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醒育兒

    幾乎每個2歲大的孩子,都會時不時的耍一些脾氣,有的孩子敏感發脾氣的時間開始得更早。2歲的孩子,有很多難以對付的行為,比如打人、咬人,發脾氣、哭喊,扔東西等等。甚至有的孩子到了3、4歲,還喜歡用手打人、咬人,故意摔東西。

    為什麼孩子總喜歡用手打人,是什麼心理或原因導致的?

    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會有一種行為心理。孩子打人要麼被訓斥,要麼被溫柔以待,在過去沒有過多的解讀,但現在講究科學育兒,越來越多的爸爸媽媽們總想弄懂是為什麼?那孩子打人到底是一種什麼心理?

    01、孩子打人是在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兒童心理學》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兒童不需要教就會發怒、害怕、高興,這些情緒是自然表露的,是人類遺傳的一部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天性就是關注自己的需要,不懂得在乎別人的感受,其表現非常自私。所以當有人讓孩子感覺到不高興時就希望通過“打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02、孩子喜歡用手打人跟其自身發育有關。孩子不高興了為什麼不用罵的,而用打的?為什麼喜歡用手打人,而不是用腳踢?這其實跟孩子的發育是分不開的。孩子的整個發育都是自上而下的,先從頭部開始,最後才到腳。而孩子2歲的語言能力還不強,有的孩子甚至才開始說話。即便說得很好,也不會合適宜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2歲孩子主要發育特徵:

    動作發育

    跑跑跳跳、踢東西、攀爬,走路的姿勢接近成人,對身體的控制也更加熟練,可以倒著走,也可以轉大彎。孩子此時的注意力時間短,當你想跟他做遊戲時,它會立刻開始玩別的。這個年齡的孩子似乎一刻都安靜不下來。

    手部和手指能力發育

    2歲大的孩子,手部已經非常靈活,可以輕鬆的擺弄細小物體,還會翻書,能用6塊積木搭高塔,脫鞋子,拉下比較粗的拉鍊等等。孩子的手腕、手指和手掌的協調能力也已經很成熟。可以轉動門把手,也可以一隻手拿杯子喝水,還能開啟糖果的包裝紙。

    語言發育

    2歲大的孩子,已經可以表達50個以上的詞彙。還會開始使用代詞,比如你,我,他等。但這個階段的孩子差異很明顯,有的孩子語言能力發育很好,有的孩子有語言理解或表達障礙,甚至發育遲緩等等,大人說什麼聽不懂,跟其他小朋友比起來又有些差距,當孩子無法表達時,就只能用打的。當然不是說題主的孩子語言發育不好,這只是針對個體差異而言。

    如果孩子經常用手打人,我們要如何正確引導或糾正?當孩子第一次出現打人時,就要制止。如何制止?可以把孩子打人的行為當做一種遊戲來糾正引導,比如,孩子打你一下,你也打他一下,讓他感覺到疼,他又打你,你再打他,孩子感覺疼會自己停止這樣的遊戲。以後打人的行為,會有所改善。當孩子頻繁出現打人時,我們要及時提醒:打人是不對的。當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時,有可能是孩子已經習慣了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那我們可以及時幫孩子表達情緒,比如,弟弟的蘋果被姐姐咬了一口,這時弟弟非常生氣,舉手就打了姐姐一下。如果我們及時提醒,或者在孩子有情緒前幫助孩子表達情緒,比如,“姐姐吃了你的蘋果,你是不是很難過?”當孩子聽到有人理解他的情緒時,會停止攻擊,這樣就可以有效減少孩子打人的次數。陪孩子玩假裝遊戲,引導孩子主動養成好的習慣。 2歲的孩子認知發育不夠,這個階段特別喜歡玩假裝遊戲,大人可以利用此遊戲來引導孩子,並且告訴孩子亂打人,就沒有人願意跟我們玩,沒有人願意跟我們做朋友。小朋友一聽到沒有人陪他玩就會緊張,就會意識到打人是不對的。

