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字拾荒人

    落帆逗淮鎮,停舫臨孤驛。

    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

    獨夜憶秦關,聽鍾未眠客。

    譯文:

    1、降下風帆停泊在臨淮鎮,船隻靠近孤零零的驛站。

    2、獨宿舟中想念關中親人,輾轉難眠臥聽鐘聲不斷。

    3、浩浩蕩蕩大風揚起波濤,昏昏冥冥夕陽正在落山。

    4、行人歸去山郭漸漸昏暗,飛雁下灘蘆花潔白璀璨。

    作者簡介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韋應物是京兆萬年人。韋氏家族主支自西漢時已遷入關中,定居京兆,自漢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為關中望姓之首。不但貴宦輩出,文學方面亦人才迭見。《舊唐書》論及韋氏家族說:議者雲自唐以來,氏族之盛,無逾於韋氏。其孝友詞學,承慶、嗣立力量;明於音律,則萬里為最;達於禮儀,則叔夏為最;史才博識,以述為最。”這些韋姓人物,還只說到中、盛唐以前。中庸前期的韋應物,則可以說是韋氏家族中作為詩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德宗建中三年(783年),時詩人出任滁州刺史。盱眙,縣名,韋應物自長安赴滁州經過此地。

    韋應物15歲起以三衛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遊幸。早年豪縱不羈,橫行鄉里,鄉人苦之。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少食寡慾,常“焚香掃地而坐”。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後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貞元七年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

    從肅宗廣德二年(764年)起到德宗貞元七年(791年),將近三十年間,韋應物大部分時間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長安故園閒居,或在長安任官。在地方官任上,韋應物勤於吏職,簡政愛民,並時時反躬自責,為自己沒有盡到貢任而空費俸祿自愧。"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這是韋應物晚年任蘇州刺史時寫給朋友的詩中一聯。

    蘇州刺史屆滿之後,韋應物沒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貧如洗,居然無盤纏回京候選(等待朝廷另派他職),寄居於蘇州無定寺,不久就客死他鄉。其享年約在五十五六。

    賞析:

    這首詩寫旅途中的客思。詩描寫在昏暗的秋夜,因遇大風,客船停靠在一個偏僻淒涼的小縣驛站,觸目所見是昏暗的山城,人跡稀少,茫茫蘆洲,大雁啼鳴,滿目風物蕭瑟,詩人思念家鄉,耳聽晚鐘,夜不能眠。此詩與張繼《楓橋夜泊》可謂異曲同工,都是抒情羈愁思的名作。詩的妙處,都在能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本詩對曠野蒼涼悽清的夜景極盡渲染之能事,從而把風塵飄泊、羈旅愁思烘托得極為強烈感人。

    詩人因路遇風波而夕次孤驛,在孤驛中所見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蕭索的景象,夜聽寒鍾思念故鄉,徹夜未眠。一片思鄉之情和愁緒全在景物的描寫之中。詩的妙處,在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本詩對曠野蒼涼悽清的夜景極盡渲染,把風塵飄泊,羈旅愁思烘托得強烈感人。首聯“落帆”“停舫”意為黃昏時分船要泊岸停靠。頷聯“風起波”“日沉夕”描寫夜晚江邊的景象。頸聯“山郭暗”“蘆洲白”寫夜色降臨之景;“人歸”“雁下”意為隨著夜色降,在外的人們回到家,高飛的大雁也停下休息。尾聯“獨夜”“聽鍾”“未眠”也處處點“夕”,處處寫夜。

  • 2 # 孤竹國人1

    這首詩寫的是旅途中的客思。詩中抒寫了因路遇風波而夕次孤驛,在孤驛中所見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蕭索的景象,夜聽寒鍾思念故鄉,整夜未眠。一片思鄉之情和愁緒全在景物的描寫之中。詩的妙處,都在能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此詩在曠野蒼涼悽清的夜景極盡渲染,把風塵飄泊,羈旅愁思烘托得強烈感人。

  • 3 # 劉楚雲817

    《夕次盱眙縣》韋應物

    落帆逗淮鎮,停舫臨孤驛。

    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

    獨夜憶秦關,聽鍾未眠客。

    [賞析]

