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孟冬廿九

    中央軍委認定的共和國36位軍事家之一,紅一方面軍紅3軍軍長黃公略。

    黃公略將軍身經百戰,領導的戰鬥多達數百次,而且遇強則強,最著名的就是活捉了號稱“鐵軍師”的第18師師長張輝瓚。紅3軍軍長黃公略也和紅12軍軍長伍中豪、紅4軍軍長林彪並稱為毛主席的三驍將。毛澤東曾寫下一首詞《蝶戀花·從汀州到長沙》,“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對黃公略作出了極高的評價。黃公略也是唯一一位全名出現在毛澤東詩詞中的中共將領,可見毛主席對黃公略的喜愛。

    另外黃公略將軍文武雙全。他經過多年實踐再結合理論,最終總結了游擊戰的經驗,寫成了一本《游擊戰術》,經過證實這是紅軍的第一本游擊戰術理論。黃公略堪稱是紅軍游擊戰的創始人。

    黃公略的紅3軍、林彪的紅4軍和彭德懷的紅三軍團分三路對敵軍兩個師展開分割圍殲,終於在方石嶺追上了敵人。敵人兩個師被分割包圍首尾不能相顧,在紅軍的猛攻之下很快就潰不成軍。

    戰鬥僅3個小時就結束了,國民黨軍兩個師全軍覆沒,被俘5000多人,繳獲槍支彈藥無數。而紅軍僅犧牲60多人,負傷200餘人。可以說大獲全勝。52師師長韓德勤也被紅軍俘虜,可惜最後化裝成伙伕,被他狼狽逃竄。

    但痛心的是紅三軍軍長黃公略在戰鬥結束末尾階段指揮部隊向瑞金轉移途中,遭遇了敵機轟炸。他見幾名紅軍士兵還在收衣服,不顧危險從屋子裡出來指揮大家疏散。被敵軍飛機機槍射中腹部,因流血過多不幸英年早逝,年僅33歲。

    毛澤東聽聞愛將犧牲十分悲痛,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悼念黃公略。親書輓聯:

    廣州暴動不死,平江暴動不死,如今竟犧牲,堪恨大禍從天降。

    革命戰爭有功,游擊戰爭有功,畢生何奮鬥,好叫後世繼君來。

  • 2 # 絕緣

    統軍大將戰死,戰鬥卻大獲全勝的戰役歷史上很多。這裡我就不得不提一下歐洲最具傳奇性和戲劇性的一個將軍——現代戰爭之父,古斯塔夫二世。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是17世紀瑞典大帝、瑞迪帝國的開創者、著名的軍事改革家、現代戰爭之父,被清教徒稱之為“北方雄獅”。他出生於1594年,1611年因父親離世,而繼位。但此時的瑞典危機四伏,內有貴族叛亂,外有波蘭、丹麥、沙俄的威脅。

    古斯塔夫任命阿克塞爾·烏克森謝納為相,用軍事和外交手段擺脫了波、丹、俄三國,並確保瑞典對波羅的海地區的佔有。經過動盪的6年後,1617年,古斯塔夫才能進行加冕。之後,他實行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外中國人在瑞典投資開辦企業,開採瑞典豐富的銅礦鐵礦,並以此為基礎發展出堅實的軍火工業。國庫充裕後,古斯塔夫開始了劃時代的軍事改革。他也因此被譽為“現代戰爭之父”。

    首先,實行義務兵役制,統一士兵軍裝。當時歐洲大部分國家的軍隊都是僱傭兵,紀律性和忠誠度很差。實行徵兵制後,瑞典軍隊的戰鬥力明顯加強,紀律也明顯好於其他國家的軍隊。

    其次,為了在作戰中充分發揮火槍和火炮的作用,古斯塔夫改造了作戰方針,將作戰面拉長,減少縱深,有利於火槍的密集射擊。他還將炮兵建成獨立兵種,同時減少炮身重量,提高炮兵作戰的機動性,使炮兵能夠與騎兵、步兵更協調地聯合作戰。

    此外,古斯塔夫注重主動進攻,比一般線性作戰更強調機動性。他指揮的裝備滑膛槍的火槍手射擊準確,裝填速度是當時其他國家的士兵的三倍。現代軍校把這個稱為優勢火力。他在歷史上,首次將“職業化”、“正規化”和“現代化”引入了軍隊和戰爭,其軍事創新成為歐洲軍隊的標準和楷模,影響西方軍事達一個多世紀之久。拿破崙曾將古斯塔夫與亞歷山大、漢尼拔、凱撒並列為西方軍事史上四大名將。

    1621年,古斯塔夫進軍波蘭,於1626年取得沃爾霍夫會戰的勝利。1630年,古斯塔夫介入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次大規模的歐洲國家混戰,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基本上分為德意志新教諸侯、丹麥、英國等新教陣營,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諸侯、西班牙等天主教陣型。

    瑞典屬新教,古斯塔夫的介入扭轉了新教的頹勢,多次擊敗天主教軍隊,在1631年贏得布賴滕費爾德會戰的勝利。1632年,古斯塔夫二世率領瑞典與新教諸侯聯軍,在呂岑與華倫斯坦率領的神聖羅馬帝國軍隊爆發決戰。瑞典軍最初進展順利,但古斯塔夫從戰線右翼回援中央過程中與隊伍脫離,結果與帝國軍隊發生遭遇,在格鬥中陣亡,年僅38歲。

