前,朱高煦也常常誇耀自己。在一段時間內,朱棣甚至已經決定了立朱高煦為太子,差就差在朱高煦比朱高熾生的晚,而且還有很多大臣支援朱高熾。
永樂二年,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但朱高煦並沒有因此放棄他的皇帝夢。朱高煦被封為漢王后,理應去他的封地任職,但朱高煦就是耍賴不走,想來可能朱棣感到對朱高煦有所虧欠,就繼續讓他留在了京城。
朱高熾身體肥胖,走路需要有人攙扶,就算如此偶爾也會摔倒。一次,朱高煦、朱高熾同行,朱高熾在前緩慢行走,朱高煦在後面卻說了一句風涼話:“前人失足,後人知警。”這就是在諷刺朱高熾身體不好。
然而朱瞻基在後面冒出一句:“更有後人知警也”。朱瞻基雖說比較年輕,但在朱棣的精心培養下,早已變得圓滑老練,對於朱高煦小心思,朱瞻基早就看透了。這句“更有後人知警也”,就是在警告朱高煦,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朱棣在世的時候,朱高煦爭不過朱高熾,朱高熾成為皇帝后,朱高煦也難以施展,直到朱高熾去世,朱高煦意識到機會來了。在皇權交割之際,是帝國最為危險的時刻,如果處理不好,很可能導致內憂或外患。
內部是為了爭奪皇權,外敵則是想趁機而入、趁火打劫。太子一般常駐南京,所以在得知朱高熾去世的訊息,朱瞻基要從南京走到北京即位,這一路上足有一千公里,以當時馬匹的速度,也需要走一段時間。
對於朱高煦的野心,朱瞻基很清楚,對於當時形勢,朱瞻基也很明白,這一路上朱瞻基會極其小心。很可能朱瞻基會避開危險的路段,有可能朱瞻基提前動身,這都會讓朱高煦撲個空。
二、朱高煦太過倉促
朱高煦很想做皇帝,以當時朱高煦的囂張做派,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只不過朱高煦有朱棣的野心,但沒有朱棣的能力,朱棣當年為了奪取朱允炆的皇位,隱忍了很長時間,甚至還裝瘋賣傻,大夏天穿著棉襖圍著火爐。
跟朱棣相比,朱高煦相差太遠。為了爭奪太子之位,他經常說朱高熾的壞話,還將解縉構陷致死,當然這其中也有朱棣和解縉本人的問題。永樂十三年,朱高煦改封到青州,而這次朱高煦還是賴著不走。
史料記載“高煦猶不悛,府中有私募軍士三千餘人,不隸籍兵部;縱衛士於京城內外劫掠,支解無罪人投之江;殺兵馬指揮徐野驢,及僭用乘輿器物。”
如果不走可能還好,但朱高煦還在仗著權勢作威作福,他私自招募三千士兵,還不屬於兵部,甚至縱兵到處擄掠。有位名叫徐野驢的軍官,將這些兵匪抓起來懲辦,朱高煦得知訊息,卻殺掉了徐野驢,換言之,朱高煦已經到了無法無天的地步。
朱棣回來,收到彙報,對朱高煦失望至極,並將其囚禁起來,準備廢為庶人,好在有朱高熾苦口婆心的勸說,朱棣這才饒了朱高煦。
由此可見,朱高煦根本就不是個造反的料,他不懂得韜光養晦,只知道胡作非為,之後朱高煦起兵造反也毫無計劃可見,被朱瞻基輕易平定。
三、朱瞻基一直在京城
我們猜測,有可能朱瞻基在朱高熾生病的這段時間,一直隱藏在京城。按常理來講,就算皇帝身體不好,那麼從生病到去世也有個過程,除了天災人禍,猝死的機率較小。
史料記載“庚辰,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於南京。辛巳,大漸,遺詔傳位皇太子。是日,崩於飲安殿,年四十有八。”
我們反觀朱高熾,五月十一日身體感到不適,五月十二日,病情突然加重,遺詔處理完成之後,當天就去世了。為何朱高熾從不適到死亡僅有兩天時間,而且還是頒佈遺詔之後馬上就死了?
