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個人的歷史

    因為他們找到了一個合理的理由:韓信謀反且證據確鑿,人證物證具在。在《史記·淮陰侯列傳》裡,對於韓信謀反的記錄詳實,這也是這位天才軍事將領不能進入世家,而只能進入列傳的原因就是為臣“不忠”,注意這裡我把“不忠”打了個引號,韓信手裡有兵有權的時候不謀反,到了孤家寡人無權無勢的時候謀反,除非他腦子進水了。

    陳豨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闢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豨曰:“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漢十年,陳豨果反。——《史記·淮陰侯列傳》

    陳豨當然知道韓信的能力,因此對韓信的說辭深信不疑,漢十年的時候,陳豨果然在代地造反了。

    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史記·淮陰侯列傳》

    陰使人至豨所,曰:“第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派人去和陳豨聯絡,表示自己可以作為內應,利用自己的舊部,在京城發動行動,襲擊呂雉和太子劉盈。

    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史記·淮陰侯列傳》

    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史記·淮陰侯列傳》

  • 2 # 歸去來兮丨

    劉邦和呂后殺韓信是劉邦集團內部鬥爭,況且韓信原是項羽部下,後轉投劉邦,助劉邦打敗項羽,而項羽在老百姓心目中是力撥山兮氣蓋世的英雄。趙構殺岳飛則不同,岳飛是中原漢民族抗擊北方遊牧民族的民族英雄,殺害岳飛會導致亡國,中原文明會遭受毀滅性的災難。

  • 3 # 狐筆春秋

    一:身處嫌疑之地的韓信在天下人看來死有餘辜

    二:岳飛與趙構的根本矛盾——民心所向

    相對於韓信的清白有愧,岳飛的被殺卻是盡人皆知的冤案,話說自“靖康之恥”以後,以趙構為首的逃跑朝廷自顧尚且不暇,哪裡還有時間去管那正正水火倒懸於金人鐵騎之下的中原百姓?至於被喊的山響的“恢復中原,迎回二聖”也不過是心思狡詐的趙高藉以收攬人心,鞏固自我的手段罷了。

    三:犯了趙構的忌諱——美名無瑕者惹災殃

    而於趙構的投降主義路線不同的是,孤臣肝膽的岳飛卻是矢志於北伐大計的。所以,在岳家軍剛剛進入淪陷區的時候,原本只是孤軍深入、糧草部級的岳家軍隨即變得不憂米鹽。而此時正佔山為王、反抗金人的各地起義軍更是分分風從響應,希望歸於岳飛部下,為“收復中原,光復神州”進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故人言:“功蓋天下者不賞,勇略震主者身死”本就得位不正,患得患失的趙構,眼見天下民心盡歸岳飛的恐怖現實,當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歷史教訓再次敲響在他耳邊。當此之際,又恰逢金國提出“欲議和,必先殺岳飛”的要求。如此一來,本來就已經對岳飛忌刻已深的趙構再也顧不得天下人心的去就。因為實實在在的利益和踏踏實實的龍椅遠比虛無縹緲的“民心”來的可靠和實際。

    公元1141年,正當北伐形勢大好,直搗黃龍,收復中原在望的關鍵時刻,趙構悍然以十二道(演義的說法,實際並無此數)金牌,勒令岳飛班師回朝。一生以忠孝自詡,以報國自期的岳飛只能不顧中原百姓遮道痛哭,泣涕挽留的殷殷期望,率軍南歸。此戰,北伐無望矣。

    四:武穆精神流傳千古,民族英雄不容玷汙

    但岳飛卻不然,岳飛身處少數民族政權陷沒中原,進駐華夏。混淆中華衣冠,隳突中原文化的時候,他所代表的,已不僅僅只是區區戰將而已。他是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抵禦外族陵夷的精神象徵。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所以說,趙構殺岳飛,已不是簡單地君權與臣權的爭奪,而是典型的投敵叛國式賣國行為。這種漢奸作風倘若還不遺臭萬年,拿簡直就是豈有此理。