    之後,瑞典軍隊繼續奮戰,迫使華倫斯坦撤出戰場,贏得會戰勝利。雖然古斯塔夫陣亡,但瑞典成功介入三十年戰爭,並獲勝。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中,瑞典獲得大量領土,成為歐洲領土面積第三大的國家,僅次於俄羅斯及西班牙。瑞典儼然成為歐洲新教國家的領導者,帝國霸業由此開始,直到在1721年大北方戰爭中被俄羅斯擊敗。

  • 3 # 端木建

    在一個格局不穩定的時代,一個領土之爭的時代,戰爭是難以避免的。那麼縱觀無數戰爭,有哪些戰役是統領軍隊的大將戰死了,而戰鬥卻以勝利結束了呢?

    這最典型的就是明朝萬曆年間的那場露樑海戰了,露樑海戰就是那場所謂的東亞世界大戰的最後一戰,在這場持久的戰役中,中朝聯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然而,這場戰役中北韓水師主將李舜臣和明朝水師副總兵鄧子龍卻在戰爭勝利之前,相繼死於戰場,然而這場戰爭卻取得了勝利。

    早在公元1590年,豐臣秀吉南征北戰,統一日本。他的野心便開始日益膨脹,便有了征服整個亞洲計劃。他計劃著先佔領北韓,在通過海路進入中國,佔領中國的寧波,並且以寧波為階梯進入印度,然後把日本天皇遷入我們的京都。這個計劃自然是環環相扣的。

    公元1591年6月,豐臣秀吉給北韓國王李昖寫信,說出自己想要借北韓的道路討伐我過,威脅北韓協助。

    北韓當時收到通知告知了明朝,明朝以為只是日本的不自量力之說,並沒有放在心上,誰知道是真的。豐臣秀吉同時還向許多國家說明伐明的想法,但是琉球和泰國暹羅王國的國王在收到通知後都派人告訴了明朝。暹羅也承諾協助明朝來擊退日本。

    最後在露樑海戰中,豐臣秀吉病死。最後,接任的德川家康等人決定從北韓撤軍。

  • 4 # 金棠文化

    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 )正月,日本豐臣秀吉派十八萬大軍入侵北韓,僅用三個月時間即攻陷平壤、幾乎佔領了北韓全境。北韓王室急嚮明廷求援。同年七月,明廷派軍五千馳援,但不久為日軍所敗。明朝廷決定增兵,調兵部侍郎宋應昌為經略,李如鬆為總兵官前往支援。李如鬆率四萬明軍渡過鴨綠江,一路攻到平壤城下,經血戰消滅了數千日軍,勝利攻克平壞,日軍大敗而逃。隨後,中國與北韓軍隊並肩作戰,不斷收復失地,開始掌握了戰爭主動權。此時戰爭巳對日軍不利,又因軍糧不足,日軍只得退守釜山。這時,豐臣秀吉嚮明朝廷提出雙方撤軍的要求,明廷接受,戰爭告一段落。

    事實上,豐臣秀吉議和只是權宜之計,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正月,豐臣秀吉又徵調十四萬軍隊入侵北韓,明廷也重新派兵援朝,1498年7月,豐臣秀吉病死,日軍無心戀戰,開始準備逃跑。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在釜山附近的海面上發生了著名的露樑海戰役。中國明朝水軍副將70歲的鄧子龍,和北韓水軍主將李舜臣密切配合,率領中朝水軍在露樑津海峽截擊了日本水軍,戰鬥中,鄧子龍身先士卒,衝入敵陣,不幸中彈犧牲。同樣衝入敵陣的李舜臣也不幸犧牲。此戰上萬日本水軍幾乎被全殲。。

  • 5 # 麻花的故事

    四坡村戰役就是一場這樣的戰戰鬥,紅25軍政委年僅25歲的吳煥先將軍為了掩護大部隊渡河,身先士卒阻擊敵軍,過程中不幸中彈,最後犧牲在了汭河邊。如此年輕的政委,吳煥先將軍若不犧牲,將來的成就絕對不低。

    戰役背景

    1935年7月,紅25軍得知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已在川西會師,長征勝利已經指日可待,為了給紅軍主力將來有一片發展的地方,紅25軍領導決定在西北建立一片新的根據地。於此同時,組織也傳來命令讓紅25軍到陝甘蘇區與紅26軍會合,於是紅25軍就從灃峪口出發,前往陝甘蘇區。

    戰役過程

    8月17日,紅25軍沿西蘭公路一路挺進,一舉攻克隆德縣城,殲滅守敵第十一旅二團一營大部、活捉敵縣長、保安團長,並將所繳獲的部分物資用來救濟貧苦百姓。隆德縣城被攻破的訊息很快就傳到了敵軍耳朵中,敵第六師十七旅從蘭州出發乘大量汽車馳援隆德縣城,然而,紅25軍早料到了敵軍會前來救援,於是再西蘭公路沿線設下了埋伏,將這股敵軍輕易殲滅後,紅25軍繼續向陝甘蘇區挺進。

