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磨史作鏡

    專門寫過這個問題。毛澤東主席的《沁園春•雪》可謂是家喻戶曉,寫得非常大氣磅礴,膾炙人口。其中寫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詞中提到了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成吉思汗鐵木真等五個著名帝王,這五個帝王無一不是雄才大略、武功赫赫。秦始皇統一六國,漢武帝開疆拓土,李世民皇帝典範,鐵木真橫掃歐亞,相比之下,趙匡胤只是建立北宋,並沒有真正完成統一,幽雲十六州、大理國、西北都未進入版圖,和李世民等相比貌似是差一點,可能明太祖朱元璋或者清聖祖康熙皇帝更合適一點?假設即使比趙匡胤更合適,也不能用,為什麼?兩個原因限制了:

    一是人物出場順序

    從主席的詞中可以看出,這五個歷史人物是按照實際歷史先後順序出場的,也就是秦朝漢朝唐朝宋朝元朝,也就是說,唐太宗之後,成吉思汗之前如果找一位有代表性的帝王,也只能是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如果你先說“唐宗明祖”再說成吉思汗,顯然順序就亂了。

    二是詩詞的格律

    沁園春這個詞牌有著嚴格的格律要求,“唐宗宋祖”這一句格律應為“平平仄仄”,而唐宗明祖或者唐宗清祖都不符合格律要求。

  • 2 # 千里尋津

    完全不能相提並論。二人軍事能力相當,但氣魄和手段卻完全不同。

    用人方面,李世民用人不疑,手底下猛將如雲,能臣眾多。趙匡胤卻用人多疑,杯酒釋兵權,導致手底下大將沒有機會多次指揮大型戰爭,趙匡胤手下雖然也有一些比較出名的將軍,但根本沒有李靖李績這個級別的。

    對外戰爭中,李世民動輒滅國,強大異常的突厥就被李世民滅亡了。趙匡胤面對契丹時,卻想用錢買回燕雲十六州。。。這也太天真了些。部分原因也是因為趙匡胤培養不出李靖李繼侯君集這類滅國名將。他手下的那些名將,辦事情總要出些岔子,大將王全斌滅亡後蜀,卻肆意妄為,導致蜀中叛亂,一盤好棋被下的稀爛。趙光義第二次北伐契丹,當時局面大好,卻被驕傲起來的曹彬七搞八搞,最後大敗而歸。潘美逢戰必勝,卻缺乏決斷,間接導致了楊業的死亡。。。。

    李世民弒兄殺弟奪取皇位,趙匡胤在世時卻不能節制自己的弟弟,導師斧聲燭影不明不白死了,死了皇位還被弟弟奪去了,要是李世民早把這弟弟幹掉了。

  • 3 # 牛鞴小史

    趙匡胤能結束五代亂世,這是真實力,當記首功;

    雖是篡位,卻也善待舊臣,基本沒殺人,也算是相當不得了的事。

    開創了封建社會的高峰的宋朝,除了軍事上沒啥建樹(和趙匡胤沒啥關係,高粱河車神背大鍋。假使太祖能多活15年,估計宋朝至少也能收復燕雲之地,不至於後面一直被動防禦),經濟,文化均大為出彩。

  • 4 # 心向遠方183853492

    能相提並論嗎?太能了,都是無出其右的帝王。在威權體制下,有幾個能做到篡權而幾乎不殺一人的,這不僅僅是藝術的問題,幾乎把人性Sunny的一面發揮的淋漓盡致,而且是在汙泥濁水中。唐太宗就不用說了。

  • 5 # 七月流火140400643

    毛主席在他著名的詞作《沁園春.雪》中,曾對一些歷史上的著名人物進行評判:“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毛主席的評價僅僅是遊戲筆墨,還是客觀公正的歷史評價呢?毫無疑問,答案只能是後者。毛主席做為現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可能是信口開河的遊戲之言,那怕是在文學作品中,他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也一定是嚴肅的科學的。

    毛主席詩中提到的五個人物,毫無疑問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最優秀的政治家。這五個人中,毛主席評價最低的是誰呢?毫無疑問,是成吉思汗。因為毛主席對秦皇漢武和唐宗宋祖表現出情感色彩的語言是,略輸和稍遜。這是說,他們四位只是在某些方面還有缺憾。而成吉思汗卻是“只識”。它的意思是很明確了,成吉思汗除了“彎弓射鵰”的武功之外,在文治上是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

    風流人物一定是既能打天下,也能治天下的。孔子不是說過嗎?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優秀人物一定是文武全才的。

    成吉思汗,在改革開放之初的一段時間裡曾經大受推崇,其背後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成吉思汗以快馬彎弓征服世界的邏輯與現代西方對世界的征服和統治是一樣的。就是叢林法則下強者對弱者的掠奪。拳頭大的是哥哥。對比毛主席的“只識彎弓射大雕”和歌詞裡唱的“有多少美麗的姑娘都想嫁給他呀”的評價,格調的高下判若雲泥。前者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定評,後者則是對強權和暴力赤裸裸的崇拜。