    很多人說,孩子打人不要過於敏感,現在孩子還小不能分辨。其實現在的孩子個個精得很,因此,我認為在孩子還分辨不清的時候,就要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以便養成良好的習慣。

  • 2 # 淮山育兒

    寶爸寶媽們經常會有這樣的體驗,寶寶兩歲多的時候會變得很有攻擊性,不僅打別的小朋友,而且連自己的爸爸媽媽都打,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兩歲多至三週歲時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現打人的現象,寶爸寶媽幹萬不要說“不要打人”“你怎麼又打人了?″之類的話,這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這會使得孩子認為這個動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從而反覆出現打人動作。

    為什麼兩至三歲的孩子有攻擊行為?因為攻擊行為是大部分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大多時候是因為孩子處於口、手和腳的敏感期,他熱衷於用口、手、腳探索世界,認識事物,探索的範圍當然會包括他人的身體,於是出現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擊行為。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他還沒有掌握人際互動的方法。當他的語言還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維的時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現用有衝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達“你讓開別擋著我”、“你不要弄我的東西”之類的話,但是話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搶奪過來了。 有的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通過攻擊別人發洩不良情緒,或者想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

    如果寶寶攻擊了別的寶寶,這個時候寶爸寶媽要做的不是給他貼上“你是個壞孩子會打人”的標籤,不要強化他打人這件事,在他打人時,向對方家長和孩子致歉,及時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讓他繼續出現攻擊行為,平靜地離開。同時,及時調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給予他充分的安慰。這個階段的孩子講道理是百分之百沒有用的。

    同時被衝擊到的孩子的家長一定要冷靜,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負了,很多孩子是通過肢體衝撞來交往的,要理解對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問題。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會使得孩子養成受氣包的性格,會一輩子都受人欺負。回家也別向家裡人訴說孩子被打了這件事,這些都使得孩子覺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會覺得自己有什麼地方不好讓別人不喜歡,這樣會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

    正確的做法是,接受對方家長的道歉,對這個孩子說:“你是個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們家寶寶玩,你們倆握握手吧。” 三週歲以後,孩子慢慢慬事些時,如果還打人,就要深層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 源,同時在他每一次攻擊別人時,告訴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負面的資訊加進去。只要孩子出現負面的行為,第一原則,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強化! 孩子天生愛嘗試並重復那些能產生有趣、刺激後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為。正確的做法就是讓行為後果變得亳無意義,他自然就放棄了。

    如果寶寶喜歡對自己的親人動手,那麼寶爸寶媽們要耐心溫柔的教導,幫寶寶提高表達能力,讓他儘量能自己說出來。當寶寶發脾氣摔東西的時候,媽媽可不能慣著寶寶,不如耐心指出來寶寶的錯誤,然後耐心示範正確做法。了解寶寶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幫助寶寶解決問題。

  • 3 # 涵妮媽媽育兒經

    “不許打人,我不是告訴過你嗎?”

    “你要是再打人,我不喜歡你了!不要你了!”

    家有愛打人的孩子應該不會對這些話陌生。

    孩子打人背後的原因

    打人幾乎發生在所有10個月以上的寶寶身上。所以不要焦慮,你的寶寶會打人絕非特例。打的動作就跟孩子喜歡摳、捏、扔、抓是一樣的,是嬰幼兒發展到一定時期必然會出現的行為,代表著他們智力的飛躍,即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同時也表明了他們心理的需求。通常出現這些行為的時候,背後都是有原因的,也許有如下原因:

    一、表明孩子手部發展的敏感期到了,你需要給他的手提供更多的運動。

    比如抓、握、扔、摳、捏、拍、敲各種材質和形狀的東西,軟的,硬的,方的,圓的,有孔的,實心的。

    二、打人是一種情緒表達。

    2歲以前的打人行為,因為孩子還不能完整地表達自己地能力,動手是他可以採用的最快方法,以此來告訴爸爸媽媽“寶寶高興呀、生氣呀、著急呀、你不理解我呀”。

    會說話了,如果還打人,那就屬於問題應對方式的不對了。我們作為父母沒有教會他們用正確的方式來處理問題,所以他們只能用打人或者發脾氣的方式,讓我們來滿足他們的需求或解決他們的困難。