    第二天,紅25軍來到瓦亭附近,與趕來堵截的敵第35師105旅一部遭遇。一番激戰後,敵軍不敵,紅25軍迅速佔領附近高地,於第三天,也就是19日抵達平涼縣城附近。但此時敵軍大部已經紛紛向這裡靠攏,紅25軍自知不敵,選擇繞開平涼縣城,從以東四十里鋪附近南渡涇河,沿西蘭公路進至白水鎮。但動向被敵35師105旅知曉,並派出了3個步兵營尾追紅25軍。傍晚時分,同樣得到訊息的紅25軍冒著大雨進到馬蓮鋪以東,搶佔打虎溝高地,準備將這股敵人殲滅,有心算無心,最後殲敵一個多營。就連親自到馬蓮鋪督戰的敵第三十五師師長馬鴻賓也險些被紅軍生擒。

    由於連降數日暴雨,涇河水位猛漲,水流湍急,原本強行從這裡北渡的計劃不得不放棄,最後紅25軍首長決定部隊暫時離開公路,南渡涇河支流油河,佯作進攻靈臺,示敵以紅軍將轉回陝西模樣,實則計劃西去威逼崇信縣城。

    8月21日,紅二十五軍離開白水鎮東進,在涇川縣城以西的王村翻越王母宮塬,徒涉汭河。但計劃還被敵軍獲悉,敵第35師104旅208團1000餘人此刻正在朝這裡逼近。屋漏偏逢連夜雨,當部隊剛過一半時,山洪暴發,河水突漲,有幾個同志不幸被激流捲走。軍部機關此刻已到河邊,同軍直屬隊和在塬上擔任後衛任務的第223團都被阻於汭河北岸。而這個時候,敵軍趕到了。位於塬上四坡村東北角的第223團3營,首先與敵接火。為配合第三營抗擊敵人,第223團重機槍連連長戴德歸,奮不顧身地把一挺重機槍架在窯洞頂上,向蜂擁而來的敵人猛烈掃射,壓住了敵人的進攻勢頭。

    這時,先頭部隊已渡過汭河,難以回援,衛後部隊背水作戰,形勢極為不利。於是,紅25軍政委、副軍長徐海東命令第223團1、2營立即投入戰鬥,從西南方向猛烈反擊敵人。戰鬥一打響,吳煥先政委就帶領軍部交通隊和學兵連100餘人,一鼓作氣地從河邊衝到塬上,直插敵人側後。

    他一邊指揮,一邊向戰士們振臂高呼:“同志們,壓住敵人就是勝利,決不能讓敵人逼近河邊!一定要堅決地打!”戰士們不顧道路泥濘,迅速搶佔了塬上制高點,從側翼向敵人發起衝擊。與此同時,第二二三團三營在重機槍火力掩護下,集中力量進行反擊,對敵形成夾擊之勢。敵人頓時混亂,紛紛潰散。

    戰鬥正在激烈進行時,吳煥先政委不幸中彈犧牲。這一噩耗激起指戰員對敵人的無比仇恨。他們懷著極度悲憤,與敵人展開肉搏,以頑強的戰鬥,將敵人壓到一條爛泥溝裡,全部殲滅。敵團長馬開基被擊斃。

    戰役影響

    這場戰役規模不大,但卻影響深遠,吳煥先政委不僅是用自己生命為紅25軍爭取了渡河的時間,同時也為後來紅25軍與紅26軍在陝甘蘇區勝利會師、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貢獻。可以說吳煥先將軍是用自己的生命換紅軍的未來。

    結語

    革命年代,像吳煥先將軍這樣的人不在少數,為了中國的革命,為了中國的人民,他們甘願奉獻自己的一切,只為讓我們的祖國走出困境重新強大起來,讓百姓不再為吃飽飯而煩惱,而是要生活的更好。

  • 6 # 三洞09

    萬曆北韓戰爭之露樑海戰。

    該戰是歷時七年的萬曆北韓戰爭最後一戰,該戰之後日軍全部退出北韓,明朝聯軍取得最後勝利。

    該戰的雙方指揮官為:明朝的陳璘、鄧子龍、北韓的李舜臣,日本的小西行長、島津義弘。

    其中鄧子龍和李舜臣在該戰中雙雙陣亡。

    1598年11月,明軍由陳璘提督水師,副將鄧子龍、遊擊馬文煥等皆由其統屬。以戰艦數百,分佈忠清、全羅、慶尚各個海口。日軍無心戀戰,由蔚山出逃,明軍分道進擊。加藤清正率乘船撤退。

    就在日軍將領撤退之時,陳璘派遣鄧子龍偕同北韓名將李舜臣聯合出擊,在露樑海上截擊想援救小西行長的日軍援軍立花宗茂、島津義弘、小早川秀包、高橋統增、宗義智、寺澤廣高等部。

