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門猿

    這問題的前提條件就是不成立的。古代兩個事物並列,並不一定在前面的就是比較厲害的那個。

    比方說詩人中有“元白”,而元稹的水平不如白居易;

    比方說詩人中還有“溫李”,溫庭筠的水平也比李商隱差一截。比方說史學家中有“班馬”,司馬遷是否比班固強這可以討論,但至少班固沒有明顯地比司馬遷高出一頭。再比如說西漢辭賦家“枚馬”,一般認為司馬相如成就高於枚乘。

    《世說新語》裡記了一個故事。

    東晉時候,王氏是當時的世家大族,諸葛氏也不弱,諸葛恢和王導爭各自家族的排名先後。王導舉出一個證據:“為什麼人們都說‘王、葛’,而沒人說‘葛、王’呢?”

    諸葛恢反擊:“這就好比人們都說‘驢、馬’,可沒人說‘馬、驢’。驢難道比馬強嗎?”

    諸葛令恢王丞相導共爭姓族先後。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令曰;“譬之驢、馬,不言馬、驢。驢寧勝馬耶?”

    看完這個故事,您應該有這個意識,口頭上話語的排列順序,和實際上的能力排序,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絡。

    事實上,像“炎黃”這種並列片語,很難說有什麼嚴格的順序規定,基本上是出於習慣的約定俗成。最初怎麼叫的,只要大家覺得叫著順口,可能就都跟著這麼叫,然後慢慢成為一種定式了。

    而最初的叫法是按什麼規律定的呢?那可就沒準了。可能按照年代先後、官職高低、等等。不過更多時候,決定的依據還是音韻,換句話說,“叫著順口”……

  • 2 # 祗樹

    關於這場華夷之辨,我們無需關注它的內容。我們只需要知道,在辯論中,關於炎黃的順序被古人記錄了下來。

    《國語·周語下》有云:夫亡者豈繄無寵?皆黃、炎之後也

    同樣是這本來自戰國的書裡,記載了炎帝與黃帝是一母所生的兄弟。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畫風是不是有點詭異啊?原來在戰國時期,大家都認為炎黃之戰是窩裡鬥。戰鬥的結果自然是黃帝大勝,時人也就自稱為黃炎之後了。也有觀點認為,黃帝的年齡稍長,故而排在前面。

    那麼,炎黃之後的說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自夏商周開始,歷代帝王都認為自己是戰勝方黃帝的直系後人,甚至南蠻北夷也強行融入黃炎子孫的體系裡。直到遼代,這個契丹族的王朝,在先秦歷史上根本就找不到。

    俗話說 階層不同不必強融,可遼就要強融。他們時而稱自己是黃帝子孫,時而稱自己是炎帝子孫,反正為了中原正統,無所不用其極吧。

    在此之前,武則天與張説的一次對話,也曾提到了炎黃子孫這種說法。可能是因為李唐王朝血脈不純,想為自己開脫罷了。

    後嘗問:“諸儒言氏族皆本炎、黃之裔,則上古乃無百姓乎?若為朕言之。”說曰:“古未有姓,若夷狄然。自炎帝之姜、黃帝之姬,始因所生地而為之姓

    至於其他說法,諸如炎帝的歲數比黃帝大、炎帝部落來歷更久遠、火德土德相生相剋等等,都各有道理,我們也不必詳述,其他答主也都不同程度的講了。

  • 3 # 得得得得de

    現在的年輕人只知炎黃二部,又知軒轅姬戰蚩尤。此乃上古佳話。

    但其實不必以山海經或史記所記塑的隻言片語我們就知道:

    『炎帝部族是華夏黃河一帶最早的統治名族』

    炎帝部族採取的是類世襲制,但非取長嫡,乃取賢德,比起後來堯舜禹三帝禪讓要規律一點,和後來的世襲制也有本質性的區別。

    比如我們常說三皇五帝就都是取自炎帝部族(大部分都說其中有黃帝,故而不定論),天帝伏羲皇,地母女媧氏都是曾經的炎帝,後來才以神話論之。而神農氏則是理論上炎帝部族實權下的最後一任統治者,精衛填海中的精衛鳥的父親也沒說一定是神農氏。

