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餡餃子雜糧五穀煎餅
-
2 # 仁者厚德載物
在古代歷史上,在帝王死後,後宮嬪妃的命運大多數是不太好的,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安排,一般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為死去的帝王殉葬。
在中國古代大多數王朝中,都是有活人殉葬制度的,皇帝希望自己死後仍然美女如雲,於是讓這些嬪妃宮女為自己殉葬。比如為秦始皇殉葬有幾十萬人,其中就有成千上萬的嬪妃宮女,近年來的考古發現,秦始皇陵附近的九十九座小墓中,有不少亂葬人骨,都是貴族女性,非常年輕,死狀都很悽慘,應該是在她們死前帶到地宮然後關閉宮門,有逃跑的便被屠殺。
在當時,皇帝朱高熾也在現場進行監督他們殺死陪葬者們,與此同時,韓妃和崔妃也沒有幸免於難。
韓妃死的時候,叫的很悽慘,她不捨得家人,但是因為殘酷的陪葬制度的存在,她不得不告別人間。
除了嬪妃為皇帝殉葬,藩王的妃子也有為丈夫殉葬的,比如元朝大將王保保的妹妹就為朱元璋的兒子秦王朱樉殉葬。
二、被新皇帝接收為嬪妃。
最有名的是隋煬帝楊廣接收庶母宣華夫人、容華夫人。
還有魏王曹操死後,繼位的曹丕偷偷的接管了曹操後宮的所有幾十個妻妾。曹丕的生母卞太后有一次去看生病的曹丕,發現曹操以前的妃妾都在曹丕身旁伺候他,氣得大罵曹丕豬狗不如。
三、打入冷宮孤獨終老。
清代皇帝去世後,他的后妃們是不能居住在東西六宮的,在紫禁城的西北角有專門為她們安置的房子,從此就在孤獨中度過,在這個豪華而枯燥的絢麗墳墓裡走完自己的一生。
四、跟隨兒子去封地生活。
比如薄姬隨代王劉恆(後來的漢文帝)。呂雉還把自己家族的女兒嫁給了這些妃嬪的兒子,這麼做是為了安插自己人來監視這些皇子的一舉一動。
五、放出宮嫁給平民百姓。
西漢時期,漢文帝寫下遺詔說,凡是後宮沒有孩子的嬪妃,都放出去嫁人。
七、給老皇帝守靈,看管墓園。
新皇帝還會讓更多的嬪妃去給老皇帝守靈,看管墓園,這些妃子看守墓園要看到自已去世,最後和已去的皇帝葬在一起,歷史上著名的班婕妤就為漢成帝守了一生墓園。
八、在宮廷鬥爭中被殺死。
九、母以子貴被尊為皇太后
也有運氣特別好的嬪妃,在老皇帝死後,她的兒子幸運繼承皇位,她也母以子貴一步登天成為地位最高的皇太后。這是最幸運的一類嬪妃。比如北魏皇帝的嬪妃胡仙真因為兒子孝明帝元詡繼承皇位以後,她後來成為獨攬大權的皇太后。還有清朝的莊妃因為兒子順治帝繼位而成為皇太后,慈禧因為兒子同治帝繼位而成為皇太后而掌握清朝最高權力近五十年。
-
3 # 小飛哥電影
在古代無論是一些明君,還是一些名聲不好的皇帝,都有一個共同的現象,就是嬪妃眾多,少的也有幾十個,多的也有幾百上千,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可不只是一句空話而已。
那麼在皇帝駕崩以後,對於這些妃子都是怎麼處理的呢?
第一種:遣散
這種還是比較人性的了,那些皇帝的妃子都是年少時選秀入宮的,到了皇帝駕崩已經是人老珠黃了,如果沒有生育的妃子,於是就散發一筆遣散費,放她們出宮,也允許再嫁。
第二種:繼承
這在我們現代人的道德認知裡很難理解,但是在歷史上這種事情卻是不是少數,尤其是在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更是經常發生,一般皇帝去世後,繼承人可能是他的孩子,也可能是他的兄弟,當然繼承的可能也不止王位,甚至還有後宮未經生育的嬪妃
第三種:殉葬
皇帝駕崩的時候,生前娶的所有妃子,除了皇后以外或者其他有過生育的嬪妃,其他的妃子如果孃家背景不是很高的話,一般都會被下旨去陪葬,但這種方式太過殘忍,在古代朝代來說相對還是比較少
第四種:出家
這一種在古代是最普遍的一種,古代的三綱五常,尤其對女子的貞潔很重,一女一生只能侍奉一夫,在皇帝死後也是沒有生育的嬪妃都會被放到寺院去出家,為皇室祈福,或者安排在皇陵附近居住為皇室守陵直至老死!