    鄧子龍年逾七十,仍然意氣風發,率三鉅艦向日軍進攻,並自為前鋒,與日軍決戰。戰鬥時曾攜壯士三百人躍入北韓戰艦以救援,直前奮擊,日軍死傷無數。但其他戰艦卻誤擲火器於鄧子龍的戰艦,使戰艦起火,結果鄧子龍無路可退,壯烈犧牲。

    而李舜臣領兵來援,率龜甲船衝入敵陣,但卻被日軍包圍,結果不幸身中流彈而亡。

    隨後副將陳蠶、季金等領軍趕至,夾擊日軍,日軍則因為成功讓小西行長脫困而且戰且退。而得以逃脫登岸的日軍又為明朝所殲,而有大批的日軍焚溺而亡。這時劉綎進攻小西行長,並奪取橋寨,陳璘以艦隊一同攻擊,再焚燒日軍戰艦百餘艘。小西行長的友軍島津義弘引艦隊來援,陳璘亦將其擊敗,結果來援日軍只得揚帆退去。

    戰後,萬曆皇帝追認鄧子龍為正二品都督僉事

    之後的幾百年間,鄧子龍一直是在北韓半島人氣極高的中中國人,今天南韓南海郡的殉國公園,也正是為他和李舜臣而建,公園內一尊李舜臣捧著鄧子龍遺體淚如雨下的雕像,是其中公認名勝,更是南韓當地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常有學校組織孩子來參觀。

  • 7 # 君山話史

    在歷史上,統帥戰死卻大獲全勝的例子很多,我在這裡舉春秋時代的兩個例子。

    第一,春秋第一名將先軫戰死,晉軍大敗白狄

    在春秋時代,先軫無疑可列為第一名將,他指揮了著名的城濮之戰與崤山之戰,這是歷史上兩場經典之戰。然而,在與白狄的戰爭中,先軫指揮的晉軍大破狄人,而總司令先軫卻戰死,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先軫之死,乃是自殺。

    在之前的崤之戰中,先軫指揮的晉軍全殲秦軍,俘虜秦軍三員大將。可是晉襄公卻聽了文嬴夫人的一面之辭,把三位秦軍大將都放走了。先軫聞訊大怒,當著晉襄公的面大罵,還啐口水。事後,先軫為自己的失禮而深深悔恨,故而在與白狄的戰鬥中,他選擇了自殺式的衝鋒,自個殺入敵陣,以殉國的方式完成自我贖罪。儘管先軫戰死,晉軍仍然取得戰鬥的勝利。

    第二,吳楚長岸水戰,楚軍總司令子魚戰死,楚軍大獲全勝

    在春秋後期,吳楚兩國爭戰不休,長岸水戰是其中一場重要的戰事。

    吳國水師由公子光(即後來的吳王闔閭)統率,向西航行,而楚國司馬子魚則率楚國水師,順流而下,在長岸兩支水軍相遇了。楚國司馬子魚抱著必死的決心,身先士卒,其他楚軍官兵無不感奮,爭先恐後向前衝。勇敢的子魚戰死了,可是楚軍大獲全勝,還擄獲了吳國的主力戰船“餘皇” 號。

  • 8 # 牧十安

    “七七事變”後,日軍憑藉精良的裝備和訓練有素的兵團一路推進,雖然國軍的正面戰場損失慘重,但也有力的阻滯了日軍的攻勢,比如王銘章指揮的滕縣保衛戰中,全員死戰,為臺兒莊大捷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日軍意圖

    而滕縣和臨沂作為魯南要地,是日軍攻擊路線上的必經之地,戰略意義重大。是役日軍集結第五、第十兩個師團約五萬兵力,意圖一舉消滅大運河以北的中國軍隊。

    二、戰況危急

    由於韓復榘的不戰而退,導致國軍失去了黃河天險,更將濟南、泰安等地拱手讓敵,使得日軍的進攻更為順暢。雖然在臨沂使日軍第五師團損失嚴重,但戰力完整的第十師團依舊意圖攻佔藤縣。

    而作為乙種軍編制的川軍團本身裝備極差,主要武器是七九步槍、大刀、手榴彈。又在晉東戰場與日軍作戰四十餘天,損失慘重,兵員嚴重不足。

    面對軍力對比的巨大差距,王銘章疾呼:“以川軍薄弱的兵力和破敗的武器,擔當了津浦線上保衛徐州的第一線的重大任務,力量已不夠是不言而喻的。我們身為軍人犧牲原為天職,現在只有犧牲一切以完成任務,雖不剩一兵一卒,亦無怨尤。不如此則無以對國家,更不足以贖川軍二十年內戰之罪愆了!”