假如朱瞻基一直在京城,那麼朱高煦當然無法在半路截殺成功。然而,從朱瞻基前後的一貫表現看,他謀害父親的機率很小。
綜上所述,之所以朱瞻基能逃脫朱高煦的暗殺,最大可能性還是朱瞻基改換了路線,成功避開了朱高煦的襲擊。
-
5 # 跟著腳走
歷史上對於明宣宗朱瞻基繼位的過程,描述的頗具傳奇。期間一個登基不到一年就病逝的老爸朱高熾,外加上一個叩視皇位已經很久的二叔朱高煦,這更使得朱瞻基的繼位添了幾分傳奇。
《明史·朱高煦傳》記載,朱瞻基在得到父親病重的訊息後,馬上從南京啟程趕往京城。此時朱高煦也提前得到了訊息,於是在對於皇位的渴望下,他帶人提前在半路準備截殺朱瞻基。可出人意料的是,左等右等朱瞻基就是沒來,卻等來了朱瞻基登基稱帝的訊息。
朱瞻基是怎麼躲過他二叔朱高煦的截殺,還順利的登上皇位的?關於這一點,民間有傳聞說,朱瞻基接到訊息後,快馬加鞭趕回了京城,朱高煦並沒有帶人去截殺他。另一種說法,認為朱瞻基猜到朱高煦會帶人埋伏他,於是他避開埋伏地點抄小路回京。
還有一種說法就比較駭人聽聞了,說朱瞻基為了提前登基,於是就下手暗殺了他父親。
以上三種說法可信度最高的一種,我認為是第一種說法“朱高煦沒有截殺朱瞻基”。
為什麼是第一種了?要想走得,那我們就來先看看另外兩種不可能的分析吧!
朱瞻基抄小路避開埋伏點這一種說法我認為不可能的一點原因是因為,在古代沒有現代這麼發達的道路網,從南京回北京就那麼幾條路。在跟隨朱棣一起打過“靖難”戰役的朱高煦面前,對南下北上的道路應該在是很清楚不過的,既然要埋伏,就不會放掉小路,讓朱瞻基鑽了空子跑了。
另外一點,朱高煦叩視皇位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他肯定會在皇帝和太子身邊沒有安插人手,那朱瞻基從南京什麼時間啟程和抄小路,這些資訊他應該都能提前知道,朱瞻基幾躲不掉。
所以朱高煦在地裡優勢佔盡,又提前得到情報下,朱瞻基是不可能抄小路避開埋伏點的。
朱瞻基殺父繼位這個說法我認為最不可能。首先,朱高熾繼位才1年時間不到,朱瞻基想殺父繼位也不能這麼快吧?而且他太子地位穩固,永樂九年(1411年)就被朱棣立為皇太孫,他只要不犯謀利這種大錯他的位置基本是不可能被動的。
再者旁邊他還有個一直對皇帝寶座虎視眈眈的二叔朱高熾,如果朱瞻基真敢弒君奪位,朱高煦不可能放過這麼好的機會,不起兵討伐朱瞻基的。
所以在朱瞻基的太子位很穩的時候,他不可能冒著背上“弒君奪位”的惡名,去殺死他老爸的。
結語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朱高煦如果真的要截殺朱瞻基,就不可能任由朱瞻基跑回京城,從容繼位的。
對於叩視皇位很久的朱高煦,為什麼回放棄這麼好的一個機會了?
這一點我認為,由於他對朱高熾的病情估計不足,朱高熾一直身體不好,生病是很常見的事,這次生病他認為和之前一樣,不會太嚴重,哪成想這次朱高熾生病和往常不一樣,朱高熾病倒不到一個月就死了,使他措手不及,還來不及有所行動,朱瞻基已經在京城順利登基了,錯失了大好時機。
-
6 # 藍風破曉
朱瞻基,朱棣最喜歡的孫子,說句不好聽的話,朱高熾能上位,和他有朱瞻基這麼一個好兒子有關。
朱高煦,朱瞻基的二叔,勇武過人,一心要上九五之尊的位置。
本來,朱高煦是想接自己老子朱棣的班,但很可惜,沒有接上。對於這個智商並不高的兒子朱高煦,朱棣還是不放心的。
既然代替不了哥哥上位,朱高煦想學父親,從侄子手中奪皇位。因此,朱高煦就把眼光放到了朱瞻基身上。如果朱高熾死了,朱高煦再把朱瞻基咔嚓了,皇位可能就到手了。朱高煦想的就是這麼美。
當朱高熾病重時,朱高煦就開始留意了,一旦得到哥哥去世的訊息,就計劃開始堵截朱瞻基進京城,因為朱高煦在山東樂安,而朱瞻基在南京。朱瞻基進北京城,官道必須經過樂安的。
可是,朱高煦在皇帝哥哥死了後,埋伏了好多天,都沒有等到朱瞻基,最後驚訝地得到了朱瞻基登基的訊息,那麼朱瞻基是如何得到訊息的呢?
