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法有云

    有人說“書法創新是扯閒篇,聊聊而已,根本不可能”,對此你怎麼看?說書法創新是扯閒的人,要麼他剛開始學習書法不久,要麼就是他是書法創新路上的失敗者,因為失去了創新的信心而發出的牢騷。

    一、歷史證明書法創新是存在的

    中國的書法歷史將近有3000年左右,真正能夠在書法史中流傳千古的並且具有鮮明的個人特點的書法家雖然人數不是很多但並非沒有。大家最為熟悉的中國四大楷書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從歷史上證明了一個事實也就是:想要在書法藝術這個殿堂達到巔峰,就一定要進行創新,否則隨著時間的推移只能泯然一眾。

    二、 當代書法創新的喜憂參半

    當然,書法的創新,並不是你想創新就能夠創新的。書法的創新就像一顆小樹苗的成長過程一樣,它需要有良好的環境,得天獨厚的條件,廣闊的視野以及堅韌不拔的毅力。

    在當代進行書法創新,可以說喜憂參半。喜的地方是隨著我們社會科技的發展,我們在獲取古人的碑帖以及現代一些知名書家的文章,音訊、視訊等資料方面很是方便,而且,近3000年左右的書法歷史中的文獻、作品、理論等可供我們學習,有數目眾多的書家的書體或成熟的、或半成熟的、或直接效仿先人的可供我們分析總結經驗。可以參考成功者的學習歷程;失敗者的過失之處;效仿者的心理狀態等。

    但同時,這些優點也使我們增加了創新的難度,因為書法歷史的悠久,我們現代人的一些想法在很早的時候古人就已經有過進行嘗試了,像最典型的趙佶的瘦金體、金農的漆書、清代的魏碑復興等等。

    因此,在現代要對書法創新,我們還得大量繼承古人的前提下結合自身的審美與時代的風尚邁出一條路來。那些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舉動偶爾當個發洩罷了不要過於沉溺,畢竟,書法藝術一定是在書寫漢字的基礎上進行藝術昇華的。倘若失去漢字的書寫那就跟書法藝術風牛馬不相及了。

    總而言之

    書法的創新是真實存在的,並且每一個時代都有其主流的審美風尚,如今我們擁有最好的條件,更是應該在充分繼承古人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審美與時代風尚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時代書法創新路子來。

  • 2 # 石不言齋

    這要看這裡指的“創新”是什麼?如果這裡的“創新”指的是創造一種新的字型,那麼“創新”是扯閒篇,是沒錯的。如果這裡的“創新”指的是寫出來的書法字型,雖然是篆、隸、行、楷、草五種字型之一,但是又不同於歷史上任何傳統名家而又有自己特色的書法字型,則可稱之為“書法創新”。那麼歷史上許多書法家都可稱之為“書法創新”的人。

    陸機的《平復帖》

    書法,是一種藝術。它必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而變化。比如雖然同樣是篆書,但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是大篆,而不同於春秋戰國及秦漢的篆書。比如雖然同樣是隸書,但漢隸與唐隸、清隸又不同。同樣的,王羲之時代的行書也不同於宋四家的行書。這種不同既是漢字書寫隨時代發展,因書寫工具不同而產生的,也是與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不同而導致的。如果是這種“書法創新”,則必定被大多數人認可。同時,這也是書法藝術長盛不衰、多姿多彩的魅力所在。

    黃庭堅的《諸上座帖》

    而如果藉著“書法創新”為名,創造一種大多數人都不認可的書寫字型,或如道士的“符錄”之類的書寫,而號之曰“書法創新”,估計是不被認可為“書法創新”的,甚至是不被認為是“書法”的。

    《蘭亭序》

    總而言之,“書法創新”是可能的,只不過要符合書法藝術特色,從傳統中來,又不完全等同於傳統,有著自己的鮮明特色,才能稱之為“書法創新”。因此,“書法創新”是相當困難的。只有具有深厚的學養,而又有自己獨特的藝術審美有可能達到“書法創新”的要求。

  • 3 # 素清雲

    書法創新當然不是扯閒篇,提出這種言論的人還是偏於主觀的臆測,對於整個書法史發展有過清晰脈絡的人來說,就可以很直接的看到書法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一直在變化當中。那為什麼還是有人覺得創新是“扯閒篇”呢?那麼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這種言論的產生了。

    隨著如今資訊時代的快速發展,人們接受外界的資訊已經越來越簡便快捷了,慢慢的人們已經養成不思考的習慣,對於整個當下書法大環境還是屬於一知半解。

    要明白如今書法大環境的組成結構,這個結構大致分為:學院派書法、展覽型書法、守舊派書法三個部分(江湖書法不入流這裡不進行探討),這三個結構有其獨特的理念存在方式,而不同的理念方式及影響將會使不同程度的人產生不同的想法。

