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不會損傷指揮塔嗎?

15
回覆列表
  • 1 # 笑談古今中外天下事

    俄羅斯海軍高階將領表示,俄羅斯北方艦隊、太平洋艦隊麾下所有核潛艇艇長都能夠駕艇在北極破冰上浮,而美國,只有少數潛艇能夠做到這點。

    核潛艇是非常強大的力量,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海水之下,幾乎都是核潛艇的活動範圍。然而有一個地方比較特殊,這就是北冰洋。

    我們知道,北冰洋位於北極圈以內,常年被厚厚的冰層覆蓋。如果核潛艇潛伏在北冰洋,那它能夠破冰而出嗎?在這一方面,俄羅斯應該經驗最為豐富。

    一直把北冰洋視為自己後花園的俄羅斯,在潛艇設計上也對北極地區的環境進行了針對性處理。俄羅斯北方艦隊司令部就設在北極城市摩爾曼斯克,北方艦隊的潛艇部隊是俄羅斯乃至世界最強大的戰鬥力之一,其活動範圍可以覆蓋整個北極。

    問題出現了。就算是核動力潛艇,它也跟破冰船有本質區別,一旦核潛艇需要執行任務,它如何才能突破北極厚厚的冰層呢?在北方艦隊一些相關的圖片中,我們看到浮出水面的主要就是指揮塔,難道是靠指揮塔突破冰層的?

    然而,每次碰撞並不是那麼隨機。它需要首先用雷達或冰探測器探測冰層的厚度,然後選擇一些較薄的冰面。一般來說,它在冰蓋之間比較弱,通常只有幾十釐米。而那些更厚的冰甚至可以達到10米以上的厚度。如果潛艇倉促衝撞,很可能對指揮塔造成破壞。因此,如何選擇碰撞位置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事實上,這種設計也模仿鯨魚的結構。當導彈需要臨時發射時,隱藏在北極的潛艇迅速浮起,破冰發射導彈,降低被敵人發現的概率。此外,北極厚厚的冰層可以隔離噪音和雷達訊號。今天的反潛手段很難找到。其中,俄羅斯“颱風”級潛艇的破冰能力非常強,即使是3米以下的冰層也能瞬間破冰。

    北冰洋海域冬季約有73%的海面被平均厚度為3米的冰層覆蓋,夏季冰層覆蓋面積達到57%。但環境惡劣的北冰洋卻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作為亞歐北美三大洲的頂點,它擁有聯絡三大洲的最短大孤航線,是美俄兩國核潛艇和遠端轟炸機攻擊對方的最快捷通道。

    早在冷戰時期,北冰洋就變成了美蘇雙方核潛艇角逐的試驗場和決鬥場,雙方研製的第一艘核潛艇的第一項任務就是進行北極探險。先是美國的“鸚鵡螺”號核潛艇1954年下水,在1957年6月至1958年8月先後五次進行北極探險,終於擁有到達北極點的能力。其中“鸚鵡螺”號1957年成功從北冰洋冰蓋下破冰而出,這次破冰而出能力試驗為美國核潛艇從北極冰蓋下向蘇聯發射彈道導彈成為可能。

    經過兩年多的準備,1962年夏天,K3號潛艇再次前往北極點。它們於7月17日6:50順利抵達北極點,但由於潛艇上方冰層厚達20到25米,所以他們不得不放棄了北極點破冰而出的計劃,開始返航。

    不料,K3號核潛艇在返航途中發生了意外,核潛艇的蒸汽發生器突然破裂,全艇所有成員冒著核輻射的危險進行緊急搶修,後來終於將故障排除,但全體成員都不同程度受到了輻射。7月21日K3號核潛艇順利返回基地。

    核潛艇在北冰洋冰層下破冰而出,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核潛艇指揮台圍殼和甲板外殼必須具有較強的破冰能力。核潛艇的指揮台圍殼,甲板外殼以及為艉部垂直舵,艏部聲納導流罩都要加固加厚,採用高規格鋼材。

    二是必須存在有讓核潛艇頂開的較薄冰層。北極冰層的形成,並非是一個嚴實的鍋蓋兒,是由大大小小的多個冰層板塊擠壓而成。板塊之間有空隙有較大的冰窟,北極熊捕捉海豹和逆戟鯨的場面就是利用這種空隙和冰窟窿的真實寫照。