    三、臨危受命

    在日軍猛烈炮火的集中轟炸下,藤縣外圍防禦宣告淪陷。經過緊急部署,王銘章臨危受命,坐鎮藤縣作為第四十一軍前方總指揮死守孤城。

    1938年3月15日,在航空兵配合陸軍正面衝擊未果的情況下,日軍選擇防護力較弱的藤縣東部發起進攻。戰況激烈,雙方均損失嚴重。戰至夜間,日軍得知藤縣城沒有充足兵力守衛,於是轉而以兩個大隊攻擊滕縣縣城,意圖迫使我主力放棄正面陣地。

    面對兵力不足,援軍也不能及時趕到的嚴峻形勢,王銘章制定兩個作戰應變方案,一是死守孤城,二是出城機動作戰;並昭告全城官兵“決心死守滕城,城存與存,城亡與亡。”

    3月16日,日軍重炮轟開藤縣東關南半部寨牆,大量步兵湧入城中。守城官兵以損失近百人的代價接連打退日軍三次衝鋒,死守城關。但由於友軍的消極避戰不肯力救,從而使藤縣徹底被日軍合圍。

    3月17日,日軍調集數十輛裝甲戰車和大量炮兵,猛轟滕縣城區,並驅使戰機二十餘架瘋狂投彈掃射,藤縣的整個城防幾近崩塌。在坦克的掩護下日軍最終攻入縣城,又是慘烈的巷戰開始。眼見援軍無望,王銘章致電軍長孫震:“決心死拼,以報國家。”

    戰至激烈時,王銘章親自指揮警衛連一個排進攻西門城樓,因敵火力猛烈該排全部陣亡,王銘章亦是於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揮作戰時不幸身中數彈而亡。

    此戰,守城川軍團自王銘章以下3000官兵,日軍也死傷近2000餘人,極大的消耗了日軍第十師團的兵力,併成功阻滯其南下的勢頭,為後續臺兒莊圍殲日軍成功打下了堅實基礎。

    李宗仁也對此戰評價極高:“若無滕縣之苦守,焉有臺兒莊大捷?臺兒莊之戰果,實滕縣先烈所造成也!”

  • 9 # 紙上的宣仔

    納爾遜,李舜臣,一個是西方海上霸權國家的海軍將領,一個來自東方弱國的海軍將領,二人所在的國家是如此不同,但二人的命運卻又出奇地相似:兩位將軍都有傳奇的經歷,經典的戰例,最後一仗都大勝敵人,而自己都在那場戰役中犧牲,二人死後都成為了民族英雄被紀念至今。

    霍雷肖·納爾遜 (Horatio Nelson)和李舜臣

    霍雷肖·納爾遜和特拉法爾加海戰

    特拉法爾加海戰

    倫敦特拉法爾加廣場上的納爾遜紀念柱,於1843年設立。柱頂是納爾遜海軍上將的雕像

    李舜臣與露樑海戰

    李舜臣指揮的鳴樑海戰是一次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充分利用快樂鳴樑海峽的水文環境,打得非常聰明

    當時北韓的這種龜甲船(純炮艦)可以有效防止日本的跳幫戰術,讓日本的數量優勢發揮不出來,這是李舜臣的艦隊能以小博大能屢次勝利的一個原因

    在日軍第二次入侵北韓接近尾聲的時候,明朝水師提督陳璘率領的明朝水軍和李舜臣的北韓水軍組成了聯合艦隊,伏擊載滿了士兵準備跑路的小西行長軍團的船隊。在作戰中,李舜臣和明朝副總兵鄧子龍作為伏兵出其不意地襲擊了前來救援的島津義弘、立花宗茂等大名的援軍艦隊。島津部在作戰中損失相當慘重,被討取首級500,被俘約100人,海里餵魚的就沒法數了。日軍共有200百艘戰船被燒燬,100艘戰船被俘。雖然最終小西行長部還是逃走了,但露樑海戰本身仍不失為一場完勝。這場戰役中最遺憾的是李舜臣卻胸部中流彈而死,與納爾遜的死因幾乎一樣。明朝水師副總兵鄧子龍也因友軍誤傷陣亡,不得不說是個遺憾。

    露樑海戰雙方進軍路線圖,島津義弘在右上角的露樑海峽被堵住一頓好打

    露樑海戰中李舜臣中彈身亡,沒有看到最終的勝利

    壬辰倭亂結束後,為了李舜臣被追封為領議政(相當於大明朝的內閣首輔),諡號忠武,可以說是李氏北韓對他最大的肯定。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在首爾的光化門廣場上,南韓人給李舜臣豎起了一座銅像,與納爾遜獲得了同等待遇。

    李舜臣銅像

    李舜臣手書“必死則生,必生則死”,從書法中可以大約領略到這位將領的膽魄

  • 10 # zj史海拾貝

    劉志丹是陝北紅軍和陝甘根據地的創始人,是中國工農紅軍高階將領,也是新中國36位軍事家之一。 劉志丹,1903年10月生,陝西省保安縣(今志丹縣)人,1925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四期,與林彪是同期學生。1928年,他與謝子長、唐澍等人一起領導了渭華起義,這是繼南昌、秋收、廣州起義後,黨在中國西北地區領導的最早、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暴動。起義失敗後,他回到陝北,拉起了一支武裝,1932年12月,組建了紅26軍,他任軍長,建立了照金革命根據地。1934年,劉志丹、習仲勳等又帶領邊區黨政軍等建立了以南樑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劉志丹擔任邊區軍事委員會主席。1935年9月,紅二十五軍率先長征到達陝北,與劉志丹的部隊合編,組成紅十五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劉志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 1936年2日,他任紅28軍軍長,政委是宋任窮,率部渡過黃河東征,4月14日拂曉,紅28軍攻打山西中陽縣三交鎮,