  • 4 # 蘭臺

    劉邦殺韓信的根本原因是韓信真的參與到了陳豨叛亂中去,所以說韓信是真的謀反。

    另外,劉邦真的對得起韓信, 直白的說,韓信是幫劉邦獲得天下最大功臣之一,可劉邦也支付了足夠的報酬了。

    劉邦在稱帝前一共封了七個異姓王,西漢初年的異姓王和後來的異姓王最大的不同是西漢初年的異姓王是真的“分封”,異姓王可以在自己封地自行任命官員、自行組建軍隊、自行收稅。

    異姓王與漢朝皇帝的關係不是“君臣關係”,而是“盟主與附庸”的關係,換句話說,異姓王與漢朝皇帝是沒有“人身依附”關係的。

    用《史記》張良的話說:異姓王是“君王能與共天下”的存在。

    在劉邦稱帝之前,劉邦也是諸王之一,他的皇帝“職務”也是其他七位王共同推薦的結果。

    而劉邦所分封的七位異姓王裡,只有韓信是沒有自己基本盤,是從劉邦臣子變成了劉邦的“下屬同事”的。

    今天人們一提到韓信,就是定關中、破趙齊,但是這裡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無論是韓信定關中還是韓信破趙齊斬楚將龍且,韓信麾下的軍隊可是劉邦的,不是韓信的。韓信麾下立下最大功勞的丁復(斬殺龍且),那可是呂后哥哥呂澤的部下。韓信還有一個重要的副將,他的名字叫曹參。

    劉邦之所以能屢次單人匹馬進入韓信軍營,奪韓信軍權,原因很簡單,不是劉邦人格魅力大,而是韓信麾下的軍官幾乎全是劉邦的人,換句話說,韓信軍官團是劉邦幫助搭建的。

    要知道,韓信是以執戟郎的身份被項羽分派到劉邦麾下效力的,韓信和劉邦、項羽不一樣,既沒有自己“兄弟”,也沒有自己“家族”。

    用現在的話說,韓信拿著劉邦給3000萬以及劉邦給他組建的團隊去收購一家公司,收購完了後,韓信對劉邦說,他要求成為劉邦集團的股東,他要至少10%的股份。

    劉備給韓信封王,事實上就是已經支付了足夠的報酬,以答謝韓信幫他爭天下的功勞。

    至於劉邦後來把他從“楚王”貶為“淮陰侯”這是另一回事。

    封韓信王,與韓信“共天下”,等於劉邦支付了足夠的報酬。

    而把韓信從“楚王”貶為“淮陰侯”,則是劉邦為了他漢朝長治久安,新開的一局。

    更何況劉邦雖然貶了韓信,但是韓信“淮陰侯國”依然是可以自行任命官吏和稅收的諸侯國。

    而從目前《史記》和《漢書》的史料看,韓信確實是聯絡了陳豨,確實準備和陳豨一塊謀反;而且從韓信謀反的計劃看,當時韓信確實已經沒什麼實力了,因為韓信的計劃是讓自己的家臣晚上作偽詔,赦免長安各個官署的刑徒和官奴,武裝起來襲擊呂后和太子。

    綜上所述,劉邦確實支付了足夠的報酬給韓信,同時對待韓信也確實是“仁至義盡”,可惜韓信不這麼看,他認為劉邦嫉妒軍事才能,所以奪了他的楚國,心懷不滿,最終導致他因謀反被殺。

    而岳飛與韓信則完全不一樣,岳飛一直是趙構的“臣子”,岳飛始終是謹守臣節的,趙構殺岳飛是板上釘釘的冤殺,而且還是打破宋朝不殺“宰執”的潛規則,還是先殺後補的詔書。

    韓信與岳飛完全不是一回事。

  • 5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劉邦和呂后殺掉韓信也遭到了罵名,只不過這個罵名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慘罷了。

    而那些謀臣還建議韓信只要脫離劉邦,自己就能建立一個盛世,而且憑藉著韓信用兵如神的狀態,天底下沒有人敢和他爭鋒。

    但是面對著這些謀臣的建議,面對著這些誘惑,韓信毅然決然的拒絕了,通通推到了門外,並且一心一意的輔佐劉邦。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最開始的楚漢之爭時,韓信是絕對意義效忠劉邦的,韓信也絕對願意輔佐劉邦,在韓信的思想當中從來沒有背叛這兩個字眼,也從來不懂得什麼是背叛。

