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小曉生
-
2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司馬家篡魏過程中,淮南軍區的抵抗是最為激烈的。
淮南三叛,此起彼伏,司馬家花了很長時間都沒有徹底控制該處。
之所以如此,與當時淮南軍區特殊的情況有很大關係。
特殊的淮南魏國的國防重心,主要在四處:北線的幽州、西線的關中、南線的荊州、東線的淮南。魏國在這四處分別設立了東西南北四徵將軍。
淮南,是魏吳爭奪的重心。
相比之下,曹魏對益州、荊州的攻勢就少得多,規模也小得多。
而曹操死後,魏吳爭戰中,不管是魏伐吳,還是吳伐魏,荊州通常都是輔攻方向,淮南才是主要方向。
因此,此處魏軍的力量非常強大。
一直以來,曹魏對此地管理人選都非常重視。
一開始,該地的負責人由諸夏侯曹擔任,夏侯惇、曹休都曾做過該區域的負責人。
曹休死後,曹魏集團老臣滿寵接任。滿寵雖不是諸夏侯曹本家人,但是從曹操入主兗州時就跟隨曹家,可謂曹家絕對信任的老臣。
權力的遊戲魏明帝死後,曹爽、司馬懿開始聯合輔政。
曹爽、司馬懿將老臣滿寵調回中央(不知是因為滿寵年事已高,接回來享福,還是為了防止滿寵坐大)。
當時,曹爽、司馬懿表面上合作關係還不錯,對於徵東將軍之位,不敢過於偏心。
而從各方面來說,王凌,都是最理想的接班人。
王凌在東南二十餘年,有文武全才,表現卓越,在當時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了。
問題是:王凌,是獨立於曹爽、司馬懿兩家之間的另一勢力。
王凌與司馬懿有些類似,他是王允(就是除董卓那位)的孫子,家族影響力在當時比司馬家還高。而且,他人脈甚廣,與郭淮是親家,與夏侯玄(曹爽集團)、司馬懿關係都不錯。
在打壓司馬懿後,曹爽開始對淮南動手。
曹爽做了手腳,安排了兩個人進入淮南。
一位是文欽,這位將領是曹爽的死黨,被任命為淮南牙門將、廬江太守,算是曹爽插入淮南的一顆釘子。
另外一位是諸葛誕。此人的政治立場很不明確。他既和夏侯玄關係頗好,又和王凌、司馬懿是姻親。
諸葛誕被安排到揚州主官民事,顯然,可以分王凌之權。
因此,淮南三叛前,淮南地區的主要權力人物,是曹爽派(文欽)、獨立派(王凌)和中間派(諸葛誕組成),司馬家在這裡毫無基礎。
分而制之司馬懿奪權後,如何處理淮南問題,成了一道難題。
淮南軍權不奪,司馬家不安;
淮南軍權奪急了,東吳有機可趁,對司馬家也不利。
司馬懿收關中軍權時,一紙調令,徵夏侯玄入朝即可。
對淮南可不能這麼玩!
司馬家表現出了穩健、精密的政治手腕。
1、聯文欽、諸葛誕,消滅王凌。
徵東將軍王凌,是當時唯一可以和司馬懿抗衡的人物。
他所掌握的東線軍隊,兵力雄厚,除此之外,徵西將軍郭淮是他妹夫,徵南將軍王昶對他“以兄事之”,荊州刺史王基受恩於他。
但是,司馬懿知道:他本人在關中、荊州影響力也頗深,除非自己到了牆倒眾人推的地步,否則,這兩處威脅不了他。
王凌的軟肋是:對淮南的控制不穩固!
曹爽安插的文欽、諸葛誕分了王凌許多權力!而且,他們三人在權力摩擦中早已勢同水火!