-
4 # 挖挖機黃河鯉
皇帝駕崩之後如果沒有為皇帝生過孩子或者名分不夠高,這一類的妃子可能會被賜死為先帝殉葬,這種現象在明朝,秦朝和夏商周特別常見 皇帝死後也不願意曾經的女人跟別的男人有染
-
5 # 蔚鸞
自秦始皇開創皇帝制度至溥儀遜位,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無數如花美眷入了宮門,多少悲歌因此而奏響,皇帝在時,無論怎樣,總有希望,皇帝去了,對於他們來說,或許是更大的悲劇,等待著他們的,是未知的。
(圖一 左第一位母后皇太后呂氏,右最後一位聖母皇太后葉赫那拉氏)在古代皇帝逝世後,正宮皇后自不必說,當尊為皇太后,奉養於宮中,即使新皇帝不是她的兒子,她也是名正言順的嫡母。然皇帝生母地位的尊封卻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在漢朝,漢章帝之生母賈貴人、漢質帝之生母虞美人,皆沒有得到尊封,只是在名號上稍有區別。到了東晉時期,始有皇太妃之封號,帝之生母才有了一個較為尊貴的名分。北周時期,宣帝踐祚,尊嫡母阿史那氏為皇太后,生母李娥姿為天元帝太后,此時生母與嫡母位分幾乎持平,到了唐朝,唐宣宗尊嫡母郭氏為皇太后,生母鄭氏亦為皇太后,而到了宋朝,帝之生母若在世,仍只為皇太妃,直到明朝,帝之生母才被正式提升到皇太后的位置,初期僅與母后皇太后以有無徽號區別,到了神宗踐祚,二宮同封,皆有封號,生母和嫡母的名分才完全一樣。而這群女人,在古代后妃中僅僅是少數。
(圖二 左愨惠皇貴妃佟佳氏,右惇怡皇貴妃瓜爾佳氏)大部分朝代,不管有無生子,在皇帝逝世後,那些后妃都會被奉養在宮中,到了明清時代,部分有一定地位的妃嬪,還會被加以尊號,像明神宗的劉妃,被明熹宗尊封為宣懿太妃,掌皇太后印璽,行皇太后職權。更有如清朝康熙帝之貴妃佟佳氏、和妃瓜爾佳氏,因為曾經撫養弘曆,在雍正、乾隆兩朝格外尊崇,以皇貴太妃之尊居住宮中,格外優待。不過,這些能受到格外優待的妃嬪總是少數,多數妃嬪在皇帝死後,在宮中養老不過是等待死亡罷了,比如乾隆帝之晉妃富察氏,乾隆帝逝世時甚至還不到二十歲,苦苦熬過了二十多年的歲月才去世,這種煎熬,實難想象。
(圖三 一代女皇武則天)尤其以唐朝時最為大家所熟知,這與一代女皇武則天脫不了干係,在太宗逝世後,他的一些沒有孩子的妃子被打發到佛寺裡為尼姑,只是武則天又與唐高宗攪合到了一起,後來成為了一代女皇。而皇帝駕崩,無子女妃子入佛寺為尼,也是古代處置先帝妃子的一個辦法。
(圖四 宣華夫人陳氏)在歷史上的一些朝代,皇帝逝世後,沒有子女的妃子有可能被繼任君主收入後宮,不過多是少數民族政權,不過,隋文帝的宣華夫人和容華夫人在文帝崩殂後又侍奉了楊廣,而武則天在被從感業寺召還後又侍奉了高宗,不過,也是寥寥而已。
(圖五 定妃萬琉哈氏和兒子履親王允祹)在漢朝,有子嗣的妃嬪可以到兒子的封地去,如漢元帝的傅昭儀就到了兒子定陶王的封地,馮昭儀就到了兒子中山王的封地。清朝康熙帝時期,他遺命有孩子的妃子可以出居其子在宮外的府邸,如宜妃出居兒子恆親王府邸,定妃出居兒子履親王府邸。相比於很多老死宮中的妃嬪,這些女人的命運可能會稍好些,只是也未必能盡善盡美。
(圖六 明太祖朱元璋)妃嬪殉葬較為出名的是明初和清初,明朝自明太祖開啟了這個壞習慣,竟然復了先秦的殉葬制度,這對朱元璋一世功業可說是個不小的汙點,其後的成祖、仁宗、宣宗以及代宗皆有殉葬之嬪妃,直至英宗逝世前留下遺詔,廢除了妃嬪殉葬制度。而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大妃阿巴亥也在皇太極等人的逼迫下殉葬,順治帝之庶妃董鄂氏自願殉葬,自此,再無妃嬪殉葬之事見於史冊。
(圖七 戚夫人)提起皇帝逝世,妃嬪慘死,可能最能想到的就是漢高帝的戚夫人,她為兒子謀奪太子之位,為呂雉所不容被活活製成了人彘,千古慘劇讓人唏噓不已。
帝制時代的后妃多數是悲劇性的,不管是老死宮中還是被迫殉葬,她們的命運從來都沒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留下的多是悽悽慘慘慼戚罷了。
-
6 # 奇葩歷史大觀
一般會被要求去殉葬。
當皇帝死之後,這些女人如果要被要求殉葬,死是順理成章的一件事情,如果不想死,則會有太監幫你去死,而對於那些不實實在不想死的人則會面臨胡蘿蔔加大棒的威脅,畢竟這些女人還是有家人的,如果你不去死,你家人的福利待遇就會被取消,沒有了這些福利待遇,家人的生計就會成問題,