    白砥作品

    先來講講學院派書法的特點,目前的學院派書法有兩種型別:一是崇尚技巧修煉與視覺藝術挖掘的美術學院書法,二是崇尚文化修養提升作品格調的綜合性大學書法。兩種型別皆有其優點同時也有他的不足,如崇尚技巧與作品形式的美院書法常常被人詬病內容空洞而只是技巧型的作品,但是美院派致力於書法的形式與技巧的探索,是充分的認識到書法的藝術性本質從而充分發揮他的藝術魅力。

    綜合性大學書法的書法理念是基於書法對文化修養相依託的重要性上來探討的,他們充分的看到古人的書法家的文化修養對於書法創作的重要性。又因為如今除了可以學習文史哲外還可以接觸大量世界上不同國家的哲學、文學、歷史方面的系統知識,因此在文化內涵上求突破是其重要理念。而技巧形式等完全可以在後天慢慢培養,精神文化內涵卻要重點攻關。

    這裡也可以看出學院派對待書法作的創新上還是積極探索的,只是這個探索還屬於初期尚未成熟,因此還沒有被人們所廣泛知曉。

    其次被人們所廣泛關注的應該中國書協和各級書協為了傳播和激勵書法創作的展覽性書法團體了,中書協舉辦展覽的目的在於帶動書法文化活動同時傳播書法文化。書法家們為了證明自己或是檢驗自己的水平都會去參加一下,但是因為中書協入展之後所帶來的一些功利效益,使得出現了一大批想要通過入展來獲得名利的人採取一些偏激措施。這些措施就是專門學習效仿入展獲獎頻率最高的那幾個人的書風,從而導致出現了一大批專為展覽而展覽的作品。這樣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書法審美高度,但是還是今人習氣多,所以大多數人都認為許多展覽體就是醜書,由此認為書法創新就是寫醜書而產生創新就是“瞎搞”的言論。

    最後除了以上兩類群體外,還有一類書法創作者群體,那就是傳統守舊派。之前我和一個老師學書法,和其交談言語裡充滿了對其它書法探索群體的排斥,一談到創新更是激動不已,後來發現其周圍還存在不少這樣的群體,他們往往是有實力的書法家,傳統功力深厚,由此眼裡充滿了對傳統的神化。這樣的群體對於書法繼承來說當然是十分可貴且必要的,但是一味泥古也就失去了書法的可能性,尤其是當這些泥古聲音越來越響的時候,不明書法的初學者將會很容易被其思想同化,這樣就又壯大了書法創新“扯閒篇”的隊伍。

    魯大東書法

    書法創新並非扯閒篇,但也不是隨隨便便就一直把創新掛在嘴上,對待書法創新,我們還應該在客觀一些

    任何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律發展的,其都有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由舊到新的過程,書法也是如此。不過書法的創新不是立刻就可以見到效果的,書法十分強調繼承與來歷,李可染先生曾說“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這句話是對傳統問題進來論述的,其意為要深扎傳統之後要踴躍的脫出來,不被傳統束縛,可見繼承與創新應當是前者決定後者的關係。

    啟功先生曾說:“書法不能天天講創新,字不斷地寫它就新了。”這句話也是強調一個繼承關係,但其認為新也是必然的。

    目前而言應該有兩種極端的創新理念,一是別處心裁將行式做到極致,另外一種是完全拋開傳統進行表達。前者多偏為學院派領軍人物,他們致力於在傳統的書法技巧之上將形式探索到極致,他們探索在今天的我們看來的確屬於極端一類,但是一個探索成果的結論如何還需放到歷史上由後人評說。如明代王鐸書法在早期依然被人所不看好,慢慢地他的書法探索成功列入書法史。後者的極端是拋開傳統的理法而進行大膽的情性表達,在我看來這應該更多的偏向於表現藝術,但是書法中的字法、筆法、章法、性情,理論上來說任何一項都可以拿出單獨突破,但是將字法、筆法、章法等拋棄應該是極端過頭了,往往他們依然還是冠之名書法,這樣的現象自有後人評說,反正目前應該是極少數人才會認可的。

    書法在這個時代已經完全不同於古代,文化已經大斷截,但這也不影響其正常的向前推進,因為我們處於新時代,接受新的文化知識,有新的人生際遇,創作出來的書法也必定是新的,不過這個新依然強調建立在深扎傳統上面。