(朱瞻基劇照)
按原則上來說,朱瞻基在南京,沒有皇帝召見,不可以進宮的。
當朱高熾生病開始起,朱高煦就開始了監視,一路監視皇帝病情,一路人監朱瞻基。可笑的是,朱高煦的人沒有發現朱瞻基提前離開。其後,朱高熾一死,朱高煦就開始安排人馬埋伏。可惜,朱高煦的埋伏不成功。朱瞻基沒有等到,等到的卻是新皇登基的訊息。
之前沒有發現朱瞻基的離開,之後埋伏又不成功,朱瞻基難道插了翅膀不成?
朱瞻基是沒有翅膀的,但他比自己叔叔聰明。
從《明史》看,朱高熾死了後,朱瞻基快速登基,從這可以判斷出,朱瞻基提前進了京城,而且是在父親還沒死的時候就進了京城,只有這樣,朱高熾一死,朱瞻基才能快速上位。
至於如何從南京出來,辦法太多了,喬裝打扮出去應該可以確定。畢竟,那個懷有異心的叔叔,朱瞻基是要防著的。
(朱高煦劇照)
除了朱瞻基提前過去這種說法外,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朱瞻基得到喪報後,還是喬裝打扮出了城,這讓朱高煦的人失去了監督。
朱瞻基冒充百姓混了過去,或者走了個小道饒了過去,這兩種可能也是有的。
在粗人朱高煦眼皮子底下混過關去,聰明小夥朱瞻基是可以做到的。
但,疑問是,如果朱瞻基得到喪報後過去的,那麼登基的準備工作就無法快速完成了。
綜合兩種情況,可能性最大的,就是朱瞻基瞞過了朱高煦的耳目,提前到了京都。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為何朱瞻基在老爹死後,能快速上位。
-
7 # 謀士說
徐達之子徐輝祖在浦子口打敗燕軍,朱高煦率領番騎奔來。朱棣大喜,說:“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兒應當奮勇再戰。”朱高煦指揮番騎,拼力作戰,南軍退兵。朱棣屢次瀕臨危難而轉敗為勝,朱高煦功勞很大。明成祖朱棣認為他很像自己,朱高煦也以此自負,恃功驕縱,經常違法。
關於朱高煦半路埋伏暗殺朱瞻基,朱瞻基是如何躲過暗殺的,史書當中並沒有詳細記載。只是說,明仁宗朱高熾去世,明宣宗朱瞻基從南京前往奔喪。朱高煦企圖在路上伏擊,因行動倉促,未能成功。朱瞻基能躲避暗殺,我個人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朱高煦知道朱瞻基在南京,如果朱瞻基想快速回到北京,肯定會經過山東。於是朱高煦想在山東佈下伏兵,半路將朱瞻基暗殺。由於時間倉促,朱高煦已經調集伏兵,但是不知道朱瞻基什麼時候經過山東,也不知道朱瞻基從哪一條路線經過,所以暗殺並沒有成功。
總之,朱瞻基回北京,沒人知道他的行程,也沒人知道他從什麼地方回到北京。雙方都很倉促,朱高煦只知道朱瞻基會經過山東,但是不知道朱瞻基具體會走哪一條路。所以,倉促派兵設伏,並沒有看見朱瞻基。等前線發來訊息的時候,朱瞻基已經回到北京即位了。由於時間都很倉促,朱高煦布兵設伏已經來不及了,畢竟山東官道眾多,朱高煦也不知道朱瞻基會走哪一條路,就這樣,朱瞻基躲過了暗殺。
-
8 # 鹹魚閒聊
大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十二日,明仁宗朱高熾駕崩,六月三日,皇太子朱瞻基從南京出發抵達北京,接受遺詔於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宣德。
關於朱瞻基的繼位之路,很多古籍的記載都頗為驚心動魄,所有問題之癥結所在就是他的那位時刻想著造反的二叔漢王朱高煦。