想到這些這些女人也只能一死了之了,對於堅決不死的那一群人,那就只有太監動手了,要麼累死,要麼無死還好還能留一個全屍,當然在明英宗時期,人性的制度就已經被停止了,這種制度的確是不能到的,很多年輕貌美的女人就在他們風華正茂的時候陪著這個皇帝去死,然而在清朝入關的時候,這個風氣又死灰復燃了,對於那些不想死的女人,大多被活活累死了,幸好康熙也及時的阻止了這種制度,總而言之一旦被,選定為殉葬的女人,他們就只能去死,用白綾雷死或者上吊而死,也算是一種比較體面的死法,如果是砍頭活埋灌水銀,那就死的比較悽慘了,在封建社會女人的確沒有任何的人權,即便你已經貴為妃子,那也擺脫不了最終一死的命運。
-
7 # 冬瓜5876
古代帝王死亡後,後宮佳麗的安置分為三種。
榮養,這一種是最好的,帝王死後,只有有子女的嬪妃才能享受這樣的最高待遇,被子女接出宮外,以享天年,榮安福澤。
出家為尼,大多數嬪妃都採用這種方式安置,帝王去世後,其眾多的後宮嬪妃們需要安頓好,寺院也就成為了她們一個較為理想的去所。
自從佛教從天竺至西域傳入中國後,因其宣傳的教義符合封建王朝對民眾統治的需要,而普通老百姓也試圖在佛教所營造的世界中尋找精神寄託,因此,佛教在各個朝代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到了南北朝時期,佛教不僅在民間發展勢頭很好,而且還頗受皇家貴族的青睞。據統計,僅僅在北魏一朝,短短數十年間的時間裡,就有17位後宮嬪妃出家為尼。
在南北朝時期,由於統治者們的大力倡導,門閥士族的積極參與,佛教僧侶在當時已經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他們除了四處圈地搜刮財物外,還不用向朝廷繳納賦稅,所以財力雄厚,寺院的高階僧人的政治、社會地位已經相當的高了。
第三種方式殉葬。皇帝死後並不是所有他的妃嬪們都會被下令去殉葬的,皇帝的生母、先皇的女兒、兒子等自然是不可能給先皇殉葬的。嬪妃們,是最適合和皇帝一起“走”了,尤其是皇帝生前特別寵愛的妃嬪,為皇帝陪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死後安葬在皇帝身邊的,另一種就是活人殉葬,對於前者來說是一種恩賜,後者是一種對生命的剝奪,尤其沒有皇嗣的妃子。家族勢力很強的妃子一般會被赦免,如果家族勢力一般妃嬪們,就必須陪葬,她們也只能是老老實實的遵命。
殉葬也有好幾種,殉葬有體面和不體面,體面就是自我了結。不體面的呢就是被自殺,你不願意自盡,那就會有人賜你杯毒酒,毒入喉三分立刻就死。另外一種不體面的殉葬就是“活埋”,這種是最殘忍的。反正就是如果你不願意自我了結不願殉葬,那會有人給你很多種方法讓你隨先帝一起“走”的。
明朝是一個特殊的王朝,他的最大特殊之處,就在於恢復了已經被廢除的活人殉葬制度,早在朱元璋即位時,這種制度便在朝廷中流傳開來,他的那些妃子就遭殃了,本來女子就地位地下,雖然成為了妃嬪享受著人間的榮華富貴,但是丈夫死了卻還要陪葬。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死後,他的孫子朱允炆繼位,朱允炆按照古制,將後宮那些沒有生育過的後宮嬪妃全部拉下去殉葬,他將符合條件的後宮女人都列入了名單,稱作“朝天女”,據明末人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陪葬嬪妃46人,宮女有十幾人。
-
8 # HuiNanHistory
最悲慘的一種結果是——殉葬。
在明朝初年,皇帝去世後,後宮妃子們都要集體殉葬,可以說是悲慘無比了。
殉葬制度很早就被取消了,可是卻被明太祖朱元璋重新恢復。根據明人毛奇齡《彤史拾遺記》的記載: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明成祖去世後,殉葬的妃子有16人,還有數十位沒有封號的宮御也跟著一起死了。
明仁宗殉葬的妃子有5人,還有明宣宗殉葬的後宮有10人。
總的來講,在明朝初年當妃子,不是一項有保障的職業。皇帝死後,你也得跟著下去伺候他。
殉葬的方式都是上吊。根據北韓史料的記載:
及帝之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餉綴,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小木床,使立其上,掛繩圍於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堆頸而死。
如果不願意死的話,會有太監助你一程,直接勒死你。請問:
有幾個花容月貌的年輕妃子,願意給糟老頭子陪葬呢?
又有幾個正常人不願意活著,年紀輕輕的就去死呢?
