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出自《論語·述而》:“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說:“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經常用來說明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憤:心裡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說又不知道怎麼說。
“述而”是孔子的自我評價:“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其字面意思是僅傳述既有內容而不進行創始性的工作。但事實上,正如孔子的有關工作所顯示的,在他對既有內容的傳述過程中實際上包含了創始性的義涵。《論語·述而》共包括38章,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釋,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張。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出自《論語·述而》:“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說:“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經常用來說明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憤:心裡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說又不知道怎麼說。
“述而”是孔子的自我評價:“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其字面意思是僅傳述既有內容而不進行創始性的工作。但事實上,正如孔子的有關工作所顯示的,在他對既有內容的傳述過程中實際上包含了創始性的義涵。《論語·述而》共包括38章,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釋,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