司馬懿不動聲色地繼承了曹爽壓制王凌的政策,對文欽、諸葛誕加官進爵,以固其心。
最後,在文欽、諸葛誕的配合下,當司馬懿前來時,王凌連抵抗的基本力量都沒有,迅速投降了。
2、削弱諸葛誕、文欽,分而制之。
消滅王凌後,為了保持淮南穩定,司馬家仍然沒有直接安排人來接過淮南。
諸葛誕擔任鎮東將軍。
隨後,司馬家利用諸葛誕東關戰敗的機會,把他調去作鎮南將軍,以毋丘儉為鎮東將軍(諸葛誕並沒有被降級,新來的毋丘儉也非司馬一系,故眾心仍安)。
如此,毋丘簡雖多有戰功,但畢竟在淮南無甚基礎,因此,淮南地區地區實際上只剩下文欽的力量了!
諸葛誕雖然仍為鎮南將軍,但調離淮南,實力也受到了削弱!
隨後,在夏侯玄被殺後,毋丘儉、文欽起兵,諸葛誕雖與夏侯玄為友,但厭惡文欽(多年權力摩擦,成了死敵),不但不相助,反而替司馬家擔任起了急先鋒。
3、輕鬆解決諸葛誕。
此時,不安定勢力,只剩下“中間派”諸葛誕了···
不必講了吧!
後記完成對淮南三叛的鎮壓後,司馬家在淮南的基礎仍然不甚穩固。
石苞,是司馬家從底層提拔出來將領。司馬炎,是一位頗為豁達大度的君主。
可是,在石苞掌管淮南地區時,司馬炎猜忌石苞,險些引發再次動亂!
而且,淮南這個地方的將領天然就是中央猜忌物件(距離統治中心近,兵力強大),這一點,似乎與將領本人的忠誠度沒有完全相關的關係。
總的來說,淮南軍區,由於其地位重要,長期擁有很強的軍事實力和相對獨立的將領體系(滿寵、王凌等人都在此數十年,經營頗深)。
因此,淮南地區,事實上已經形成了一個很強的地方勢力派別。
司馬家對這個地方勢力常年不曾染指,毫無影響力。
而要想處置這個地方勢力,司馬家既要顧慮淮南軍區本身強大的軍力,也要顧慮到淮南地區軍政首腦錯綜複雜的人脈關係,更要顧慮到東吳趁亂而入!
因此,司馬家不敢過於直接地通過大幅度更換將領來奪取權力。他採取了分步驟的方式,一步一步奪取權力。
可以說,收取淮南軍權,是司馬家徹底安定內部,開始進行統一戰爭的基礎!
258年,當諸葛誕被殺,淮南三叛徹底平息時,司馬家開始把目光投向了西面的蜀國。
紛紛擾擾的三國時代,即將結束!
-
3 # 超級七品小芝麻官
大家都知道,司馬懿這個人非常厲害,他這一生四處征戰,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可以說曹魏好多地方的軍隊都有司馬懿的人。不過令人奇怪的是,司馬懿親信到處都有,就唯獨無法染指曹魏東線兵權,這是為何呢?
實際上,這是因為曹魏歷代徵東將軍太厲害了,連司馬懿這種牛人都搞不定!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曹魏的歷任徵東將軍都是誰?
張遼說起張遼,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他就是曹魏第一代徵東將軍。張遼在曹魏東線,那可是非常厲害的,有他在此,東吳是無論如何都打不過來的,不論孫權帶多少兵來,都只是給張遼刷經驗。這裡也相當於是孫權的恥辱之地,終其一生都沒能佔領這裡,而張遼也是憑藉在此處的優秀表現,被抬進了武廟!
張遼最活躍的時期其實是在曹操時代,而這個時候的司馬懿,實力還並不是非常強,他還是個積極往上爬的年輕人,司馬懿真正發家,是在曹丕上位之後,所以此時的司馬懿只是老老實實工作,根本就沒有想法,也沒有能力染指曹魏東線!