這就是明朝殉葬制度的恐怖之處了。
總而言之,如果穿越到明朝初年,千萬別進宮當妃子啊。
-
9 # 史學達人
一般在人們的心目中,女人嫁給皇帝是十分榮耀的一件事。畢竟自己終於可以不為衣食而憂慮了,還嫁給了天下最富有的人。
可是,皇宮裡勾心鬥角的事情時有發生,搞不好是會丟掉性命的。所以,作為皇帝的女人,也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好。
古代的時候,女人的地位本來就低下,更何況皇帝的女人有成千上百。可以說嫁給皇帝的女人,大部分是不得志的。
作為大部分女人,若是遇到一個好皇帝,那自己過的還好一些,得不得到皇帝的寵幸另說,但是,不至於無緣無故丟掉自己的性命。
若是,遇到一個壞皇帝,那真的是生不如死了。
關鍵是嫁給皇帝的女人,她們是完全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的。
比如說皇帝去世了,他的那些老婆就任憑別人處置了?
在秦朝的時候,一旦皇帝去世了,他的老婆的命運基本也算是終結了。就如同秦始皇去世之後,秦二世把那些沒有給秦始皇生兒育女的人,全部給陪葬了。你說作為皇帝女人,是不是很慘。
漢朝的時候相對來說就文明一些了,儘管殉葬的事情還會有,但是,並不是每一個帝王都需要有人來陪葬。
漢朝的時候,有兒子的皇帝的女人,他們一般都是跟隨自己的兒子在一起。正如漢文帝劉恆,在劉邦在世的時候封他為代王。到了劉邦去世之後,劉恆的母親薄姬也就跟著他到了代地。
到了唐朝的時候,關於皇帝去世后妃子如何安排,就更加的人性化了。這時候根本就沒有殉葬一說了。
一般在皇帝去世之後,給皇帝生過兒女的,就會到自己的兒女的封地生去和兒女們團圓。這是大多數為皇帝生兒育女的妃子們的結果,當然了這種結局也是最好的了。
皇后是所有女人中命運最好的,因為他們可以直接待在皇宮裡,不但如此自己還升級為了太后,比皇帝都大一級。
若是沒有給皇帝生兒育女的人,大部分他們都是被送到了尼姑庵去當尼姑去了。我們都知道唐朝出了一個女皇是武則天。
本來武則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女人,她就是因為在李世民去世的時候,沒有給李世民生孩子,被新即位的皇帝唐高宗李治,給送到了感業寺當尼姑去的。
可以說皇帝的大部分女人,都是沒有給皇帝生過孩子的。
所以,大部分女人幾乎都是被送到了尼姑庵。畢竟他們曾經是皇帝的女人,若是讓他們回到民間再嫁人,說出去好像對於皇家來說有點不好聽,不得已也只能這樣處理了。
我們都知道,武則天是和別人不一樣的。因為她和唐高宗李治有一段不倫之戀,後來,李治又把她給接回到了宮裡,才有了她逆襲成為皇帝這一結果的。
到了明朝又變天了,自從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他又恢復了活人殉葬的這一古老不文明的做法。
朱元璋去世的時候,就給他的孫子建文帝說,待我死後把那些沒有生兒育女的人,全部給殉葬了,你說作為朱元璋的女人,是不是很苦逼。
還好再明英宗的時候,他就把活人殉葬這個最殘忍的制度給廢除掉了。
這就是皇帝的女人的大致命運,總之自己的命運是掌握不了自己的手裡的。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無奈的悲催。
-
10 # 簡史講官
古代皇帝三宮六院都是標配,就算六七十歲也一樣不會服老,照樣會往自己的後宮中填新人。那麼,在皇帝死後,他後宮中的女人都會落得怎樣的下場呢?