    時間因素

    大家會發現同樣的殺害一位英雄,秦檜殺掉岳飛之後所帶來的反響非常的大,可是劉邦殺掉韓信之後,所帶來的反響似乎並不是非常的大。

    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難道說韓信不是精忠報國嗎?難道說韓信的思想品質有問題嗎?難道說韓信有某些作風有問題嗎?不恰恰相反,韓信的所有作風都沒有任何問題。

    時間能夠抹平一切,哪怕韓信在最開始的時候英勇善戰,哪怕韓信最開始的時候非常忠心,可是伴隨著時間慢慢的流逝,大家對於韓信的印象也在一點一滴的消失。

    那麼在此之前呢,在此之前那些讀書人究竟怎樣能夠身居高位呢?

    當然古代的讀書人也有辦法身居高位,只不過缺少一個時間契機。相比較而言,自唐朝開始讀書人的地位無限度的增加,而且讀書人能夠掌握話語權。

    在宋朝的時候,讀書人往往處在一個相對巔峰的狀態,他們不滿於秦檜陷害岳飛,也不滿於皇帝的懦弱無能,於是便把這些事情傳遞了下來,通過以紙質的形式四面發散。

    而最終被一些評書家或者被一些曲藝家沿襲了下來,這樣的沿襲給我們加深了一層又一層的印象,相比較而言,韓信似乎就有些可憐了。

  • 6 # 新銳歷史

    劉邦平定天下後,為維護劉家統治,防止功高震主的韓信謀反,而默許呂后殺了韓信。不僅韓信被殺,立有大功的英布,彭越等都難逃厄運。

    而岳飛是南宋抗擊金國侵略的中流砥柱,他忠君愛國,戰功卓著。最後,在趙構的默許下,被秦檜冠以“莫須有”的罪名而賜死。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劉邦、呂后殺害韓信與趙構害死岳飛在後世評價不一呢,一個遭到大家的同情,一個遭受萬世罵名?

    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維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是透過韓信跌宕起伏的一生,分析劉邦和呂后為什麼殺害他。

    二是重新回顧岳飛精忠報國,悲壯抗金的歷程,分析宋高宗趙構為什麼會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岳飛。

    三是通過比較兩人的歷史定位和被殺原因,得出後世對他們評價不一的原因。

    (劉邦)

    一.韓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1.淮陰侯韓信的一生跌宕起伏的。

    短短三十年幾年的生命,韓信便經歷了孤苦、貧困、白眼、欺侮、懷才不遇、平步青雲、光芒萬丈、身陷囹圄、鬱鬱寡歡、身死族滅。

    最初的最初,韓信只是一個擁有著極高軍事天賦的布衣,但因為沒什麼特殊背景又身處和平年代,所以只能做一個凡夫俗子。

    隨後,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高呼,項羽叔侄率兵渡過淮河來到韓信家鄉,韓信毅然決然地參了軍,渴望在軍中一展才華。

    但在項梁叔侄營中待了將近三年,三年中,韓信找了一切可以找的機會表現自己,終究還是未能受到重用。

    (韓信)

    2.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作為世所罕見的軍事天才,即便韓信心裡再怎麼忠心,也有人攛掇他韓信自立門戶,也有人勸他韓信背漢自立,也有人懷疑他韓信會擁兵自重。

    攛掇他的、勸說他的、懷疑他的,可以開出一連串的名單:項羽、武涉、蒯徹、鍾離眜、劉邦、呂后。這些還都是表現出來的且有名有姓的,至於沒表現出來的,如蕭何、張良、陳平、曹參等,當是不計其數。

