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行偃1
-
2 # 青燈問史
龐統的“連環計”,只存在於《三國演義》中,實際上在赤壁之戰中,不存在龐統獻計。所以,在此只從《三國演義》來分析。
赤壁之戰雖然十分有名,但是本人一直認為被嚴重誇大了。曹操在官渡之戰後統一北方,於是把目光投向了長江以南。但是,曹操此行,到底是要“問鼎江南”還是“叩門一問”,才是赤壁之戰的關鍵。
但是,曹操帶出來的兵士15萬眾,是不是曹操整個北方的兵力總和呢?應該只是主力的一部分,因為在北方,有西涼馬超韓遂虎視眈眈,甚至,連遼東的公孫康都對曹操北方背脊形成牽制。
曹操就是再厲害,腹背受敵的局面也是兵家大忌,何況曹操這等軍事家政治家,他不會不防。故,本人一直認為,曹操發動赤壁之戰,不過是輕叩江南之門,試試江東等地的水深而已。
既然如此,我們再來細看這場戰役,為何龐統的連環計會如此輕易得逞。
三、經驗主義害死人。曹操算得上是南征北戰的老將了,對於戰爭的謀劃絕不亞於任何一位軍事家。《三國演義》中,“連環計”的後面是“借東風”,單純的“連環計”只對曹操有利,但是有了“東風”,便會形成不利。曹操之所以不顧及連環計被火攻,並不是因為他不懂兵法,相反,就是因為太懂兵法,認為冬季長江難見東南風(的確也是如此),故“連環計”絕對利於曹軍。這是典型的經驗主義,不說諸葛亮借東風是假,萬事總有個“萬一”的概念,只需要那麼一會兒颳了東南風,曹操必定中火攻之計。
謀士程昱說:“船皆連鎖,固是平穩;但彼若用火攻,難以迴避。不可不防。”且荀攸贊同程昱的意見。
然而,曹操因為這是“試探性戰略”從而忽視了大局,因為不重視對吳作戰的“戰略性物資”從而忽視了作戰基礎,因為“經驗主義”從而忽視了戰爭氣象變化,最終忽視了“連環計”的要害,吃了一次敗仗,逃回北方。
因為這次試探,曹操意識到統一南方並非一日之功,故直到死也沒再踏入南方一步。
-
3 # 樑甫長吟
如果從《三國演義》裡分析的話,是有人識破連環計的。 龐統授曹操連環計,把戰船綁在一起,曹操不知有詐,中了龐統的計謀。曹操帳下能人異士如雲,怎會沒有識破呢。
首先識破連環計的就是徐庶,徐庶本是劉皇叔劉備的人,因為曹操已其母親為要挾,強迫徐庶來曹營,徐庶是個大孝子,無奈只能答應,前往曹營,但是徐庶從此記恨曹操,故而不相曹操獻一計一謀,龐統獻連環計徐庶看出也未向曹操告知。
徐庶可以理解不向曹操獻計,那其他謀士呢?