01.去領地養老
在後宮中能有一個兒子,是不少嬪妃們終身的奮鬥目標,若是幸運,等皇帝去世後,她們還能去兒子的封地養老。劉邦最不受寵的妃子薄姬就是如此,兒子八歲被封為代王。劉邦死後,呂后放過了薄姬,准許她出宮做了代王太后。
02.留在後宮養老
如果沒有生下兒子也不要緊,好些后妃在先皇死後,都榮升為太妃,雖然過得不如從前奢華,但也算填了幾分親近。原來鬥得死去活來的姐妹甚至能一起念個經文,聊聊閒話。若是新帝大度,比如乾隆帝,她們的日子過得也算得體。
03.守皇陵
在新皇看來,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自然是想讓父親後宮中的女子繼續去侍奉先帝。所有好多皇帝直接把後宮中的妃子送到了皇陵,雖然也短不了吃穿,可卻沒有了任何自由。住在紫禁城中至少還有繁華,可皇陵雖然看著氣派,但所建之地都不許旁人前來,精神上收到的磋磨恐怕更加嚴重。
04.去寺廟養老
按照大唐的規矩,父親死後,後宮中沒有生育的嬪妃都要送到寺廟中。李治心心念唸的武則天就是在先帝李淵死後去了感應寺。不過,進去寺廟養老的妃嬪不少,可能從中出來的也只有一個武則天而已。
04陪葬
其實仔細想想,去寺廟中吃素也不算難熬。明朝的妃子其實日子更苦,在皇帝去世後,她們全部都要陪葬。直到朱允炆上位後,才廢除了這項十分殘忍的規定。只不過此時為朱元璋、太子朱標陪葬的妃子已經有百餘人了。
-
11 # 歷史雜貨鋪
其實這個問題非常的好回答,後宮嬪妃如何處理,這個要看新皇帝心裡是怎麼想的,一般來說新皇帝上任之後,以前皇帝的嬪妃下場也就只有那麼幾種。首先第一種是比較慘的,給逝去的皇帝殉葬,歷史上這樣的事情不多,可也不少。這種方式是比較殘忍的,到了漢朝之後人殉也被皇帝徹底禁止,當然依然有不少人私下裡繼續使用活人殉葬。
第二種妃子會被新皇帝接納,也就是說娶了自己的小媽,這種事情有違倫理,大臣們都會極力去勸阻,皇帝輕易也不會這樣做,畢竟這樣會導致自己在史書中的評價降低,所以說這種事情歷史上也很少見。
第三種就是妃子已經被皇帝臨幸過,這種妃子新皇帝一般都是找個妥善的地方安置,比如說讓她們住在寺廟之中,畢竟她和以前的皇帝有夫妻之實,如果任由其離開皇宮,萬一這個妃子嫁給其他人,那可是有辱皇家尊嚴。
第四種妃子是從來沒有被皇帝寵幸過,這種妃子如果遇到新皇帝心比較善,會給她們一筆錢,讓她們離開皇宮,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這種妃子下場還算是比較不錯的,到了民間之後,她也不缺錢,可以找一個好人家就嫁了,當然這個還是看皇帝是怎麼想的,如果皇帝不想讓她出宮,那她也會被安排去專門的地方度過一生。
第五種妃子是她們已經給皇帝生下了子嗣,這類妃子一般都會跟著自己的兒子去封地,這種是最幸福的,可以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並且還能夠遠離皇宮中的勾心鬥角。接下來就是最後一種妃子,這個妃子便是皇帝的母親,中國歷史上有句老話叫做母憑子貴,她的兒子做了皇帝,她自然也要在皇宮中繼續生活。
-
12 # 妖火說歷史
古代老皇帝駕崩之後,接下來怎麼處理他的妃子,這事在不同朝代的處理辦法是不一樣的。大體上來說,最開始的時候,是直接跟著老皇帝陪葬。後來因為大家覺得殉葬太不人道,所以就改成了出家、軟禁深宮等多種方式。
反正不管是哪種方式,都有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作為先皇的妃子,你以後不能嫁人,絕對不能給老皇帝戴帽子。
要想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聯絡一下不同朝代的實際情況。不同的時代,遇到的問題以及發生的事情,都截然不同,
首先是秦朝,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所以很多事情都是開闢性質的。在處理妃子這件事上,也是如此。在秦朝之前,很多觀念並沒有那麼嚴苛。就連諸侯國國王的王后,在國王死後,也是可以再嫁的。
比如秦始皇他高祖母,那位宣太后羋月,在她老公秦惠王去世後,還和旁邊的義渠王生活了一段時間。就連秦始皇他媽,在秦始皇他爸死了之後,還和假太監嫪毐生了兩個兒子。後來,甚至還想弄死秦始皇,讓這兩個兒子做秦王。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特殊經歷,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對於妃子這個事就顯得特別慎重,甚至連皇后都沒立。而在秦始皇晚年的時候,如何處理自己妃子的問題,也擺到了他的面前。
當時秦始皇想了一下,覺得按以前的慣例來說,自己死後,這些妃子多半是有可能給自己戴帽子的,而且可能還會影響朝局。所以,乾脆自己死的時候,把她們都埋了算了。
自秦始皇開始,妃子陪著殉葬這個傳統,就一直延續了下來。
