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起看大戶
-
2 # 畫素說
一、“大清相國”陳廷敬為當時清官
陳廷敬原名陳敬於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中舉,不過因為方式一同中舉的還有一個順天通州的陳敬。為了將二人區分開,順治賜名為“陳廷敬”。
因此,得到康熙的賞識,所以在康熙親政後得以一路高升,歷任工、戶、吏、刑四部尚書,最終到了文淵閣大學士的高度,這是清朝文官之最,相當於宰相,所以也被後人稱之為“大清相國”。
陳廷敬為官多年更是禁奢靡之風,兩次任吏部尚書,選拔官員更是以愛民勤政、廉潔奉公為準,更是要求地方官員公開賑災賬目,杜絕貪官威海百姓。兩次做都察院一把手主管監察、彈劾及建議,總領全國監察事務,監督各省官員。
陳廷敬便提出明珠攬權太重,與朝中眾多官員皆有的貪腐,只是明珠的包庇有關,並列出了明珠私改奏摺、賣官鬻爵等罪狀。並提出罷免明珠所賣的這些人。隨後將明珠的心腹、黨羽陸續剪除乾淨。
陳家世代以讀書,家族中更是出過不少進士。只是到了陳廷敬的高祖父陳修這一代,因為多次參加科舉而未能考中,所以做起生意,通過經營煤礦和冶鐵,很快就富甲一方,成了當地的望族,積累了龐大的基業和資產。
也就是說陳廷敬本身就家大業大,又歷經數代人的積累,這才有了這皇城相府,這與陳廷敬是不是清官並無關聯!
-
3 # 三晉微金融
皇城相府非陳廷敬時所建,早在明代,當地商賈往來頻繁,經濟較為富庶,當地官民為防匪患及流寇,就開始築堡而居(距離皇城相府不遠處還有郭峪古堡、湘峪古堡、上莊古城、砥洎城等,陳廷敬時僅為修復建築。
-
4 # 安定郡小書生
問題一:陳廷敬是清官還是貪官?
陳廷敬,字子端,清代澤州府陽城人。歷侍順治、康熙兩朝,馳騁官場五十多年,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官至文淵閣大學士,乞歸之後仍被召回,最後老死相位。
清代,有許都山西籍官員在朝廷中央任職,有許多為清正廉潔之士,以家國天下為己任,成為廉吏楷模。這其中最有名的三位,分別是陳廷敬、于成龍、孫嘉淦。
陳廷敬為官一生,謹遵“忍”“穩”字訣,始終在朝廷中央任官,從最初經筵講官,到歷任工、戶、刑、吏四部尚書,到加封文淵閣大學士,入閣拜相,做官一直很穩,完全以道德模範約束自己,對於貪贓枉法更是避而遠之。
問題二:關於皇城相府皇城相府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是清代康熙皇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總閱官、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廷敬的故居。皇城是因為曾經兩次接待康熙皇帝,故謂之“皇城”;相府是陳廷敬在康熙時期為文淵閣大學士,入閣拜相,被康熙稱為“老相國”,故謂之“相府”。
從明孝宗到清乾隆年間的260年中,陳氏家族共出現了41位貢生,19位舉人,其中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之美譽。出仕之人有38人,遍及14個省、市大半個中國,且多政績顯赫,百姓稱頌,民間立祠。
陳氏家族最鼎盛是在康熙年間,居官者達16人之多,出現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的盛況。其中陳廷敬更是身為帝師,入閣拜相,主持《康熙字典》編纂這樣百年文化工程,與三子陳壯履參與同編一典《康熙字典》的佳話。
-
5 # 每日文旅榜
位於山西晉城陽城縣北留鎮,有一座皇城相府,原名“中道莊”,清朝時由康熙皇帝御筆親題:午亭山村。因為康熙皇帝兩次巡視山西都曾下榻,故名皇城,因為這裡的主人曾經是清康熙年間內閣大學士陳廷敬,也是實質上的宰相(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明朝後來不再設宰相,後來採取內閣制,進入內閣則實質上就是宰相,清朝延續以內閣大學士為實質宰相,到雍正時改為軍機處軍機大臣),所以也被稱為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又稱午亭山村)總面積3.6萬平方米,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閱官、康熙皇帝35年經筵講師陳廷敬的故居,其由內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組成,御書樓金碧輝煌,中道莊巍峨壯觀,鬥築居府院連綿,河山樓雄偉險峻,藏兵洞層疊奇妙,是一處罕見的明清兩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築群,被專家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相府可以說是無比的奢華,但是憑藉陳廷敬本人,能否建立起來呢?或者是否可以認為陳廷敬就是個貪官呢?其實不然。