    三、通過打人引起爸爸媽媽的關注。

    身在職場,我們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照看孩子的時間很少。其實除了陪伴的時間,陪伴的品質更加重要。幾分鐘高品質互動可能比幾小時的手機或電視不離眼、偶爾迴應、各自玩耍更能讓孩子感到親密的依戀和內心的安全。

    研究表明,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沒有跟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通過破壞行為,就是想讓爸爸媽媽多說幾句話或者陪著玩玩。

    四、錯誤的養育方式讓孩子打人成了一種習慣。

    最初孩子有怕打動作的時候,常常是拍養育者的臉。那時候孩子只是覺得好玩,因為他一拍,全家人就會笑或者做其他的表情。要知道,任何突然變換的表情都會讓孩子高興半天。

    五、跟著動畫片裡的光頭強和灰太狼學的。

    上班時曾經接觸到這麼一個小孩,大概3歲多,來做檢查。我給他裝機器,他一直在狂吼,哭鬧,非常攪,說,放開我!我要殺了你!那時候我聽到這個完全不知所措,但是記憶猶新。

    詢問家長原因,媽媽告訴我他電視看多了,天天在家裡看熊大熊二,一來二去就學會了。我的大外甥和小外甥也是,超級迷電腦、電視、手機。大的會的遊戲教會小的,只要在一起就一起玩電腦手機,真是頭大。

    對於孩子打人可以採用以下幾點

    1,轉移注意力

    出去玩,時刻盯著孩子,孩子有伸手的趨勢就馬上抓住她的手,輕輕告訴她:不可以哦。

    告訴她不可以,而不要說不可以打人。如果你告訴孩子“不可以打人”,他更容易聽到最後兩個字“打人”而效仿。同時拉著她去幹點別的,做點手部遊戲,轉移她的注意力。

    在女兒小時候,我經常就是指著周圍各種花草樹木小鳥等一切可能轉移她注意力的東西,用很誇張的語氣告訴她,你看那有隻好漂亮的小鳥在飛呀!

    如果她要是打人家,我一定會拉著她的手一起去道歉,先讓她自己說對不起,如果她實在不肯說,我就替她說。讓她從小就明白,不可以傷害別人,這是媽媽的原則和底線。而且傷害了別人,是要付出代價的。

    2、如果孩子打人了,也不要刻意躲開人群。

    3,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多數孩子做出“叛逆”的打人或扔東西的動作,並不能排除是出於希望引起父母的關注。所以,父母要給予孩子高品質的陪伴很重要。

    父母手裡拿著手機陪在孩子身邊,這不是陪伴只是“陪著”。真正的陪伴,是與孩子產生互動並讓孩子感覺到愉悅!

    4,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樹立榜樣示範

    身教大於言傳,雖然是一句老話,但是在攻擊性行為這件事情上是說一百遍都不為過的真理。父母之間要互敬互愛,不要為一點小事而發生激烈的衝突,尤其當著孩子面時,即使有矛盾,也不要互相攻擊、指責,更不要動手。

  • 4 # 樹之椰

    2歲寶寶喜歡動手打人扔東西,這是很正常的。

    育兒界有個概念叫"Terrible Two",翻譯過來是"糟糕的兩歲""可怕的兩歲",說的就是孩子在2歲左右開始出現的一個叛逆期。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萌發自我意識,有了自己的想法,想成為獨立的個體,想要證明自己。他們喜歡打人扔東西,只是因為他們既想要維護自己的自尊,證明自己的能力,又苦於無法正確表達出來和用自己的行為能力表現出來,只能通過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動手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很快,我發現他打人扔東西並不是無緣無故的,他鬧脾氣也不外乎這幾種情況:

    要麼是他困了,心情本就糟糕,稍有刺激便會爆發;要麼是他想做某件事卻做不好,比如想把玩具車擺成一條龍但總有一兩輛車偏離軌道;要麼是他想要某樣東西卻被拒絕或別人的東西還沒摸索過癮就被要回,比如別人把玩具借給他玩兩分鐘就要回,而他還在興頭上;要麼是不經他同意擅自處理他的東西,比如打亂他擺放玩具的順序,掰斷他的饅頭,吃掉他的餅乾。