秦始皇去世後沒多久,秦朝就亡了,漢朝緊隨而來。漢高祖劉邦臨死之前,覺得秦始皇當年的做法不太人道。畢竟都是自己的枕邊人,直接就埋了,好像確實有點殘忍。所以劉邦最後決定:如果妃子有兒子,在他死後,妃子可以去兒子的王國做王太后;如果沒有兒子,那就養在深宮裡好了。
劉邦死後,呂雉獨掌大權,呂雉看著後宮一大堆女人吃乾飯,覺得好像也有點不太合適。所以後來,呂雉把這些女人分成了兩類。一類是被劉邦臨幸過的,以後還得留在宮裡,或者也有可能被呂雉直接殺了。還有一類,是沒被劉邦臨幸過的,這一類直接被賞賜給了那些大臣王爺,用以拉攏人心。
自此之後,整個漢朝,基本上都延續了這個制度。不過,到漢武帝的時候,略微小改了一下。因為漢武帝的時候,諸侯王的王國,基本上都被裁撤了。所以,就算是有兒子的妃子,也很難再去王國就藩,因為壓根連王國都沒了。這樣的妃子,也同樣被養在宮裡,這也成了後來很多王朝的常態。再之後,霍光輔政的時候,又想了個新招,乾脆直接讓這些被養著的妃子,去給老皇帝的陵墓守陵。
漢朝之後,緊接著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這是一個比較混亂的時代。而且,因為北方遊牧民族南下,遊牧民族的道德觀念,和中原不太一樣。很多遊牧民族的父親去世後,兒子可以直接繼承父親的女人。所以這就導致不同的政權,處理這個問題的結果不太一樣。
比如南方的幾個王朝,因為自詡繼承了中原正統,所以在這方面基本上和漢朝差不多。但也存在拉一些沒有子嗣的妃子,去給老皇帝陪葬的現象。
而北方的很多政權,情況就比較複雜了。老皇帝死了之後,妃子有可能被拉去陪葬,也有可能被關在深宮一輩子。還有一些尊崇遊牧民族傳統,新皇帝直接繼承老皇帝的妃子,都是有可能的。更有甚者,北魏還有立子殺母的傳統。如果某個妃子生了兒子,這個兒子又被立為儲君。那麼這個妃子在兒子被立為太子的時候,就一定會被老皇帝殺掉。
南北朝之後,就是隋朝。隋朝有點特殊,因為只傳了兩代。而作為開國皇帝的楊堅,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有一個皇后,沒有任何妃子。直到最後幾年,娶了兩個妃子。在隋文帝死後,楊廣又讓其中的宣華夫人再次入宮,做了自己的女人。
隋朝之後的唐朝,在這方面的情況,則更加近似於漢朝。有兒子的妃子,在老皇帝去世後,去跟隨兒子就藩上任。沒有兒子的,高等級被留在後宮頤養天年,順便給老皇帝燒燒香。低等級的則是直接去廟裡出家,去廟裡給老皇帝祈福。
不過,唐朝的情況也有點特殊,因為唐朝離南北朝太近,還是深受北方遊牧民族思想的影響,所以皇室內部的關係比較亂。老皇帝的妃子,就算出了家,也有可能被新皇帝看中後再召回來,比如武則天這個特例。但總的來說,老皇帝死後,沒兒子的妃子要去出家,這個制度是沒錯了。
唐朝之後的宋朝,文化更加開明,所以基本上就已經廢除了人殉制度。宋朝的皇帝死後,妃子基本上就不用陪葬了,要麼被養在深宮,要麼去給皇帝守靈。因為宋朝王爺沒有封地,所以那些妃子就算有兒子,也沒法去隨兒子一起就藩,自然也就只能繼續留在宮裡了。
宋朝之後的元朝,因為最早出身遊牧政權,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則相對野蠻一些,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殉葬。另外,元朝的歷史比較亂,開頭的忽必烈和結尾的元順帝,這倆位加在一起,就幾乎佔了半個元朝的歷史。剩下的那些皇帝,因為各自情況不同,所以處理妃子的情況也不太一樣。但大體上來說,要比宋朝稍微殘忍一些。
再之後的明朝,則要分成兩段。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出了名的狠人。他臨死之前下旨,全面恢復了人殉制度。那些有兒子的妃子,還可以活下去,沒有兒子的就直接拉去陪葬。但是這個傳統,只傳了幾代。到了明英宗朱祁鎮在位的時候,朱祁鎮臨死之前,徹底廢掉了人殉制度,這些妃子便又能活下去了。
自朱祁鎮之後,後來的明朝,以及最後的清朝,基本上都再沒有過人殉的行為。那些妃子,要麼就是被養在深宮,要麼就是被派去守陵。雖說日子可能清苦一些,但至少不會有性命之憂了。
從古代嬪妃的這些結局,我們也不難發現:在古代的時候,女子的地位真的是很低,受時代限制,只能成為男子的附屬品。相對而言,還是生活在現代更好一些。那些大女主的言情小說當中,現代女性穿越回古代,被一群王爺和皇帝追求,看著確實挺爽。但如果真的穿越了,最大的可能,恐怕還是會獨守深宮,等老皇帝死了就被拉去陪葬了。
-
13 # 密探零零發
一旦老皇帝駕崩,後宮的妃子們只剩下了寂寞、空虛、冷,生活好不悲慘。古代社會男尊女卑,即使貴為皇上的嬪妃,也只是皇帝手中的玩物,一旦老皇帝嗝屁了,那麼她們的老日子就到頭了,只能被新皇帝任意擺佈了。
一、皇后或者皇帝的生母,命運最好。她們搖身一變成了太后,地位更加尊貴,子憑母貴,小日子依然美滋滋,只是只能一個人獨守空房,忍受寂寞、空虛、冷,要著富貴又有何用呢?