陳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清代澤州人(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歷任日講起居注官、經筵講官,《康熙字典》Quattroporte官,工部尚書、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修官等職。陳廷敬為政清廉,《清史稿》給他以“清勤”的評價。在官居吏部尚書時,陳廷敬曾嚴飭家人,有行為不端者、有送禮賄賂謀私者,不得放入。他到禮部上任,曾立下規矩:“自廷敬始,在部絕請託,禁饋遺。”同時作為內閣大學士,深受康熙皇帝的信任。不僅如此,陳廷敬出身於陳氏家族,本身就是山西的名門望族,在明清之時,共出現了41位貢生,19位舉人,並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而且皇城相府不是一次性建成的,而是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內城“鬥築居”為陳廷敬伯父陳昌言在明崇禎六年(1633年),為避戰亂而建,不僅於此,屯兵洞、陳氏宗祠都是在明朝時就已經建完。
由此可見,皇城相府是山西陳氏家族歷經數代,上百年時間建設完畢,由於陳氏家族在明朝就已經是富商和高官層出不窮的大家族,建設這樣的皇城相府也是沒啥的。不過陳廷敬本身深受康熙皇帝器重,而且為官清廉,陳廷敬之後,陳家的兒孫輩又有六人考中進士,雖然官職不夠顯赫,但是,在廉潔從政上無一犯錯,保全了陳家“清貧耐得始求官”的家規,也是非常難得的。
-
6 # 炒米視角
陳廷敬是清初有名文臣,是順治15年山西陽城籍的進士。
原名陳敬,因為當時還有一個順天通州叫陳敬的,所以朝廷給他改了名字,在中間加了一個廷。卻不曾想,這一加官運亨通。庶吉士以後,給康熙經筵講學,然後各部尚書掛職鍛鍊一遍,最後一直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入閣,後來還是《康熙字典》的總修官。
之所以把陳廷敬的履歷說一遍,也就是清初作為一個漢官,給康熙上課以至入閣這些。如果放到明朝,陳廷敬根本沒戲。
因為明朝能打榜最後入閣的,基本上都是南方人。大家所熟知的“三楊”、解縉、商輅、楊廷和、嚴嵩、徐階、張居正、葉向高、申時行、李春芳等等,無一例外都是南方的。
山西籍的學子在明朝的內閣根本沒有競爭力。但是在清初山西籍的學子出仕為官的蔚為壯觀。這背後和一個背景有關。這個背景叫“晉商”。
實際上“晉商”最早發展的契機就是明朝的“開中法”,也就是讓商人吧軍糧運到邊境前線,去換取“鹽引”,也就是食鹽的專賣權。
所以山西就出了很多經營食鹽的大商人,到了明末,遼東的問題越來越大,晉商也就發展得越來越有錢。
不但陳廷敬讀書有成就,他們陳家出了9個進士,6個翰林。沒有強大的家族財力物力支援,一般人家,更何況是在當時教育資源嚴重落後於南方的北方。出現這樣的成就,實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就在陳廷敬自己當官的同時,他的家族實際上仍然在做著生意,仍然是晉商大戶。
“皇城相府”傳說是陳廷敬為了母親不能去北京,而專門仿造紫禁城建的。但實際上首先原來的最基礎的內城是陳廷敬的伯父陳昌言在明朝崇禎6年開始主持修建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兵禍,避免戰亂。外城一直到康熙42年才建好。真正出資出力修建的是陳家本族族人。
之所以叫皇城相府,實際上是因為康熙兩次下榻“皇城相府”。這些其實在《一代名相陳廷敬》裡都有細緻描述的。
陳廷敬正是因為家裡其實也不缺錢,所以他也不會因為看中錢,而去貪汙受賄。他和他的學生於成龍差不多,是一枚大清官。
他管戶部的時候,康熙跟他“借”點錢花。結果他一句,等我開了餉再開借你,就把康熙得罪了。康熙說,“你欺負我還沒親政,等我親政了,就砍了你的頭。”等康熙長大了,才說陳廷敬有操守,是自己錯了。
-
7 # 陽陽69963539
陳廷敬是兩朝重臣,尤其在康熙年間收臺灣、平平三番、剿滅葛爾丹等重大歷史時期都做出了卓越貢獻,以使其在死後能享有皇子扶棺的殊榮。俗話說蓋棺定論,陳廷敬應該是個清官。
-
8 # 哉吱甜甜Eason
皇城相府是陳家幾十年一點一點修起來的,著名的藏兵洞就是陳廷敬沒出生就建起來了,陳家在官場同時為官的有十幾人之多。這裡有個傳說,說有一次康熙收到密報,陳廷敬有大不敬之罪,在家鄉修建皇城,其實是陳母想看皇宮,兒子為母親避免車馬勞頓,在家修的城牆而已。有仿皇城之意。後康熙來查,皇城相府一夜之間被粉刷黃色,意為黃城相府。當然這是傳說並非真事。但通過陳氏家族幾代人幾十年的耕耘,陳家才有了皇城相府這樣的宅院。歡迎大家來到陽城參觀旅遊。
-
9 # 放羊小英雄
不能依照財富判斷清官還是貪官,好多官騎自行車,家裡聚集上億,有的官家裡豪宅,就是不貪,人家父輩就聚集不少財富!
