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放風箏的藍鯨魚

    逆全球化之所以有市場,還是因為有人吃虧了。而損失最大的,也就是美國中產階級。

    全球化帶來的貿易逆差被視為“扼殺工作”( jobkilling)—尤其是中產階級工作的—罪魁禍首,它導致美國喪失了曾經擁有的數以百萬計的好工作。

    二戰後,美國一度成為是世界的製造業中心,美國家庭一人能夠在工廠上班就能養活全家,妥妥的中產階級。然而80年代後,隨著越來越多的製造業向勞動力成本低廉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原本擁有體面工作的美國製造業工人大量失業,只能去屈就低報酬的工作。製造業萎縮帶來的產業空心化進一步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一旦工廠關閉,工廠所在的城市便面臨嚴酷的“寒冬”:所有圍繞工廠而生的商業—酒吧、餐館、食品店、藥店—都受到影響。曾經的“汽車之城”底特律的衰敗,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製造業生產線轉移出去後,便只能依賴進口。從口罩、服裝鞋帽、傢俱、玩具到機械裝置等,這些美國曾經能製造的產品,現在全都依賴進口。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甚至服務業也不斷被轉移出去,許多大型公司為了降低成本,紛紛把國內必須支付高薪的工作砍掉,選擇外包,其中又有相當一部分採用離岸外包形式。說美國民眾(特別是工薪階層) 對製造業向海外轉移還能忍受的話(畢竟製造業的“金飯碗”丟掉後,還有不至於失業),那麼日益增長的勞務外包新趨勢卻端調了很多人的飯碗。

    貿易逆差擴大也意味著外債不斷增加,美國已由歷史上最大的債權國淪為最大的債務國。政府欠債總是要還的,還債最終只能通過稅收途徑解決。然後,美國稅收主要依靠個人所得稅,這也加大了民國民眾的壓力。

  • 2 # 大鬍子7477

    全球化還是逆全球化都是為了利益,能一個人在家自給自足誰願意出門,能源資源的限制讓美國必須在全球部署保障自己的利益,一開始全球化因為美國當時唯一大國的身份也讓他得到了豐厚的利益。

    現在一方面中國的發展讓美國感覺到競爭的壓力,另一方面全球其他國家也受夠了為美國打工的日子,這讓美國在全球的利益受到了影響。

    正好美國在國內的能源佈置也已經完善,頁岩氣的工業化生產已經成熟,前面說過全球化就是因為能源資源的限制,現在能源的枷鎖已經開啟,美國才會從中東退兵。資源這麼多年的囤積下,美國對外的依賴也已經減小。

    現在逆全球化對美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正好美國國內也需要工業迴歸,解決失業人口的問題。

    美國逆全球化不是問題,問題是美國逆全球化後接下來他們的政策又會有什麼轉變。當一個國家對外依賴減小,政策軍事方面就會變的強硬,因為戰爭的代價對他們的來說變小了。

    美國因為全球化也禁錮的自己全球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幾十年,每年這麼多的軍事投入,並沒有獲得對應的收穫。逆全球化以後才是美國暴露獠牙的時刻。

  • 3 # 天太2

    美國走向逆全球化是有其歷史根源,也有其現實原因的。

    大家可能認為,特朗普上了臺,採取的政策是特朗普拍腦袋想出來的。其實,迴歸美國,提高關稅。一直是美國南北矛盾,兩黨政治的焦點。當國內矛盾不是那麼尖銳時,雙方矛盾也不是那麼突出,當國內矛盾不可調和時。兩黨矛盾的尖銳就反映了國內現實。目前,美國國內的矛盾已經非常尖銳,加之共和黨一下子取得了眾參兩院及政府的權利,由特朗普代表美國共和黨實行他的比較極端的關稅政策就不希罕了。

    美國獨立後,北部的資產階級和南部的種植園主是兩個不同的利益集團。北部資產階級主張中央集權,保護關稅。而南部則主張實行聯邦制,降低關稅。而且,據此形成了資產階級的共和黨和種植園經濟的民主黨。不同的經濟結構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北部的資本主義經濟要求國內商品的銷售市場和自由勞動力,為了發展工業而實行保護關稅,限制原料的出囗與工業品的進口。而南部的種植經濟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和自由勞動力的供給,南部因為大量的農產品需要出口,同時也需要進囗大量的工業品。於是,兩黨在關稅問題上長期爭執,只到現在。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全球化是民主黨觀點和奉行的政策。逆全球化一直是共和黨的宗旨和做法。民主黨和共和黨在長期鬥爭中此消彼長。總的趨勢來看,民主黨略勝一籌,無論在聯邦制上還是在全球化上。到特朗普這一任,共和黨好不容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會,自然會增加關稅,走逆全球化的路子。這也是長期以來,美國國內產業空洞化,失業增加的現實造成的反彈現象。但,特朗普這樣做也是抓了芝麻,丟了西瓜。首先他侵犯了美國廣大農民的利益,造成了農產品的高度滯銷。其次他侵犯了國內廣大消費者的利益,高關稅的結果是廣大消費者買單。第三,他讓一大批從事做進口貿易的人丟掉了飯碗。由於美國的產業空洞化不是一天形成的。要想恢復幾無可能,因此,美國的逆全球化的做法,希望製造業重回美國,成功的機率很小。