    項羽派武涉攛掇韓信背叛劉邦,蒯徹三番五次地勸韓信傭兵自立,故友鍾離眜為了活命,竭力地攛掇韓信擁兵自重,而給予韓信平步青雲機會的劉邦,也對韓信充滿了懷疑。

    終於,在接到齊王韓信謀反的舉報後,劉邦下決心對韓信下手。劉邦以偽遊雲夢的方式,騙韓信入甕,從而不費一兵一卒,便逮捕了韓信這個世所罕見的軍事天才。

    3.劉邦雖然逮捕了韓信,卻並沒有對韓信舉起屠刀。

    原因在於,劉邦不嗜殺。劉邦的確是能容人的,他沒殺楚人仇恨的秦王,沒殺在關鍵時刻背叛他的雍齒,沒殺給他戴綠帽子的審食其,自然也不願殺韓信。更何況,劉邦跟韓信很談得來。

    韓信被捕,旋即又被劉邦釋放,由王而侯的韓信住在長安,終日鬱鬱寡歡,劉邦卻時常去找韓信喝酒談天,一日,劉邦又去找韓信,跟韓信聊起諸將的帶兵能力,二人看法大體相似,正在興頭上的劉邦問起韓信,你看我劉邦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十萬足矣。

    果如韓信所料,劉邦後來率兵三十萬攻打匈奴,因為兵卒太多,致使收尾不能相顧,劉邦的前軍貿然前進,進了匈奴人的包圍圈,於是有了著名的白登之圍。

    (劉邦和韓信)

    4.雖然劉邦不想殺韓信,但有一個人卻想殺韓信立威,這個人便是劉邦的髮妻呂雉。

    其實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呂雉和呂雉的兒子劉盈是沒什麼功勞的,在後來的平天下過程中,劉盈還不如劉邦的侄子劉濞,連戰場都不敢上。

    此等情況下,呂后劉盈要如何立威呢?當然是誅殺大臣了。

    首先進入呂后視野的,便是當年紅極一時被劉邦評為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韓信也是好死不死,偏偏作死,聯合在外謀反的陳豨,意欲作亂關中。

    呂后逮住韓信把柄,果斷夥同丞相蕭何騙韓信進宮,將韓信斬於長樂宮鍾室,而後夷了韓信三族。

    (呂雉)

    二.岳飛:因秦檜“莫須有”之謀反大罪,被趙構賜死。

    1.怒髮衝冠,踏破賀蘭山。

    岳飛是北宋末期有名的抗金名將,他為了民族大義,拋頭顱,灑熱血,以嚴明的軍紀,卓越的指揮才能和前瞻性的大局觀,成為了那個時代最為優秀的將領。

    他所率的“岳家軍”名震天下,令金兵聞風喪膽,成為捍衛著宋王朝的最後一份尊嚴。

    岳飛曾率軍打到了朱仙鎮,離收復故都只差最後“一公里”距離。當時的岳飛意氣風發,他從不飲酒,但此時卻豪邁地對部將說了16個字:今次殺金人,直搗黃龍府,當與諸君痛飲!

    2.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然而,宋高宗因懼怕岳飛勝利迎回了徽欽二宗而導致他的帝位不保,於是在秦檜等奸臣的唆使下,一天之內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岳飛搬師回師。結果岳飛一回就逮捕入獄,解除了一切兵權。

    岳飛被處死之前,南宋刑部大理寺認定岳飛有“逗留不進”、“指斥乘輿”、“致張憲意待謀反”三宗罪。

    “逗留不進”指的是岳飛擁兵自重,不聽朝廷的指揮;“指斥乘輿”是指岳飛對皇帝不尊敬;“致張憲意待謀反”是指岳飛閒居廬山期間,致信張憲等人,準備起義。

    3.以“莫須有”罪名被賜死。

    岳飛的三宗罪應該是不存在的,他真正被處死的罪名應該是秦檜所說的3個字:莫須有。

    而且,宋高宗自己自始至終都知道岳飛是被冤枉的,宋高宗於紹興三十二年禪位於宋孝宗。在孝宗即位的當年,岳飛就被平反了,岳飛被平反一事,高宗也知道,但是他並未出面干涉,說明宋高宗自始至終都知道岳飛是冤枉的。