演義中,郭嘉早已去世,曹操身邊的謀士有荀攸和程昱。二人看到曹操令戰船鎖在一塊,已經發現端倪,故而提醒曹操此等方法怕火攻,曹操卻說隆冬之際只有西風北風,無東南風。
當然,曹操所說的是不錯的,因為此事正值隆冬,沒有東南鳳,所以曹操並不害怕。
但是,他不知道演義中有個神一般的人物,就是諸葛孔明。曹操並未想到孔明可以借來東南風。
故而赤壁之戰周瑜一場大火燒盡了曹操百萬兵。
但是如果不拿演義來說,歷史上並沒有龐統獻連環,更沒有諸葛亮借東風。
-
4 # 溫讀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作家將曹操與孫劉聯軍在赤壁那場戰役的失敗,歸功和描寫成了龐統連環計的功勞,這就造成了很多人將小說“三國”中的故事當成了正史。
其實曹操失掉這場戰役的原因有很多,接下了就讓我來為您介紹這段歷史。
大家要知道三國中的赤壁之戰是歷史上著名以少勝多,以弱致強的戰役之一。當時的曹操已經是一位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漢朝之相,帶著其招募的二十三萬大軍浩浩蕩蕩的便向孫劉聯軍開去,而放眼孫劉聯軍來看,其軍隊加在一塊不過只有五萬人,很顯然曹軍具有絕對的優勢,並是孫劉聯軍的四倍還有餘,可就是擁有這樣的絕對優勢,曹操在後來還是打敗與此,敗走回師。
曹操低估了吳國的水軍和長江按理說曹操最為擅長的戰鬥方式為陸軍作戰,所以其對於水軍的操練和作戰,相對來說對於吳國是較為遜色的。所以在此次南下攻打孫劉的時候,其為了打敗吳國的水軍,一舉平定江東,寄了很大的希望給荊州的水軍,所以曹操攻擊孫劉聯軍的水軍策略為以荊州水軍治理東吳水軍。雖然曹操的這個設想是好的,但他未必過於小瞧了東吳江東子弟對於長江的瞭解,以及其水軍作戰的發達和擅長。因為東吳所依處的便是長江,正因為如此特殊的區位,進一步導致了東吳子弟對於長江的熟悉,對於水軍作戰的熟練,正因如此,江東水軍的戰鬥力可是不容小看的。可曹操的悲哀正是因為小看了東吳水軍,放大了其荊州水軍的戰鬥力,最後才使得擁有數倍於被孫劉聯軍的曹操大敗而歸。
-
5 # 三國逐鹿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龐統的連環計是羅貫中杜撰出來的。
我們先看史書對於赤壁之戰的記載,《三國志武帝紀》裡記載道:
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三國志先主傳》裡記載:
而當時龐統還只是東吳的一個縣令,《三國志》如是記載:
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勱,不亦可乎?吳將周瑜助先主取荊州,因領南郡太守。瑜卒,統送喪至吳,吳人多聞其名。可以看出在歷史上龐統當時是在周瑜手底下辦事的,根本沒有去給曹老闆獻計的相關記載。這並非是歷史上真正發生的事情,而是三國演義的藝術加工。
其次我們已經知道了火燒赤壁是杜撰出來的,那麼單從《三國演義》的內容來說,為什麼當時程昱和荀彧隨曹操南下征討。沒有看到鐵鎖連環帶來的危害呢?其一就是風向對於曹魏勢力判斷的影響。在小說當中,曹操是從荊州往東邊進攻,逼迫孫劉聯軍的。當時赤壁之戰發生在冬天,而曹操位於上游的兵營其實處於風口的位置。這個時候如果派兵去火攻鐵鎖連環,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燒了自家的戰船。程昱荀彧顯然意識到這一自然的現象,作為謀士來說確實覺得沒有問題。更何況當時曹操軍隊多為北地將士,不擅長水戰,暈船的暈船,得瘟疫的得瘟疫。
如正史一般,程昱跟從曹操以來,參與了攻打呂布、袁紹、劉備、孫權的大部分戰事,一直出謀獻策,表現出眾。可以說這兩人都是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的老牌謀士,連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都看出來了這其中的問題,他們又怎能夠不知道呢?
程昱說“船皆連鎖,固是平穩;但彼若用火攻,難以迴避。不可不防。”荀攸也同意程昱的看法:“仲德之言甚是。可見程昱和荀攸已經預見到了火攻對於鐵索連環的危害。但是曹老闆覺得風向不適合火攻,還是採納了龐統的計策,也就埋下了火燒赤壁的伏筆。
也就是說其實兩人看出來了連環計的弊端,但是由於氣象有利,而且曹老闆一意孤行,最後被火攻打敗了。
你是如何看待曹操的謀士的?