但是朱高熾以太子之位監國十數年,使得天下承平已久,人心歸附,加上朱棣的完全支援,朱高熾即位已成不爭的事實。但是對於朱高煦來講,雖然朱高熾當了皇帝,但自己還是有機會的,因為,朱高熾身體不好,活不長。而事實也是如此,仁宗即位不到一年便猝然駕崩,當時皇太子朱瞻基尚在南京,而朱高煦在封地樂安(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濱州一帶)。
漢王在山東,皇太子在南京,按照常理推之,北京的皇帝駕崩後,朱高煦一定比朱瞻基要早知道這件事,所以才有了朱高煦在朱瞻基回京的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準備暗殺皇太子,然後自己回京繼承大統的傳言。
《明史朱高煦傳》裡是這麼記載的,但是由於時間倉促,朱高煦沒能成功截殺朱瞻基,因而與皇位失之交臂。
那麼面對二叔佈下的天羅地網,朱瞻基是如何逃過一劫的呢?很簡單,繞道小路回北京。
《明宣宗實錄》裡記載:
仁宗皇帝不豫,以璽書馳召上還,上即日就道時南京頗傳言,仁宗上賓臣下未敢以聞,但言茲正戒嚴之時宜整兵衛而後行,或勸按照《明實錄》的說法是,朱高熾還沒駕崩的時候,就已經下旨令朱瞻基回南京了,但是朱瞻基才剛動身北上,朱高熾就已經去世,當時南京的大臣不敢告訴朱瞻基,只是建議他最好領軍北上一方不測,可是被朱瞻基拒絕了。
而朱瞻基拒絕的理由很直白
上(朱瞻基)曰:“君父在上,天下歸心,豈有他心,且予始至遽還,非眾所測況”。從朱瞻基所說的話我們可以得到三點至關重要的資訊一是當時朱瞻基確實不知道朱高熾已經離世,二是朱瞻基自認為從動身到回京所用時間會非常快,快到朝臣上下都根本想不到,三是朱瞻基從未覺得此次回京會遇到什麼麻煩或者陷阱,召旨只是說皇帝生病,讓他速回,並沒有說皇帝已經去世要讓他回京繼承大統,也許朱瞻基曾想過會發生這種情況,但是在沒有親眼證實之前,所有的猜測也僅僅只是猜測而已。
南京方面的大臣或許猜測到皇帝可能駕崩了,所以出於謹慎,希望朱瞻基統率軍隊北上,以防不測,畢竟歷朝歷代以來,皇位交接往往都很不太平,太子年輕可能沒想那麼多,但是臣子卻必須要考慮到任何可能存在的危機。
對於南京大臣們的建議,朱瞻基深不以為然,他拒絕帶兵,還說了一句看似不起眼卻非常值得考究的一句話,即“予始至遽還”,也就是說,他在出發前曾以為自己此去只是皇帝的日常召見,待處理北京事宜後還要回南京。
那麼這裡,我們就按照《明實錄》的記載來理一下:
皇帝病危下旨召太子回京,但沒有告訴太子自己病危的訊息,也許只是提了一下自己身體抱恙,而箇中原因就在於朱高煦一直意圖謀反賊心不死,所以為了安全起見,皇帝隱瞞了事實的真相,以防朱高煦趁機再次起兵謀反。雖然南京的大臣麼以為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希望太子能以萬全之策來應對此事,可是太子年輕,沒想過這麼多,僅僅希望儘早趕回北京,所以才會繞小路而回。
雖然《明史》裡關於這段的記載沒有《明實錄》記載的詳細,但是,《明史仁宗傳》裡的幾句話也恰好印證了《明實錄》的記載是相對可靠的:
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庚戌,即皇帝位這也說明了,皇帝是活著的時候下旨令太子回京,而皇帝死後一直都是祕不發喪,直到太子回宮。
所以說,仁宗皇帝從駕崩到太子回京這段時間,朱高煦和朱瞻基都不知情,既然都不知情,又何來朱高煦密謀暗害朱瞻基一說呢?
