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在彼岸

    這個問題對於一個母親來說有點難以抉擇,目前針對我就是這樣的一個情況。

    今年1月趕在疫情之前生的寶寶,直到5月份產假結束開始上班。因為各種原因,造成目前的個人經濟狀況不是很好,而且家裡有爺爺奶奶,我們是跟公公婆婆住在一起,由他們照顧孩子,我選擇上班。

    一、但如果是之前經濟狀況不緊張的情況下,我會選擇在家休息兩三年自己帶孩子,原因很簡單:

    1、老人帶孩子容易溺愛孩子

    2、老人年紀大了,精力上、思想上都不是最佳狀態

    3、父母會從更科學的角度去教孩子

    4、父母自己帶孩子,孩子會更有安全感,對她未來的成長會更好

    5、等等

    二、上班就能實現自我價值

    不上班就不能實現自我價值麼?我不這樣認為。

    不上班也不能整天除了孩子之外沒有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最主要是不能沒有賺錢的能力,即使在家不上班也要有自食其力的能力;要不然早晚被社會淘汰,就不要說家庭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不變的真理。在什麼情況下,也不能讓自己喪失這項技能,何況現在還流傳著“睡後收入”這句話。

    所以,在沒有經濟基礎的情況下,是在家陪伴,還是去上班,都不是個人所能決定的。只能依現實情況而定。

    但,如果沒有經濟困擾,還是在家陪伴自己的寶寶比較好。

  • 2 # 陳小二的日常生活

    每個家庭和個人的情況不同,不可能有標準答案。但在嬰幼兒時期缺乏母愛的孩子,長大以後,他的內心會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他們無法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樣的孩子往往一輩子都生活在自卑、抑鬱和憤怒的情緒裡。他們缺乏愛的能力,很難與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比如友情、愛情和親情。他們常常感到世界是不安全的,經常處於一種惶恐的狀態,無法信任自己、也無法信任他人,這種心態對於他們來說是非常痛苦的。

    從心理學上來講,健康的依戀關係是親子關係的基礎,它形成於寶寶出生後的前三年時間,如果在這三年裡,母子之間親密的依戀關係沒有建立起來,那麼孩子與父母以後就很難再有高質量的親密關係了。關於嬰兒與父母的依戀關係,心理學大師約翰·包爾比通過對母嬰的觀察和研究,有過突破性的發現。他認為,人類嬰兒的依戀敏感期在0歲~5歲期間。一旦依戀關係形成,終生不變。包爾比一再強調,沒有經歷溫暖和恆常的依戀關係的幼兒,長大後難於跟其他人形成健康的關係。“嬰兒期的母愛對兒童的心理健康來說,就像維生素和蛋白質對身體的健康一樣重要。”

    所以如果孩子還小,建議還是在家帶孩子的好。如果非得工作的話,應該抽出更多的時間陪孩子。

  • 3 # 育嬰師七七

    女性從懷孕到生子,除了身體上的調整與恢復,還需要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職場的調整。媽媽該在家帶孩子還是該上班?寶寶究竟該怎麼帶呢?

    ❤️媽媽在家帶孩子的好處

    1、不用為誰看護寶寶而發愁;

    2、媽媽與寶寶更親密;

    3、教育理念更加與時俱進。

    ❤️媽媽在家帶孩子的壞處

    1、寶寶依賴性太強;

    2、媽媽過度呵護寶寶自理能力差;

    3、媽媽在家帶孩子心理問題多。

    總結:具體還是根據每個家庭的情況決定,我們對於孩子的愛是肯定不能忽視的,但是其實現在的父母也是能接受和學習很多新的育兒知識,能科學育兒,其實這樣對於孩子和我們自己都是有益的。

  • 4 # 親子故事蓮君說

    每個人會有自己的權衡和取捨,我不會選擇放棄事業,但也會抽出時間來照顧孩子。

    首先,把照顧孩子的工作進行細分,能有別人幫助你去做的,就讓別人做,自己只負責最重點的部分。

    三歲之前,中國家長都會把關注點關注在孩子的營養和身體發育上。其實這時候孩子更重要的是建立和主要扶養人的安全依戀。如果父母能多抱抱孩子,逗逗孩子。為孩子創造一種很歡樂平和的氛圍,孩子就會養成比較穩定的性格,未來也會比較好帶。

    其次,可以根據你的狀態來進行選擇,你來評估一下,如果有工作的時候,你是會心煩意亂,還是會心情愉快?