    『黃帝戰蚩尤,類比楚漢爭霸』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軒轅氏(姬氏)屬於接替炎部統一,對戰的則是曾炎部部落軍隊最高統治官-蚩尤。雖類比但本質不同,蚩尤曾給炎部打工,黃帝取代炎部,蚩尤不服,故帶領共工(神話中水神,吵架輸了撞山頭的那個,也有說火神祝融才是蚩尤麾下大將,不定論),夸父(攆著太陽跑的那個)反對黃帝統治。

    『炎黃子孫其實是指炎帝部落接替者黃帝部落對臣民的處理方式』

    不知道為啥,可能蚩尤舉的也不是炎帝大旗,在這之前也早就有了反叛之心,故而炎帝和黃帝聯手,擊敗蚩尤!後炎黃合族,稱為華夏

    其實這本身眾口難調,查無可查。根據山海經的內容,就有很多矛盾點。

    其一,炎帝女媧氏早神農氏百年,可那個時代的共工撞了四柱不周山導致西南方天塌地陷,女媧補天而成佳話,時間上不對

    其二,女媧氏(娘娘)捏土造人,可在那之前他的父親早就統領了炎部,那炎部的人哪來的,順帶一提伏羲女媧乃是兄妹,其父炎帝也是三皇五帝之一

    其三,夸父逐日的日有說法,一說乃是鳳凰之子三足金烏鳥,又有一說是東華大帝君與西王母娘娘的十子之一,而後羿射日其實是舜時代的事情了,那麼夸父追了幾個太陽跑?

    誇口亂談,智者見智,信則信不信則否,無可概論

  • 4 # 老農華丹

    因為炎黃的說法是周人提出來的,背景是周人說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就是說周是古老的炎帝政權--舊邦的傳人。因為當時周人是一個非常小的部落,小到什麼程度呢,跟滿清征服明朝時與漢人對比的人口比例差不多。證據非常確定,現在甘肅、山西和陝西出土的周王族的墓葬遺址,墓主人的基因檢測結果一致指向一個特別小眾的基因,是在西亞產生的、白種人基因的兄弟基因Y-Q1a,這個基因在周朝分封四方而且周朝延續800年的背景下,基因佔今天中中國人口的不到3%,估計周建立時周族人口應該低於華夏地區人口的0.5%。

    周人要取得通知華夏地區的正統地位,所以需要明確一個與華夏中原人群的血統聯絡,於是從西北發祥的姬周,一方面當然認證自己是炎帝的嫡傳,還要封黃帝也是姬姓且發源於甘肅。從強調炎黃的順序看,他們骨子裡還是認為“說是炎帝后裔更可信”,所以就安排了炎帝在黃帝前面,當然炎帝部落的半坡文化在黃帝廟底溝文化之前是確定的,先來後到也該稱炎黃,二者是部落聯盟的關係,不能作勝敗論,而且黃帝時黃帝部落的人口一定沒有渭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多。

    所以要清楚黃帝是中原部落,代表華夏,炎帝是西北部落,因與黃帝聯盟成為華夏族群的一部分。周確實是炎帝部落內部的部落,與西北部落一起生息了萬年以上,所以周的文化成就才那麼深邃。

  • 5 # 詩人的眼睛看世界

    由於歷史久遠,再加上沒有留下物證,所以後人把那段歷史上的人物混為同一時期。就像我們今天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如果沒有史書證明,或許有人要把老四位說成同時打天下的皇帝了。

    根據口傳歷史和相關推測,歷史事實應該如下:

    在三皇曆史上的人皇時期,最後的人皇是伏曦氏。伏曦氏執政時期大概前後有好幾位人皇,最後一位是炎帝,炎帝不是按人皇的正常繼位方式繼位,引起天下大亂。

    這時和炎帝一樣擁有繼承權的黃帝脫穎而出,奉炎帝為正統,征伐天下,逐漸勢力強大,引起炎帝不滿,導致炎、黃二帝發生火拼,當然炎帝戰敗,被迫退出人皇位,讓給黃帝做人皇。

    這時其他擁有人皇繼承權的的各部大多數向黃帝臣服,只有一個叫蚩尤的仍然與黃帝為敵,這時就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黃帝大戰蚩尤涿鹿戰爭,蚩尤大敗。黃帝正式繼人皇位,號軒轅氏。

    由於炎帝代表前人皇伏曦氏,軒轅氏是伏曦氏的繼承者,所以後人稱之為炎黃,今天的中華兒女都自稱為炎黃子孫。

  • 6 # 槓精匠

    因為炎帝是發明農業種糧為生活主食的第一代仁統德治的人間首領。黃帝是第一創造奪權武統奴治的政政權首領,隨後都是以武力奪權換代的形式發展革命創新。毛主席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能那樣文質彬彬,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行動。雖然黃帝是革命派,但是祖宗的傳統還是不能丟的。炎帝屬火,黃帝屬水,水克火,水火都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生活資源。所以是就炎黃不能分家。炎黃永遠都是華人的名份祖先。

  • 7 # 使用者名稱積善生正氣

    炎帝和黃帝兩人是親兄弟、沒有打敗之說別聽亂偏的,有我們的祖先之間發生戰爭之說嗎?一定要記得他們都是聖人!

    道教中(天地三清四御)為最大尊神聖都是我們的祖先。據(民間信仰諸神譜)中記載炎帝神農氏為了解救人間病痛去嘗百草把王位讓給弟弟黃帝,後兄弟兩得道成仙。炎帝尊稱為三清之首元始天尊,黃帝尊稱為靈室天尊,堯帝尊稱為道德天尊,堯帝也就是老子道德經的作者。讀懂中華民族老祖宗應站在聖人的高度來讀!聖人為國為民無私奉獻,把王位禪讓給最能治國理政一心為民的人士!那來的戰爭呢?

  • 8 # 超想去月球

    共產黨打敗了國民黨,可為什麼要稱“國共兩黨”?共產黨比國民黨強大的多,我認為這是根據資歷來稱呼的,建立的時間早,就放在前面。同樣,炎帝和黃帝我是一個道理。

  • 9 # chenzl888888

    炎帝是某一個部落首領的稱呼,我們平時說的炎帝也就是第一代的神農氏,和黃帝不在一個時期,黃帝打敗的也不是他,而作為三皇之一的神農氏,對華夏文明的推動和發展也是起著巨大的作用,比黃帝時期也更久遠,所以從炎黃並稱的順序上來講,十分合理,

  • 10 # 貓員外

    我猜是因為炎黃讀起來更加順口。

    “炎黃子孫”這個詞並不想其他答主所說的那樣出現在清末,其實出現的非常早,《禮記》,《詩經》都有。

    早期的“炎黃子孫”指的真的是炎黃子孫。我們知道,先秦時期有上古八大姓,指的就是炎黃或者炎黃身邊重要貴族的後代。比如周王室的姬姓,就是黃帝的直系後代,姜姓,則起源炎帝神農氏。

    我們後來的姓,其實絕大多數都是從上古八姓衍化而來。比如,從姜太公到現在,共有102個姓氏是從姜姓分出來的,包括呂、許、謝、紀、盧等64個單姓,以及淳于、東郭、高堂、子雅、公牛等38個複姓。

    到了清末,民族意識逐漸覺醒,“炎黃子孫”再次被提起,成為了漢人的自稱。不過現在似乎有放大的趨勢,成為全體中國人的自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傷心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