曹休張遼之後,曹休被任命為了徵東將軍。曹休是曹操的族子、曹洪的親侄,和曹丕的關係非常好,而且曹休不光是有宗親的身份,他的能力也是非常強的,經常跟隨曹操南征北戰,還在曹操的“虎豹騎”中擔任宿衛之職。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劉備率領諸將起兵進攻漢中,派張飛和吳蘭進攻下辯,而曹休則負責防守下辯,最終在曹休的指揮下,曹軍成功擊敗吳蘭,嚇跑張飛。
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休接替夏侯惇,對抗孫權,曹休到任後,立即出兵,擊敗了孫權,後來又派兵渡江,燒掉了東吳數千座軍營,大敗吳軍。之後,曹休更是與東吳多次交戰,屢戰屢勝,名震江東!
曹休此人,既是曹氏宗親,又手握東線曹軍大權,實力地位都是非常強悍的。當初曹丕去世前,也任命曹休作為託孤大臣,可以說當時的曹休,不論是在身份地位,還是在軍事權力上都力壓司馬懿,有曹休在,司馬懿完全不敢將自己的手伸到曹魏東線去。
滿寵事實上,從曹操時代直到魏明帝曹叡前期,司馬懿都是一直處於被壓制的狀態,沒辦法,曹魏的猛人太多,和他們相比,司馬懿算不上頂尖。不過司馬懿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優點,那就是活得長,他成功的熬死了曹魏的眾多精英。
當初曹真還活著時,是敢於和諸葛亮硬剛而不落敗的,等到曹真去世後,沒有合適的人能抵抗得住諸葛亮的攻勢,曹叡才選擇了讓司馬懿前去抵擋,不過司馬懿和諸葛亮的作戰,大多數時候都是處於守勢,相比於曹真差遠了。
與此同時,曹魏東線換上了第三任徵東將軍滿寵。這個滿寵也是個牛人,是從最底層一步一步爬到高位的!當初曹操還只有幾千人的時候,滿寵就加入了曹營,之後,憑藉他的聰明才智,獲得曹操的賞識,一步一步往上爬,最終成為曹魏東線的頂樑柱!可以說,當曹魏精英凋亡殆盡時,滿寵是曹魏中唯一一個還能和司馬懿硬剛之人,也正是由於滿寵的存在,司馬懿才不敢將他的手掌伸向東線。
從資歷上看,滿寵高於司馬懿;從權位上,滿寵與司馬懿差不了太多;從軍事謀略上看,兩人不相上下,他們二人可算作曹魏的東西雙臂,所以說,其實有滿寵在的一天,司馬懿就不敢有任何想法!不過滿寵年紀比司馬懿大,比司馬懿早走了幾年,而他一走,整個曹魏就再也沒人,能夠和司馬懿抗衡了。
王凌滿寵之後,曹魏東線還陸續有過孟建、胡遵兩任徵東將軍,最後在王凌這裡定格。
這個人其實也是頗有才能的,曹魏重臣蔣濟就曾評價過王凌,贊他文武雙全,當世無雙。不過相比於張遼、曹休、滿寵,他還是稍微差了一點火候。
曹爽和司馬懿兩人各懷鬼胎,都想暗中拉攏王凌,結果王凌不從,他們又分別派出文欽和諸葛誕前去分權,最終在司馬懿擊敗曹爽後,曹魏東線權力失衡,引起了淮南叛變。王凌見司馬懿掌控朝政,皇帝曹芳闇弱,沒有一點反抗之力,長久下去會使得曹魏動亂,於是和令狐愚密謀,準備立楚王曹彪(曹操之子)為帝,結果最終事情洩露,王凌遭到誅殺。相比於幾個前任,王凌還是和司馬懿差距太大。
其實也正是在王凌任徵東將軍時期,司馬懿才開始將他的手伸向了曹魏東線,之後,更是通過一系列操作,除掉了王凌、文欽,成功的掌握了曹魏東線兵權!