    戰鬥打響後,劉志丹在距敵不到百米的一個小山包上,觀察敵情,指揮戰鬥,敵人的一挺機槍射來一梭子彈,正好射中劉志丹的胸部,子彈是從劉志丹左胸部穿過去的,傷著了心臟,英勇犧牲,時年33歲。 劉志丹等人建立的陝北根據地,為中央紅軍提供了落腳點,也是抗日戰爭的出發點,。他犧牲後,毛澤東親自題碑:“群眾領袖,人民英雄。”

  • 11 # 驍勇34

    陳樹湘;

    中國工農紅軍紅五軍團34師師長。

    1934年10月,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撒出江西。在突破國民黨軍第三道封鎖線後,由湖南南部向廣西北部前進。

    蔣介石馬上重新調整部署,任命何鍵指揮16個師共77個團,兵分五路緊隨紅軍後面“追剿”。

    同時令桂軍5個師在全州、興安、灌陽等地阻擊,粵軍4個師北進粵湘桂邊,阻擊紅軍南下。

    再命貴州省“剿共”總司令王家烈派重兵在湘黔邊堵截,組成了號稱鐵三角的第四道封鎖線,誓將中央紅軍消滅在湘江以東。

    湘江戰役爆發,中央紅軍頓時陷入重圍之中。

    危急時刻下,中央紅軍紅五軍團擔起殿後重任,而軍團34師擔起了後衛的後衛。

    經過五天五夜慘烈的絕命阻擊,三十四師6000餘人幾乎全軍覆滅,包括政委程翠林。

    陳樹湘中彈昏迷後,在敵人的擔架上扯斷自己的腸子壯烈犧牲。

    然中央紅軍主力過了湘江,打破了蔣介石欲用三十萬重兵將8.6萬餘紅軍殲滅在湘江的企圖。

    此戰,三十四師雖打光了……

    但是,“大勝”。

    左權;

    原名左紀權,湖南醴陵人,八路軍總參謀長。

    黃埔軍校一期生,中國工農紅軍和八路軍高階將領,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

    1934一1936年,在參與指揮強渡大渡河、攻打臘子口、直羅鎮和紅軍東征等戰鬥中發揮了巨大軍事才能。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協助指揮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發展壯大廣大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取得了百團大戰等許多戰役、戰鬥的勝利。

    1942年,日軍對我太行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蕩”,左權負責斷後,指揮部隊掩護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等機關突圍。

    5月25日,在十字嶺突圍戰鬥中(原山西遼縣,現左權縣),左權親赴前沿觀察敵情,不幸被炮彈擊中頭部犧牲,年僅37歲。

    將軍雖然犧牲了,但所指揮的部隊和八路軍總部及北方局成功跳出了包圍圈。

    王銘章;

    四川新都人,抗戰時期第41軍122師師長(屬國民黨軍隊川軍戰鬥序列)。

    1938年3月17日,在山東滕縣指揮部隊與日軍以命相搏,為臺兒莊大捷奠定了基礎。

    犧牲後,被追贈為國民黨陸軍上將。

    蔡正國;1929年,剛滿20歲的蔡正國參加革命。從士兵到排長、連長、團長、最後一路飆升,以戰績升至軍長。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在對一次戰鬥勝利作總結時,指揮所被敵軍一架飛機丟下的一顆炸彈擊中,蔡正國將軍不幸當場犧牲(他打仗時必須把指揮部前移)。

    晉士林,鄭魯;

    淮海戰役,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55.5萬餘人。國民黨損失的高階將領有128位,其中上至司令,下至軍長,邱清泉、黃伯韜等三位最高級別將領自殺。

    當時解放軍兩位高階將領在戰鬥中犧牲,他們就是中野一縱二旅團長晉士林和政委鄭魯。此戰中,解放軍犧牲的將士為13萬餘。

    朱瑞;

    偉大的遼瀋戰役開始後,在攻打義縣已經取得重大勝利時,卻誤踩了地雷,壯烈犧牲,年僅43歲。

    朱瑞是在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級別最高的將領,時任東北野戰軍炮兵司令員。

  • 12 # 使用者夏天的風

    史上有很多次戰役都是這樣,領兵的主將都戰死了,但是最終的確獲得了勝利。

    1389年,在巴爾幹半島地區的科索沃地區,以塞爾維亞國王拉扎爾一世為首的基督教國家聯軍,與穆拉德一世蘇丹為首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大軍,展開了殊死的決戰。

    在這次決戰中,以塞爾維亞為首的基督教聯軍幾乎全軍覆沒,拉扎爾一世也在戰鬥中陣亡。在這次戰鬥中還出現了一個插曲,一位名字為奧比利奇的塞爾維亞將軍之身前往奧斯曼帝國中軍大營去詐降。在他接近奧斯曼土耳其蘇丹默拉德一世的時候拿出了自己隨身攜帶的短刀,刺殺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

    1398年的科索沃之戰也是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雙方的領兵主帥同時都戰死了。

    1945年在蘇德戰場上的庫爾蘭包圍圈,德國北方集團軍群的殘部被包圍在現拉脫維亞的庫爾蘭地區。蘇軍波羅的海第三方面軍司令員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大將,在前線觀察對方陣地時不辛遭到對方炮擊陣亡。一個多月以後,庫爾蘭陣地的所有德軍全部繳械投降。