    除去成吉思汗,為什麼在漫長的兩千多年封建歷史中,毛主席只挑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四位來評判呢?一言以敝之,這四位都是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留下自己烙印的人。也就是說,他們的行為影響了歷史,影響了後代,塑造了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而且,他們行為的結果在今天的社會中依然還起著作用。如果我們祖先創造的文化在今天的社會中已經毫無意義,那麼,五千年文化的傳承也就沒有意義了。但事實並不是這樣。中華民族只所以能夠凝聚強大的能力,不會被任何外部力量所征服,與五千年文化的積澱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秦始皇的功績。是統一了中國,把中國從上古三代鬆散的政治統治改變成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這是他的政治貢獻。文化上,他更是功不可沒。這就是他在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之後,進行了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文化統一工作。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社會文化改造,使得華夏大地上,不同地域不同風俗的人們,有了同一的文化制度認同。這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存在的文化和制度基礎。也就是說,沒有秦始皇做的這些工作,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國。

    如果說秦始皇是大一統的封建文化和制度的創立者,那麼,漢代就是這種制度的執行和實踐者。秦建立了統一的國家制度,漢使得華夏大地上的人民有了統一的國家認同。這是漢代的偉大之處。這種影響也是到今天還沒有消亡。今天,華夏民族的主體部分還是稱為漢族。

    漢是偉大的,為什麼毛主席在提到漢的時候,不提他的開國皇帝劉邦,而提漢武帝呢?其原因在於,秦末之亂後,如果沒有劉邦統一天下,也會有其它人來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當時大一統的封建國家建立,可以避免諸候割據形成的戰亂,使人民過上相對安定的生活。所以,在楚漢相爭中,主張帝制的劉邦勝利了,而主張諸候分封制的項羽敗了。原因就是前者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而後者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這種歷史觀點,以前是很明白的。在秦末時代,上流精英階層的張良等人就已經看到這種歷史發展的潮流了。所以,秦末之亂,沒有劉邦,也會有其它人來平定天下。繼承秦始皇的政治文化改革事業。所以,在歷史上,漢武帝的影響大於漢高祖。

    如果說秦始皇開創了大一統國家的政治文化制度。那麼,漢武帝的價值在於,開拓了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這就是所謂的秦皇立制,漢武開邊。漢武帝時期拓展的疆域範圍,大體上就是後代兩千多年中華民族的賴以生存的基本空間。這就是秦皇漢武並稱的原因。

    下面再說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獨樹一幟的人物,其根本原因在於他為後世樹立了一個明君的典範。李世民最大的特點是善於納諫。善於納諫是成為明君的基本素質。聖人在位而天下治。提到明君,許多人會想個人如何聰明。如何會玩弄權術。但真正的明君決不是玩弄權術的小聰明,而是靠決策層的集體智慧治理國家。真正的明君是承認自己不是神仙。當自己出現錯誤的時候要不憚於改正。這就是李世民與明代的嘉皇帝不同的地方。李世民才是明君的典範。

    趙匡胤和李世民本質上不是一類人物。趙匡胤的歷史價值在於,他是又一次站在重大政治文化改革前沿的人物。

    從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統的政治體制之後。從漢到唐,雖然有些小範圍的政治調整。但政治制度的大框架是沒有變化的。到唐代中後期,政治制度本身的敝端逐漸顯現。這就是地方與中央爭權的藩鎮割據。藩鎮割據本質上與戰國紛爭沒有什麼不同。就是地方與中央爭權。其結果就是戰亂不斷,民生凋敝。唐代從盛唐的安史之亂開始,到後來的淮西之亂。中唐之後,中央的權力已經漸漸不強了。唐朝最終看似在農民起義中衰亡,但根本的原因還在於中央集權的喪失。從唐末到宋初,歷史又開啟了戰亂模式。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沒有經歷過戰亂的人,不知道戰亂對老百姓意味著什麼?說白了,就是過了今天,有沒有明天都不知道。

    百年戰亂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必須弄明白了才能加以解決。趙匡胤是親自經過從後漢後周再到自己建立宋朝的過程。因此,他也找到了,政權不斷更迭,持續戰亂不斷的原因。這就是武將的權力過大。所以,趙匡胤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開啟了抑制武將權力的政治改革。任何改革都有兩面性,宋代的改革,開啟了後來一千多年文人統治的先河。但是,重文輕武的結果,使得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逐漸減弱。無論趙匡胤開創的重文輕武的政治制度是好是壞,但誰也無法否認他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千年。宋代開創的一項制度,今天還在起作用。這就是地方官的文武分治。地方行政官員與軍事官員的分治。這樣,地方官沒有軍權。唐到五代以來的藩鎮割據的問題得到了解決。老百姓可以過上相對安定的生活了。所以,把趙匡胤與李世民相提並論,是完全有資格的。毛主席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也決不是隨意的。

    毛主席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既是對他們歷史功過的高度概括,也是當代風流人物與祖先的對話。祖先們創造了曾經的輝煌。做為後代的我們,也應該有強爺勝祖的雄心壯志和創造歷史的責任。這樣才能不愧對歷史,愧對祖先,毫無疑問,毛主席做到了!

  • 6 # 淡泊明志223969552

    誰告訴你“唐宗宋祖”的唐宗就是唐太宗?李世明還有父親吧,唐高祖李淵難道是史書上胡編亂造的?不要咬文嚼字好不好,《沁園春.雪》是毛主席一生中寫得最好的詞,堪稱精品,經歷了幾代文學巨匠,詩詞泰斗的賞析和推敲,從來沒有人提出過質疑,提問者還請自己多推敲推敲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鼻炎該不該動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