    據史書記載,當時審理岳飛的是万俟卨,宋金和議此時已經達成,金人給宋朝的條件裡必須處死岳飛。但岳飛一直不招,万俟卨於對岳飛、岳雲父子用盡了酷刑。

    當時宋廷內外很多官員大臣都替岳飛說情,結果大都被秦檜免去官職。而百姓這時也不幹了,他們自發聚集到一起,為岳飛訴冤,結果秦檜知道後猶豫不決。

    秦檜的妻子王氏看了書信之後,笑道:“老漢何一無決耶!捉虎易,放虎難也。”催促秦檜趕緊處死岳飛。

    就這樣,在一群奸人的聯手下,秦檜進宮面見宋高宗商討處置方案。一天後,以“聖旨”的形式賜死了39歲的岳飛、岳雲父子及大將張憲。

    (秦檜)

    三.韓信與岳飛,一樣的被殺,不一樣的評價。

    1.從歷史定位上來說,韓信是是一代梟雄,岳飛是民族英雄。

    對韓信被殺的評價:

    韓信在楚漢戰爭中功勞確實大,但這功勞是為了誰?都是為了自己和主公劉邦。所以,到頭來他也只能是個一代梟雄。韓信沒抵抵抗過外族(匈奴),他也沒救國家於危難之間,他所有的貢獻還是為封建君主服務。

    這裡且不論韓信是否謀反,或者功高震主遭到猜忌,單從道德層面看看韓信死得冤不冤,兩個事例能夠證明。

    一是,韓信在背楚投漢的途中,在山中遇到一個三叉路,恰好有一樵夫砍柴。熱情的樵夫為他指明瞭道路。韓信算著追兵將至,怕樵夫洩露自己的行蹤,一劍將樵夫殺死。

    二是,鍾離昧為霸王項羽帳下一員大將,與韓信相交甚厚。項羽敗亡後,鍾離昧投奔韓信,劉邦忌恨鍾離昧,就詔令韓信逮捕鍾離昧。韓信抵賴說鍾離昧不在這裡,劉邦深恨之。

    後來劉邦用陳平之計,假稱到雲夢澤狩獵,要求諸侯到陳地集合。韓信有顧慮,有人勸韓信殺鍾離昧提頭去見劉邦,保你無事。韓信為保全自己逼鍾離昧自殺。

    不管韓信是否謀反,他窩藏敵將就是對朝廷不忠;逼死鍾離昧,對朋友不義;問路斬樵夫是不仁。這種不忠不義不仁的人不該殺嗎?

    對岳飛被殺的評價:

    宋金之間的戰爭,是中原漢族文明與邊疆少數民族(蠻夷)之間的鬥爭,關係的是華夏文明的存續問題。

    再者,靖康之恥,不僅徽、欽二帝被俘,在金朝押解宋朝官民北上的過程中,大量百姓因為飢寒交迫而死於半路。

    最悽慘的則是女人,因為身份的不同,地位的不同,被女真人當作貨物買賣並標註不同價格,過著較為屈辱的生活。這樣的痛苦百姓們是親身經歷的,家仇國恨,使時人對金軍恨之入骨。

    而在宋朝節節敗退之時,出師北伐痛擊金軍還取得勝利的岳飛自然成了所有百姓報仇的寄託。國難當頭,人民水深火熱之時,岳飛挺身而出,成為抵擋金朝的“萬里長城”。

    (岳飛)

    2.韓信被殺之前多有不臣之心,岳飛的卻以“莫須有”罪名被賜死。

    對韓信被殺的評價:

    楚漢之爭,當韓信率軍連克齊地70城時,恰巧劉邦統帥的另一支大軍卻被項羽團團圍困於滎陽。劉邦無奈,派軍使命韓信"伸出手來拉老兄一把”。

    韓信卻並不著急派兵,而是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表面上說是為了便於治理整頓齊地事務,實則可以理解為藉機要挾,有不臣之心。

