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在進行詩文創作的大神嗎?想寫一些詩詞,但是押韻方面太累了,只是儲備不夠,苦苦找韻,看了一些關於寫詩詞的書,但是古韻太麻煩了,而且跟現在的四聲不一樣,研究不明白。請問現在寫詩押韻重要嗎?有時候寫了幾句,韻腳壓不上但也覺得有些韻味,強行換上韻後反而太過生硬。還請大神指點。

19
回覆列表
  • 1 # 默玄吟雷

    詩的押韻很重要,這裡頭不但有個文學道理,而且有個世風變遷的易理。

    中國文學的源頭是《詩經》,而《詩經》之風雅頌,其實便含了一些道理。

    風,指民風。屬於民間的詩歌。可以從中體察民情民意,民風動向。

    雅,指一些宮庭樂伴詩,高檔次些,不能俚語亂律。

    而頌,則多在嚴肅場合,大約祭祀先人,銘頌大德而作,故堂堂正正,含嚴肅氣。

    而隋朝時一釆民風的人,覺察到民謠中有淫戾且哀之氣,便感嘆隋朝不久,將兩世便亡。

    而隋煬帝時一樂正聽到宮中琴音生宮商之變,便知煬帝不久於人世,遂逃去。

    此二事足見詩律之協,音聲之振,潛通氣理,引眾成風,必兆世德之易,世途之遷。

    因唐朝時科考便考律詩。而有唐一朝,人才最盛。

    這其中原因之一也是唐初三省諸相,皆為學問大家。而主持科考之人,也皆能品詩閱人,識文學以鑑材器。

    如裴行儉之觀四傑之詩文,便知皆輕浮輩,唯楊冏稍深沉,可做令長。後來果驗。

    而李季蘭之父,聞女兒一句:“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撗”。便知女兒將來必失行。心下大惱。

    其實,中國古詩,嚴風齊氣,凝辭詠志,是用,而曲律以易,和韻以頌,則才是正體。

    有道之士,矯音聲之振,以矯心志之偏。

    有識之士,查辭氣韻律之協,以考材器之量。

    有為之士,發心聲以成辭氣,搖盪世風。

    而世德之易,民風可鑑,憑得是什麼,便是韻律成樂含易理,辭巨集發氣動心性。

    所以古人重律詩,又謂無韻不為詩。

    這其實是嚴格意義上講,對文學的講究。

    而今人通古意者少,識古蘊者寡。

    覺得韻律難為,便圖達意否體。

    得有那功夫才行。

    倒回頭去看,倘古詩無韻律,還能叫詩麼。

    而今人雖白話運動已過百年,可喜古詩的人有多少?喜新詩的人有多少?

    新體詩,幾人寫出了千秋氣蘊。

    多在那裡無病呻吟,多在那裡無病呻吟,所為綜合世風考量,現代人寫詩,也最好不要輕棄韻律。

    不要以為難為便可棄,也不要以為韻成便協於律。

    蘇東坡之詞,李清照尚看不上眼呢!評其詩法為詞,韻不協律。

    但不否蘇東坡千古文名。所以有興趣只管寫,韻律照顧不到倒不必大介意,慢慢發展中完善麼。

    誰人也不是張嘴便能作出唐詩來。

  • 2 # 遼陽郭同建

    說到這個問題使我想起《紅樓夢》中香菱求黛玉教自己作詩的故事。說到作詩黛玉說(這是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幅對子。平聲的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夲舊詩,偷空看一兩首。又有對的極工的,又有不對的。又聽見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詩上,也有順的,也有二四六上錯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聽你一說,原來這些規矩竟還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都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作不以詞該意。

    聽見沒?這大才女林黛玉以把古體詩寫作的密籍,交待的一青二楚。可見寫個詩詞並不難。臨了黛玉囑咐她,要多看些李白,杜甫,王維的詩歌。然後再把陶淵明,劉,謝,庾,鮑等人的詩看一下。多寫多看,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個詩翁了。

    詩友們,看了黛玉小姐的一番解說,也該開竅了吧?,,,,,。

  • 3 # 使用者南山樹

    意境優美,意象豐滿,意韻悠揚——立體的畫詩歌押韻,像美女很美,給她戴上花冠就更美

    詩歌講究:意境美,意象美,音樂美。

    一般來講,有意境,有意象,這詩就已經不錯了,如果加上有節奏,有韻律就更加完美了。

    一鮮豔奪目的花,本身就是美,如果再配上一兩片綠葉,就更加美了。美女很美,給她漂亮衣服花冠,她就更美了。

    當然,有人說花朵不加綠葉才美,任何陪襯都是多餘。

    有人說加了綠葉更美,有襯托才突出了美。

    對美女認識也是這樣,有人說,美女穿著樸素美,有人說,打扮打扮美女更美。其實,樸素是詩歌裡的一個因素,它起反襯作用,也是有襯托的。

    兩種人都是對美的看法,誰對?都對!不過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詩歌的押韻實質就是音樂美。

