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周武王姬發建立周朝後,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為列國諸侯,共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為附庸,共71國。其中姬姓子孫的封國最多,有53個。那麼,周武王大搞分封制的目地是什麼?有何歷史影響?

13
回覆列表
  • 1 # 王司徒軍武百科

    武王分封,主要就一件事兒——一統江山,千秋萬載。

    把天下變成自己家裡的家產,讓自己的親戚、兄弟們一起統治天下,這是自夏朝大禹“家天下”之後而發生的變化。

    畢竟當時的社會發展有限,周天子說白了就是個大奴隸主,他能取商朝而代之,並不代表這天下真就是他的了。

    所以姬發需要以周朝的“王室領地”為核心,統帥周圍的“諸侯領地”,如此,就能以最小的力量,控制更大的江山。

    分封的是王,被分封的臣,分封完畢代表著天下完成了改朝換代。

    被分封的諸侯需要幫助中央王國守衛四方,還需要按時對中央王國上供,如果周天子要打仗,諸侯有義務派兵幫忙。

    套用商業詞彙,周天子是總加盟商,他分封出去的要麼是直營授權店,要麼是品牌加盟店,以及區域代理商。

    當然,天子的權威在某些時候也確實很大,比如他可以以中央的名義,發出討伐某個“逆賊”的號召,沒誰敢不給面子。

    除了鞏固政權,分封制還有利於拓展勢力範圍。

    要知道,早年的華夏民族可沒那麼多土地,如果不往外拓展,怎麼可能壯大呢?

    因此,從軒轅皇帝時期,華夏民族就已經在進行著一些基本的封建制度了。

    說白了,分封制是從部落聯盟制度演變來的一種王國社會結構,在真正的中央集權式社會到來之前,鬆散的古代王國想要壯大,要麼構成鬆散的城邦,要麼構成集體聯盟,前者轉化成了古希臘式的城邦政治,後者轉化成了封建王國。

    所以哪怕在上古先賢的口中,一個“完美社會”也只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面貌。

    在社會極不發達的情況下,不依靠層層分封的諸侯,你還怎麼管理江山?只要保證天子對諸侯擁有名義上的上位管轄權就夠了,諸侯們還會努力的幫助中央抵擋侵略,拓展勢力範圍。

    到了秦始皇時期,社會發展了,天下的交流多了,秦國大修馳道溝通天下,又統一了度量衡、貨幣,將各地駐軍和組織結構進行調整,分封制便被廢除了,改為郡縣制,以各級官員來取代諸侯的統治。

    很顯然,秦朝的滅亡與此事有很大關係,剛剛普及的郡縣制,無法壓制地方作亂的諸侯勢力,再加上秦國的朝堂內亂,一個大帝國很快就二世而亡了。

    結果呢,不甘心的劉邦悶在漢中拼命發展,最後愣是殺了出去,項羽理想主義的分封制徹底完蛋了。

  • 2 # 河東來

    分封制的核心就是“小國寡民”,就是“國家要分封得足夠小,奴隸也要形成得越少越好”。

    周王朝的軍隊,有“六師”的說法,一個“師”約為三千人,“六師”也就是一萬八千人的規模,所以只有分封的諸侯國足夠小,周天子才會說話有分量,也才能夠維持周王朝的統治力。

    為什麼周王朝要分為春秋和戰國?

    春秋時期,雖然諸侯國存在兼併,但基本屬於周王朝的軍事力量可以控制的範圍之內。

    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兼併已經遠遠超出了周王朝的軍事控制範圍之外,他們獲封的君主身份已經成為了“王”,與“周天子”基本平起平坐,“周天子”事實上則淪為了傀儡。

    在冷兵器時代,維持一支精兵應該以三萬人為極限,“魏武卒”基本也是三萬人的規模,就可以橫行天下,霍去病縱橫大漠的雄獅,也是三萬人的規模,項羽也是以三萬兵家精銳與劉邦八十萬儒家平民烏合之眾開展“楚漢爭霸”,突厥單于的鷹師、虎師、豹師,也一般控制在三萬人左右的標準,這種情況顯示,一支精兵的後勤補給在冷兵器條件下應該三萬人是一個底線。

    周王朝分封71個諸侯國,根本原因是為了各個擊破,維持國家治理的有效性。

  • 3 # 碧綠小雅

    周武王建立西周,殷雖滅亡,但是殷統治長達六百多年,曾擁有大批量的奴隸、屬地和諸侯國,其影響及傳統習慣勢力依然十分巨大且很深固。而西周都城周塬處於以前殷商都城的太西邊,與東南眾多的諸侯國往來不多。天下之大,異族之多,在當時武王及其朝臣的心中還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怎樣保持西周王朝天下一統,如何使剛取得的政權安穩,武王和群臣商討,決定分封周王族的姬姓子弟和功臣親隨及臣服的殷商貴族到各地建都成立諸侯國,作為西周的附屬和屏障,然後管理這些諸侯國所在地的人民,傳播周的教化。因此受封者共70餘,其中姬姓國達50多個。分封后,武王以唯賢是舉為能是用為原則,選任官員,設爵置吏,注重百姓的教化,後有周公作的《周禮》治國,因此後續分封制和宗法制對於歷史長河中國家一統的概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藍鯨一口可以吞下多少噸的水呢?有相關實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