    尤其在夏季,由於氣溫升高這種較大的冰窟更多,而且冰塊的堅韌度大大降低,可被核潛艇頂開的冰域就會更多。不過也必須注意,在北極冰層下,多數冰層厚度大,甚至倒掛著像鐘乳石一樣的冰柱,最長的有20米,如果貿然行動,就會直接撞上去,導致艇毀人亡。

    三是核潛艇必須有能力找到這種薄冰層和冰窟。現在核潛艇都裝有先進的探冰,導航定位及通訊裝置儀器,能不能在北冰洋具有行動自由和安全,關鍵就在於要有先進的探冰,導航定位及通訊裝置儀器,並會很好的應用。如安裝能夠觀察冰層厚度的聲吶系統,利用這種裝置就能夠探測到下沉冰山的尖銳部分,從而使得核潛艇能夠避開危險。同時,本國先進的海洋監視衛星還可以對冰層厚度及冰情進行監視,並及早通報和引導核潛艇如何破冰浮出水面,沿著冰層裂縫航行進行武器發射。

  • 2 # 薩沙

    其實沒有什麼神祕的。

    核潛艇破冰都是迫不得已的。

    以北冰洋為例,海域冬季約有73%的海面被平均厚度為3米的冰層覆蓋,夏季冰層覆蓋面積達到57%。

    核潛艇如果要發射核彈,就必須進行破冰作業。

    但誰都知道,破冰是有一定威脅的。雖然核潛艇設計之初就考慮過破冰問題,對很多部分有過破冰強化設計,但也不能完全減少可能的損傷。

    首先,儘量避免破冰。

    其實,北極冰層並不是嚴密的一整塊幾百公里的冰層。它是由大大小小的多個冰層板塊擠壓而成,板塊之間往往有很多空隙。北極熊捕捉海豹和逆戟鯨的場面就是利用這種空隙和冰窟窿進行捕獵和換氣。

    如果能不破冰就不破,這是原則。

    其次,如果實在沒有辦法必須破冰,也要選擇比較薄的冰層。

    核潛艇安裝專業測冰系統,主要是專業聲吶系統。

    經過探測後,選擇最薄的冰層進行破冰。

    曾經有蘇聯核潛艇因內部機械故障,急於薄冰上浮,結果一頭撞到長達20米的冰柱上,差點就船毀人亡。

    有意思的是,破冰本身有一定危險,然而破冰成功以後未必就沒有危險了。

    比如美軍一艘核潛艇80年代在北冰洋破冰以後被冰卡主,不能隨便下潛。

    原來這裡是北極熊的地盤,被潛艇騷擾以後,北極熊來捍衛自己的領土了。

    好在水手們手中還有鐵鍬,才將北極熊趕走,沒有成為肯德基人肉漢堡套餐。

    後來美軍核潛艇上浮後,只要人員出艇,就一律安排至少一個水兵必須持槍警戒四周。

  • 3 # 和風漫談

    北冰洋是全球重點海域,這裡是連線太平洋、大西洋的重要水道,也是亞、歐、北美洲的中間地帶。從這裡發射導彈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打擊對手,讓對手無從防禦。

    所以北冰洋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價值,冷戰時期,美蘇潛艇在這裡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追逐廝殺。

    英國、美國、俄羅斯都有面向北冰洋的高維度港口,他們的潛艇長年在北冰洋厚厚冰層下活動,戰略核潛艇把這裡當成重要的藏身基地和攻擊陣地。

    北冰洋氣候寒冷,常年被厚厚的冰層覆蓋。冬季有73%的海面冰封,冰層平均厚3米;夏季也有57%海面覆蓋冰層。

    厚厚的冰層隔絕各種訊號,平時反潛的衛星、飛機、水面艦艇拿它一點辦法也沒有,同時潛艇也無法接收外界資訊。

    雖然核潛艇可以在水下潛伏很久無需上浮,但它要接收基地資訊、發射導彈還必須上浮。所以英、美、俄的核潛艇在設計之初就包含了破冰能力。

    首先,潛艇自身要足夠強硬,有合適的外形和裝置。

    潛艇破冰模仿了“鯨背效應”。鯨魚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上浮換氣,鯨背堅硬且向上凸起,鯨魚用它頂破薄冰上浮。