    劉邦此時已怒不可遏,多虧陳平偷偷往他腳背上踩了一腳,使劉邦從震怒回到理智與現實中來,不僅“沒有”見怪於韓信,反而封他做了“齊王",連個“假"字都順便刪了。

    韓信喜形於色,很快便帶兵解了劉邦的圍,劉邦心中卻暗暗為韓信記下一條死罪。

    後來,劉項決戰,劉邦約韓信同時發兵,到時卻不見韓信兵馬,導致劉邦再吃敗仗。直到劉邦故伎重演,再次向韓信許願,韓信オ大舉發兵,一戰破楚。

    項羽被滅,劉邦沒有了外患,這就意味著韓信對於劉邦的重要性已不復存在。劉邦視其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後韓信的職位被一削再削,心裡自然不平衡,所以心中產生了反叛的心理,甚至與陳狶之間還有反叛的約定,所以,劉邦和呂雉為了防止韓信反叛,先下手為強,殺死了韓信。

    對岳飛被殺的評價:

    而趙構殺死岳飛根本就找不到一個可以讓人信服的理由,岳飛父子被秦檜以謀反罪名予以逮捕審訊,由於找不到證據而無審訊結果,最終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秦檜回答“其事體莫須有(其罪狀根本不需要有)”)而處死。

    紹興十一年農曆十二月廿九除夕之夜,一代名將岳飛在杭州大理寺獄中被殺害,其長子岳雲及其部下張憲斬於臨安鬧市。

    岳飛被害前,在獄中寫下絕筆字:

    (宋高宗趙構)

    總結

    綜上所述,劉邦和呂后殺害韓信與趙構害死岳飛,後世評價不一的原因,主要是:

    一是,從二者的歷史定位上來說:

    劉邦、呂后誅殺韓信是封建統治者內部之間的矛盾,韓信的功勞再大,也是為了劉邦的封建統治添磚加瓦,後期再加上韓信的狂妄自大,最終引起了劉邦(呂后)的猜忌而被殺。

    而趙構害死岳飛就不一樣了,當時的南宋所處的形勢是內憂外患,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南宋王朝與金朝之間的矛盾,也就是民族矛盾,而岳飛是抗金的主力,殺岳飛也就是自毀長城,明顯要遭受到人民的唾棄。

    二是,從二者被殺的主要原因來說:

    劉邦、呂后誅殺韓信的理由有許多,有人說是功高震主,有人說是劉邦為子孫計,但是不論是什麼原因,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韓信在他簡短的一生中確實是桀驁不馴,有一定的不臣之心。

    岳飛就又不一樣了,趙構殺死岳飛根本就找不到一個可以讓人信服的理由,最終被秦檜冠以“莫須有”的罪名,趙構不論青紅皁白,一紙聖旨將其賜死,如此對待忠臣讓天下的賢臣良將徹底寒了心。

    -END-

  • 7 # 蟈蟈的文史原創

    之所以劉邦和呂后殺死韓信沒有像趙構殺害岳飛那樣遭到罵名,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理由:

    【1】事件發生的朝代所處的歷史階段不同。劉邦和呂雉殺死韓信的時候,西漢國家已經基本上完成國家的大一統,只是偶爾有個別地區的不穩定或者反叛。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而且處於新的國家統一的初期。

    而趙構殺害岳飛的時候,南宋所處的形勢是內憂外患,社會的主要矛盾除了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外,還包括南宋王朝與金朝之間的國與國之間,也就是民族矛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民族矛盾佔據著主導地位,南宋還揹負著“靖康之恥”的恥辱,而岳飛是抗金的主力,殺岳飛也就是自毀長城,明顯要遭受到人民的唾棄。

    【2】劉邦殺韓信是朝廷內部的自發行為,而趙構殺岳飛是外部力量逼迫的結果。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而採取的一種護衛王朝統治的一種殘忍手段,這是多數封建王朝統治者所一律採用的一種方法。

    而趙構殺死岳飛是因為他是抗金的主力,而且在抗金諸多戰役中取得了很多的勝利,甚至可以說金兵聞岳飛則害怕異常,正是這種金朝與南宋形勢的變化,再加上南宋始終堅持求和的國策,所以金國提出了議和的條件之一就是要殺掉岳飛,所以,南宋趙構被動用殺死岳飛來換取南宋的苟延殘喘,必然會遭世人唾罵。