另外,如果窮了八輩子的人,沒有格局,掌控能力,一旦掌握了權利,一般情況就是毀了他
-
10 # 風
陳敬廷是貪官還是清官應該是當朝朝廷清楚,既使有當朝皇帝庇護,新的當朝天子是不會放過你的。乾隆皇帝的寵臣大貪官和坤,在乾隆皇帝死後立即被嘉慶帝抄家賜死。陳敬廷是清代二任皇帝的重臣,如果是貪官是無法立足朝廷的。那為什麼會建起皇朝相府那麼巨集偉的私家宅院(我去過)?陳敬廷家是一個封建大家族,祖上就有豐厚的財產和田產,相府大宅院是經過幾代人逐步完善修建起來的,並不是陳敬廷當宰相後蓋建的,只是陳敬廷勞苦功高深得康熙皇帝敬重,當陳敬廷告老返鄉後,康熙皇帝多次賜與皇家才享有的榮耀,久而久之,陳敬廷宅院慢慢被稱為皇城相府了!
回覆列表
一代名相陳廷敬家族,家財萬貫卻用白菜豆腐祭拜先祖?
大家好,我姓杜,專看大戶人們都叫我杜大戶!
陳氏家族,科甲鼎盛,人才輩出,曾出現過41位貢生,19位舉人,並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的美譽。
名將良相一片高天,文化傳承歷久彌堅,依靠著皇城相府這座寶庫,現如今皇城村已經家家住上了小別墅,但是祭拜祖先的時候擺的竟然是白菜豆腐,這一切的背後是陳家清廉儉樸的家風,幾百年來,陳家一直堅守著這些家訓規範。
康熙皇帝就曾寫過一首五言律詩表彰陳廷敬的風度:
橫經召視草,記事翼鴻毛。
禮義傳家訓,清新授紫毫。
房姚比就韻,李杜並詩豪。
何似昇平相,開懷宮錦袍。
其中“禮義傳家訓”,是說陳廷敬的陳氏家族是把禮義道德作為家訓代代相傳的。
到了晚年,他檢點自己一生,清廉自守,果然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於是他寫詩道:“不負當年過庭語,先公曾許是清官。”陳廷敬不僅自己潔身自好,還特別注重教育家人後輩保持清廉之風,這在對兒子陳壯履和女兒陳采薇的教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王健林王思聰這對相愛相殺的父子,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是父子倆性格、行事風格相差甚遠,王思聰又特別愛在網路上懟人,所以備受爭議,雖是有一定的才華,但是他的才能不僅僅是顯現的這些,如果能傳承到父親王健林的為人處世之道,必有一番大的作為,而不是一副大家眼中的萬達集團”富家浪蕩小公子“的形象。
王健林16歲時就入伍當兵,一當就是七年,所以王健林後來所有的行事習慣都有著濃重的軍隊色彩,在兒子王思聰眼裡就是“軍閥做派”。王健林的商業帝國建立的很大,但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每天是忙不完的工作,沒有時間陪孩子,從小對孩子的教育極度缺乏,也沒有定好家族基調,導致父子兩人行事風格相差甚遠。王健林心目中,兒子根本不懂當下社會的人際關係,總是警告他不要在網上亂罵人,甚至一再妥協退讓:起碼要考慮一下這個人能不能罵,儘量不要罵我的朋友。而王思聰也懟自己老爹:沒什麼厲害的,連英語都不會。現代人往往忽視了家風的傳承與建設,這也是富不過三代的重要原因,從現在一輩起,就該狠抓家風建設,立家訓,樹家風,以規範的行事準則告誡規範後代。
縱觀歷史上很多家族的興衰更替,都彰顯了這樣一個道理,家風離不開傳承,傳承離不開家族裡的每個人,一個人的氣質和眼界決定了這個家族傳承的基因,從陳氏家族的先祖到後期,這個傳承幾百年的名門望族正是給了我們現代人這樣一個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