    古時詩是唱的,講究節奏,講究韻律。現在詩是朗誦的,有人認為不需要講究節奏韻律。當然,像朗讀散文一樣朗讀詩歌,也能讀出詩歌裡面的意境意象。但是,

    如果有抑揚頓挫的節奏加上和諧的韻律,詩歌中的意境意象就會更加的完美。

    我覺得,詩歌韻律還是比較重要。

  • 4 # 與朝陽同行

    詩歌發展現在,現代詩自由詩與古詩已是兩個獨立的體系,就以漢字為媒介的詩而言,它們又是一脈相承。古詩更注重韻律,對事物意象的把握,化情於物,託物以言志,使詩句達到情景交融,渾然天成。現代詩是由古詩變革而來,並非憑空捏造。現代詩比起古詩更為靈活多變,創作更為自由,解放了被古詩詩歌形式所束縛的部分,使詩有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但是詩的基本要素是不會變的,仍然是強調詠志言物抒情和敘事,其中還是要強調詩的節奏感和內在的律動。一首好的現代詩要有內涵,讓情感剋制而內斂,使詩句在收與放之間逐漸向深度和廣度推進與拓展。現代詩克服了對明喻的依賴,而是對隱喻的運用和期待。現代詩對古詩的創作手法並不排斥,比如古詩以名詞為動詞的手法,將遠景拉近到眼前的手法,對白描手法運用,對詞語的選擇與斟酌等。無論現代詩還是古體詩的創作,都需要詩人的在場,這是不可缺少的。古體詩對自然事物更親和,現代詩則與自然事物保持了間距,以便冷處理人與物的關係,發現更多的祕密。寫詩在於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獨到的視角。

  • 5 # 永生壽

    詩歌的核心要素是詩意、節奏、韻律。李白作詩歌,無酒不歡,正如詩歌無韻不成。沒有韻律,不押韻的分段文字,並不是詩歌,必然不是詩。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也是整飭有加,錯落有致,韻律整齊。詩意賦比興。所以詩不可以不押韻,否則還能稱作詩嗎?

    從量子力學來科學分析,詩不可以不押韻,否則就只是灌水文字而已。看上圖,如果沒有外磁場規範吸引,即詩(歌)沒了韻律,量子就非常無序,即詩(歌)沒了靈魂和神韻,也就無所謂詩不詩歌了,一堆灌水文字。

    從光學譜系科學原理分析,詩(歌)好比光譜分明的七色光,甚至總色光,不押韻的灌水文字則只能算混沌世界裡的混亂光粒子,即混亂無序的光量子。

    只有賦予光量子訊號,它才能形成統一規律場,通過量子加密實現量子加密通訊。這門科學及其技術還在不斷完善和磨合中。就像一首好詩,需要百回推敲修改,才會成為真正的經典佳作,千古獨絕。

    ♦圖:疫情病毒難纏也因它有頑固韻律譜

    從最近一個多月的疫情來科學分析,新型2019-nCoV病毒結構造型也是蠻講究的,一看多麼對稱,堪稱追求完美。科學家做的其模型也是這樣美。如果它畸形怪狀,會不會引起更大的恐慌,甚至導致自身無法與宿主共生而最終消亡殆盡呢?

    同理,一首詩(歌),如果喪失了詩意、節奏、韻律性,那它就是一般文字句段而已,因為詩(歌)因詩意、節奏、韻律而稱為詩(歌),而富有詩意和靈魂。總之,一首詩的好壞,主要看死活。節奏鮮明、韻律恰好、詩意盎然,必然是活的最上乘詩作,反之亦然,即僅僅是死的文字拼盤罷了。

    所以真正的詩人,最好的詩人,是無限接近真理的人,是天崩地裂環境裡、最黑惡的現實中,最勵志的鬥士英雄。在無限接近真理的科學麵前,作為詩人,切莫欺世盜名。願竭盡所能地力所能及,以科學的思想感情,做好每一首詩(歌)。