-
9 # 別酒流年
暫且放下朱高煦朱瞻基叔侄,先說一說朱高熾繼位的情景。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65歲的朱棣在人生最後一次北征歸途中於榆木川(今天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病逝,將未竟的事業留給了後世子孫。
當時的情景是朱高熾受到文臣擁戴,跟隨朱棣征戰的朱高煦則在武將中威望素著。若不是朱棣於永樂十四年(1416年)早早削減朱高煦兵權並於第二年強制令其就藩山東樂安(今山東惠民縣),最後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現在朱棣死了,朱高煦雖然遠在山東,但是他一旦得到訊息,肯定不會甘於平靜的。
一千六百多年前,趙高和李斯為了個人私慾,隱瞞了秦始皇的死訊,用鹹魚掩蓋了嬴政的屍臭,矯旨賜死長子扶蘇,敲響了大秦帝國滅亡的喪鐘。
今天,張輔、楊榮、金幼孜等人也要做一回趙高、李斯,但這次是為了帝國的穩定,這次行動也促成了後來堪比“文景”的“仁宣之治”。
張輔等人將朱棣的死訊隱瞞下來,祕不發喪,收集軍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盛放朱棣的遺體(也是為了遮掩異味),每日還照例為朱棣送餐、請安,軍中一切如常,只是旁人再也沒見到過朱棣的面容,再也沒聽到過朱棣的話語。
同時,楊榮和太監海壽快馬加鞭進京密報。來到北京後他們直奔朱高熾,將情況說明。
朱高熾這方緊緊張張,豈能瞞過朱高煦?
朱高煦雖然就藩樂安,但把兒子朱瞻圻留在了京城窺視朝廷情況。
朱瞻圻從京城緊張的氣氛中早已嗅出了不尋常,迅速將情況報告朱高煦,一晝夜信使往返六七次。
朱高煦也連日派人潛入京城,伺機叛亂。為什麼朱高煦不親自奔喪呢?還不是因為朱元璋定下的規矩: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這裡順便說一下朱高煦的兒子朱瞻圻,因為這和朱高煦朱瞻基相爭有很大關係。
朱瞻圻和父親的關係並不好,因為生母是朱高煦親手殺死的。因此朱瞻圻經常向朱棣打小報告揭發朱高煦。
現在朱高熾當了皇帝,朱高煦終於有了報復的機會了,他把將朱瞻圻前後窺報朝中情況一事全部上奏給朱高熾。朱高熾念朱瞻圻年幼,並未治罪,只是將他安排到安徽鳳陽看守祖陵去了。
從朱棣死到朱高熾登基這段時間,朱瞻圻在京城的探祕工作乾的還是不錯的,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至於朱高煦沒有成功,並不是朱瞻圻的責任。
朱高煦在京城本來內應就少,現在還主動揭發自己的親兒子,將其攆出京城,這為後來朱高煦和朱瞻基搶時間埋下了失敗的伏筆。
上面說了這麼多和朱瞻基繼位沒有關係的事,就是為了說明朱瞻基可能比朱高煦提前知道朱高熾駕崩的訊息,還沒等朱高煦準備暗殺,朱瞻基已經過了山東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明史·朱高煦傳》載:“未幾,仁宗(朱高熾)崩,宣宗(朱瞻基)自南京奔喪。高煦謀伏兵邀於路,倉卒不果。”
倉促不果,倉促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實施的人能力不足,手忙腳亂;二是事到臨頭時間不夠。
到底是朱高煦能力不足還是準備的時間不夠呢?
既然不是能力不行,那就是時間不足了。我們來看一看朱高熾駕崩到朱瞻基登基這期間內的時間節點。
《明史·仁宗本紀》:夏四月……命皇太子謁孝陵,遂居守南京……五月……庚辰,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於南京。辛巳,大漸,遺詔傳位皇太子。是日,崩於飲安殿,年四十有八。
《明史·宣宗本紀》:“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
四月,朱瞻基奉命去南京。
五月十一日,朱高熾身體不適,下詔召回朱瞻基。
五月十二日,朱高熾下傳位遺詔,死。
六月三日,朱瞻基到了北京,接受遺詔,發喪。
六月十二日,朱瞻基正式登基。
按照五月十一日朱高熾下詔從南京召回朱瞻基到朱瞻基抵達北京,期間有22天的時間。
既然時間足夠,朱高煦卻失敗了。這說明朱高煦應該是沒有第一時間得到朱高熾的死訊,訊息被朝廷封鎖了,只等朱瞻基回來安定大局。畢竟操辦這件事的大臣們還是扶持朱高熾繼位的那些人,最主要的這些人極度認可朱高熾父子。
從《宣宗本紀》來看,也可以讀出一些端倪,當初朱棣死是祕不發喪,朱高熾死則是等到六月三號朱瞻基到了北京才發喪。雖然沒有說保密,但皇帝駕崩、太子在外、藩王窺伺,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說都需要保密。
朱高煦知情晚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在京城無人。留在北京的兒子朱瞻圻被自己彈劾到了鳳陽老家,朝中又沒有屬於自己的大臣,還會有誰在這時間點想到朱高煦呢?