可以看到,曹魏東線作為防備東吳的重要戰區,其實兵力一直是非常強大的,曹魏中央對此地也是比較看重的,經常會派遣能力、資歷都比較厲害的精英前往掌管,所以說在張遼、曹休、滿寵時期,司馬懿都無法將他的觸角伸向曹魏東線。直到滿寵去世,曹魏國內再也沒有人能與司馬懿抗衡,他才有能力染指曹魏東線兵權,並最終在擊敗曹爽後,獲得曹魏大權,趁機拿下曹魏東線兵權。
結語
實際上,司馬懿之所以能辦到這一切,還是因為曹魏的精英人才沒能快速地成長起來,讓曹爽這個草包給當家做主了。要是有人能夠壓制住司馬懿,不說壓制,就算能力能和司馬懿不相上下,司馬懿也不敢有一絲異心,最終也不敢去染指曹魏東線兵權。你看張遼、曹休、滿寵在世時,司馬懿多老實?
-
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四鎮將軍是從東漢末年開始出現的,所謂的四鎮將軍就是: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職責是代替朝廷鎮守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東漢末年本來就是亂世,雖然有四鎮將軍,也不過是割據勢力,第一任鎮東將軍就是曹操本人,鎮南將軍是劉表,鎮西將軍是韓遂,鎮北將軍暫時空缺。
到了曹操時代,因為要不斷地進行戰爭,所以主要設定了四徵將軍,所謂的四徵將軍,就是:徵東將軍、徵南將軍、徵西將軍,徵北將軍,與四鎮將軍不同的是,四徵將軍主要是征戰四方的將領,而四鎮將軍主要是鎮守四方的將領,一個要打仗,一個是鎮守,戰爭年代打仗,和平時期鎮守,這就是區別。
其中徵東將軍與徵南將軍主要是防備東吳的,徵西將軍主要是防備蜀漢的,這也是根據敵方的實力和現實情況來安排的。
曹操時代,張遼是徵東將軍,曹仁是徵南將軍,夏侯淵是徵西將軍,徵北將軍空缺,同時根據政權所面對的敵人,曹操劃分了東、南、西、北四個戰區,因為曹操的主要敵人是江東的孫權和蜀漢的劉備,所以曹操的重兵也都用來對付孫權和劉備。
曹操去世之後,曹魏的徵東將軍權力很大,地位很高,統領青州、兗州、徐州、揚州四個州的兵力,要知道整個曹魏也不過是九個州,徵東將軍就佔了四個,而且這四個州成為曹魏經濟發達的地區。
曹魏的第一任徵東將軍是張遼,張遼同時也是曹操手下最勇猛善戰的將領,張遼在合肥之戰中,趁孫權還沒有完全集結部隊,就率領800名勇士擅闖孫權中軍大營,孫權一度嚇得不敢應戰,東吳軍隊和將領一時也被張遼打懵了,還要靠潘璋斬殺後退逃命的士兵才穩住陣腳,張遼因為合肥一戰而名震江東,因此被封為徵東將軍。
曹魏的第二任徵東將軍是曹休,曹休也是曹魏第二代將領中佼佼者,在曹操去世之後被曹丕重用,曹休在東線的主要任務就是抵抗孫權,參與了曹丕的兩次南征孫權,頗有建樹,曹丕去世後,東吳趁亂北伐,曹休在皖城還斬殺了吳將審德,收降了吳將韓綜、翟丹等人,立下大功。
曹魏的第三任徵東將軍是滿寵,成為曹休之後曹魏東線的主要將領,滿寵鎮守淮南8年時間,與東吳有過多次交兵,勝多敗少,成功地守住了東部邊境,滿寵一直活到了曹芳時代。
曹魏是第四任徵東將軍是胡遵,與當時的徵南大將軍王昶、鎮南將軍毋丘儉一起合稱為曹魏三徵,是曹魏整個南方和東方的屏障,胡遵的事蹟不詳,只知道他還作為司馬懿的部將,一起北伐遼東,之後在東興之戰被吳將諸葛恪擊敗。