  • 6 # 鬱津裡

    任何時候寫詩,押韻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詩歌是韻文,不押韻就不是詩歌。

    如果我們現在寫近體詩,七律、七絕,那是必須嚴格遵守押韻規則的。

    如果我們現在寫排律,同樣要嚴格遵守押韻的規則。

    如果我們現在寫古體詩,押韻也是必須講究的。當然啦,押韻無需那麼嚴格。

    如果我們現在寫現代詩,那麼,同樣要講究押韻。當然啦,押韻是沒有那麼嚴格的,主要是講究押韻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下面請大家看一下,海子的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其押韻非常靈活,同時又具有創造性。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訊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其中的“菜”“開”是韻腳。而第一個“開”字之後,多句都不押韻。但是,在全詩的最後一句用“開”做韻腳,果斷地收束了全篇。

    在兩個“開”字之間,海子有意離開韻腳,從而形成了詩歌的變化。當最後一句第2次出現“開”字那時候,使讀者在朗讀的過程中,其思緒和情感,感覺到繞了一大圈之後,又被拉了回來,回到了第一自然段。這就是靈活運用押韻規則的一個範例。

    在現代詩歌創作的過程中,押韻是基本的要求。但是,由於內容決定形式,因此,我們絕不能為了押韻而押韻。因為為了押韻而押韻,會破壞詩歌內容的表達和情感的抒發。

  • 7 # 老街味道

    問題:你認為現在寫詩押韻重要嗎?

    有在進行詩文創作的大神嗎? 想寫一些詩詞,但是押韻方面太累了,只是儲備不夠,苦苦找韻,看了一些關於寫詩詞的書,但是古韻太麻煩了,而且跟現在的四聲不一樣,研究不明白。 請問現在寫詩押韻重要嗎?有時候寫了幾句,韻腳壓不上但也覺得有些韻味,強行換上韻後反而太過生硬。前言

    從題主的問題和下面的說明來看,是對於舊體詩的押韻難度感到有些困惑,所以提出來現在寫詩押韻重要嗎?

    舊體詩詞是一種嚴格的韻文,押韻是最基礎的要求,當然很重要。不過了解了一些詩詞的基礎知識,循序漸進,還是會慢慢習慣的。

    今天我們的發音與古代詩韻有很大的區別,所以作詩的時候必須要經常查詢韻書才能避免錯誤。不過這種情況也要區別對待。

    1、古體詩和詞押韻比較簡單

    舊體詩有古體詩和近體詩之分,古體詩可以押鄰韻,不必同一個韻部,填詞押韻也基本是詩韻的鄰韻。這種鄰韻通押的方式其實和今天的新韻(普通話發音)差別不太大了。

    所以學詩詞創作,可以先從古體詩學起,不必講究格律,不必一韻到底。例如近體詩的寒、刪、先不可通韻,但是古體詩和填詞都可以通韻。

    望幸亭(唐·儲光羲)  五年一巡狩,西幸過東畿。【畿: 微韻】 周國易居守,周人多怨思。【 支韻】君王敷惠政,程作貴從時。【 支韻】大廈非一木,沈沈臨九逵。【 支韻】慶雲宿飛棟,嘉樹羅青墀。【 支韻】疏屏宜朝享,方塘堪水嬉。【 支韻】雲中仰華蓋,桁下望春旗。【 支韻】天意知如此,星言歸洛師。【 支韻】

    2、近體詩可以用新韻過渡

    學習近體詩的時候又要對仗、又要關注平仄合律,還要注意韻腳的韻部,例如上面的【 五微】、 【 四支】不能用,相對難得多。

    所以可以先使用新韻,當等對仗、黏連、平仄熟悉了,再改回古韻。

    3、使用古韻是學習古詩詞創作的捷徑之一

    大家使用古韻創作舊體詩的時候,其實也是再學習古韻的用法,熟悉這些今古不同的字,更有利於學習古典詩詞,例如不會再提出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是平平平平平仄平的問題。

    結束語

    如果不懂古韻,其實有很多古人作品是看不明白的,所以真喜歡舊體詩詞,一定要學習古韻。有童子功的人,能夠熟背《聲律啟蒙》、《笠翁對韻》等書的話,能記住不少常用字。

    至於一開始覺得特別難,那是正常現象,因為今古韻差別太大,大多數人作詩時都是要查詢的。不過寫得越多記住的越多,習慣就好。

    元、刪、寒、先、鹽、鹹、覃這幾個韻部有的是鄰韻,有的甚至連鄰韻都算不上,我們也沒有必要去背誦,背也背不過,不過今天用手機或電腦查詢還是很方便的。

  • 8 # 默金cc

    押韻對古體詩和近體詩,現代新格律詩和歌詩很重要;對可押韻可不押韻的現代口語詩不重要。

    比如我下面的兩首習作都是題圖詩,一首不押一首押韻。一般不押韻的詩歌,是解開鐐銬唱歌,追求散文美;而押韻的詩歌,主要追求建築美和音樂美。當然,優秀的自由詩即便不押韻,也具備很有規律的“頓拍”,是非常講究節奏美的。就像唱歌和唱戲,有四二拍子,有四三拍子,有慢板,有快板一樣,讀起來自然就有音樂美。

