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5
回覆列表
  • 1 # 任克說

    在古代能夠為女子取字的有兩種人,一種是女子的長輩,一種就是她的丈夫了。

    根據《禮記· 曲禮上》中記載:“女子許嫁,笄而字”,這也是“待字閨中”的由來。

    “待字閨中”指的就是第二種了,等待丈夫給女子取“字”。古人說話比較含蓄,不會大大咧咧說自己家的姑娘還沒有嫁出去,含蓄的告訴別人自家的閨女還沒有取字,話說的漂亮,目的也達到了,就等別人有合適的前來撮合。

    古代的女子在十五歲就成年了,這個時候就會有長輩在及笄禮上給女子取字,意味著這個女子可以嫁人了,如果之前許了夫家,這個時候夫家也就可以前來提親了。

    但是因為古代人結婚比較早,有時候女子不滿十五歲就嫁出去了,這個時候取字的任務就落在了丈夫的頭上。像獨孤伽羅皇后,就是十四歲嫁給楊堅的;長孫皇后,是十三歲嫁到李世民家中的。按照當時的規矩,丈夫也要給妻子取字,用來日常的稱呼。

    在《紅樓夢》中,就有一個情節,是借用了“字”的第二種用法。當年林黛玉初進賈府,賈寶玉一見她就為她取字“顰顰”。後來,王熙鳳打趣要讓黛玉嫁進來吃她家的的茶,就是因為寶玉給黛玉取字了。畢竟取字可是一件親密的事情,賈寶玉又不是長輩,曹雪芹在裡面的暗示意味就很明顯了。

    不過因為古代女子的字一般不公開,只有親近之人可以叫,因此史書上連姓名和字一起留下的女子,真的不多,更多人只是有一個姓氏,就連名字都沒有。像那些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字一般都是女文人,因為詩詞或者作品相贈,一來二去中她的字也就被人知曉了。

    但是隨著程朱理學的流行,女子地位的下降,因此在宋朝之後,取字的女子就比較的少了。一般能夠取字的女子,大多都是文人間的雅趣。比如清代女詩人賀雙卿的字,就是文人相贈。

    儘管在宋朝以後,為女子取字已經不常見了,但是“待字閨中”這樣一個說法卻這樣流傳下來了。後人一直用“待字閨中”來表示自家的女兒還沒有出嫁。

  • 2 # 彈塗跳跳魚

    待字閨中:指的是留在閨房之中,等待許嫁。舊指女子成年待聘。

    《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笄而字。"

    女子十五歲的時候就要舉行成年禮,稱作"及笄","笄"是簪子,盤髮結笄,表示成人了。舉行完笄禮,女子就可以出嫁了。但是在笄禮之後、出嫁之前的這一段時間,這位成年女子的狀態就稱作"待字"或者"待字閨中"。女子尚未婚配,就好像在等待那個成人時方才可以取的"字"一樣,故稱"待字",這當然是從字面意義上來理解的,"字"的引申義就是"女子許嫁"的"許嫁"二字。字,孕也。生子、出嫁之意。古文字形象而是上面一個房子,下面一個嬰兒。

  • 3 # 大先生的故紙堆

    待字閨中”指的是未成年少女。古時候未成年的少女需要避免和外姓男子接觸,即使外姓親眷也不行,養在深閨人未識,是大部分少女的狀態。即使是到了婚嫁的年齡,許配時大多也只看門第或側面從女子父母、兄弟的長相上相看。

    再說說待字,這裡的“字”指的是平輩間稱呼的名字。古人有名有字,名是比較正式的,只有天地君親師可以稱呼,在開蒙的時候工整地寫在自己的書本上。字,則是長大後平輩之間稱呼的,直呼其名是非常少見且不禮貌的。袁騰飛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三國大將馬超全家200餘口被曹操誅殺,然而馬超也只是說“曹孟德殺我一家”云云,而避免直呼曹操。

    《禮記》中說到青年男女什麼時候會取字,“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二十歲,男子成年了,可以取字,女子十五歲及笄可以婚配,也可以取表字了。待字閨中,就是這個意思了,未成年少女,還沒有字,沒有婚配。當然,成年是一個過程,不見得非要滿多少歲才可以取字,但是多數情況下是如此的。

    很多時候,女子的字是她未來的夫君取的,她不再是張王氏、趙李氏,而變成了“碧薇”“靜雯”等等,有了屬於自己的獨特符號。《紅樓夢》中,寶玉黛玉初見的時刻,寶玉問黛玉她可有表字,黛玉答“無字”。這個時候,寶玉為黛玉取了“顰顰”兩個字作為表字,也印證了他們初見即相知的前世緣分。