    盱眙,在今江蘇省,臨近淮水。韋應物是長安人,他在德中建四年(783)夏天離開長安,秋天到滁州,一路舟行而下,這首詩就作於此時。

    詩中寫旅途中日暮停船於淮水南岸的盯眙縣城,四周景物蕭瑟,勾起了思鄉之情。

    首四句寫傍晚遇風,不得不停船止宿。泊船淮水邊,驛館孤獨悽清,冷風吹動水波,時間已經是傍睌,一切都暗含著蕭索冷寂之意。

    後四句是寫夜幕降臨,孤客看著"人歸" "雁下",在這樣的氛圍中,不由思念家鄉長安了,一夜未眠,"憶長安"是全詩的中心。

    詩人用白描的手法來寫景,極為閒淡傳神,如"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句,看是寫眼前所見實景,卻是滲入了旅客的愁緒,讀來頗為動人。而詩人的愁緒與思鄉之情全部不動聲色地融入了景物描寫之中,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將羈旅愁思烘托得強烈感人。

    賞讀這首古詩

  • 4 # 梧桐樹邊羽

    怎樣欣賞《唐詩三百首》中韋應物的《夕次盱眙縣》一詩?

    《夕次盱眙縣》

    落帆逗淮鎮,停舫臨孤驛。

    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

    獨夜憶秦關,聽鍾未眠客。

    韋應物這個人少年頑劣放蕩,為害鄉里,後來唐玄宗倒了,失了依靠,才開始發奮學習。他寫詩屬於半路出家,估計就對平仄格律這一套不感興趣,基本上都是隨性而為。

    這首詩的韻腳字“驛”、“夕”、“白”、“客”,好像讀起來完全不押韻啊?

    其實在舊韻中,這四個字都是入聲字。也就是說這是一首押入聲字韻的古詩——這首詩在當時是押韻的。

    《夕次盱眙縣》。“次”,是指出外遠行時停留的處所,旅次,舟次,途次。盱眙,讀xuyi,縣名,在江蘇省西部。這就是晚上停留在盱眙縣城的意思。

    “落帆逗淮鎮,停舫臨孤驛。”逗,逗留。淮鎮,就是指盱眙。

    在盱眙縣城下了船帆,停靠在孤零零的驛站旁邊。

    “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沉夕。”冥冥,暮色昏暗。

    江上起風了,波濤湧動,浩浩湯湯。金烏西落,暮色沉沉,江天一色。

    “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郭,城郭,城市。蘆洲,蘆葦叢生的水洲。

    山昏城暗,人們都回家了,月照蘆洲一片白,雁群也落下棲息。

    “獨夜憶秦關,聽鍾未眠客。”秦關,就是長安。韋應物是長安少俠嘛,所以這裡自然是想家了。

    孤獨的夜晚,我不禁想起長安,聽到岸上鐘聲,我怎能入睡?

    這雖然是一首音韻較為隨意的古風,但是在敘事交代、情感鋪墊上來說層層遞進,前面大幅蕭瑟秋景的描寫,一片思鄉之情和愁緒全在景物的描寫之中,寓情於景,借景抒情。

    最後一聯讓詩人恰當地參與進來,畫龍點睛,將整首作品思鄉愁緒點明並加深刻畫。

    通讀下來,個人覺得這種寫作手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至於入聲韻,仄韻古風,那就是各花入各眼了,反正這首詩用普通話讀起來不押韻,前面幾聯的對仗還是能穩住作為詩的節奏感。

    從音律、押韻方面來說,不適合今天使用普通話的詩人學習創作。

    這種寫詩方法,我們瞭解就好。

  • 5 # 老街味道

    問題:怎樣欣賞《唐詩三百首》中韋應物的《夕次盱眙縣》一詩?前言

    《唐詩三百首》中,收錄了韋應物五言古詩6首,送楊氏女、、長安遇馮著、夕次盱眙縣、東郊、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寄全椒山中道士。

    其中有4首是四韻八句的古體詩,看上去很像五言律詩,但都是仄韻的五古。《夕次盱眙縣》是其中的一首。

    落帆逗淮鎮,停舫臨孤驛。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獨夜憶秦關,聽鍾未眠客。

    一、題目的解讀《夕次盱眙縣》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這個題目,會想起盱眙小龍蝦。青島這邊最早的小龍蝦店,都會看到盱眙這兩個字。

    盱眙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是其下轄縣。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盱眙建縣,至今2230年,縣名初為“盱臺”( 音怡),後為“盱眙”。