    晚 霞

    晚霞中的紅房子住著煉丹修道的神仙高臥雲外,遠離塵世,獨處蒼茫,守望黃昏人字木屋碰著天堂,靠近上帝當群山隱入黑暗透過暗夜的燈光將迷途者眼中溫暖的歸屬點 亮

    ————————@《柏梁體·茉莉曲》@————————

  • 9 # 莫染餘生

    這個問題同樣困擾過我,或許也在困擾著更多喜愛詩歌的人。其實我們應該用歷史的眼光和辯證的態度來看這個問題。

    首先,詩本質上就是一種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提問者提出這個問題大概也主要是針對格律詩,因為自由詩和散文詩的創作沒有這方面的約束和要求。

    其次,詩歌的特徵是:高度集中、凝練地反映社會生活;抒發情感、表達思想;意象聯動、境界不斷拓展,引人幻想;語言節奏鮮明、音調和諧,富有音律之美。特別是那種抑揚頓挫的音律之美,是詩歌獨有的、特有的,其他文學體裁沒有。換句話說,不能吟誦的就不能叫詩。

    因此,如果你想寫一首傳統意義上的詩,還真必須注意韻律,否則吟誦起來不順暢,特別容易被指為“不講究”或“不懂詩”。

    但是,回顧中國文學的發展,詩歌源於先秦,盛於唐宋;唐朝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期、巔峰期,直抒胸臆,百家爭鳴,而又各具風格;宋朝是中國詩歌的轉型期,思辨機趣,融情入理;宋朝之後則是中國詩歌的漫長衰退期,時至今日,文辭枯竭、鮮有精創。那麼究其原因是為什麼呢?其實任何事物發展都有必然規律,都有興衰歷程。過於嚴格的韻律,已經耗盡了中華文字的編排能量,如果還是墨守成規,不加突破改變,詩歌只能走向衰退,要麼就是被另一種詩歌形式替代。

    唐宋的那種經典的詩歌形式,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們不僅要繼承、傳誦,而且還應該深入研究論證,用客觀、發展的眼光看待現實問題。韻律只是一種形體,精練的文字和充沛的情感才是詩歌的生命和靈魂,我們不可以用嚴苛的格律桎梏了詩的生命。所以,應該支援對嚴格的韻律稍加鬆綁,讓詩呼吸新鮮空氣,重新找回生命動力。

    啟功先生說過:唐以前的詩是長出來的,唐詩是嚷出來的,宋詩是講出來的,宋以後的詩是仿出來的。所以不要再拘泥於苦思冥想的仿造了,我們該學會捨棄一些華麗的束縛,將詩的靈魂放飛出來。

  • 10 # 清吟

    關於詩歌當然押韻最好!

    本人平時也喜歡模仿古人寫詩,總覺得詩詞的韻味和意境都能讓人產生畫面感,特別是描寫風景的詩可以說是美到極致。韻律當然是為了讀起來更動聽,古詩詞給人感覺是產生美感,讀起來也有聽覺上的享受。

    《尋隱者不遇》賈島:“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這首詩可以說是敘事,但卻讓人想象到那一個畫面,一人正尋問松下童子其師傅的去向,童子說是去採藥去了,接下來的兩句是讓人彷彿看到了霧茫茫的大山,哪裡能看到人影啊……短短的二十字的小詩,不僅敘述了一件事,還能讓人感覺自己就是詩中之人,是童子或是尋訪者,這就是古詩詞的魅力所在。

    雖然我對詩詞不大懂,但就我個人來看有韻律的詩詞讀起來抑揚頓挫,聲調有美感和諧。古體詩主要就是要押韻,只要不是絕句或是律詩對平仄的要求不必太刻苛,只要意境好就算是好詩。至於現代詩歌相對與押韻不是太苛求。總之,詩歌的語句一定是要有美感的,不管是傷感的還歡娛的等等,都應有一種“美”在其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路虎Range Rover一個級別的都有什麼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