曹魏的第五任徵東將軍是王凌,王凌是司徒王允的侄子,出身名門世家,曹丕時代出任兗州刺史,曹睿去世後,曹爽掌權,王凌被任命為徵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軍事,曹爽被殺的2年後,圖謀起兵反對司馬懿,這就是淮南第一叛,被司馬懿使用手段打敗,誅殺三族。
曹魏的第六任鎮東將軍是毌丘儉,毌丘儉是曹魏名將,最早是曹睿的文學掾,之後成為荊州刺史,曾經兩次北伐遼東,第一次北伐遼東沒有成功,第二次隨司馬懿一起北伐終於攻克遼東,司馬懿征服遼東後,把遼東居民殺的殺,遷的遷,導致遼東成為一片空白,於是周邊少數民族趁虛而入,而毌丘儉則一直留守遼東,並攻打入侵的高句麗,深入北韓半島,這算是整個曹魏最遠的一次東征,一直打到了北韓中部,收復漢武帝時期設定的漢四,並刻石記功。
之後,毌丘儉調任鎮東將軍,在公元254年與揚州刺史文欽一起反對司馬師,但被鄧艾、司馬師、諸葛誕、胡遵等人擊敗,毌丘儉兵敗被當地平民射殺。
曹魏的第七任徵東將軍是諸葛誕,他是諸葛亮的族人,曹爽主政期間,諸葛誕出任揚州刺史,曹爽被殺後,諸葛誕參與了鎮守第一次和第二次淮南叛亂,之後成為徵東大將軍,因為司馬昭猜忌他,召他入朝擔任司空而逼反諸葛誕,最終兵敗被殺。
從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奪取曹魏最高權力,到公元257年淮地三叛發生之時,不過只有8年時間,三次淮南之叛後,司馬家族才徹底控制了淮南,為何8年中只有淮南地區的徵東將軍管轄範圍內發生了三次叛亂呢?這三次叛亂都是支援曹魏而反對司馬篡位的嗎?
因為司馬家族,主要是司馬懿唯一沒有在淮南地區帶過兵,打過仗,司馬懿在曹操時代和曹丕時代,都沒有率軍作戰的記錄,到曹睿時代才有,司馬懿最早是鎮守宛城,都督荊州和豫州兩州軍事,並平定了新城郡孟達的叛亂,曹真去世後,諸葛亮持續北伐,於是司馬懿被調到雍涼前線,成為對抗蜀漢諸葛亮北伐的主力軍,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又參與了平定遼東公孫淵的叛亂。
司馬懿在曹魏南部軍區宛城2年,在曹魏西部軍區關中5年,再加上平定遼東1年,之後便成為曹魏的輔政大臣,在司馬懿這幾年的軍事生涯中,拉攏並培養了不少親信勢力,比如鄧艾是司馬懿一手提拔的,關中的雍州刺史郭淮也是司馬懿的親信手下,不聽話的車騎將軍張郃在諸葛亮四伐時被射殺,所以司馬懿唯一沒有服役的地方就是淮南,正因為司馬懿沒有到過淮南,所以他不能在淮南培養私人勢力。
淮南三叛雖然反的是司馬家族,但並不一定忠於曹魏,而且參與三次反叛的將領之間彼此有矛盾,比如諸葛誕參與鎮壓了第一叛和第二叛,卻參與了第三叛,參與第二叛的文欽與諸葛誕之間矛盾重重,諸葛誕還在第三叛時殺了文欽,導致文欽的兩個兒子文鴦和文虎投靠了司馬昭。
此外,淮南地區屯駐著曹魏規模最大、勢力最強的邊防軍,因為淮南主要是防備東吳的,而且淮南地區水網密佈,交通便利,又是雙方的前線,而且淮南地區多年屯田,糧食也有很多,淮南治所壽春又是座堅城,想想看,坐鎮淮南的徵東將軍,手裡握著十幾萬軍隊和足夠吃一年的糧食,看到司馬懿能過政變上臺,他們心裡能不衝動一樣嗎?如果打著曹魏的旗號成功後,那絕對是地位的空前轉變,如果打不過,還可以投靠長江對面的吳國,所以後三任徵東將軍就賭了一把。