  • 4 # 青年史學家

    “待字閨中”是中國自先秦時起未婚配的女子對自己年齡的一種委婉的說法(就象你今天問女生的年齡時,她一般不會直接告訴你,而是經常說“你猜猜”?或者說“本姑娘今年十八,明年十七”……總而言之,就是不會直接告訴你她的實際年齡)。“字”是中國古代男子、女子在舉行成年禮時(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女子十五歲舉行笄禮,笄就是簪子,是古代男女用來束髮固發的用具),

    冠禮或笄禮中,有一項儀節,就是由賓給加冠的男子或加笄的女子取字。(中國古人有名,有字,有號。名是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給取的。字是舉行冠禮或笄禮時,由賓取的。如孔子名丘,字仲尼。曹操字孟德等)

    《儀禮》記載周代取字有比較嚴格的禮儀規定,不是隨便取的。

    古代女子的“字”,一般包括四個組成部分:

    伯、仲、叔、季行輩的稱呼——母家的姓——字——母(女)。

    文獻中,女子的“字”有多種省略方式:省略伯、仲、叔、季行輩的稱呼;省略“母”字;省略伯、仲、叔、季行輩的稱呼和姓;省略伯、仲、叔、季行輩的稱呼和姓,連帶職官名;省略“某母”,保留伯、仲、叔、季行輩稱呼及母家的姓;保留本國名、母家的姓;保留夫國名、母家的姓;保留夫諡、母家的姓;保留夫氏、母家的姓;保留本人諡、母家的姓。

    由於自夏商周時起,古代中國就是典型的男權社會。除了少數事例外,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男尊女卑,所以很多女子的姓名、字都逐漸的湮滅於歷史的長河裡了。

    春秋戰國時期,後人對一些丈夫去世的貴族女性的稱呼,通常用她丈夫的諡號+孃家的姓氏來表達,如魯宣公的妻子被稱為宣姜,原因就在這裡。

    女子年滿十五歲後,舉行笄禮,標誌成年,可以談婚論嫁了。 《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笄而字。”所以,後來人們將女子的“字”含義泛化,增加了許婚、許配、訂婚等含義。所謂“待字”,是女孩子委婉地告訴你,她還不到十五歲。如果女子對某男子有情,那麼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她還沒有訂婚許配人家,如果男子也鍾情於她的話,那就儘快找媒妁到女孩家裡去提親吧。

  • 5 # 我是一個小書蟲

    古代女子可以出嫁了,但是未出嫁的狀態稱為“待字閨中”。

    古代人不但有“名”,還有“字”,比如曹操,字“孟德”,李白字“太白”。

    古代女子15歲形成人禮,稱為“笄禮”,“笄(jī)”是簪子,表示成人自立了,可以結婚了。

    成人禮後,可以出嫁,但是還沒有出嫁的女孩子就稱為“待字閨中”,有了“字”就可以出嫁了,閨”就是閨房,(北方方言“閨女”)。

    “待字閨中”就是指已經夠出嫁的資格或者是可以出嫁了,而沒有出嫁的女子!

  • 6 # 野狐習禪

    題主好,“待字閨中”指已成年而尚未出嫁的女子,這個指稱大有意趣,野狐慢慢給你道來。

    古代男孩到二十,女孩到了十五歲要舉行成人禮,男子行冠禮,女子行笄禮,表示已經成人。笄是古代女子用來插頭髮的一種簪子,女孩子到了十五歲就把頭髮挽起來,用笄插上,舉行一個儀式,父母為她取一個“字”,此後,表示女孩子已經到了合乎周禮規定的結婚年齡了。

    過了十五歲沒有出嫁的女子,人們很禮貌地稱其“待字閨中”,其實,“字”在十五歲行笄禮的時候都有了,這只是一個給面子的稱呼。不滿十五歲的女孩子才是真正的待字,但不能稱她們為“待字閨中”,只能稱她們為“尚未及笄”,因為“待字”還有更深刻的含義。

    《說文》對“字”的解釋為“乳也”,《爾雅》的解釋是“生也”,這個字有懷孕,生養孩子的意思。

    《周易 屯》六二有爻辭:“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從爻辭可以看到古代有搶婚的迎娶習俗,結婚後,女子到了第十年才生養了孩子。

    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中有“字而幼孩,遂而雞豚”的句子,“字”是養育的意思。

    “字”一般被當做會意字,表示在房屋生養小孩,野狐以為這是一個象形字,畫的是胎兒在母腹中,只是後來演變成了金文所寫的這個樣子,肚子變成了房子,不過肚子本也就是未出世孩子的房子。

    “待字閨中”與女孩成人禮是為名取字有關,更與結婚生養孩子有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2歲,我想離婚了,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