    明萬曆年間,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發動了侵朝的壬辰倭亂戰爭,並企圖以此為跳板想入侵中國。這次戰爭中,中朝聯軍的水師主將陳霖與李舜臣,與日本水師提督小西行長率領的本艦隊在露樑海戰決戰中雙雙陣亡!但日本水師也幾乎全軍覆沒,僅小西行長率領著幾十條小船逃脫。中朝聯軍取得大勝,但是中朝聯軍的主帥卻雙雙陣亡。

  • 13 # 巴山夜雨涮鍋

    統軍大將戰死,而戰役獲勝的例子,古今中外都有不少。

    在軍事戰爭中,大將為三軍之魂。通常來說,如果戰鬥中統軍大將被敵方斬首殺死,往往會導致三軍群龍無首,輸掉戰爭。然而也不盡然,人類戰爭歷史上,還是有不少戰役,是一方的大將(這裡指的是主將)死亡,最終卻贏得勝利的。這裡只舉幾個例子。

    例子之一:公元前490年的馬拉松會戰。

    這場戰役中,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派出25000大軍,與希臘的雅典等國11000精兵,在馬拉松展開大戰。戰役中,雅典方面採用了正確的戰術安排,引誘波斯軍進行中央突破,然後以兩翼包抄使其陣型崩潰。最終波斯人潰逃,希臘聯軍殺死了6000多名波斯士兵,還順帶繳獲了好些船隻。而自己僅僅損失了192人,可謂大獲全勝。只不過,死去的192人裡面,有著雅典總司令卡里馬科斯和兩員大將。他們是追殺到海邊後,被波斯人的拼命反抗掛掉的。

    例子之二:公元前422年的安姆菲波利斯戰役

    這是發生在希臘世界斯巴達和雅典兩國爭霸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第一階段的一次戰役。戰役雙方是斯巴達大將布拉西達斯率領的斯巴達軍隊,和雅典首席將軍克里昂率領的雅典軍隊,每方兵力是3000多人。

    戰役中,雅典軍最初想要攻克安姆菲波里斯城,但見斯巴達軍隊戒備森嚴,於是撤退。斯巴達軍隊趁機追殺出來,對撤退中的雅典軍隊各個擊破,引起雅典軍的混亂。雅典軍左翼先被殺敗,隨後雅典右翼就陷入包圍之中。雅典右翼軍臨危不亂,守在小山上,一連打退了敵軍三次攻擊。斯巴達統帥布拉西達斯親自率隊衝鋒,結果在混戰之中,被雅典士兵給砍死了。但是之後斯巴達軍調集了騎兵和標槍手遠端射擊,雅典右翼終於潰敗逃亡,統帥克里昂也在亂軍中被斯巴達人殺死。

    這次戰役,雅典陣亡六百人左右,伯羅奔尼撒方面陣亡不到一百人。雙方損失都不大,兩軍統帥卻都戰死了。尤其勝利方斯巴達的統帥是先戰死的。

    例子之三:1598年的露樑海戰

    明朝萬曆年間抗日援朝戰爭的末期,明朝、北韓聯合海軍,與日本海軍在露樑海展開大規模決戰。此戰雙方各有數百艘大型戰船。戰爭最終結果,中朝聯軍以數百人的傷亡,擊沉日本戰艦200餘艘,使得日軍傷亡上萬人。但是在激戰中,北韓水師總司令李舜臣和中國副將鄧子龍也壯烈犧牲。當然,這次戰役中朝一方的主帥是陳璘,他並沒有事。所以只算半個例子吧。

    例子之四:1632年的呂岑會戰

    歐洲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第三階段,天主教聯盟主將是華倫斯坦,而新教一方最善戰的是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1632年11月16日,兩人分別率領各2萬左右軍隊在呂岑決戰。瑞典軍最初佔據優勢,但古斯塔夫二世卻在混戰中不慎陷入天主教軍包圍而陣亡。主帥死後,瑞典軍繼續奮戰,終於迫使華倫斯坦率領逃離戰場。這一戰瑞典軍的傷亡人數甚至超過了敵人,不過最終控制戰場,繳獲了大量的輜重、火炮和俘虜,所以是勝仗。

    例子之五:1805年的特拉法爾加海戰

    在拿破崙時代的第三次反法同盟戰爭中,拿破崙一方的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與英國艦隊在特拉法爾加展開決戰。雙方戰列艦各位30多艘,實力接近。在5小時的戰鬥中,聯合艦隊被擊沉1艘戰船,俘虜7艘,水兵傷亡3000多人;而英軍僅有1000多人傷亡。此戰摧毀了拿破崙的海軍主力,使得拿破崙登陸英倫三島的計劃完全破產,但是,英軍主帥霍雷肖·納爾遜中將也在戰鬥中陣亡。