    夕,傍晚,次:停泊之意。

    韋應物坐船經過盱眙時,因為風波起、夕陽沉,所以停泊在淮水邊的這個小鎮上,做了這首詩。

    時間可能是唐德宗建中三年(783年),當時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應該是走淮河途徑盱眙。

    二、落帆逗淮鎮,停舫臨孤驛。

    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出句是古體詩的句式,對句是律句。

    落帆與停舫意思有點區別。落下征帆,準備停留在這個淮水邊的小鎮,第二句是細節的描寫,船伕把小船漸漸靠近水邊的一個孤零零的驛站。

    秦觀有詞雲:可堪孤館閉春寒。孤館、孤驛,既是寫景,也是寫情,表達自己內心的孤單,旅途的寂寞。

    三、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沉夕。

    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前一句古體,後一個律體。

    這兩句其實是停泊的原因,作者通過寫景來說明環境。

    浩浩,表示廣闊巨集大,高遠;深遠,也有不明亮的意思,夕陽西沉,

    水面起了波浪,黃昏已至。因此要暫時在這個小鎮停泊。

    四、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都是律句

    這兩句也是寫景。一暗、一白,形成了鮮明的顏色對比。一歸、一下,是動靜之間的對比。歸,雖然是動詞,但是這裡表示沒有人的意思,表示安靜。

    柳宗元有詩云: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郭,指城外圍著城的牆,山郭無人,更顯得孤寂昏暗,鴻雁飛落,開滿蘆花的江洲上一片白 。

    五、獨夜憶秦關,聽鍾未眠客。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都是律句

    這裡主要寫情,秦關,代表故鄉和國都。韋應物是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在孤單的夜中,思念長安,即代表對於家鄉的眷戀,也代表事業上的憂慮。

    韋應物這次從長安,經過盱眙到滁州,擔任地方長官滁州刺史。外放的官員思念長安,大多是對於思考自己仕宦的前途。

    張繼的“夜半鐘聲到客船”,曾經被歐陽修質疑,夜半哪裡有鐘聲呢?張繼雖然沒有寫夜半鐘聲,但是聽鍾影響到睡覺,估計這個敲鐘的時間也挺晚。看來夜裡大鐘還是挺常見的現象。

    這兩句是倒裝,倒過來寫,就更容易理解:聽鍾未眠客,獨夜憶秦關。但是是人作詩,要貴曲不貴直。

    結束語

    韋應物的四韻五言古詩除了這首以外,《寄全椒山中道士》也很有名: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這兩首詩都押入聲韻,也都是律句與古體句並用,讀起來別有味道。

    一個年輕時不學無術橫行鄉里的官宦子弟,竟然轉變為唐朝最優秀的詩人之一,真應了那句: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 6 # 桃之夭夭老牛

    韋應物是中唐詩人,從肅宗廣德二年 (764年)起到德宗貞元七年 (791年),將近三十年間,他大部分時間在作地方官吏,在官任上,韋應物勤於吏職,簡政愛民,並時時反躬自責,為自己沒有盡到責任而空費俸祿自愧。韋應物在歷史上算是個廉潔的清官,最後在蘇州刺史屆滿之後,韋應物沒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貧如洗,居然無川資回京候選 (等待朝廷另派他職),寄居於蘇州無定寺,不久就客死他鄉。其享年約在五十五六。

    《夕次盱眙縣》一詩是783年赴滁州刺史任,路過盱眙時寫的,是一首仄韻五言詩,古詩一般以平韻未正體,仄韻被列入古體。這首詩對仗工整,且前三聯對仗,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詩。