    魯大東書法

    總結書法創新是必然的,那些宣稱書法創新是“扯閒篇”的人都是對於目前書法大環境的不夠系統瞭解而產生的誤導性言論。

  • 4 # 林慶逢358

    書法創新不是扯閒,有歷史的真實,是書法人的驕傲。李世民一代天驕,他一統天下之後,治下的子民增多了,彊域擴大了,他的政治文化經濟軍事等等,都需要有一種書寫起來流暢快捷並且好看的書體。此治國之必需。李世民選擇了王羲之書體。南北朝因長期分裂,文風有別,連字型也各有異變。南方的王羲之刪繁就簡,建制度創新草,其書體清新流暢,風流瀟灑,討人喜歡。在李世民強權的倡導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倆的"二王"書法也天下一統。以鍾繇為代表的"魏晉"書體,因拘謹守舊而拙陋受到打壓而萎縮。這其間的天時地利人和自是天道,王羲之的書法創新也功勞大大的有。想當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百廢待業,首當其衝必需提升國民之素質,為了掃盲,簡化字應運而生,它們當仁不讓,雄糾糾,氣昂昂,走進千家萬戶,把繁體字擠到一邊涼快去。這是天道,也為書法提供了創新的空間。遺憾也,太多的遺憾讓書法與創新失之交臂。二王書體長期流傳,落下了"俗書趁姿媚"的俗態。於是,溶篆、隸於行、楷書體的顏真卿"祛盡虞(世南)、褚(遂良)之習",取而代之,又一書法創新是也。顏書肥壯雄強,一派廟堂氣概。於是,"自顏而下,終晚唐無晉韻矣"。彰顯了創新的威力。"書貴瘦硬方通神"。是顏書還未創新的書評標準。"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平”。這是顏書行世之後的評書新標準。書法創新並非聊聊而已,是可能的。創新要應天順人,是為天道。書法創新得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向前推進,書法創新是天道,生生不息。

  • 5 # 姜大華2

    在當下書法創新有難度。

    起碼人文環境和時間點都不對,為啥我要這麼說呢?

    大致分析一下

    1.中國文字在全世界還未得到深入的普及。

    2.中國的哲學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都處於小眾範圍。

    3.中國的美學體繫還沒有真正的形成。

    4.當下的中國仍處在發展階段,國力不強,影響力較弱。

    5.人心浮燥

    6.書法創新僅停留在表象上。沒有從思想上得到升華。

    等等……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首先要有思想家的誕生。人文的發展要有啟蒙的過程。而當下中國的人文精神丟失了正在恢復之中。

    也可以這麼說,任何一種藝術的發展和創新,都是建立在人文進步的基礎之上的。

    書法只不過是一個很小很小的小眾藝術種類,要想或者要成為大眾的顯性藝術,路還是很長的。

    急功近利的作法,只能以失去書法藝術的靈魂為代價,走入歧途。

    但願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會員們,能靜下心來。深入地思考研究創新的課題,對中國書法的審美繫統完善起來!

    千萬不要像無頭蒼蠅似地亂撞。切切!

  • 6 # 燈然後燈

    書法創作與庖丁解牛

    書法創作到了一定階段就會出現高原反應,不能克服,就只能下山。克服了就可以繼續向更高處前行,向更高處站立。這讓我想到《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對文惠君說:“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開始我們拿起毛筆練字,最希望的就是寫的字和所臨帖上的字一模一樣。這一點應該在這個位置,那一撇應該長一點,這一豎應該慢慢收筆。慢慢地,終於走到第一階段的盡頭,寫得跟帖上的字基本上可以分不出彼此了。接下來怎麼走呢?很多人選擇下山闖蕩江湖去了,要揚名立萬,要稱霸江湖。

    其實他們只是走完了書法創作第一階段的盡頭。

    第二階段就是庖丁所說的目無全牛——這才是真正的創作。到了這時,我們看到字就應該像庖丁看到牛是由一塊塊肌肉和骨頭組成的一樣,字也是由一個個點和一條條線組成的。而書法創作比解牛更高明之處在於:不僅僅將牛分解完事,而且還要將分解的再重新組裝起來,按一定規律重新排列組合。比如開始我們講這個點應該在這個位置,而第二階段時,這個點就可以在任何一個合理的位置,而“合理”的尺度就掌握在你的手中。這樣創作的自由度就開始真正顯現出來,創作出來的書法作品的藝術多樣性也因此而呈現出來。

    第三階段就不談了,有點玄。老子說:玄而又玄,眾妙之門。只是不要舉著一個手指到處炫耀,說自己得道了。

    附一則有關的故事。

    《五燈》卷十七,青原惟信禪師:“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 7 # 我就是老家的人

    對“書法創新”這個問題的探討,我認為創新有書體、線條、筆法等諸多項因素的涵蓋,然從古至今漫漫歷史長河裡從諸方面任一項出現新氣象的書家,能有自身識別度與面貌的也真是麟角兒。就此而言,今人提出書法創新之論似無不妥,卻有拔苗之嫌,急功之疑

  • 8 # 陽光書法工程藝術FXM

    書法和身體健康、性格、生活等很大關係,目前的各種字型是人們的模板,創新也是從模板上創新,例如壹,貳,叄,肆,都是創新而來!

  • 9 # 武巨集偉書畫

    書法創新是一種方法,一個觀念。這個方法和觀念應該建立,才能去實現。食古不化永遠都不會創新。書法創新要在繼承中進行。我們在臨摹古代碑帖中,一個是學習技法,二是學習碑帖的創新方法。把碑帖的技法和創新方法轉變為自己的,而且又被社會、歷代行家認可的,即為創新。如顏體,柳體,一看字就知道誰是顏真卿,誰是柳公權。

  • 10 # 房永盛

    書法創新完全正確。問題是許多人把臨摹作為目標,應該在大量艱苦臨摹的基礎上,發揮自由的亇體風格,自成一體,新的自然而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坐擁200多架重型戰鬥機,沙特空軍為何壓制不了胡塞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