    若孩子生氣打人,不管是打親人還是小朋友,都要及時阻止他,並強調打人是不對的。然後跟孩子共情,說明我們理解他的情緒,明白他是為了什麼才想打人,但打人是不對的,建議他通過其他的方式來發洩自己的脾氣。

    若孩子生氣扔東西,在他扔的東西對別人不造成任何傷害威脅的情況下可以先讓他發洩一番,然後再根據他發脾氣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跟他溝通,最後,建議他用別的方式進行發洩,如“寶貝,這種時候你可以大聲地說‘我很生氣!我生氣了!’”

    只要孩子能把自己的不滿說出來,一般就不會以動手為上策了。

    當然,循循善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並不能指望兩三次就能讓孩子改變。但堅持下去,相信孩子終有一天會明白打人扔東西是不對的,也會懂得更好地表達自己。

  • 5 # 張曼心理工作室

    孩子在2歲左右,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打人,扔東西,喜歡說不,這是孩子的獨立自主性發展的表現,心理學上稱之為“可怕的2歲”。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思維是自我中心式的,關心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還不具備感受他人想法和感受的能力。雖然如此,並不表示這個階段就可以任由孩子摔打。可能很多粑粑麻麻又說了,我們會給孩子講道理啊,講到口水也幹了,也會懲罰孩子,最多管用2天,怎麼辦呢。前面說了,這個階段的孩子呢,大腦發育處於自我中心階段,還不足以理解成人的道理,而懲罰維持時間又短,父母可以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父母可以從三方面對孩子打人摔東西的行為進行預防、制止和改善兒童這種不良行為。

    首先,預防為主。預防階段,儘可能減少孩子攻擊性行為的模仿源頭,比如,你會發現孩子打人罵人扔東西,經常是因為觀察到身邊的某個人有類似的行為,或者網路遊戲、電視節目上有類似的情境,現在很多父母圖省事,把電視開啟,手機給孩子,然後孩子就不纏著自己了,但是你起身又沒有對媒體節目進行過濾選擇,很容易導致孩子從媒體中學習一些不良行為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打人扔東西的行為,那麼就需要干預和改善了。比如,需要鄭重製止,眼睛看著孩子去講話,讓孩子知道,你很重視,同時,跟孩子討論攻擊行為的後果,別攻擊者的情緒感受,第三呢,去模擬當時的情境,讓孩子打你或者扔東西到你身上,然後你表現出很痛苦的表情,語言也發出痛苦的聲音。通過這些語言、行為,去制止孩子對類似行為的再次發生。如果還不管用,就要用到隔離法了,把孩子帶到安靜的地方,讓孩子保持安靜,一般的原則是一歲一分鐘。家長就在旁邊陪著,彼此都保持安靜,如果孩子哭鬧,那麼就從孩子安靜的時候開始計時,只要哭鬧,就一直這麼呆著,直到保持安靜到時間。

    無論用什麼方法,父母都不能驚慌失措,表現得非常生氣,當孩子發現自己的行為可以引發父母的極大關注,就可能無意中強化孩子的這種行為。可以經常提醒,玩具是用來玩的不是用來扔的,妹妹不是用來打的。

    最後呢,父母還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要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養成好習慣,減少不良行為發生的可能,比如睡前故事,講繪本,讓孩子慢慢了解,腳是用來走路不是用來踢人的,手是用來做事不是用來打人的

  • 6 # 宸溪媽媽昕榆

    親,這是正常的。這是孩子的必經階段。之前我對孩子打人這個事情很苦惱。

    我家寶寶兩歲半,也會有打人的情況,也叛逆,每次打我,我都會問他,打媽媽對不對,他會認真的搖頭,說不對。

    首先他會發出打人的行為,是他的觀點得不到認同,他認為他的東西被佔有,他不想分享,因此他條件反射發出攻擊。

    總是提醒他這樣是不好的,他慢慢就會知道一些,而且會改正一些,現在他一般會打他爸,但是不會打我,高興的時候會和我聊天,和我說“媽媽,打人是不對的,對不對,好吃的要分享”。其實他並不理解這句話,但是他在努力。

    我家兩歲半,特別叛逆,你讓他東,他就西,之前不高興也會摔東西,但是改了一段時間也好了。只要我們家長端正態度,不溺愛,他就會向好的一面發展,放心!

