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美國總統大選雖然到現在還是懸而未決,但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已經在憧憬入主白宮了,而川普表示這次選舉是作弊,表示要走法律訴訟程式

    這樣充滿戲劇性的結果成了滋生各種段子的溫床,比如“殺去華府,佔了白宮,奪了鳥位”之類的。由這些段子也衍生出許多其他的問題來,比如“美國軍人的投票權呢?”,“美國軍人為什麼不可以表態支援拜登”,諸如此類。

    這些莫名其妙的問題,其實是用傳統東亞軍政套用在英美軍政身上。當然,限於篇幅,這篇文章不打算把西方軍政徹底講清楚,能說多少是多少吧。

    01

    軍隊不幹政和軍人的投票權

    英美軍政有很多傳統,其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傳統就是——軍隊不能干預政治

    政治這件事說到底是不同民眾利益的分配,這樣的事情需要民眾用自己各自的代表去談判和討論。相比於民眾來講,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軍隊是有著絕對的優勢,這種武力優勢對於民眾而言是一種終極威脅,一旦軍隊參與了政治,對於“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體制將會是毀滅性的打擊

    ▲美國武裝部隊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將軍在電視講話中公開表示稱,無論最終的選舉結果如何,美國軍方都不會進行干涉,不會在權力交接的過程中扮演任何角色。同時,美國軍方支援選舉程式及爭議問題都在聯邦法律內進行,不應由於軍方的介入而發生改變。 圖源於網路

    對於英美人來講,他們可以吵鬧不休,但對於自己“可以超脫于軍隊”的政治體制,各派政治領袖和民眾都倍感驕傲,所以,“軍隊不幹政”是民眾和軍隊共同遵守的預設規則。

    在這種情況下,川普也好,任何一個想維護英美政治底線的人也罷,都不會強令軍隊為自己的地位做背書,當然,軍方更不會主動站隊。

    看看人類的歷史就可以知道,在大多數國家的大多數歷史時期,軍隊干預政治才是常態。所以,英美政治的這個特點是很值得他們驕傲的。

    就拿古代中國歷史來講,所謂“刀槍裡面出皇權”的道理,一代又一代的野心家們不要太熟悉。

    例如唐朝晚期,各地的軍閥們都想著倚仗自己的軍隊玩政治,結果造就了五代十國的亂世。

    在那段時間,軍閥們靠著自己手中的軍隊,就可以隨意廢掉君主後取而代之,然後自己的後代被下一個手握重兵的軍閥取代。完全一樣的劇本在五十多年的時間內上演了好幾出,整個中原大地民不聊生。

    這是古代,近現代呢,1917年列寧不承認選舉結果選擇了武裝奪權,整個俄國被拖入了痛苦的深淵之中(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直到如今,在世界某些地方發生軍事政變的新聞仍然不絕於耳。

    所以,英美社會裡“軍隊不幹政”這個傳統保證了這些國家近現代民眾的生活不至於那麼糟。

    至於別的一些國家,民眾動不動就“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一些傭兵的將Elantra不動就要“解天下蒼生於倒懸”,固然會造就很多英雄的傳說,但對於民眾,這是大大的災難。

    不過對英美國家來說,軍人不幹政並不意味著軍人沒有投票權,畢竟軍人也是合法公民。

    美國憲法規定,只要年滿18歲的公民就有選舉權。美國軍人同普通公民一樣沒有任何區別,有相同權利的選舉權。在美國大選期間,軍人同公民一樣進行登記和投票,以公民身份參與投票。

    ▲川普總統在給美軍士兵講話 圖源於網路

    當然,美國有很大一部分軍人在海外服役,為保證海外美國軍人投票權,美國政府會先把選票郵寄到海外,軍人們將選票填寫完畢後再寄回美國。

    這就是美國曆史上最早的“郵寄選票”,其設立的初衷如此,並不像現在這樣引起這麼大的爭議。

    從這個意義上講,雖然軍隊在英美政體中不得干政,但是軍人也擁有投票權,通過這樣的方式保證了“每個軍人的政治看法得到表達”,在這種情況下,軍方作為一個整體去支援或者反對一個總統,既不可能,也無必要了。

    02

    軍隊現代化的含義

    再往深處講一下,英美社會對軍隊做出的這些限制,其實是“軍隊現代化”(也可以理解成約翰·洛克的“權力不能私有,財產不能公有”的延伸)的結果。簡而言之,軍隊不可以是一個黨派(不論是民主黨或是共和黨)的私兵,既然性質上不是“私兵”也就不能為一人一派謀私利。