    夕次盱眙縣

    落帆逗淮鎮,停舫臨孤驛。

    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沈夕。

    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

    獨夜憶秦關,聽鍾未眠客。

    首聯寫把船停在淮鎮(盱眙臨淮,故稱淮鎮),孤獨地逗留在鎮上的驛館裡。可作為記敘看。

    尾聯回到記敘,一個人在驛館裡深夜回憶長安京城,聽寫遙遠處傳開的鐘聲。

    全詩情景交融,用“浩浩”的風波,其實就是官場風波,韋應物早年為玄宗近侍,安史之亂玄宗奔蜀,韋應物流落失職,肅宗朝一直擔任地方刺史,在京城也是閒居或做小官。“冥冥”的夕陽,也是詩人自身的寫照,這一年,韋應物已過不惑之年,四十好幾了,始終不得重用,在地方任上,看到百姓的苦難,又無能為力,他在詩裡說"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他還有《觀田家》詩寫“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農民家裡沒有第二天的糧食,勞役還沒完沒了。 看著這些,我想起自己不從事耕種,但是奉祿卻是來自鄉里,心中深感慚愧。頸聯用“暗”“白”的冷色調反映詩人淒涼的心情,用“人歸”表現自己的羈旅之苦。用“雁下”反襯自己無家可歸。首聯的“古”,尾聯的“獨”正是詩人的孤獨。

    全詩侃侃地訴說,淡淡地抒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既有羈旅之苦,又有思鄉之情,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

  • 7 # 謝小樓

    《夕次盱[xū]眙[yí]縣》是一首思鄉詩,詩人韋應物。此詩被選入《唐詩三百首》中。夕次盱眙縣落帆逗淮鎮,停舫臨孤驛。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沈夕。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

    獨夜憶秦關,聽鍾未眠客。

    此詩作於德宗建中四年(783),詩人外放滁州途經盱眙時。詩題“次”意為臨時駐紮或住宿;盱眙縣在今江蘇盱眙,位臨淮水。落帆逗淮鎮,停舫臨孤驛。逗:逗留,停泊。淮鎮:盱眙位臨淮水,故有此稱。舫:船。臨:靠近。驛:驛站。此句意為:落下風帆停泊在淮水邊盱眙,船停在靠近孤零的驛站旁邊。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沈夕。浩浩:形容盛大的樣子。冥冥:形容天色昏暗的樣子。

    此句意為:浩浩晚風捲起淮水層層波浪,天色冥冥日已西沉。

    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山郭:傍山的城郭。郭即外城。蘆洲:生長著蘆葦的水中小島。此句意為:歸家的人匆匆行走在傍山外城的暗影裡,大雁也飛落到白茫茫的水邊蘆葦中。獨夜憶秦關,聽鍾未眠客。獨夜:深夜獨處。秦關:秦地的關隘,這裡指長安。鍾:此指報晚的鐘聲,古時晨昏以鐘鼓報時。此句意為:深夜獨處時思念著長安,我便是那聽著鐘聲卻無法入睡的遠遊旅客。

    首句“孤驛”,既是寫景,也是詩人抒發自己的孤寂之意。第二句中,“浩浩”對“冥冥”、“風”對“日”、“起”對“沉”與“夕”對“波”,對仗工整,且將日落時分的景象描繪的如畫一般,“日沉”是歸家時,而詩人卻在旅途,進一步抒發思鄉愁緒,引出下句詩。第三句對仗也異常工整,呼應上句,“人歸”、“雁下”等景象,更是觸發詩人的思鄉之緒。上三句詩中層層疊加的思鄉愁緒,引出末句的“憶”。末句寫詩人自己“憶秦關”,以致“未眠”。“憶秦關”既是思念家鄉,也是思念朝廷中樞。

    此詩對仗工整,情感真摯,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詩。清人餘成教在《石園詩話》裡評道:“韋詩如…、“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有合於劉須溪所謂“誦一二語,高處有山泉極品之味”也。”

  • 8 # 文藻巧翁

    夕次盱眙縣•唐•韋應物①

    【註解】①止宿叫次。盱眙,今安徽盱眙縣,唐屬泗洲。②淮水邊的市鎮。按盱眙地瀕淮水南岸。③山郭日落後即昏暗。蘆州白,指月光照水。④應物,長安人,秦關即關中。史記項羽本紀: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西塞。”集解:“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

    【作意】這是寫旅途遇風止宿,四周蕭瑟,引起客愁的詩。

    【作法】前四句為一段,寫傍晚因途路風波,不得已停船止宿,以“淮鎮”切“盱眙,”以“日沈夕”點“夕,”以“臨孤驛”點“次。”後四句為第二段,以“暗”“白”正寫“夕”景。結二句寫自夜到曉,一夜末眠,見得客愁的苦。大凡寫景詩,常須滲入幾分情感進去,那所寫的景,也格外可以動人。像“人歸”“雁下”二句雖是寫景,但其間有一個孤客在看著,引起愁緒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整容怎麼才能變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