二、生育過皇子的后妃,可以投奔自己的兒子。這些生育過皇子的后妃,在老皇帝死後,可以出宮,住在自己的兒子的府邸,落得一個自在,也算安享晚年,也算不錯的結局。
三、出家做尼姑,老死於尼姑庵。一些與老皇帝發生過但沒有子嗣的妃子,會被新皇帝給安排在寺院或者養在宮中,以免她們在民間做了什麼有辱皇家臉面的醜事,說白了就是圈養起來,直到老死,也是夠悲慘的。比較著名就是在唐太宗李世民死後,他的才人武則天就被送入尼姑庵,去吃齋唸佛。
四、陪葬這個就比較殘忍了。古代一直就存在著陪葬制度,老皇帝死後,新皇帝為了以表孝心或者老皇帝有遺命,新皇帝會安排這些妃子們陪葬,手段殘忍。據歷史記載,在朱元璋死後,就有四十多個妃子為他殉葬,這真是太殘忍了。
五、新皇帝成為接盤俠,被新皇帝全部收。在古代,有一些新皇帝比較好色,在老皇帝駕崩後,將老皇帝的后妃收為己有,而且大有人在。例如唐高宗李治將自己自己老爸的女人武則天給接收了。
總之,作為皇帝的女人,在皇帝生前享盡榮華富貴,在皇帝死後,“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甚至不如平常的普通人,命運悲慘,一入宮門深似海!各位,你們說呢?
-
14 # 四十五度說
後宮三千佳麗最大的依仗就是她們共同的丈夫皇帝,皇帝去世後這個靠山也就沒有了。如何處理這些女人,對於新上任的皇帝來講確實是一個大問題。儘管後宮中的女人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美人,但是沒有人願意吃已經被別人動過的菜,大多數皇帝也不例外。
在皇帝自然死亡的情況下,兄終弟及,父終子及,這些妃子的下場相比被外來入侵者殺死或者王朝推翻下場要好得多。如果王朝被推翻的話那麼皇室的血脈一個都跑不了,或許一命嗚呼或許因為皮囊被某些能夠庇護的人看上了,在人世間苟延殘喘。
後宮妃子拼命想生個孩子,就是因為除了皇帝之外,還可以依靠自己的孩子。母憑子貴,如果自己的孩子能夠當上皇帝,那麼這位皇帝的母親自然而然就成了尊貴的皇太后。風風光光,錦衣玉食,畢竟自己的孩子是一國之主,百善孝為先,大部分皇太后的待遇甚至比自己當妃子的時候還要省心。有些有政治頭腦的皇太后甚至還能參與朝政,滿足權力慾望。
還有一些生過孩子的妃子,皇帝時候待遇也是比較好。皇子那麼多皇帝只有一個,大部分的皇子都是到了年齡被髮配到封地,只要老老實實,沒有謀逆之心,憑藉著皇室血脈一輩子衣食無憂也是沒有問題的。
那些沒有被寵幸或者是沒有誕下子嗣的妃子,相對來說結局就比較慘烈。通常情況下會強制出家,有些甚至會被打入冷宮,這就要看自己的造化了。最慘的無外乎就是陪葬,朱元璋就喜歡讓活生生的妃子跟自己一塊兒呆在陵墓裡,人殉制度自古有之。
-
15 # 山野貨扛把子一強哥
據聽說是沒生過孩子活人陪葬,生過孩子的死後合葬。後來慢慢就沒有活人陪葬了,應該就是進類似冷宮一樣的地方了唄
-
16 # 澹奕
古代帝王后宮,三宮六院妃嬪眾多,她們作為帝王的附屬存在,然而一旦帝王崩逝這些后妃嬪御大多就成為了無根之萍,身份再怎麼貴重也沒有了多大的用處。而歷代帝王死後,他龐大的後宮該如何處理,歷朝歷代的處理方法其實都是不一樣的。
整體來說,主要分成這麼幾種:
第一,皇后或者未來新君的生母自然是不必說,大多作為皇太后;第二,殉葬,比如明朝前期還有後金等;第三,隨著兒子前往封地就藩,做貴婦人;第四,奉旨出家或者前往皇陵守陵,或者住在宮中,守寡到死為止。升級為太后,最高階的一種
先帝的後宮之中,正宮的皇后自然是不必說的,按照古代傳統的宗法制,皇后乃是皇帝正妻,乃是嫡,未來皇帝無論是不是皇后所生,都要尊奉先帝的皇后為嫡母,先帝的皇后都是名正言順的正宮皇太后。皇太后在宮中身份貴重,自然還是安享榮華富貴,有的甚至還能垂簾聽政。
若是新君並非嫡出,那麼其生母的命運則稍微有所不同,並不是歷史上所有生育皇帝的妃嬪都能夠成為太后,與先帝正宮同尊的。在唐朝兩宮太后同尊出現之前的朝代,一般的嬪御即便是生育皇子,大多也只能被冊封為太妃之類,要是身份過於卑微的就更難說了。唐宋之後,嬪御若是生育新君,那就有機會被尊奉為皇太后。