    這算是現代文明社會的一個共識,在英美乃至西方許多國家,這個共識已經是深入人心的理念。

    ▲ 國防部長馬克·埃斯珀已被開除,美國國家反恐中心主任克里斯托弗·米勒將擔任代理國防部長。 圖源於網路

    為了防止軍隊私有化,英美的國家體制也做了很多設計。

    在美國,國防部長是文職官員,而美國現役軍人是不得出任議員或公職的,這都是從制度上入手防止軍人干政,因為英美政界和民眾都知道,“軍隊現代化”的文明成果來之不易,且非常容易被野心家摧毀。

    1950年底,當年的“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因為“要不要擴大北韓戰爭”的問題同時任總統杜魯門發生了嚴重爭議,杜魯門選擇了將麥克阿瑟解職。

    在當時,麥克阿瑟坐擁美國最強大的武裝力量,甚至整個日本都要聽他的,天皇的頂上還有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即使如此,麥克阿瑟知道自己被解職了,也沒說什麼,只是回國去發牢騷,依然得等李奇微上任。

    美國的軍人,即使強悍如麥克阿瑟,巴頓,也知道“軍人不能幹政”是規矩,他們可以在戰場上“用敵人的肝臟潤滑齒輪”,但對於國內的政治,只能選擇這樣的態度。這是刻在他們骨子裡的一種信念。

    與之相對的,有些國家的政治強人試圖將國家軍隊私有化,比如納粹德國,希特勒上臺之後試圖用納粹思想控制德國軍隊,並把軍人的誓詞修改成了以下的樣子——“我在上帝面前莊嚴宣誓,將無條件地服從德意志國及人民的元首、國防軍最高統帥阿道夫·希特勒的命令,作為一個勇敢的軍人我將隨時準備犧牲生命以信守諾言。”

    那會兒德軍軍官們有不少都是舊貴族出身,這些舊貴族非常看重誓言,榮譽和忠誠,希特勒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把軍隊的誓詞改成了“忠於希特勒”,從而邁出了從精神上控制軍隊的重要一步。

    ▲希姆萊與SS軍官合影 圖源於網路

    即使這樣,希特勒也還是不放心,總覺得德國軍隊並不是跟自己一條心,所以有意識地扶植自己的私兵——黨衛軍(schutzstaffel,為德文Schutz(護衛、防護、親衛)與Staffel(團隊、編群、隊伍)的組合詞,以下簡稱SS),從稱謂就能看出來,這是為了一黨私利而成立的武裝組織。

    在二戰中德軍連吃了幾個大敗仗後,希特勒覺得,德軍之所以失敗,都是因為軍隊政治思想不純粹,不能從骨子裡納粹化的緣故。

    所以,在二戰後期德國把很多資源都向SS傾斜,這些SS部隊領導人也因此權勢熏天。

    德國戰敗在即之時,SS全國領袖希姆萊還幻想著“戰後的德國需要SS維持秩序”,但在戰後對納粹的清算中,SS被宣佈為非法組織,而希姆萊也在被逮捕之後倉皇自殺。

    納粹德國雖然只存在了12年就滅亡了,但這個邪惡帝國所做的一切都在戰後警示著人們:一個文明的社會可以非常容易地墮落成恐怖的組織。

    這其中,如果一個國家的軍隊被某一政治派別操控,成為該派別的私兵的話,這對文明國家而言簡直就是災難。為了避免這樣的災難發生,任何文明國家的政治首腦想動用軍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以美軍為例,二戰之後,美國總統如果需要動用軍隊,都是慎之又慎的。

    ▲反對黑人上學的白人 圖源於網路

    1957年,美國南方阿肯色州爆發了“小石城事件”,當地的高中校長拒絕黑人入校學習,這件事情被最高法院裁定為違憲

    而在得克薩斯州,州長艾倫·希弗斯帶頭拒絕執行最高法院判決,這個時候,時任總統的艾森豪威爾才不得不“根據憲法賦予美國總統的權力”,“命令所有妨礙執法者馬上停止或結束抵抗,立刻解散”。

    為了保護黑人學生入學,艾森豪威爾派遣了二戰中赫赫有名的第101空降師入學校,一度引起轟動。

    在這個事例中,總統動用軍隊的前提是“貫徹最高法院的判決”,法院的指令若得不到執行,只會淪為廢紙一張。

    即使如此,艾森豪威爾做決定之前也是慎之又慎的。他必須考慮,聯邦軍隊一旦出現,會不會授人以柄,犯了“聯邦不得干預州權”的忌諱。

    ▲軍隊保護黑人學生入學 圖源於網路

    最後,艾森豪威爾做出“動用軍隊的決定”,本質上也絕不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權勢,而是保證最高法院的判決可以落到實處。如果沒有最高法院的判決在先,艾森豪威爾貴為總統,也是無法調遣軍隊的。

    到了1974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面對水門事件的彈劾,最高法院以壓倒性優勢通過了對尼克松不利的裁決。與此同時,報紙社論發出要他辭職的輿論,國會也不停地呼籲,要對他進行彈劾。