  • 14 # 大秦銳士天下無敵

    我所知道的有三場。

    露樑海戰

    1597年冬,為粉碎日軍侵略圖謀,朝中聯軍和日本侵略軍展開了一場大決戰,北韓水師最高統帥李舜臣和中國水師將領鄧子龍在惡戰中英勇犧牲,但是戰爭獲得了勝利。日軍敗後不得不逃離北韓,持續六年之久的北韓衛國戰爭終於勝利結束了。這場戰爭始於1592 年,是北韓和中國傳統曆法的壬辰年,所以北韓歷史上把這場保衛祖國的戰爭通稱為壬辰衛國戰爭。

    呂岑戰役

    1630年,瑞典出兵攻打德國。短短的時間內,德國北部和南部的重鎮相繼失守。統帥華倫斯坦指揮七萬多德軍在薩克森的呂岑,與瑞典人展開了廝殺。戰鬥十分激烈,瑞典人越戰越勇,倉促募集的德軍有些力不從心。站在制高點上的華倫斯坦,看見戰局不利,為了儲存實力,命令部隊撤退。為了防止敵人追擊,他讓所有的弓箭手和槍手留在隊伍的後面。瑞典國王見德軍撤退,親自領軍追趕,結果被德軍槍手的亂槍射死。

    呂岑戰役的結果是:瑞典失去了國王,但取得了勝利;德軍雖然失利,卻儲存了實力。

    特拉法加海戰

    1805年10月21日,法國與西班牙聯合艦隊認為自己的力量已經足夠強大,可以殲滅將兩國艦隊分隔封鎖一年多的英國納爾遜艦隊了,於是在海軍將領維倫紐夫率領下主動出海尋求決戰。在特拉法爾加海面上,納爾遜摒棄傳統的戰列線戰術,採取分隊穿插的機動戰術,集中15艘戰列艦攻擊敵艦隊後衛,然後擴大戰果。很快,英軍就佔了上風。戰鬥中,納爾遜所乘的“勝利”號與法艦“敬畏”號接舷,兩艦糾纏在一起,雙方的乘員都準備躍上對方的甲板,但是法中國人最終為英方火力所壓制,死傷人數頗多。差不多過了一個小時,兩艘艦還是絞在一起,當納爾遜正在後甲板與艦長哈迪一同指揮時,從“敬畏”號

    的船桅上射來的子彈擊中了納爾遜。納爾遜最終傷重不治,永遠閉上了眼睛。

    但是,英軍擊敗了法、西聯合艦隊,迫使拿破崙不得不放棄了在不列顛島登陸的企圖。納爾遜也因此一戰,成就了其帆船時代海軍戰神的稱號。

    以上三場戰役,都是典型的統軍大將戰死了,戰鬥卻大獲全勝的真實事例。

  • 15 # 十三哥喂

    英法海戰。其中的1798年的尼羅河之戰,拿破崙的法國海軍慘敗,幾乎全軍覆沒。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雙方激戰到最後,傷亡慘重,結果法艦司令投降,英艦司令納爾遜陣亡。

    納爾遜將軍在甲板上,被法軍的神槍手擊中,當時身負重傷,被人抬進船艙,但是納爾遜將軍一直保持著神智清醒,並且要手下保證:如果自己在戰鬥中死去,不要公佈這個訊息。

    一名納爾遜的擁躉,也是一名年輕的海軍軍官,當即率領一隊滑膛槍手在甲板上以準確的齊射消滅了法軍大量的槍手和水兵,並且這名海軍軍官相信,那名擊中納爾遜將軍的神槍手也在其中,他為納爾遜將軍報了仇。

    納爾遜將軍雖然神父重傷,但他制定的戰術發揮了作用,在激烈的戰鬥中法軍逐漸不支,最後,法軍艦隊司令宣佈投降。

    在得知法軍艦隊投降的訊息後,納爾遜將軍才嚥下最後一口氣,臨死前留下的遺言是:感謝上帝,我盡到了自己的職責。

  • 16 # 大海啊好大40

    特拉法加海戰1805年,英法海戰,英軍戰勝,艦隊司令納爾遜陣亡。還有一箇中國的,明朝萬曆三大徵中的北韓戰爭尾聲的露樑海戰。在這次與日本的戰鬥中,中朝聯軍獲勝,但是中方鄧子龍,朝方李舜臣都陣亡了

  • 17 # 西安老馬愛生活

    1948年10月1日上午,林、羅、劉正式下達命令,以東野的第三縱隊三個師、二縱隊五師以及炮兵縱隊三個炮兵團和熱河獨立師等五萬餘人,在三縱隊司令員韓先楚和政委羅舜初以及東野炮兵司令員朱瑞的指揮下,對固守義縣的國民黨王世高暫20師發起了總攻。炮兵縱隊連續炮轟幾個小時後,義縣城硝煙瀰漫的戰火中還未散盡之際,炮兵司令朱瑞為了觀察炮火的延伸力和穿透力的具體情況,以便改進攻城火力,為下一步攻打錦州做好準備,於是放下了望遠鏡走向戰場進行實地勘察,不幸踩中了敵人的地雷,壯烈犧牲在戰場上,時年43歲,也是解放戰爭中我軍犧牲職務最高的將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時候打仗隨隨便便就是幾十萬人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