殉葬,皇帝死了,那就去陪他
生是皇帝的妃嬪,死是皇帝地下的妃嬪,殉葬算得上是古代處理先帝后宮的各種方法之中,最為野蠻也最殘忍的一種。當然,奉行這種殉葬制度的朝代並不多見,除了先秦時代,後世主要還是明朝以及諸多像是契丹、女真這類的非漢人王權時代。
不知何故,明朝時期,被中原王朝幾乎廢除了上千年的殉葬制度再次出現。從明太祖時期開始,每當皇帝駕崩,其後宮諸多的妃嬪一旦被選中,就要悲催了,要麼直接活埋進皇陵,要麼賜死之後陪著先帝一起下葬,直到明英宗時期才廢除。用殉葬這種方法處理先帝留下的嬪御,應該是最殘忍最可憐的一種。
做王太后,前往藩國安享餘生
應該是除了做太后太妃之外,最好命的一種。像是漢朝,由於還保留著分封制,所以很多在後宮有幸生育子嗣,並且其子嗣得以封王的妃嬪,能夠在其子長大之後跟著一起前往藩國就藩,做王太后。歷史上像是漢文帝生母薄姬,在劉恆做代王的時候,薄姬就在代國做了多年的代國王太后。
先秦時期,還有後來的漢朝、晉朝、明朝都不同程度上保留著分封制,不過晉朝跟明朝的妃嬪沒這麼好運,而先秦還有漢朝的妃嬪,若有幸生育,那就有機會離開宮牆,跟著兒子前往封地做個逍遙的王太后。做王太后不用守著宮中那麼多規矩,能跟兒孫一起安享天倫,算是一種很好的結局。
為先帝守寡,活受罪
也不是所有妃嬪都要殉葬那麼可憐,或者能做王太后那麼幸運,大多數情況下后妃們最終的結局是,在宮中或者在寺廟皇陵等地守寡,為先帝守寡。在遵循三綱五常的時代,即便是皇家也不能例外,皇帝死了,后妃們就只能為其終身守節至死方休。
先帝駕崩後,后妃們要麼留在宮中專門的養老機構,像是宋朝的慈寧殿、明朝的仁壽宮、清朝的壽康宮等;要麼就出宮出家為尼,比如著名的女皇帝武則天就在太宗駕崩後出家感業寺;要麼還有被髮配到皇陵等地,為先帝守陵。總而言之,這些後宮妃嬪最終的結局就是伴隨著無盡的寂寞清冷,直到生命的盡頭為止。
回覆列表
都說皇帝擁有後宮佳麗三千,其實是比較誇張的手法,如果每一位前任的皇帝的妃子都有三千,那接任的新皇帝處理起來就是個大麻煩了。其實真正被皇帝寵幸有名分的至多也是幾十個而已,有挺多兒女的朱元璋和康熙他們的寵幸過的妃子也就是幾十個而已。因此皇帝死後,他的妃子基本上有幾個下場。
第一種下場就是殉葬,被寵幸過沒有生下兒女的基本上都被用來殉葬。在秦朝以前這個人殉的制度一直存在,只要皇帝死後,妃子都是活活的被殘忍殺害去殉葬,死後還陪皇帝。秦朝以後,這個制度一直都存在,只不過殉葬的人數減少了。一直到明朝英宗的時候,英宗廢除了這個制度,從此妃子用來殉葬皇帝的制度基本上就消除了。
第二種下場就是皇帝死後,繼任的兒子或兄弟繼續享用前任皇帝的妃子。遼朝,元朝,清朝等朝代早期皇帝死後,繼任的人都把留下來的妃子收納進自己的後宮,因為這些朝代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嘛,這是他們的風俗,兒子或兄弟可以把留下來的妃子作為自己的女人。比較有名的就是曹丕和楊廣了,曹丕把曹操一部分的妃子納入自己的後宮,楊廣也是把自己父親留下的女人當做自己的女人。唐高宗李治不就是把父親的女人武則天當做自己的皇后嘛!因此這種例子在歷史上還是挺常見的,當然也不是主流,畢竟皇帝也要講人倫道德嘛!
第三種下場,就是碰上了仁慈的皇帝,皇帝死後留下的妃子可以出宮。漢文帝劉恆臨死前就留下遺詔,他死後,沒有子嗣的妃子可以出宮回家去。當然能碰上這樣的皇帝,妃子們還是幸運的,只是歷史上像劉恆這樣的皇帝真的沒有幾個。再者就是出家當尼姑,唐太宗李世民死後,沒有子嗣的妃子都出家為尼,其中就有武則天。
除了以上幾種下場之外,皇帝死後留下的妃子只能老死在皇宮裡面了,孤獨的過完後半生。老死後的妃子,有地位的可以陪葬皇帝陵墓的后妃陵,沒有地位的就隨便建個簡單的墳頭就算了,這就是後宮女人們的下場了,總之作為皇帝的妃子,除了母憑子貴之外,其它妃子過的都不好,這就是封建君主統治的殘酷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