  • 7 # 大婷婷育兒

    孩子愛打人的原因:

    1、有口難言

    有的孩子對媽媽特別依戀,如果孩子找不到媽媽了就會變得特別焦慮和無助。但是,當媽媽辦完事情回到家裡,孩子看到媽媽後的反應,可能不是我們想象的親親抱抱舉高高,孩子會捶打媽媽。這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憤怒和不滿:你為什麼留我在家不帶著我?

    這個階段的孩子,動手打人只是不懂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有口難言。

    那麼,如何糾正孩子打人呢?

    1、家長積極迴應

    當孩子打人時,家長要及時溫和地去迴應,及時制止。要溫柔地安撫孩子的情緒,了解他打人的原因,加以疏導,給他足夠的安全感。千萬不能以暴制暴,這樣孩子會模仿打人,變本加厲。

    2、將正確的同理心傳遞給孩子

    同理心,是指心理換位、將心比心,即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家長要告訴孩子,打人不對,打人會疼,別人打你的時候你也會痛的吧,那就是他的不對。這樣將正確的同理心傳遞給孩子,讓孩子考慮“被打人”的感受,能有效預防孩子再打人。

    3、轉化暴力

    如果孩子愛動手打人,就引導孩子將情緒通過運動的方式宣洩出去,將暴力轉化為更強的身體素質。比如,讓孩子參加足球訓練,引導孩子在球場上宣洩自己的情緒。對於小一點的寶寶並不適合運動,可以給孩子買個鼓,生氣的時候拍拍,不滿的時候拍一拍。

    家長平時和孩子互動時,可以陪孩子玩冰凍遊戲,家長喊“凍起來”,這時孩子就保持動作不能動。通過這樣的遊戲,可以讓孩子聽懂指令,以後孩子再犯錯,家長一聲令下,孩子就會停止動作。

    孩子愛打人可是個壞習慣,家長可要及時幫孩子糾正,否則會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 8 # 三城一郭

    這是正常的,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2歲左右的寶寶一般愛哭、愛鬧、性格有明顯的特徵傾向。

    寶寶愛愛打人,尤其是兩歲左右比較突出,但有的孩子卻不是這樣明顯,主要原因是家庭環境影響所致。

    2歲左右的孩子,意識和認知比較強,但礙於語言表達跟不上思維的發育。所以,會喜歡用最直接的方式發洩出來。

    朋友家孩子想要吃東西,媽媽遲一會拿就會哭鬧著打媽媽。而她看到我家孩子很多事情自己做的時候,自己收拾東西,她非常驚訝,後來我通過觀察發現,是這位媽媽平時對孩子太溺愛,什麼都積極地滿足孩子,一旦因為心情不好遲延一會,孩子立馬就會鬧騰。平時,她媽媽對她所做的覺得理所當然,從不會感謝媽媽!

    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情緒不穩定,愛打人,愛摔東西,父母一定要反省自己,多少是與父母和家庭環境影響有關係。

    父母對孩子溫柔而堅定,不要因為父母的不確定和情緒化影響了孩子,如果父母隨著心情對待孩子,沒有原則,孩子就會屢次試探父母,哭鬧著想要改變父母的行為。

    不要強化孩子的行為,在孩子打人和摔東西的時候,父母要告訴孩子這是不好的,可以嘗試用語言表達。而且,父母說了以後再不要多次嘮叨,要用行為表現出來,讓孩子意識到打人是不對的。媽媽要堅持一下,讓孩子意識到,並且鼓勵孩子以後改正。如果習慣下去,會影響孩子後面的性格,會很任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螞蟻借唄已經借出了3000億,如果大家不還錢解除安裝支付寶,會有什麼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