    如果是前者,那果斷辭掉工作帶孩子。不過也為自己打好防疫針:當你把所有精力花在孩子身上的時候,你可能被弄得精疲力盡,心情不見得更好, 而且還有可能把這種不好的心情轉移到孩子身上。如果是這種情況,你少一點兒對孩子的負面陪伴也許更好。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幼兒期能給予孩子健康的陪伴,孩子的智力發育和心理成熟度都會有良好的表現。

    這裡邊有一個重點就是:你的陪伴,是健康的陪伴。如果你把所有關注點給到孩子,變成了代替包辦,可能花了好心辦了壞事,反而限制孩子成長了。

    總之,幼兒期的孩子是非常需要父母陪伴的,如果能全職陪伴也是不錯的選擇。但有一個前提就是你陪伴的時候,性格是穩定的,教育方式是相對中正的。否則的話,真不如選擇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起碼有限陪孩子的時候,你是珍惜和開心的。

  • 5 # 南宮ng

    作為陪伴孩子走過了嬰兒、幼兒、少兒、兒童期,並準備步入青年期的孩子的媽媽,我也經常問自己這個問題,是應該在家陪孩子,還是去上班實現個人價值? 我也經常設想,如果能夠重來,在孩子的每個階段,事業和孩子,我會怎麼選?

  • 6 # 臭臭的Supper媽咪

    在家帶孩子還是出去上班這個問題,得從幾方面考慮:

    1.還是得看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怎麼樣,畢竟寶寶會使家庭支出增大,而且隨著孩子長大,支出也會增高。

    2.還要看家裡兩方老人是否願意幫助照看孩子,畢竟有的家裡老人歲數也不小了,身體狀況可不可以承受,帶孩子可是很累的活。

    3.老人的育兒觀念還是停留在幾十年前,不管是說話還是育兒方法都是不正確的。

    當然條件允許下,還是提倡媽媽自己帶孩子,畢竟孩子高需求階段也就這麼幾年,影響最大的也是寶寶嬰兒時期,寶媽自己帶孩子,可能會沒有自己的獨立時間,沒時間打扮,沒有自己的社交圈,雖然會付出自己的精力與青春,但想想還是值得的。等到孩子長大了,就會有自己的圈子,父母與孩子之間就是聚少離多了。

  • 7 # 蔚藍fun

    孩子出生,我選擇了陪伴。在這四年的陪伴時光裡,我從鬱悶、壓抑、抓狂、浮躁的狀態慢慢變得處事泰然、心態平和、面對事情變得越來越淡定和從容。

    人在面對事情越多的時候越能調動人自主能動性。

    在這四年的時間,我從一個做道菜要忙活一小時變成個把小時有頓兩三道菜的“豐盛”美味,家裡的衛生雖然做不到天天搞但也能夠一週搞一次,孩子每天都有戶外活動,自己讀書也讀了一千多個小時。陪伴孩子們讀繪本也讀了100本。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從一個怨婦磨鍊成一個較為成熟的成人。我不再是那個一點小事就能自燃的爆炸體,家庭氣氛也因為我的情緒穩定變得更加和諧。

    我從期盼高收入高開銷變成那個合理安排消費,穩步前進的人,我在剔除暴發戶心態,這一刻,我發現我的世界不再浮躁,美好的事情越來越多。

    在孩子的嬰兒時期,對於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陪伴,對於母親而言,最重要的是沉澱,當你擁有了成熟的內心,自我存在價值遠遠超過你拿到手的收入。

    看看董卿、看看呂秀才,他們的價值沒有因為他們選擇沉澱而黯淡,反而比選擇實現自我價值的姚晨更燦爛。人生是長跑,一時的璀璨不能永久,所以沒有必要為了眼前那點價值而捨棄後面幾十年的價值。

    我忘記那個企業家是誰,但是他的那句話卻讓我記憶猶新。他說:“事業成功不能掩蓋家庭的失敗。”他的家庭並不圓滿,婚姻有問題,孩子也沒有教育好,而這成了他心中最大的痛。

  • 8 # 甄小寶

    我認為前三年得陪伴很重要。

    第一,父母多陪伴孩子,可以給足孩子安全感,這使孩子容易形成好的性格和脾性

    第二,父母多陪伴孩子,父母可以更清楚瞭解自己的孩子,更加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 9 # 伊伊慢生活

    那就看看你更看重哪一點。我畢業回國沒多久就懷孕,也就是現在的小孩,為了小孩一直沒有工作。去年工作了兩個月,因為小孩又辭掉了。我家的是沒人帶,現在我覺得不給帶也挺好的,免的將來我在後悔。小孩子還是要父母自己帶,現在時代不同了,孩子需要也不只是吃飽穿暖就行,他們需要在父母的陪伴中成長。

    總之這是個矛盾的問題。 但可以做到對立統一

  • 10 # 石頭小象媽媽

    嬰兒與媽媽的連結關係是最重要的。

    媽媽如果有願望全時陪伴孩子,最好! 這是孩子的福氣,長遠來看,更是家族的祝福!

    媽媽全職照顧孩子的自我願望不高,一定一定不要勉強,免得心懷怨恨,對孩子不耐煩,身在心不在,給孩子造成傷害。

    媽媽也可以評估,孩子交其他人看護的成本,與自己收入的情況。在美國,很多母親專職照顧子女,因為請人看孩子的費用高過自己的收入,尤其是兩個孩子以上的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童習慣性咬手指,用哪些矯正器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