-
6 # 人者仁義也
連環計這個是《三國演義》的橋段,《三國演義》作為一種通俗歷史演義小說,實際上是文學作品,在文學上要表現人物,還要設定橋段,可以對讀者產生吸引感。這是文學的作用。
實際上《三國演義》在這方面是極其成功的。比如連環計的橋段,一表現了龐統的智謀和才華,不愧是號稱“鳳雛”的謀士,二,此計在當時的曹操看來合情合理,畢竟此前從來沒有聽說火攻滅亡一隻大的艦隊的事情,三,一波三折為後來的火攻埋下了伏筆。在文學上講,很漂亮。當然文學作品也會有自己的缺陷,就像大家所說的一樣,為什麼沒有發現缺陷呢?從《三國演義》上看,那就是曹操驕傲了,他在北方打敗了多少敵人,哪一個不是割據一方的大人物,比如袁紹,佔據四州,擁有十幾萬軍隊的人。劉備是什麼人,被他曹操打的倉皇出逃出北方,幾乎沒有立生之地,四處流浪的小人物。孫權也沒有父親和孫策的勇武,只是一個小孩子。也許他身邊的謀士也是這麼想的。這是從文學上講的,就是曹操飄了。
回到正史,作為三國時代的權威史書《三國志》對於赤壁之戰的記載極為簡略:
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其實這也是《三國志》的通病,《三國志》記載事情就是這樣,簡單明確。這段歷史大意就是曹操率領大軍和劉備作戰,沒有成功,但是也不算失敗,但是此後軍隊中爆發了大疫,也就是一種流行性疾病,當時作戰的軍隊和將領很多都死了,於是曹操就領兵回到了北方。從這個這裡看,赤壁之戰連火攻都沒有,甚至連孫權都看不到。
唯一有火攻和華容道的記載是《山陽公載記》說的:
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曹操的船對被劉備所燒,敗走華容道,但是在這裡有人提出疑問:
孫盛異同評曰:按吳志,劉備先破公軍,然後權攻合肥,而此記雲權先攻合肥,後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吳志為是。
因為按照《吳志》的說法,這很有可能是假的,因為按照《吳志》說的是,劉備先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然後再有孫權攻打合肥的事情,而在《山陽公載記》裡面是孫權先攻打的合肥,然後是劉備攻打的赤壁,這與實際情況不一樣,所以應該正確的是《吳志》。所以曹操船隊被劉備用火攻打敗和曹操敗走華容道很有可能是假的。
所以,大家要明白,這個火燒赤壁很有可能是假的,所以不存在這個這些謀士勸說曹操的情況。
-
7 # 鴻哥iouyh福小鋪
首先這是演義,史書上的赤壁大戰非小說所描述的那麼恢弘壯闊。
但我們還是來談談小說裡的劇情。
謀士們是曹操的智囊團,也就是今日的智庫,負責運籌帷幄和情報工作,勾勒戰略戰術,為主公獻計獻策。
但決定權是屬於主公,換句話說,智庫的意見僅供參考,不能作為最終定案。
書裡為了保證這場大戲順利上演,作者是竭盡腦力進行自圓其說。
最顯著的就是東南風。
有人就提醒了,東南風會利於對手的火攻。
曹操就以季節不對給擋了回去。
連環計,應該是連環船的方案更是及時解決了北方士兵戰鬥力被水戰削弱的問題。
正如一句話,鬼迷心竅。
曹操被戰鬥力打折扣的問題頭疼不已,這時候有人給了一劑良方,自然歡喜不已。
雖說曹操很厲害,但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就夠了,足夠將大軍徹底葬送。
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此例子是比比皆是。
再說了,如果沒有黃蓋詐降火燒計,恐怕連挨近曹營的機會都沒有。
