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化點心
-
2 # 漫步人生路LF
首先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分享此話題。我認為“訥於言而敏於行”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要想成事,就因該多做少說,別看寥寥數語,卻傳給我們後人極大的財富和智慧,也是我們後人在立身處世之中因該時刻銘記於心的,懂得去運用這個道理,我們行事成功的機率才高,受傷害的機率減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成事,會有以下幾種選擇。1、說了做;2、做了說;3,邊說邊做。如果是說了做,等於給別人了承諾,自己必須全力以赴去完成諾言,因為懼怕說了沒做到會落下笑柄,所以會感到身心俱疲,讓自己陷於被動的境地,或者有的會涉及別人的乳酪,還沒來得及去做,就胎死腹中了;“做了說”—— 不給別人表明心跡,承諾,這樣行事比較從心而為,可進可退,所有的難堪只有自己知道,一旦行事成功,必然給外人有“一鳴驚天下”的感覺;“邊說邊做”,固然言行一致,會給人一種嘮叨難成大事,教條主義的感覺,還會招致討厭,破壞自己的人設。由此可見,“言”與“行”兩字的順序不同,對我們自己的身心影響是不同的,作為一個常人,本能就是“私”己為先,“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方顯智慧從容。不過,“訥於言,敏於行”適合於“小我”的行動,在“大我”前提下還是不可行,必須要守法,懂得規則,即先說再做,也就是先申報再執行,斷斷不可“訥於行”,否則會遭致嚴重的後果。比如說,我家門前有一座非法修建的大樓,開發商不去相關部門報批,擅自修建而成,就面臨拆建,搞得投資人損失慘重。生活中還有好多例項,大家可以去留心觀察,君子欲成事,什麼樣的情況下可以用“訥於言而敏於行”。
-
3 # 三國演義直播和學習
行勝於言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訥於言:指說話慎重,敏於行:做事勤快。
大意是,孔子說:“君子說話要慎重,做事要勤快。”
一個人說話太隨便,是沒有信用的。一個沒有信用的人,他人是不會尊重的。所以,我們要養成勤于思考、合理表達,說話慎重,說出來的話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和尊重,說話才有意義。所以說,表達不是為了簡單說話,而是為了說明事理、讓事情更加順暢,以獲得大家的信任和認可。
實際上,當我們養成了認真思考、慎重表達的好習慣之後,我們的行動也會優化。
行動要敏捷勤快。
許多人行動很慢,這樣會給人做事不踏實的壞印象。如果我們能夠做事勤快,幫助他人,就會活得大家的認可和尊重。
一個做事講求效率的人,才有出息。如果做事拖拖沓沓、毫無效率,自己的事業和工作會被耽誤,大家共同的工作和事業也會被耽誤,這樣是沒有前途的。
人是習慣化的,養成好習慣不容易,但是沾染上壞習慣卻是不知不覺中、很容易。所以大家一定要多反省自己,以期不斷進步。
正所謂“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
4 # 患笑小丑
【原文】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註釋】 訥nè:訥,言難也.――《說文》.不善於講話,遲鈍.這裡指說話要謹慎.敏:敏,疾也.――《說文》.聰明,機智,迅速,反應快.【意譯】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意義】君子說話的時候要謹慎,而在行動的時候要積極.直白點的;管好自己的嘴巴,做好自己的事情要積極的哦!【出處】 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孔子強調真正的君子應該少說話多做事,誇誇其談並非最佳選擇。
東晉時期,王徽之三兄弟曾到太傅謝安家裡做客。王徽之和王操之說話較多,且談的多為瑣事俗事,而王獻之簡單問候之後再無多言。事後謝安的賓客問這三兄弟誰更勝一籌。謝安認為是王獻之,其理由是“吉人辭寡”。
把該說的話說到就可以了,不必囉裡囉嗦個沒完,那樣反而會“敗品”。即中中國人常講的“多說無益,點到為止。”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這裡的“訥”是忍而少言,“敏”是機敏、積極,意思是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這句話告訴我們說話要慢慢說,要三思而後說,不要口不遮攔,信口開河;辦事情一定要積極敏捷、果敢決斷、雷厲風行,不要拖泥帶水。不然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卻不知所以然,豈不誤了大事;而做事優柔寡斷,機會必將貽誤殆盡。
-
5 # 靜說賢論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語出《論語·里仁》篇,此句中,“欲”譯為“要、需要”。“訥”字很多時候會被譯為“謹慎”或者“遲鈍”,“在這裡事實上是指“不迅速”之義,就是不著急慢慢來;“訥於言”就是說話時不要慌亂,緩緩從容道來,孔子講的是作為一個君子說話上一定要慢一點。