    【3】劉邦殺韓信姑且還有韓信逆反的理由,而趙構殺岳飛的理由是莫須有的罪名。韓信在攻佔齊國後,利用劉邦被項羽圍攻在滎陽的情況,逼迫劉邦封自己為假齊王,劉邦無奈只好封他為齊王,這就埋下了劉邦治理韓信的隱患。後韓信的職位被一削再削,心裡自然不平衡,所有心中產生了反叛的心理,甚至與陳狶之間還有反叛的約定,所以,劉邦和呂雉為了防止韓信反叛,先下手為強,殺死了韓信。

    而趙構殺死岳飛根本就找不到一個可以讓人信服的理由,當然這件事情不可能趙構親子辦理,而是由秦檜操刀,因為大家都知道岳飛是一位愛國的忠臣,根本就找不到合理的理由,所以最終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死了岳飛 ,如此對待忠臣讓天下的賢臣良將徹底寒了心,也必將遭到天下人的辱罵和唾棄。

    所以,綜合以上三個方面的理由,劉邦和呂雉殺韓信沒有遭到如趙構殺岳飛一樣的唾罵。

  • 8 # 遙望燕園

    韓信和岳飛,都是卓越的軍事家。

    關於他們的死,歷來都有很多人為他們喊冤。雖都是喊冤,但騙殺了韓信的呂后和蕭何,卻沒有像殺掉岳飛的秦檜一樣,揹負千古罵名,這是為什麼呢?

    我覺得,原因很簡單。

    那便是,韓信謀反之罪貨真價實,岳父之罪則莫須有,就連主張殺掉岳飛的秦檜,也只能用「莫須有」三個字來給岳飛定罪。

    什麼叫「莫須有」?

    「莫須有」就是「大概有」、「或許有」的意思。秦檜之所以會甩出「莫須有」三個字,實際上是心虛得很。

    秦檜的這種狡辯,很像「現在是沒有他犯罪的證據,但不表示他沒有犯罪」,屬於欲加之罪,但卻無辭,很尷尬。

    而韓信的謀反,則是被太史公司馬遷白紙黑字記錄下來的,是板上釘釘的。

    雖然有些韓信粉捂著耳朵說「我不聽」、「我不聽」,「司馬遷騙人」、「司馬遷騙人」,但事實勝於雄辯,他們再怎麼強調韓信的高風亮節,再怎麼強調韓信的忠肝義膽,再怎麼強調韓信國士無雙,都掩蓋不了韓信謀反關中的事實。

    關於韓信為什麼會謀反,太史公總結得很恰當。

    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史記·淮陰侯列傳》

    在太史公看來,韓信之所以會謀反關中,還是性格的問題。

    韓信認為他自己功勞很大,地位理應在百官之上,這也是他在滅了齊國之後要挾劉邦,要假齊王的原因,也是他在被貶為淮陰侯之後心生不滿,居常鞅鞅的原因,這還是他在居常鞅鞅後乃謀叛逆、拉陳豨下水的原因。

    韓信認為他自己的能力很強,所以哪怕只有一些家臣在,韓信也能謀劃出謀反關中的辦法:

    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史記·淮陰侯列傳》

    也正因為韓信對自己的能力過於自信,所以忽略了躲在長樂宮中的那個姓呂的婦人。

    他並不知道,呂后一點都不像劉邦那樣會心軟,他並不知道,呂后會使用什麼樣的招數對付他。

    他韓信最擅長的是戰必勝攻必取,而呂后就成功地避開了他韓信的強項,和他韓信玩起陰謀詭計來,打他韓信一個措手不及。

    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眾皆賀。國相紿信曰:“雖疾,強入賀。”

    你韓信有你韓信擅長的套路,她呂后有她呂后擅長的招數。

    你韓信希望呂后按照你的套路出牌,她呂后又希望你韓信進入她的圈套。

    這就要看誰的手段更高明瞭。

    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自然是呂后的招數更高明瞭。因此,韓信伏誅。

    但臨死前,韓信依舊死鴨子嘴硬,大罵呂后。

    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史記·淮陰侯列傳》

    技不如人卻不肯承認,而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天。天何其無辜啊。

    韓信在這種情況下被殺,謀反失敗,必然被殺,為什麼殺他的人要揹負千古罵名呢?不可能的嘛。

    參考資料:《史記·淮陰侯列傳》

  • 9 # 今古大觀

    確切地說應該是呂后和蕭何設計殺害了韓信。因此評價韓信的遭遇,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說。