只要兵強馬壯碾壓過去就能滅了東吳,長江又不是大海,渡過去就是勝利。
東南風、黃蓋詐降都屬於連環船的後續,也是東吳的底牌。
沒看清底牌是人之常情。
故此曹操的智庫也只是提醒了危險,奈何都被擁有決策權的曹操給予否決,最終演變成大禍。
-
8 # 盤達說
首先,小說本身其實一直存在神話諸葛亮的傾向。我們可以看一下書裡面寫龐統獻連環計是第四十八回,而下一章也就是第四十九回就是七星潭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試問如果東南風隨便來,那諸葛祭風還有幾分意義,作者越是要襯托孔明的神奇,就越說明當時其實基本上就不會有東南風存在的可能。
而小說中也寫到了龐統獻連環計後,周瑜在山頂遠觀曹營,“一陣風過,颳起旗角,於周瑜臉上拂過。瑜猛然想起一事在心,大叫一聲,往後便倒,口吐鮮血。諸將急救起,卻早已不省人事。”周瑜為何急痛攻心,無他,清風拂過,讓他想起當此之時,絕少東南風起,若無東南風起,一旦曹操大船連線完畢,長江天險再無可憑依,東吳危矣。諸位看官,周瑜可是連環計的發起者呀,龐統只是執行者而已,周瑜都覺得此時用此計絕無火攻可能,否則也不至於猛省此舉實為自掘墳墓之舉而心痛吐血啦。
所以曹營中即便無人覺得用此連環計有危險也並無不妥,更不能說他們的智慮有任何問題,因為從當時的時節天氣徵兆等看,用此連環計的結果大概率會如龐統說服曹操時所說的“周郎周郎 ,剋日必亡”
何況,即便是按照小說上所說,程昱等人也未必沒有意識到這種危險,原著有云:“程昱曰‘船皆連鎖,固是平穩,但彼若用火攻,難以迴避,不可不防’,而曹操則大笑著解釋了一番時節天氣的原理,程昱遂不再堅持,不堅持不意味著信服啊,但是一則誠如曹操分析概率太小,另外,剛有劉馥因秉直諫言身死槊下的教訓,他豈能再固執己見呢。
所以,程昱等即便看不出來在當時看也無不妥,而且也未必沒有看出問題來,只是立場不同採取的選擇就不同,結果自然不同。
-
9 # 古今事
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連環計想必大家不陌生,在赤壁之戰之前,周瑜派龐統前往曹營獻連環計,使曹操的戰艦互相勾連。然後周瑜和諸葛亮而後縱火焚之,曹軍幾乎全軍覆沒。
程昱曰:“船皆連鎖,固是平穩,但彼若用火攻,難以迴避,不可不 防。”操大笑曰:“程仲德雖有遠慮,卻還有見不到處。”荀攸曰:“仲德之言甚 是,丞相何故笑之?”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
其實在龐統獻上連環計的時候,程昱和荀攸就曾向曹操諫言,說明了周瑜火攻的可能。
而曹操十分自信的說道:“凡用火攻,必借風力。方今隆冬之際,但有西風北風,安有東風南風耶?吾居於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燒自己之兵也,吾何懼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時,吾早已提備矣。”
曹操認為當下正是是冬季,冬季的江東吹的是西北風,沒有東南風,對方並沒有火攻的條件。
不過,周瑜的手段實在是高明。用了一招陽謀,首先連環計是讓曹操把戰船都鎖在一起,讓北方的士兵適應水戰,解決暈船與水土不服的問題。
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插曲,演義中說是徐庶看出來連環計。徐庶之前長期生活在荊州、新野一帶,熟悉南方的氣候,他能看出來周瑜整個的連環計也不足為奇。