    工程師們模仿鯨背構造,將指揮塔圍殼、潛艇上層建築進行外形處理,再增加強度,使核潛艇能像鯨魚那樣衝破冰層。

    其次、上浮之前要仔細偵查,充分了解頭頂上的海冰情況。

    北冰洋海冰雖廣,但不是一整塊。受洋流、海風的影響,冰層之間有很多縫隙和窟窿,就像不結冰的湖,所以俄羅斯海軍稱其為“冰間湖”。

    如果有這樣的冰間湖和裂縫,那自然萬事大吉,潛艇正常上浮就行了。這種水文資料可以通過衛星影象、分析軟體提前數天得到,並在潛艇無線電通訊暢通時傳送給它。

    如果沒這種好事,那核潛艇就要破冰上浮了。破冰上浮很危險,要小心仔細,有嚴格的條件限制:

    1、冰層不能太厚。核潛艇破冰能力有限,俄羅斯“颱風”級核潛艇能破3米左右冰層,能力最強;美國核潛艇破冰能力一直是弱項,通常在1米上下。

    2、冰層上表面很平滑,可下表面崎嶇不平,有長長的、尖銳的冰柱,有的長達20多米,能輕易刺穿艇殼。所以潛艇要避開冰柱區域,尋找底部平坦、又不太厚的冰層。

    3、上浮前,先將潛望鏡、天線、雷達等裝置收入圍殼,將艇艏舵縮回艇內,圍殼舵90度偏轉呈豎直狀態,減小破冰壓力增加強度。再用專門的聲納探測冰層厚度,用潛望鏡上的攝像機觀察冰層底部,確認安全之後破冰上浮。

    4、若冰層較薄,潛艇藉助浮力和動力直接衝破冰層,上浮到海面。

    若冰層較厚,就不能強衝。要用潛艇圍殼慢慢接觸冰層,用潛艇巨大浮力一點點向上擠壓。圍殼前端海冰被縱向剪下力破壞,後端海冰被彎曲破壞,等海冰碎裂後就衝出海面了。

    然後上層建築與海冰接觸,冰面大面積擠壓、彎曲破壞。最後垂直艉舵刺破冰層露出水面。垂直艉舵的形狀更尖銳,受力面積小,破冰能力也更強些。

    破冰上浮不但有軍事意義,也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潛艇上浮時收集到大量的海冰資料,成為氣候變化科研人員的寶貴資源。

    綜上,潛艇就是這樣在北冰洋裡遨遊,在冰層間出沒,成為讓敵人心驚膽寒的戰略武器的。

  • 4 # 科羅廖夫

    還記得《紅潮風暴》裡的核潛艇北極破冰上浮麼。與中國核潛艇的設計規範不同,冷戰時期直到現在,美俄英三國的核潛艇,都有在北冰洋冰層下戰鬥巡航的要求,也都有破冰上浮的設計要求。核潛艇破冰上浮是最危險的作業,指揮圍殼和尾舵都有要有大幅度加固,圍殼水平舵可垂直旋轉90度,艇首水平舵可收縮入艇內,此外還要對通氣管等部件採取防冰措施。一般情況下,冰層只能造成潛艇外部非耐壓鋼板的損害,對潛艇主要結構沒有影響。

    冷戰時期,北極冰蓋以下是美蘇兩國核潛艇力量激烈較量的地區。美國早在1959年3月就首次派鰩魚號核潛艇進入北冰洋,並首次撞開了48釐米厚的冰層。1960年棘刺魚號核潛艇16次撞開1.2米冰層,以後破冰上浮就成了家常便飯。美國潛艇的最大破冰厚度是3.5英尺,大約1.06米。有記載破冰上浮能力最強的是颱風級,能夠撞開厚達3米的冰層。從1986年起,英國的核潛艇也定期深入北冰洋巡航。

    美國潛艇部隊一直將北冰洋視為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調動潛艇的備用通道,兩洋之間的潛艇調動,最直接的捷徑是北冰洋,所以美國高度重視北冰洋水下航道的探摸。蘇聯戰略核潛艇也經常在冰層下巡航,冰層能很好的遮蔽敵方的反潛偵察力量,非常適合戰略核潛艇活動,所以美國的攻擊核潛艇也經常深入冰蓋以下去搜尋蘇聯潛艇。

