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滾動吃瓜先鋒
-
2 # 用戶126973487373
絕對星等(absolute stellar magnitude)是表示天體明亮度的概念,它的公式是:絕對星等 = 相對星等 + 相對亮度距離。而視星等(apparent stellar magnitude)則是指從地球上觀測到天體時會有的明亮度,其計算公式為:視星等 = 絕對星等 + 光衰減距離 + 時間補償距離。
-
3 # 飛狐少爺
視星等m和絕對星等M換算的關係式:M=m+5-5lgR
R:距離(以秒差距為單位)
某星最亮時間(台北時間)=(某星赤經時間+某地觀測點與北京的時差+12時)-當天的太陽赤經時間。
z=90度-h
Z是天頂距,H是天體的地平高度
p=90度-赤緯
P是天體的極距,這是赤道座標系中的一個常用公式
s=t+a
STA分別表示恆星時,,天體時角和赤經。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公式,是我們天文測時的一個關鍵式
北天極地平高度=當地緯度
在天文和地理測量中這是測量某 地緯度的一個公式
天體出沒中天的公式:
cost=-tanφtanδ
cosA=sinδ/cosφ
這是天體上升時時角t當地緯度φ和天體赤緯δ的關系,至於天體上升的時角T和方位角A"由下式求得:
T=-t
A"=360度-A
以地方恆星時S和S'分別表示上升和下落的地方恆星時時刻由
s=t+a得 S=t+a S"=T+a
天體中天的相關公式:
天體上中天時: A=180度
t=0時
z=φ-δ 或 z =δ-φ
天體下中天時: A"=0度
T=12時
z"=180度-φ-δ
天體上中天的高度公式還有另一種表達式:
在天頂之南上中天: h=90-φ+δ
在天頂之北上中天: h=90+φ-δ
開普勒第二定律:vrsinθ=常數(r:從太陽中心引向行星的矢徑長度;θ:行星速度與矢徑之間的夾角)行星與太陽的連線(矢徑)在相等的時間內掃過相等的面積。
開普勒第三定律:T²/a³=4π²/GM(M:太陽質量;G:引力恆量) 行星公轉週期的平方與軌道長半軸的立方成正比。
回覆列表
視星等(Apparent magnitude)和絕對星等(Absolute magnitude)是描述恆星亮度的兩個不同的概念。
視星等是指從地球上觀測到的星體的亮度。它使用一個以天空中最亮的天體(例如太陽或滿月)為參考的亮度比較體系。視星等數值越小,表示星體越亮。例如,太陽的視星等約為-26.74,滿月約為-12.74,而最暗的可見恆星視星等可達到約+6。
絕對星等是指恆星在10光年距離處的亮度,以便比較各個恆星的亮度而不受距離影響。絕對星等用於對比不同星體的亮度,它表示如果把所有恆星放在相同的距離上觀測,它們看起來的亮度。絕對星等通常被表示為一個正數。例如,太陽的絕對星等約為+4.83,而最亮的恆星絕對星等可低至-8以上。
視星等與絕對星等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下列公式表示:
M = m - 5 * log(d/10)
其中,M為絕對星等,m為視星等,d為距離(以秒差距為單位)。這個公式是著名的距離-亮度關系(Distance-Luminosity Relationship),它表明隨著距離的增加,恆星的亮度會逐漸減弱。
需要注意的是,絕對星等對恆星來說是固定的,而視星等會隨觀測者和距離的變化而變化。公式中的距離是以10光年為基準,所以當觀測的距離不是10光年時,需要進行修正。
這裡提供的公式只是一個簡化版本,實際的恆星亮度計算可能需要考慮更多因素,例如星際塵埃的影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