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杜象應

    《村晚》

    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坡,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為何用“橫”?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是毛澤東於1930年5月寫的《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的著名論斷。

    我小時候經常放牛,往往是念半年書,放半年牛,相對於牛的喜好憤怒有相當的瞭解。詩人用“橫”字不用“躺”字,既有他的苦衷,也有他巧妙安排,照理說用“躺”更神,因為放過牛的人常這樣做。

    用“橫”,是別無選擇的,因為需要配合下一句“短笛無腔信口吹”麼,怎不能“躺”著吹吧。即使用“躺”反而顯得懶散,不夠精靈、活沷、可愛,更顯示不出天真、童趣的樣子。

    好處在哪?

    “橫牛背”有形象自然的效果,也有客觀存在的真實理由。放牛娃,午後放牛一般多在三點鐘前後,因為夏秋交接時刻,Sunny明媚,還是很火辣的。牛的特性,岀門如箭穿,速度很快。這時候只能騎牛(兩眼叉開夾著),手帶緊繩隨其狂奔,所以不能“橫”。

    那“橫”在什麼時候呢?正如詩中所言:日西落,“橫”牛背歸家也。此時能“橫”原因:(1)牛飽腹,背面寬廣;(2)牛在池塘裡泡了澡,心滿意足,性情溫順,利於人“橫”其背。

    詩人言“橫”是自然觀感所得,也是借“橫”加以更深地描繪,有“橫”能橫向環生,延伸出笛音悠悠盪盪、維妙維肖的動態美。

    全詩是一幅畫,只不過畫中有動、靜,所呈現的是一個夏末近秋初的落日時分光景,由動、靜兩部分組成。

    草滿池塘水滿坡,山銜落日浸寒漪。

    (背景)、夏秋交接時,仍然有大暴雨發生,所以“草滿池塘水滿坡”,就說明這個池塘四周長滿了水草,暴雨漲滿了塘。水位上升到了岸坡,同時,草也隨水浮起。

    (光影)、既然“草滿池塘水滿坡”,也就是說這個牧童放的牛身在池塘裡一邊吃草,一邊滾澡,好不愜意。當日落西山時,牛吃飽了上了岸,“山銜落日”自然倒影在池塘中間。為什麼會出現“寒漪”呢?這就要從牛上岸來說起,牛雖上來了,它攪動的波紋乃存在,加之快到秋天,水溫早晚是漸涼的。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真實)、詩人帶著一份欣賞的目光去看牧童的所作所為,盡心盡力地想把這個畫面描繪出來。於是,橫坐牛背,信口雌黃,好像是這一切都失去了規則,也不成章法。但是,它確確實實的存在,怎能不令詩人潑墨直敘呢?!

    (虛託)、《村晚》這首詩的色彩搭配、主角背景及其佈局都相當協調,說明詩人的內心也已溶入其中。那牧童或許就是自己小時候的縮影,有一種久違了的暢快託付在裡面。現在,我雖歸隱了,但是人也老了,再也回不到了過去。

  • 2 # 瞭然海風

    這首詩的作者是雷震,宋朝人,宋度宗鹹淳元年進士,今江西南昌人。清代學者厲鶚編輯的《宋詩紀事》一書收錄雷震的詩作僅有一首,現在被編入小學五年級教科書之中,就是這首《村晩》,厡詩如下:草滿池塘水滿陂,山落日寒漪。

    牧童歸去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這首詩譯成現代文為:綠草長滿了池塘,池塘裡的水呢,幾乎溢位了塘岸。遠遠的青山,銜著彤紅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閃動著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緩緩地把家還;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聲腔。作者向人們展示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牧童騎牛晚歸圖。

    古詩的前兩句寫景:兩個“滿”字,寫出了水草豐美的景象;寫遠山落日,用“銜”和“浸”,形象地展現出落日掛在山頭、倒映在水中的情形。綠草、碧水、青山、落日,色彩絢麗。後兩句寫牧童的活動,“橫牛背”和“信口吹”生動地表現出牧童的調皮天真和悠閒自在。這首詩用動詞非常精練,把農村的生活場景以攝影的形式,展現在人的眼前。尤其是“橫”字不僅僅是一個動作,在動作中散發出一絲隨意,率真,正是整首詩要表達喜愛、欣賞的山野田園樂趣,沒有壓力、只有閒適。也從中勾畫出作者晚年穩居生活嚮往。

  • 3 # 謝天339

    橫字在這首詩中起到畫龍點睛之作用。橫是形動詞,是橫坐的意思,整句詩因此而變得生動。再看與後一句的配搭上,也是很和諧的,正是有了橫牛背這種隨意放鬆的坐姿,才有信口吹笛這無拘無束的放縱。從而構成一幅怡然自得,妙趣天成的牧歸圖,給讀者一種寧靜而又充滿生氣的鄉村生活圖景。從藝術的角度看,這首詩歌前兩句在意像的選擇上,還缺乏一些新意,因而顯得一般化。但後兩句給全詩增色不少,也許作者有意抑前揚後,煉句煉字,把功夫下在一個橫字上。一個橫字,也許是信手拈來,也許是嘔心瀝血,總之這字不辱使命,為全詩意境的拓展立下首功。