    誓不叛漢

    不得不說韓信是個立場比較堅定的人,在項羽連連失利之時,項羽意識到決定天下大勢的人非韓信莫屬之時,腸子都悔青了,如此大才自動上門,自己楞是沒發現。形式所迫,一向自命不凡的西楚霸王,不得不低下他那高貴的頭顱,派武涉去說服韓信聯楚自立,已達成三分天下之勢。人是有感情的動物,韓信感念劉邦的成全之恩!【沒有劉邦的封壇拜將,韓信這戰神也難展拳腳】,發誓永不叛漢。

    痛失兵權

    一山難容二虎,睡榻之側其容他人憨睡真是自古留下的很有道理的話啊!

    垓下之戰,項羽自刎後,劉邦馳入韓信軍中,馬上收奪了韓信的兵權。劉邦的動作真是迅速啊!改封韓信為楚王,韓信漸漸感覺到形式不妙。有功的忠臣皇帝也不放心啊!

    猶豫難決

    韓信到了楚地,劉邦還是不放心他。韓信也知道劉邦想收拾他,這時永不叛漢的決心,也有些動搖了。漢6年,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拘捕了韓信,念其功勞有赦免了他,把他貶為淮陰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韓信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決心尋機反叛。

    漢10年,劉邦的寵臣陳豨被逼反叛,陳豨曾是韓信的部下,兩人達成共識,互為裡表共同起事。韓信被家奴告發。這時劉邦平叛在外。呂后招蕭何應對,才有了呂后和蕭何密謀殺害韓信的事。

    不言而喻,呂后和蕭何殺韓信,那是自保,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秦檜和高宗殺岳飛那是製造千古奇冤,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誠然韓信反叛也是被逼的,但高宗和秦檜把岳飛逼到死路,岳飛也沒想到反叛朝廷,只喊著天日昭昭。韓信身死時喊得是真後悔沒聽蒯通之言,那是後悔自己沒早反。真是不比不知道,這一比就明白為什殺岳飛的人落個罵名千載了!還有一點是韓信被殺害時,已功成名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岳飛被害正是朝廷用人之際,秦檜、高宗自廢武功,投降賣國、對金稱臣納貢,天理難容。

  • 10 # 大河漢子

    這是因為岳飛和韓信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他們經歷的戰爭在意義上相差甚遠。

    岳飛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在國家危難之際,他帶領岳家軍所向披靡,打得金兵聞風喪膽。金兵統帥金無術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岳飛是一心為國家,一心為人民。他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深受百姓的擁戴和敬仰。南宋朝庭為了苟且偷安,以“莫須有”的罪名殘忍地將岳飛殺害。趙構及其秦檜千百年來,一直遭到百姓的唾罵。這本在情理之中。

    而韓信就不同了,韓信雖然也是雄才大略,屢戰屢勝,為西漢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但他和劉邦發動的畢竟是內部戰爭。百姓流離失所,生靈塗炭。在楚漢戰爭進入尾聲時,他雖然做出了“至死不叛漢”的承諾,卻有異心。在攻下齊國後,竟然置劉邦在前線的生死於不顧,明目張膽的要劉邦封他為“齊王”。劉邦迫於形勢如了他的願,但在劉邦的內心已經產生了要除掉韓信的念頭。

    項羽兵敗自刎後,劉邦迅速收了韓信的兵權。並改封他為楚王。後來又藉口廢了他的王位,封為“淮陰候”。

    韓信知道自己功高震主,劉邦已不再信任和重用他,並且會有性命之憂。便決定鋌而走險,決定聯合陳豨反叛。後事敗被呂后和蕭何設計殺害。

    韓信雖然居功至偉,但卻利慾薰心想稱王。又來又起不臣之心。經歷了連年戰爭的老百姓剛過上安定的日子,是不想再有戰亂的。所以,韓信的死對老百姓來說不會有所觸動。更不會對劉邦產生怨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國家才是真正的流氓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