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澤軒論事
-
2 # 皎皎如月兮
莊子和老子一樣把“道”作為世界最高原理,講天道自然無為。但在“道”和“物”的關系上,他具有與老子不同的明顯泛神論色彩。他認為形體產生於精神,而個別精神產生於“道”。但他又說:“通天下一氣耳。”認為道即氣,道作為世界統一原理,不是在天地萬物之外的“造物者”,而是一切事物內在的原因,因此帶有泛神論因素。他用“周、遍、鹹”三個詞來形容道的無所不在,認為天道瞬息萬變,充滿天地。他認為事物無時無刻不在變移,虛滿、生死都只是一時的現象,其形態是絕不固定的。他過分強調了絕對運動,由此導致否定相對靜止,否定事物質的規定性。他認為,從道看來,小草莖與大屋柱、醜人與美人、寬大、狡詐、奇怪,妖異等等,都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差別,從而形成了相對主義的理論,
在天人之辯中有關人的這一方面,他認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因此,不要以人的有目的的活動去對抗自然命運,個要以得之自然的天性去殉功名。從這種自然原則出發,莊子認為真正的自由在於任其自然,具備了理想人格的人就是無條件地與自然為一的“至人”。莊子認為真正獲得自由的“至人”是無所待的,這樣的至人超脫于是非、名利、生死之外,進入“滅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神秘境界。
莊子的“真人”思想源自《莊子》一書,是莊子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莊子將自己理想中的人格分為四等:至人、真人、神人、聖人,真人處於其中一等。莊子筆下的“真人”,是一種理想的人格形態,他具有四個主要的特徵和表現:其一,真人的睡眠沒有夢境,覺醒後沒有憂慮;其二,對飲食沒有特別的挑剔,食物對他而言沒有好壞之分;其三,真人的呼吸深長,與眾人的呼吸方式有所不同,他們是通過腳後跟進行呼吸,而眾人則是通過喉嚨進行呼吸;其四,真人超脫於生死之外,對生不知喜,對死不知惡,他們自由自在地來去。
此外,莊子還描繪了真人的其他特徵:真人不抗拒孤獨,不炫耀成就,不謀算事情。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他們從不後悔;對於正在發生的事情,他們總是從容應對;他們登上高處不會感到恐懼,進入水中不會沾溼,進入火中不會感到炎熱。這些表現出真人是真正了解並能駕馭道的人。在莊子看來,古之真人的心態平和,不受世俗的影響,他們的生活態度是:“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即自由自在,無拘無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