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肖先森還在大學裡讀研,在一堂選修課上,一起聽課的,有位與自己父親年紀相當的“同學”,面容寧靜祥和、感覺充滿睿智。
偶爾的課下打招呼和交流,才得知他原來是一位有著十多年靜坐經驗的靜心公益班老師!而當時正在攻讀博士學位。他以親身經歷體會,分享了靜心冥想對身心的有益之處,課後還歡迎感興趣的同學有空一起學習靜心。
帶著好奇心,親身體驗一次、兩次靜坐,之後,肖先森成了這位老師靜心小組的常客。
作為一名哲學研究的學習者,肖先森曾讀過不少專業方面的書籍,因此更加喜歡和概念打交道。靜心後,也更願意討論一些理論方面的問題。
老師回答他,“不論任何民族、信仰、年齡的人,都可以從靜心中獲得益處,靜心到底是怎樣的,不僅要從書中學習,更重要的是自己親自去體驗。”
“有時候,你願意做一些新的嘗試,因為那個引導的人,讓你覺得感動。這就是‘身邊榜樣’的力量。”肖先森這樣理解,他樂意積極參與靜心實踐的初心。
2013年,肖先森還在大學裡讀研,在一堂選修課上,一起聽課的,有位與自己父親年紀相當的“同學”,面容寧靜祥和、感覺充滿睿智。
偶爾的課下打招呼和交流,才得知他原來是一位有著十多年靜坐經驗的靜心公益班老師!而當時正在攻讀博士學位。他以親身經歷體會,分享了靜心冥想對身心的有益之處,課後還歡迎感興趣的同學有空一起學習靜心。
帶著好奇心,親身體驗一次、兩次靜坐,之後,肖先森成了這位老師靜心小組的常客。
作為一名哲學研究的學習者,肖先森曾讀過不少專業方面的書籍,因此更加喜歡和概念打交道。靜心後,也更願意討論一些理論方面的問題。
老師回答他,“不論任何民族、信仰、年齡的人,都可以從靜心中獲得益處,靜心到底是怎樣的,不僅要從書中學習,更重要的是自己親自去體驗。”
“有時候,你願意做一些新的嘗試,因為那個引導的人,讓你覺得感動。這就是‘身邊榜樣’的力量。”肖先森這樣理解,他樂意積極參與靜心實踐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