  • 4 # 天山道總管

    美國的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特朗普執政團隊是這一原則的忠實擁躉!具體分析如下~

    首先,全球化曾經是美國推行全球霸權的工具,當時美國是全球化的堅定推動者和最大受益者!所以美國曾經積極推動全球化程序,積極參與全球體系建設和全球事務管理,甚至被稱為世界警察通過全球化,美國把自己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影響力擴充套件到全世界,形成了與當年大英帝國齊名的‘美利堅治下的和平’。

    其次,隨著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日益突出,世界經濟多極化趨勢逐漸取代美國主導的單極化格局,成為世界經濟政治發展的主流,昔日的小跟班,歐洲,日本,加拿大等都成了經濟競爭對手,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和平發展,更是極大的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和方向,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並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已經有效的制衡了美國對全球化程序的一家獨大控制力。對此,美國十分不爽,統治階級更是深度擔憂,生怕被中國奪走世界領導權,因此不遺餘力的打擊排擠中國的影響力,從克林頓,小布什到奧巴馬,各界美國政府都是如此,但是收效甚微,又不得不和中國進行合作,中美兩國鬥而不破,合則兩利。

    第三,到了特朗普政府時期,由於美國經濟衰退和中國的持續發展,特別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已經完全改變了中美經濟力量對比關係,使美國倍感壓力,卻束手無策!於是,特朗普團隊就乾脆吃不了好菜,就掀翻桌子,讓大家都吃不成。既然在全球化條件下無法實現霸權利益,那就反其道行之,打著美國優先的旗號,徹底反全球化!比如,特朗普上臺後一系列的退群行動都是明證!

  • 5 # 四川達州人

    政治正確啊。

    實際上,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國內產業已完成產業轉型,這就必然導致大量低附加值的基礎工業轉移到新興工業地區,當時的亞洲四小龍承接了這些產業。比如鞋、紡織、玩具、傢俱產業。中國改革開放後,當時就承接了四小龍的這些工業。

    這就必然導致美國鐵鏽地帶出現。

    2000年選舉地圖:

    90年代之前,加利福利亞州主要產業並非是今天的矽谷和好萊塢,而是飛機等高附加值的工業製造,所以,當時的加利福利亞還是共和黨的鐵票粉絲區。

    1988年選舉地圖:

    1992選舉地圖:

  • 6 # 溫永春1971

    美國只有被全球硬剛,受到教訓,打擊,遭到巨大的挫敗以後,才會霸權體系瓦解,全世界才能恢復到和平,安寧的坦途!

  • 7 # 穿插游擊隊

    首先我不認為這是逆全球化。現行的國際秩序,就原則而言還是《大西洋憲章》那幾條,並沒有什麼變化。這個秩序,歸納為一句話就是用貿易取代戰爭,讓各國通過對資源和機會的平等分享,共同致富。

    全球化從願景到架構再到規則,都沒有垮。要說全球化現在面臨的兩個最大挑戰,一是貨幣沒有了錨,各國濫發紙幣,嚴重影響了要素配置;二是全球分工之後,國與國之間貧富差距加大,發達國家移民壓力增大。但是,發達國家要想徹底解決移民問題,還是要通過全球化貿易。

  • 8 # 適情雅趣

    簡單說,所謂的全球化就是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在全球化下,新興經濟體迅速發展,以及歐盟一體化,對美國稱霸世界構成了威脅,所以美國要反全球化,通常講“不玩”了。

  • 9 # 某某100953851

    因為產業空心化。 資本家賺取了大量的利潤。 發展中國家。也就是中國。賺了就業。技術。人才。 我們的農村是養不活八億農民的。現在我們有了四億多產業工人。最後是最大的消費市場。推薦大家看一部紀錄片。記錄08年金融海嘯。忘了片名。 自己百度吧。

  • 10 # 自然風57778401306

    所謂逆全球化的走向過程,就是不按常規出牌。美國總是想在世界當老大,稱霸全球的底氣,有科技的軟實力,軍事的硬著陸,受保護的國家長期駐紮軍隊,並不斷向周邊的國家耀武揚威,每換一屆總統必須有一場戰爭,或假想戰爭,軍火商開始出售武器,結結實實賺一筆,國家合法徵收他們的所得稅。特朗普政府更關注是商業行情方面的經濟利益,製造了一些假想戰爭的形式,如調整太平洋東北亞局勢,北韓半島一度陷入緊張,並未真槍真刀的幹,變臉頻率高,一會兒是罵得很凶的敵人,一會兒想要坐下來做和談的朋友。為抑制中國經濟的發展,上調關口稅,為了自已的利益,是從來不為別人想的,有意思無意思地挑起了國際貿易戰。因為想做老大嘛,好像什麼都是美中國人說了算。然而在表面強大的背後債臺高築,靠借錢過日子,這樣的政府前景並不看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生的我們,夜間或者早間跑步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