朱瞻基登基之後,並沒有學習堂叔朱允炆,反而對曾經想致自己於死地的朱高煦多加賞賜,對其建議也儘量採納,麻痺他的思想。這致使朱高煦產生了一種錯覺:我這大侄子也就這樣,反了吧。
結果朱瞻基一次御駕親征,僅僅一天時間,朱瞻基連刀都沒抽出來,朱高煦就束手被擒了。
-
10 # 東方大史
但是電視劇反應出來的歷史總是比較片面的,其實喜歡研究歷史的朋友,應該能夠知道這段歷史一直以來存在爭議。
朱瞻基有個野心勃勃的二叔朱高熙,在得知朱高治病危的情況之下,沒理由就這樣按兵不動,很多人說朱高治病危的訊息是通過祕傳的方式通知朱瞻基的,所以朱高熙起初並不知道。
但是我認為這個說法很牽強,當時的北京城裡早已是佈滿了朱高熙的眼線,對於他來說京城之內哪有什麼祕密可言。
而朱高熙在山東,朱瞻基在南京,訊息同時從北京發出,最先得到訊息的應該是朱高熙才對。
所以生性凶悍朱高熙,不會錯過這次絕佳的暗殺機會,應該是早已布好了局,等著朱瞻基入甕才對。
只是撲了個空,等到花兒都謝了,才知道朱瞻基已經登基稱帝。
還有人說朱瞻基其實早已回京,為了能夠儘早登基,親手弒父。
對於這個說法我還是不太認同,雖然那個時代的明爭暗鬥的確是常事,但是弒父奪位這樣的罪過實在是太大了,而且從正常的邏輯上來講也完全的不合理。
當時朱瞻基已經是太子,未來皇帝的正式繼承人,又何必要冒著大不為去做這樣的事情呢?
那麼朱瞻基又是怎麼躲過二叔朱高熙的埋伏順利繼位的呢?
我的觀點很簡單,其實當時朱高煦的確做好了埋伏,只是朱瞻基技高一籌,通過繞行的方式避開了二叔的埋伏。
史記上有過記載: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宗仁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庚戌,即皇帝位。從史記中,我們可以知道,4月份的時候朱瞻基就被派往了南京,5月28日朱高治身體開始不適,讓朱瞻基回京,第二天就死了。
而朱瞻基回京登基已經是6月18日的時間了。整整20天的時間,按照當時的速度,至少是晚了一週的時間。
看來朱瞻基是早已算好了二叔在途中的埋伏,他的籌謀技高一籌,因此躲過了暗殺,成功登基!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因為朱高煦就是個笑話。
我們關注歷史可以發現,無論是朱高煦欲圖刺殺太子,還是他意圖半路攔截朱瞻基繼位,乃至最後舉兵謀反,無一例外每一次都被提前走漏訊息,而且傳遞訊息的都是朱高煦身邊最親密的所謂“心腹”。
由此可見,朱高煦本人有勇無謀,有膽無識,對於身邊的人,他無法分辨出善惡好壞,無法分辨出真假人心。有些人是為了討好朱高煦的對手,有些人壓根兒就是別人安排的臥底奸細,就是時刻盯著朱高煦的。可惜這位在戰場上揮斥方遒縱橫馳騁的大將軍,現實中確實個心智不成熟的小孩子。
心智不成熟並不致命,但是幼稚又心比天高,那就後患無窮。很不幸,朱高煦就是這樣一個人。
順便說一句,歷史上被封為“漢王”的差不多有四十多個人,而這四十多人無一例外與謀反有關。同時,只有漢王劉邦最後成功奪得天下,其餘的漢王沒有一個有好下場。歷史上最後一個漢王,是天平天國洪秀全的幼子,天平天國滅亡,這位漢王也就沒有了下場——而朱高煦,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漢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