接下來,周瑜要火攻的關鍵因素就是所謂的"借東風"。首先一定有一個共識,就是東風肯定不是諸葛亮做法借來的,而是當時南方的冬天其實會偶爾刮一天東風。周瑜用連環計把曹操的戰船連上以後,就一直在等著這個東風,等到東風到了就馬上發起火攻,東風不到就一直等著。
最後說說這幾個謀士,荀彧肯定在幫曹操留守大本營,曹操南征北戰時都是荀彧為其看家。
程昱真是有本事,從始至終沒相信龐統。
當日,江面上剛一颳起東風,他就連忙提醒曹操:“今日東南風起,宜預提防”。
黃蓋從江上來詐降時,他更是看出了船的吃水深度不對,他說:“糧在船中,船必穩重。今觀來船,輕而且浮。”可惜最終程昱也沒有堅持自己的看法。
綜上所述,曹操雖然看破了連環計,但卻因為不熟悉地理環境,沒有識破周瑜的計中計。
注:本文是在《三國演義》的基礎上探索這個問題,畢竟歷史上有沒有龐統獻連環計還存在爭議。
-
10 # 歷史公元
首先,龐統是荊州人,並且才華是非常的高,與諸葛亮並稱臥龍鳳雛。不光是在《三國演義》裡邊表現出來的,塞在真實的歷史上也是如此。
而且,在赤壁之戰的時候,龐統已經出仕了,並且是在周瑜的麾下,做了一個小小的功曹。並且,周瑜在赤壁之戰一年後,病逝。就是龐統,親自將周瑜的屍身,送回的東吳。
作為一個與臥龍諸葛亮齊名的天才謀士,一個天才人物,是不可能默默無聞的。所以說,在赤壁之戰的時候,龐統已經出仕,並且在東吳周瑜的麾下。
這樣的一個荊州本地名人,還是周瑜麾下,是不可能前去獻上連環計的。
事實上,連環計,真的是曹操,因為北方的士卒,不習慣坐船,暈船的感覺大家可以想象。戰船首尾相連,變成大船,方便軍士來往。
所以,這個黑鍋,龐統表示,我不背。
雖然赤壁之戰的時候,荀彧確實是不在。但是如此大戰,曹操的身邊,當然是有很多的謀士。但是,真的沒有謀士,對於“連環計”提出反對意見。
這當然是因為,在古代,交通非常的不便利,而曹操手下的謀士大多是北方人,雖然征戰半生,但是從來沒有來過南方。對於在南方居住的,像諸葛亮、周瑜等人,冬季偶爾會刮東南風這一點,他們會知道。但是對於在北方居住的人來說,很難想象到。
所以說,曹操敗的不虧。不是曹操的謀士不夠聰明,實在是因為,限於當時的社會環境,這些謀士的眼界、見識對於這樣的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所以,就不要再責怪那些曹操麾下的謀士了。
回覆列表
曹操有言:其人(郭嘉)見時事兵事,過絕於人。又以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則不生還。然與共論計,雲當先定荊。此為不但見計之忠厚,必欲立功分,棄命定。事人心乃爾,何得使人忘之!
“追思郭奉孝,久久在心中不能釋懷。郭嘉這個人,看時機出謀劃策,其計謀遠遠超於一般人。他人本身又多病,南方氣候溼雨,易生病,他常常說‘我到南方,一定不能活著回來’。但是和他議論天下大計,他總是說應該先平定荊州(荊州在南方)。這不但可以看到他出謀劃策是出於本心,出於忠厚,這還是用生命在為我立功啊。對我的心如此,讓我怎麼能忘記!”
荀攸就是知道南方有疫情,也不好反對!他應對的辦法是: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讓荀攸轉為中軍師。擔任中軍師的荀攸不在經常隨軍征戰,而是為曹操留守後方,掌管刑罰之責。魏國剛建立時,荀攸擔任尚書令。也就是說荀攸沒有去荊州!可是,作為謀主、中軍師,不能總不在軍中吧?
可憐荀攸,建安十九年(214年)秋七月,荀攸跟從曹操徵孫權,在路上去世。曹操每次說起他來就流淚……
順帶說一下,曹仁被周瑜趕出南郡的時候,龐統只是周瑜帳下的一個小小的功曹,見到周瑜都很難,何況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