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寡助之至的之是主謂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意
“之”用於主謂之間,不譯。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本文選自《孟子譯註》(中華書局1960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
① 天時:指有利於作戰的時令、氣候。
② 地利:指有利於作戰的地形。
③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④ 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
⑤ 郭:外城。在城外加築的一道城牆。
⑥ 環:圍。
⑦ 兵革:泛指武器軍備。兵,兵器。革,皮革製成的甲、胄、盾之類。
⑧ 堅利:精良。堅,堅固。利,鋒利。
⑨ 委而去之:棄城而逃。委,放棄。去,離開。
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 得道:指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行仁政。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君子,這裡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說的“得道者”。
文本主旨
本文從論述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入手,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引申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寫作特色
1. 逐層論證,層層深入。
文章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最後進一步闡發,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環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
2. 運用設喻,易於接受。
從文章來看,孟子雖反對戰爭,卻多次提到戰爭。這是為了迎合諸侯們的心理而打的比方,以便有機會向諸侯們宣傳自己的“仁政”主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寡助之至的之是主謂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意
“之”用於主謂之間,不譯。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本文選自《孟子譯註》(中華書局1960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
① 天時:指有利於作戰的時令、氣候。
② 地利:指有利於作戰的地形。
③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④ 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
⑤ 郭:外城。在城外加築的一道城牆。
⑥ 環:圍。
⑦ 兵革:泛指武器軍備。兵,兵器。革,皮革製成的甲、胄、盾之類。
⑧ 堅利:精良。堅,堅固。利,鋒利。
⑨ 委而去之:棄城而逃。委,放棄。去,離開。
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 得道:指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行仁政。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君子,這裡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說的“得道者”。
文本主旨
本文從論述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入手,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引申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寫作特色
1. 逐層論證,層層深入。
文章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最後進一步闡發,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環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
2. 運用設喻,易於接受。
從文章來看,孟子雖反對戰爭,卻多次提到戰爭。這是為了迎合諸侯們的心理而打的比方,以便有機會向諸侯們宣傳自己的“仁政”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