而曹魏的荊州地區和關中地區,不是兵員較少,就是交通不便,沒有資源打起來,所以就只有淮南地區有實力反叛,當然也不排除像王凌和毌丘儉這樣的曹魏忠臣,為了曹魏的復國與司馬家族拼一把。在七任徵東將軍中,其實大部分人是忠於曹魏的,越往前越忠心,只是到了後來,曹魏勢力逐漸衰弱,再加上士族也開始離心離德,才發生了叛亂,但是淮南三叛之後,司馬家族徹底控制了淮南以及整個曹魏的政權。
回覆列表
曹叡過世以後,司馬懿和曹爽兩個合夥輔政,這兩位都是老謀深算之人。曹爽看司馬懿老邁,所以獨霸朝綱。而司馬懿看曹爽太嫩,所以退避三舍,等待時機。
在處理淮南問題上,這兩個人卻謙讓了起來。這地方是防備東吳的重要地區,可以說誰擔任這裡的領導,誰就是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
為此在選擇徵東將軍的人選時,曹爽和司馬懿都不敢輕易派自己的人去。之前的鎮東將軍滿寵被替換下來了,這哥們是忠於曹家的,所以不管曹爽還是司馬懿,都必須要防著他。
這個時候論軍功和資歷,當屬王凌可以勝任。這個人大家不怎麼熟悉,但是他叔叔司徒王允大家應該如雷貫耳了吧?就是那個使連環計殺董卓的人。
一、王凌比司馬懿還能活,這是曹爽和司馬懿都想不到的。曹爽本來就打算找個資歷深,但是歲數大的老頭掛個名,自己再派遣副將去掌控實權。可是萬萬沒想到,王凌這個老頭是真的能活,擔任徵東將軍的時候,他已經68歲了。曹操就是68歲走的。而他在80歲的因為兵敗而自盡,要是不自盡還能再活幾年。
曹爽和司馬懿各自有自己的小心思,所以曹爽將自己的心腹大將文欽派遣到淮南,讓他鎮守廬江,加封為冠軍將軍。
而司馬懿這邊也不遑多讓,迫使曹爽將諸葛誕恢復職務,擔任揚州刺史,加封為昭武將軍。諸葛誕和司馬懿可是姻親關係,他的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小兒子司馬伷。所以他其實是司馬懿這一派的人。
因此看似王凌一家獨大的淮南,其實被安排上了兩撥不同派系的人。而王凌本人是忠於曹叡和曹芳的,所以他自己又單獨在淮南成立了一個派系。大三國之下,在淮南又出現了一個小三國,這就是歷史的巧合。
二、高平陵之變後,王凌成為了司馬懿必須除掉的禍患。曹爽看司馬懿整天在家流口水,這明顯是中風了,看樣子沒幾天就掛的節奏。於是對他放鬆了警惕,結果在他帶著曹芳拜祭高平陵的時候,司馬懿帶著倆兒子夥同三千死士,奪走了曹爽的所有權力。
在誅殺曹爽,一家獨大以後,擺在司馬懿面前最大的問題,那就是淮南該怎麼收歸自己旗下。從人員安排上來說,王凌是淮南領袖,自成一派,文欽是曹爽心腹,只有一個諸葛誕當時屬於司馬的親信。
要想平定淮南,最好的辦法,就是弄掉王凌和文欽,讓諸葛誕在當地一家獨大。不過這件事很難實現。因此司馬家族將這件分成了兩步走。
第一步,拉攏文欽,讓他和諸葛誕合夥消滅王凌。要解決王凌,光靠帶兵鎮壓是不行的,為此他開始拉攏驚魂甫定的文欽。因為文欽是曹爽的嫡系,曹爽被誅殺,文欽自認為自己也要倒黴了。
但是當時的文欽不具備造反的實力,因此只能是等待司馬懿對他審判以後,再採取措施,或者反叛,或者投降東吳。