    戰略核潛艇在北冰洋發射導彈,必須頂開冰層,不然冰層會嚴重損壞導彈。但蘇聯颱風級戰略核潛艇上面裝載的R39M戰略導彈,卻具有在薄冰層下直接發射的能力,導彈的頭罩經過特別的加固設計,能在撞破冰層出水以後,用分離火箭發動機脫離主彈體。

    2008年,中國一張型號未知的新型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照片出現網路中。2010年初,一名印度海軍軍官撰文稱:中國正在從事下一代096戰略核潛艇的發展工作,其外型結構跟094級核潛艇近似,並且應用了第三代減震消聲浮筏技術,艇殼消音瓦技術,全電推進技術,泵噴推進技術,新型小體積大功率核反應堆,管路降噪聯接技術,新型非平面舷側聲吶陣技術技術,以及新的潛艇綜合作戰指揮系統。該艇配備第三代潛射遠端導彈,很有可能具備在極地冰層覆蓋下發射導彈的能力。

    沒文化的洋媒體以為凡是具有特殊頭罩設計的彈道導彈都是為了冰層下發射,有一天他們突然看到中國巨浪2導彈的出水照片,上面也有個能分離的鈍頭整流罩,如圖,導彈尾部還有個能分離的大底,這種特殊設計與蘇聯颱風級核潛艇上面的R-39M潛射導彈很相似。據此得出中國的巨浪潛射導彈也能夠從冰層下發射的結論。

    然後,美國《國家利益》網站鸚鵡學舌的一字不改的,原樣學了去,只是改了個標題,曰:中國目前正集中於設計新型096型核潛艇,該潛艇可能具備在北冰洋冰層下發射導彈的能力,段子就是這樣誕生的。

    實際上中國的核潛艇從沒去過北極,因為根本沒那個必要!

  • 5 # 皇家橡樹1972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俄英三國的核潛艇具備在北極冰層的破冰能力,由於北極氣候寒冷冰層也非常厚,這就給核潛艇提供了很好的隱蔽場所,敵方的“水聲偵察裝置”在冰層的阻隔下難以發揮效能!同時,在大面積冰蓋上核潛艇即便是浮出冰面也很難發現!而且作戰時在冰面停留時間很短,不到一小時內就能發射出16 枚戰略核導彈,然後迅速下潛…蹤跡皆無,根本來不及發現,也沒發進行反潛作戰。

    “洛杉磯級”核潛艇也參加了這次演習,並不示弱撞開冰層的厚度也有1米。

  • 6 # 水鏡曉先生

    我們從一些圖片可以看出,潛艇似乎只有一個指揮塔是浮出表面。有人猜測是利用強大的航行能力,強行使指揮塔衝撞冰層。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俄羅斯的潛艇在設計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了這個問題,甚至指揮塔可以旋轉方向變為垂直形態。在需要破冰時,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排水,然後依靠巨大的浮力迅速上升來撞擊冰面。這也是為什麼通常圖片中只能看到指揮塔露出水面的原因。

    這也並不是所有的潛艇都有能力進行破冰,能夠進行如此劇烈的衝撞,對指揮塔材料的選擇也有較強的侷限性,會對甲板和艦艏進行特殊金屬的加固,主要使用的是鎢合金製造,在快速上浮帶來的撞擊中,能夠保持指揮塔不被損壞。

    其實這個設計也是人類仿照了鯨魚的結構,在暫時需要發射導彈時,藏在北極的潛艇迅速上浮,破冰而出發射導彈,減少了被敵人發現的機率,而且北極厚厚的冰層可以隔絕噪音和雷達等訊號,如今的反潛手段很難發現,在這其中俄羅斯的颱風級潛艇破冰能力非常厲害,甚至三米之下的冰層也能夠瞬間破開。

  • 7 # 楠竹一

    綜上所述,潛艇破冰是其實也是很簡單,就類似於使用逃生錘破玻璃那樣暴力頂開就是了,但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需要在幾個重要的部位進行加固,使得其能夠起到逃生錘中那個鎢合金頭的作用。

  • 8 # 冰雹藍天

    第二、要找到較薄的冰層是潛艇破冰而出的關鍵。

    並非潛艇具備了非常結實加固的外表就可以想在哪裡破冰而出就破冰而出,北極冰層有很多地方厚度超過20米以上,在這些地方破冰而出就等於是自殺式的行動。

    綜合,沒有強大的整體科技實力和綜合國防實力,這看似簡單的破冰而出也是很多國家所不能完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萬左右全款落地的合資車,有哪些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