    尼克松也不是沒考慮過叫私人衛隊來白宮保護自己的安全,但他最終決定辭職,並在第二天宣佈辭去了總統職務。

    在這件事上,倘若尼克松選擇調集衛隊,那麼這些武裝力量保護的將是尼克松自己的權力,這在美國是不能被接受的,最終,尼克松放棄了“武裝保衛政權”,這也是英美社會政治共識的必然結果。

    回顧歷史,川普自然是不能指望軍隊站在他這一邊了,他做不到,拜登也做不到。

    03

    軍事政變不是西方政治的選擇

    通過上文,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軍事政變不是文明社會的選擇”。此外,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還有一些別的因素,值得在這裡展開講一講。

    首先,西方的政治鬥爭並不是你死我活

    如果政治領導人沒有觸犯法律,在這樣的前提下無論怎樣的政治鬥爭,都可以給敗者一個體面的下臺。

    例如二戰末期,領導英國度過至暗時刻的丘吉爾首相還在德國波茨坦開會,就被英中國人選下來了,卸任首相的丘吉爾並沒有被關起來,或者被限制自由。相反地,他有充足的時間去發表演說和撰寫回憶錄,他卸任首相之後發表的“鐵幕演說”被視為冷戰開始的標誌性事件,而他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更是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當然,丘吉爾的故事不是個例。美國南北戰爭之後,南方的許多“敗軍之將”,比如羅伯特·李將軍,作為南軍統帥都可以獲得聯邦政府的寬恕,這種情況下,既然退下來還可以過體面的生活,我為什麼要冒險呢?

    然而,這種政治生態在東亞人的歷史上則是一個相當陌生的概念

    在秦制社會中,政斗的失敗者除了死亡(或終身軟禁)很難有別的歸宿。這樣一來,既是為了活命,當事者也會鋌而走險,做出許多不理智的決定

    中國歷史上有個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他為了造反引來了契丹兵,還割讓了幽雲十六州,給後來的歷史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他當時在走出“軍事政變”這一步時,其實也很猶豫,但他的謀士桑維翰慷慨陳詞,大意就是反正咱們都已經反了,這賠上八輩子腦袋都抵不過謀反的罪,不管怎麼樣,咱們能活下來就是好事情。這契丹跟我們關係一直不錯,咱們要是不去找他們求救這才是腦子被驢踢了。

    這番陳詞很能代表中國自古以來被逼無路走上軍事政變之途的人們的心聲。既然“能活下來就是好事情”,那麼做出啥事都不足為怪了。

    其次,既然性命都不擔心了,西方的政界人物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名節。

    英美政治體制設計的環環相扣,就算在某些特定環境下,一些人靠著軍事政變上臺了,但這些人總不能一直不讓民眾說話不是(比如自封護國公的克倫威爾),那麼這人在歷史上的評價還要不要了?

    西方的軍政界名人還是很知道要臉的。上文說過的尼克松,因為水門事件的不光彩下臺了,在他之後的退休歲月中,他的全部心力都放在了“如何挽回自己的公眾形象”上去。

    英美政界對名譽的看重決定了軍事政變不會是當事人的選擇。使用暴力,只能讓自己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這和“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的哲學是格格不入的。

    最後,軍事政變的前提是一國的憲法或者政治體制已經失靈,民眾對紛亂的政局表示厭倦,這才會有軍事政變的民意基礎。

    法國大革命造成了人頭滾滾,血流滿地的局面,法國的民眾對這種暴力恐懼的生活既無奈又厭倦,這才造成了軍事強人拿破崙的上臺。

    後世歷史學家是這麼評價拿破崙軍事政變的:“那是蠻力和欺騙的結合,儘管霧月十八日發生的一切被姑息了,但絕不會有掌聲的迎接。人們疲於革命,只想要一個明智、堅定的政府。”

    那麼,英美的政治體制執行到現在,雖然會有危機,有波折,有被誇大為“世界末日”的景象,但相比於其它政體,這個政體還不至於執行不下去,讓民眾感到恐懼和厭倦。在這種情況下,軍事政變的民意基礎也就不復存在了。

    從這些意義上講,美國軍隊不可能表態支援川普或別的總統候選人,而任何想要在英美政體中發動軍事政變的政客,都註定是在這樣的政體中玩不轉的。

    (完)

  • 2 # 沉140769451

    英國怎麼沒有軍事政變?連國王都絞死了。加拿大才獨立了多久?美國的南北戰爭算什麼?分裂也是種軍事政變。謝爾曼對自己的同胞實施三光政策,還被譽為國家英雄,美國好嗎?屠殺了數以百萬、千萬計印地安人,設立日裔集中營的美國好嗎?美國不是正常意義的國家,美國各州實為出讓部分主權的小國家,美國只是各州組成的小聯合國,聯合國就是參照美利堅聯邦設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喝酒好處多還是壞處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