可是文欽等來的,卻是司馬懿的橄欖枝。司馬懿不僅沒有懲處文欽,反而給他加官進爵,讓他取代諸葛誕,成為了揚州刺史。
這裡就稍微委屈了一下諸葛誕,畢竟是自己人,什麼都好說,。給文欽升官以後,司馬懿就可以利用文欽來收拾王凌了。
諸葛誕雖然失去了揚州刺史的地方大權,可是被司馬懿提拔為鎮東將軍,這可是僅次於徵東將軍的職位,在軍權上,給諸葛誕彌補回來了。
因此諸葛誕和文欽,便願意在剿滅王凌的事情上,幫助司馬懿。有了這兩股力量相助,司馬懿要滅掉王凌就很容易了。
第二步,利用諸葛誕和文欽的矛盾,消滅文欽的力量。文欽和諸葛誕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個時候新調來的鎮東將軍毋丘儉,和文欽之間達成了某種默契,他們要為夏侯玄報仇雪恨,所以學習起了王凌,對抗司馬家。
被調離淮南,擔任鎮南將軍的諸葛誕,這個時候找到了打擊文欽的好機會。說起來文欽是真的沒腦子,難道他看不出來,諸葛誕是司馬懿的人嗎?起義這種事情,居然還主動通知諸葛誕,結果諸葛誕成功把他們給賣了。
司馬懿雖然死了,可是他那倆兒子實在是太有出息了。司馬昭負責主政,而司馬師負責軍事,兩個人配合默契,完全不給淮南地區任何反撲的機會。因此文欽和毋丘儉在他們的打壓之下,也就被平定了。
三、意料之外的,是諸葛誕的反叛。諸葛誕那是司馬懿的鐵桿心腹,司馬師和司馬昭自認為,完全可以控制諸葛誕。所以在平定毋丘儉和文欽以後,加封諸葛誕為徵東將軍,這是淮南地區的最高職位。
誰曾想,諸葛誕自己也有小心思,他希望在淮南地區擁兵自重,所以不斷跟朝廷要錢要糧,就是不幹事兒。
這引起了司馬昭的警覺,於是司馬昭就派遣賈充前去試探諸葛誕,看看他對司馬家取代曹家是什麼態度。結果諸葛誕表示,他是忠於曹家的。
我覺得這裡是寫史書的人,自己杜撰的一個故事,因為自從高平陵之變以後,諸葛誕就已經忠於司馬家了,如果他真的忠於曹家,早就應該像王凌那樣反叛司馬家了。
而且就算忠於曹家,您老也別把這個想法輕易地說出來啊,畢竟事關重大。要想反叛司馬昭,難道不應該祕密行事嗎?
因此這件事怎麼都說不通,唯一的可能就是諸葛誕有擁兵自重的想法,類似吳三桂那種,一直跟朝廷要錢要糧,就是不幹正事兒。司馬昭必須要削藩,所以才會發兵征討諸葛誕。
總結:諸葛誕和諸葛亮沒有什麼瓜葛。為啥寫史書的人,會把這件事扭曲成那樣呢?我認為主要還是諸葛誕這個人,跟諸葛亮掛上了鉤,其實這兩個人八竿子打不著,根本就不認識,因為有一個共同的祖先,所以大家把他們聯想成所謂的堂兄弟。
其實他們只是有一個共同的祖先諸葛豐。而諸葛豐是西漢漢元帝時期的司隸校尉。距離三國時期,已經過去了三百多年時間。這就好比是什麼呢?好比大家說劉備是皇叔一樣,其實他和漢獻帝雖然有共同的祖先,但是早就已經八竿子打不著了。
諸葛亮是赤膽忠心的代表人物,所以很多人會有意無意地認為他哥哥諸葛瑾和這位所謂的堂兄弟諸葛誕也是同樣的人。
其實諸葛瑾在東吳的資質非常平庸,完全比不上諸葛亮和諸葛誕。而諸葛誕說實話,真的只是想要割據一方而已,並沒有為曹家對抗司馬家的想法,沒必要託大。
參考資料:《三國志》、《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