“敏”就是“疾速、敏捷”。“行”就是“行動”;敏於行,就是行動上要快速。
孔子在此句要求君子要做好兩個方面,一個是說話,一個是行動。說話的要求是:緩慢;行動上的要求是:快速。
這一快一慢很有些意思,像東方哲學中的陰陽之說,一個表現形態剛健強勁,一個表現的柔弱守拙。說話要做到緩慢內斂,行動要疾速激情,這樣就合符“一陰一陽謂之道”了;一張一弛、一塊一慢按照道的規律做事就會少犯錯誤。事有陰陽,這句中也是陰陽並存,如果拋開陰陽觀不論,我們就事論事地看待孔子這句話,也是可以發現不少生活智慧的
-
6 # 臨風堂教育
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篇。子曰:“君子欲du訥於言而敏於行。”
翻譯過來意思就是“君子要做到說話謹慎,行動要敏捷”。這裡的“訥”就是忍而少言,“敏”是機敏、積極。
這句話告訴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場所說話要慎重,要三思而後說,不能口無遮攔,信口開河;做事情一定要積極敏捷、果敢決斷、雷厲風行,不要拖泥帶水,優柔寡斷。
毛爺爺在延安時曾化名李德勝,他的兩個女兒起名李敏和李訥,就是出自此句。
-
7 # 瀟湘新影像
論語中,把人分為君子和小人。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要言語謹慎,行動敏捷。反之如果是小人,言語不謹慎,口無遮攔,甚至出言不遜,做事拖拉,拈輕怕重。
孔子云: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否則論語就白讀,今天的這個回答問題也白做了。
在今天這個多元,快節奏的社會,在虛擬網路的世界裡,大多是隻能聽其言,觀其行有點難了。說得天花亂墜的,真的假的也難以分辨。
目前,不但要做得好,也要說得好,這樣見效快,成功機率大
如果在機關單位只是做得好,不及時發聲,不敢於發聲,也得不到領導的肯定,就只能當一頭勤懇的老黃牛了。做了一點點事,既叫苦叫累,又請示彙報,往往能得到領導表揚。
這樣的人和事,在職場上很多。但我一直在向君子的行列靠攏,當然還有較大的差距,我正在努力。聰明的各位看官,你還有什麼好建議,望多多賜教!
-
8 # 護法天瓶
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是指的君子修身的一種外在表現。即已經開始行君子行的人不會說很多,但是行為一定很敏銳,即積極行仁,積極幫助他人,積極仗義,積極守禮,積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以儒家真正的是行者,每一件善事都需要去做的。
當然有的人有些護法渡人的使命,所以需要說一些。當然都是選的自己最肯定一定是對的東西說,說的都是能夠利益人群的話。說錯了並不是沒有報應的,二是一定有報應的。所以所謂禍從口出。
那麼真正行君子道的人,就是正信具德師父,然後積極行仁,積極幫助他人,積極不害人,殺害物命,積極尊敬孝順老人,積極愛護物命。積極行善積德。積極去除自己心中的貪嗔痴,積極供養善法,救助大病,修橋鋪路,興建大利,救助孤寡,這就是君子
-
9 # 雪青馬在伊犁
對於這句話的深解,莫過於偉人毛澤東,他老人家開天闢地,豐功偉業。培育後代也稱楷模,毛澤東主席撤離延安給自己起個“李德勝”的化名,兩個女兒後來分別叫李訥、李敏。和友人聚會成為笑口常談的話題。“訥於言,敏於行”成為他老人家教育警示子女真實寫照,也是我們後輩深刻理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
10 # 抖府
話留三分軟,茶倒七分滿。
孔子是素王,不是金口玉牙,也是“吐個唾沫是個釘”。
常人總是嘴比腳快,說得輕鬆,做得糊塗。
孔子一生輾轉,腳比嘴快,知行合一,不會誇誇其談。
三思而行,對自己多長心眼;欲言還止,對別人多留餘地。
內敏外訥,心慧言拙,大智若愚,是謂君子。
回覆列表
做人做事,要想成功,一定要謹慎說話、勤勉敬業。這是真理,無須過多解釋,古往今來成功人士無不推崇這句名言。
其實,“訥於言”,比“敏於行”更重要,好多人可能有本事,也能幹,卻往往毀到“嘴”上,非常可惜。這裡就著重講講“說話”。
一、不說別人的壞話。多看別人長處,多讚美別人的優點,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隔牆有耳,能交友何必樹敵?
二、不說尖酸刻薄的話。要與人為善,懂得理解、尊重和欣賞他人,嫉妒他人就容易用尖酸刻薄的話來詆譭人家,除了過嘴癮讓自己不開心,動不了別人分毫,實在是傻瓜一個。
四、不說奴顏婢膝的話。做人貴在自尊自愛,不論地位高低,人格平等,不論什麼境況,都要不卑不亢,逢迎巴結的話最是難聽,令人不齒,讓人作嘔。
五、不說負能量的話。積極的言語,會給人帶來力量和希望,讓人精神抖擻,充滿幹勁,消極的話,只會讓人情緒低落,鬥志化解,懷疑別人也懷疑自己,百害無一利。
七、不說爭功諉過的話。做出了成績就大說自己的功勞,生怕別人不知道,出現了差錯便巧言令色,強調這客觀那客觀,說是別人的失誤,把自己撇得一乾二淨,沒有比這更令人討厭的了。
八、不說假話和謊話。誠實正直是做人做事的本分和基礎,說假話、謊話,可能得逞於一時,但日久見人心,失信於人,最終會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