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宮太后說
-
2 # 小月文武2
古時候,王爺的一般作用是:安排皇親國戚的“體面”位置(屬爵位,非官位)。否則,同是皇帝的至親,只能一個當皇上,其他人當什麼?所以,王爺的爵位,起到內在平衡皇室和外在體面及拱衛皇權的作用。還有,皇帝也會把功勳大臣封為王爺,起到最高獎賞的作用。王爺這個爵位,往往與權力不匹配。
有多大的權力?具體管什麼?是由皇上另外決定的。總的目的,就是能夠更好的維護皇上的權利!王爺權力太大,恐威脅皇權;所以,皇帝一般不會給王爺太大的權力。王爺在屬地,則權力至上;若在朝廷,有一定的發言權。但是,有的皇帝會不準王爺參與朝政。而王爺平時,可以管沒人管或沒人敢管的事(畢竟他的身份是王爺)。皇帝也會召某個王爺,臨時去管一件事。……。
-
3 # l湖湘客
射邀。多數情況下,是種榮譽虛銜,是對勞苦功高的大臣的肯定或是對皇室宗親的賞賜。無具體任職官衙和具體負責事項。有時相當於國外的不管部長。什麼都能管,又什麼管不了。有時又充當皇帝與大臣之間的調解人。
-
4 # 巴山夜雨涮鍋
諸侯王或者是皇帝的宗親,或者是功勳大臣,因此是封建時代第一等級的大貴族,享受著地位上的至高無上,一般來說擁有良田廣廈,吃香喝辣,榮華富貴不在話下。不過具體到社會價值,以及樓主問的官職多大,則存在兩種相反的情況:實權王和虛名王。
第一種情況實權王,是指皇帝看重王爺們“宗親”的身份,給他們掌握大權,甚至統轄一方,擁兵自重。其目的是依靠這些王爺(尤其是同姓王)拱衛中央皇帝,幫助老X家看守天下。
典型例子,如漢高祖劉邦建國後,認為秦王朝之所以二世而亡,就是因為沒有分封宗室,導致天下一旦造反,皇帝孤零零連個幫手都沒有。因此他大封同姓王,如吳王五十多城,齊王七十多城,都是接近戰國諸侯的水平。再如西晉初年司馬炎統一後,也分封了幾十個姓司馬的王,每個王領有戶口好幾萬,軍隊上萬人。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后,也分封了自己老朱家的人為王,鎮守各方。
這種分封的王爺,那就是真正的一鎮諸侯,往往佔有大則一省,小則一縣的地盤,而且軍政財權一把抓,比起普通的官員權力更大。
而這種分封實權王的方法,一方面確實增加了老X家對抗外姓人的能力,另一方面,這些老X家的“自己人”,流著同樣的血,卻鎮守一方甚至手握重兵,那麼遇上皇帝無能,或者出現其他變亂,很難保證人不起點異心。歷史上,劉邦分封的諸侯王到他孫子漢景帝時候就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司馬炎分封的諸侯王在他死後很快爆發八王之亂,朱元璋分封的諸侯王也引發了靖難戰爭,他的兒子朱棣奪取了孫子朱允炆的皇位。
因此,另有一些皇帝接受教訓,對於同姓的諸侯王嚴加防備,榮華富貴供養的同時,加以限制,禁止他們掌權,生怕他們做大。這時候的王爺就基本沒有實權,就是個富貴傀儡。
這方面做的最極端的是曹魏,曹魏的諸侯王除了吃喝玩樂,一直接受很嚴厲的監視,動輒遭到朝廷的斥責。這種做法,確實可以減少同姓諸侯對皇位的窺覷,但反過來,又使得中央出現變亂時,無人出來維護皇室。曹魏限制諸侯王的結果,就是當司馬氏篡權時,各地曹魏宗室聲都不敢吭。
-
5 # 煌煙
古代的王爺要看是在什麼時候,如果是一個朝代剛剛建立的時候,那麼王爺還是有很大的權利的,例如漢朝明朝時候,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財政自己的封地,但是越往後期就越來越不行了,因為子孫多了,從整體來說待遇也就在不知不覺中降低了,古代又沒有計劃生育也沒有一夫一妻的制度,有些沒有才能得王爺每天就知道納妾生孩子,生的越多到後面子孫越窮,雖然你是皇親,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劉秀和劉備,舉個例子吧:假設張三在開國時期被封為了秦王,他當上秦王之後他保守一點生三個兒子,老大繼承秦王的俸祿,老二老三被封為郡王,之後老大的兒子再生兒子,他的大兒子(既張三的長孫)再繼承秦王俸祿,其他的兒子再封郡王,郡王的大兒子繼承郡王其他的兒子再封為XX,總之到後面隨著幾何倍數的增長,在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開國的前五六十年來說,這些龍子龍孫們生活水平還是不錯的,到了開國五十到一百年來說還能勉勉強強的過下去,到一百五十年以後除了長子長孫們之外,估計其他的不是長子長孫的龍子龍孫們就要學劉備去賣草鞋去了,不要小瞧了古代人的生育能力,雖然醫療不咋地,新生兒夭折的概率也比現在大,可是架不住人家老婆多啊,每年出生的基數大,一年生十個,哪怕死九個,第一年留下來一個,然後第二年第三年只要能生的動就繼續,等會,我發現我跑題了
-
6 #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說到王爺,很多人都會想到一些穿越題材的小說或者影視作品。