    從鄉村生活的角度看,橫坐牛背是有生活基礎的。牛因其壯實不便跨騎,但橫坐比較舒適,牧童因其幼,跨騎(腿短)不方便也不安全,橫坐就方便多了,而且安全也有保障,萬一不行,順勢一梭,就從牛背上下地了。牧童與牛朝夕相處,感情深厚,加之牛行緩慢,也為橫坐提供了生活依據,可見作者對鄉村生活觀察是很仔細的。正是因為橫坐,牧童才能騰出雙手來信口吹笛,一環扣一環,環環給詩歌添彩。因此,這些對生活的感悟和真實性描寫,也增加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中國古代詩人在詩歌創作中,表現出的“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苦吟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廣為流傳的“推敲"故事,加上《村晚》中的"橫"字的妙用,也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 4 # 田老師4746

    《村晚》這首詩中的橫字好在哪裡?這首詩原詩是,‘’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這是南宋詩人雷震一首七絕。詩中描寫了牧童放牛晚歸的情景,展現了一幅純樸的鄉村的牧童生活畫卷。表達了作者對鄉村的純樸生活的熱愛和讚美。前兩句寫景,交代牧牛的地點,第一句中的兩個‘滿’字,寫出了山陂草茂池塘水豐,而且倒映水中的情景。第二句寫出了牧童歸去的時間,一個‘銜’字用了擬人修辭手法,形象的交代了’童晚歸的時間和晚霞西照的美景,從中也看出作者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嚮往。後兩句一個‘橫’字非常生動刻畫牧童橫坐在牛背上的動態。‘橫’字是形容詞動用,把小牧童的天真,純樸,稚趣又很隨便的特點,栩栩如生的表現出來。後一句的信口吹也認證了小牧童的天真無邪的形象。這首詩是一幅鄉村田園生活的美麗的畫卷。

  • 5 # 信敏498

    雷震是宋代人,不怎麼出名。宋代謝枋得和明代王相編的《千家詩》,以及清人編輯的《宋詩紀事》中,都收錄了他這首《村晚》。這使得他名聲大振,婦孺皆知。首先是因為這首田園風格的七絕寫得太好,其次我們應該想到,在古代評論家們,並不是仰看誰的官位,職銜來認定和選擇佳作。在他們眼裡,達官貴人,庶民寒士都一視同仁,只為了不使滄海遺珠,留有後恨。這正是我們當今編輯現代詩詞大家們,應該愧對的。

    好多網友,逐句分析了這首詩的精美絕倫之處,再多講就成了廢話。但是我要說雷震若是不出生,和生活在江西這樣山青水秀的地方,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首七絕的。尤其是“牧童歸去橫牛背”中的“橫”字應用,我甚至懷疑他在幼年,也曾這樣做過。

    筆者有幸在農村生活六年,在五七幹校當過七條牛的牛倌。熟知牛的兩種騎法:一種是兩腿跨騎牛背,放在牛體的兩側。另一種就是雙腿放在牛體的一側,坐在牛背上,這就是“橫牛背”的由來。所以不是橫字好在哪裡,而是雷震觀察得太細緻,或者就是他的親身經歷。

  • 6 # 散龍門陣

    一個橫字將詩中的牧童生動鮮活的展現在我們面前;夕陽西下,荷塘草叢,牧童頑皮的橫坐在牛背上,拿著短笛胡亂的吹著,牛兒馱著牧童慢慢地向家走去。一個橫字把詩變成了畫,變成了我們經常在大山深處田野中見到的《牧童晚歸圖》。

  • 7 # 朱延昌

    一個‘橫'字不光道出了牧童天真可愛及不守常規跳皮的性格,還反映出人與牛長期相處,相互理解、默然合一的成度,這是一種溫柔,也是一種莫大的享受呀。

  • 8 # 一梅君

    一般來講,我們都習慣說“騎牛”,即雙腿分開坐於牛背,而詩人雷震在《村晚》中卻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一個“橫”字,寫出了牧童坐姿的不規矩,和“短笛無腔”、“信口吹”的意境搭配的恰如其分,巧妙自然地把牧童的悠閒、隨意、天真無邪表現的一覽無餘;一個“橫”字也讓我們聯想到牛的肥壯,牛背的寬厚,可以承載一個牧童悠閒自得的橫坐。 加上前兩句對鄉村晚景的描寫:“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青草茂盛的池塘,池水盈盈,遠山銜著落日徐徐落下,夕陽的餘暉灑在水面,波光粼粼。句句景中寄情,透漏出作者對恬靜的鄉村生活的讚美和嚮往。

  • 9 # 清茶3984

    牧童歸去橫牛背這個橫字用的非常的巧妙。體現了牧童與牛的合諧,通過橫字也勾勒出牧童與牛體態的差異小牧童寬牛背,隨意在牛背上玩耍。體現了牛與人的默契。

  • 10 # 大橘子侃古詩

    這個“橫”字妙在哪裡呢?正常的騎牛應該是叉著腿騎,這樣不容易掉下去。這裡的牧童為什麼“橫”著騎呢?因為他天天騎這個牛,和這個牛很熟悉,關係很好,他騎牛也是輕車熟路,如履平地。所以,這個“橫”字形象地展現了牧童的那種自由自在的狀態,快樂似神仙,無憂無慮盡在心中。雖然牧童也有煩惱,但在文人的古詩詞中都是無憂無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穩定真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