在大眾的印象裡,王爺就是吃飽了沒事幹,有權有錢有閒,沒事就談戀愛的職業。
真是這樣嗎?很顯然不是。要知道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王爺可是一份高危風險的職業。基本上歷史上大部分的王爺們都很難得到善終,如果真的穿越了,你很可能活不到第二集,因為王爺的生活往往充滿了鬥爭與爾虞我詐。
那麼什麼是王爺?其實王爺指的並不只是皇帝的兄弟,而是在封建社會裡得到王爵的人。在封建時代尊稱有王爵封號的人並不一定是王公貴族出身。擁有王爵封號的人還包括對國家和民族有貢獻的平民被授予稱號,如韓信等。
但是,我們現在說的王爺大多指皇帝的兄弟。這些人大都有自己的封地,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其實他們的生活並不輕鬆,因為他們始終只能被囚禁在自己的封地裡面,不得隨意自由行動。
言歸正傳,關於王爺的官職到底有多大?王爺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說大可以比皇帝大,說小可以不如一個縣令。關鍵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權力,在漢朝,“王”其實就是一個諸侯國的皇帝,在自己的封地裡面,他比皇帝大。有沒有權力要看是什麼情況,在身份上,王僅次於皇帝,在權力上,就看皇帝讓他管什麼事情了,王爺掌管兵權的話,皇帝還要看他臉色呢?
我們知道任何職業都有三六九等,王爺也不例外,比如明朝,明代早期的親王既管軍政,又管經濟,手下都配有一個文相,一個武相,文相管地方,武相管軍隊。王府的親兵多達一萬五六,同時親王還可以指揮當地的駐軍。
朱元璋還規定,所有他的“龍子龍孫”,都要由國家全包起來:親王的兒子封郡王,郡王的兒子封鎮國將軍,鎮國將軍的兒子、孫子、曾孫等依次封為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奉國中尉的兒孫世代都是奉國中尉。親王的俸祿是米萬石,郡王至奉國中尉的俸祿依次為米2000石、1000石、800石、600石、400石、300石、200石。也就是說,凡是朱元璋的後代,一生下來,就可以吃喝不愁。朱元璋的這種“包養”政策後來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到明代後期,朱家後代繁衍到了幾十萬之多。這幾十萬人都不事生產,完全靠國家發放的俸祿過日子。
回覆列表
古代的王爺在歷朝歷代當中的權力和官職地位等都是不一樣的。
在秦國還沒有同一的時候,王指的是君王,當時那些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都自稱王。等到秦王通過十幾年的時間將六國全部統一之後。秦國開始稱帝,便開始實施郡縣制度,而那些王什麼的就被廢除了。
然而在秦朝末年的時候,農民紛紛揭竿起義反對秦朝,那些反對秦朝的領袖又一次地自稱為王,比如說楚王項羽,漢王劉邦等。
等到秦朝滅亡,劉邦在楚漢之爭當中脫穎而出的時候,前期劉邦也給那些有功勞的人,封為了王。但之後沒多久那些異姓王大部分都遭到了劉邦的剷除,以至於在後期的時候。
劉邦曾說,如果異姓為王的話,天下所有人都要將其剷除,至此過後王基本都是在那些皇家血統當中。
當漢朝也開始推行郡縣制和分封制度的時候,那些皇帝的兒子或者是皇帝的同胞兄弟什麼的,就會被封為王。在這裡王的作用除了分封田地之外,在朝堂當中也有著十分大的權力。
那些王在自己的封地可以收稅,也可以自己鑄造貨幣發售使用。也相當於,一個小國一樣,但最終還是由漢朝來管理和掌控。
這就導致漢代王的勢力十分的強勁,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就是因為王的權力太大才導致那些王有了造反的想法。
等到唐宋時期的時候,那些王爺的大部分權力都被朝廷給收回了,就慢慢演變成了一個身份的象徵。當時的王爺只能說是一種身份的代表,並沒有那麼大的實力去謀反什麼的。
然而等到明朝的時候,朱元璋為了限制住那些跟隨自己功臣的權力, 便學習了漢代那樣開始分封王。
以至於後來當朱元璋去世過後,朱棣便利用自己的勢力成功造反,將皇位拿下了。
朱棣上位之後,就開始極大權利的限制那些王,畢竟朱棣自己就是沒當上皇帝之前就是王,如果給予了很大的權力,自己也有可能被謀反。
等到清朝的時候,王又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了,這時候要想被封為王的話,就必須要有些功績什麼的。比如鎮守雲南的吳三桂就被封為了平西王,吳三桂和清朝沒有任何血脈關係的。
這時候的王爺一般都在朝堂當中有個一官半職啥的,但作用不是很大,畢竟王只是一個爵位,並不是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