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能工巧匠518518

    在遠古時期,是沒有貨幣和錢幣。是用物體交換,那時還沒有錢幣的概念。我們都知道,有買賣就要有貨幣。記得在學校老師講過錢幣一開始是用貝來代替的,那時最早的使用。錢幣再到商朝已被作為貨幣,當然,隨著交易的人多了,貝的數量無法滿足人們時就會去想,用別的代替貝,所以就有銅仿製貝的緣由。

    銅的出現,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所以就會有人工大量使用銅幣,貝這種自然貨幣就會慢慢退出是舞臺。

    貝幣在遠古時期用的最早,因為貝對遠古時期不容易得到,又比較珍貴,也可以用來做裝飾品要容易攜帶,所以就慢慢的開始流通。

    鏟幣

    鏟幣是商朝開始的,由於貝的用量少,滿足不了,用銅來製作貨幣,也許足從仿鑄貝開始。

    刀幣

    戰國時期青銅製造的技術有了逐步的發展,銅幣的出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戰國時期就有了刀幣的出現,這種是銅材質製作,銅得到了一個很好的發展。

    秦半兩

    秦國統一以後,為了更好的管理。貨物的交換統一貨幣,在全國推行了圓形銅幣。外圓內方也叫秦半兩,在重量上也減輕了。也容易攜帶,一直延續使用。

    宋朝交子

    宋朝交子是歷史上第一種紙幣交子,交子的出現是宋朝叫李詠的人發明的,紙幣的出現比銅幣攜帶出門更方便。也能看出宋朝經濟快速發展。

    明清兩朝

    在明初時期大批量印製紙幣,導致貨幣的貶值,銅的數量也一直在減少。不得不用另外一種貨幣代替,那就是銀子的出現,銀子就成了明清兩朝的主要貨幣。

    民國

    民國時期用的貨幣就有很多,有法幣,今圓券,等!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出現,確定使用人民幣的紙張。

  • 2 # 冰做的稻草人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經過加工的天然貝幣形體一面有槽齒,貝幣光潔美觀,小巧玲瓏,堅固耐磨,便於攜帶,這類海幣主要出產於中國的東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業交流的情況。

  • 3 # 愛電影愛影視

    貝殼做的,簡稱---貝幣 參考: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重大的演變: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

    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臺。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幣出現後到戰國時期,中國的貨幣形狀很多。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以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秦國的圓形方孔錢、楚國的蟻鼻錢較著名。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佈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範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貨幣的統一,結束了中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時“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於是“盜鑄如雲而起”。

    這既造成了貨幣的混亂,又使富商大賈操縱鑄幣權,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五銖錢成為當時唯一合法貨幣。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闢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

    “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中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中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中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隨著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額增加,北宋太宗時,年鑄幣八十萬貫,以後逐漸增加。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

    鐵錢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創印的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宋真宗時,在政府的許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戶共同經營。“交子”的出現,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交子”不但是中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鑑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下作簡介。 1、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

    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充套件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

    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型別。刀幣形狀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遊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中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幣,其形制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

    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4、南方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

    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製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候割據的產物。

    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準化趨勢。 三、歷朝綱錢沿革 綱錢指國家或地方政權法定發行的一類錢幣。由一種綱錢的不同版別派生出“目錢”。綱舉目張,構成錢幣的統系。以綱錢為線索可瞭解貨幣沿革史;以目錢為線索可涉足古錢幣鑑賞與考古。

    下文主要由歷朝綱錢沿革解讀古代相關的政治,經濟與歷史變幻。 綱錢體系從秦漢到明清可分二大階段。第一階段:秦漢與隋唐以銅鑄幣為主,是以秦“半兩錢”和漢“五銖錢”為主幹銖兩體系階段。第二階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鑄幣出現年號,寶文體系有別於前銖兩體系外,還出現紙幣與銀本位體系,下分敘。

    (一)秦漢“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 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

    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制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鑑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

    相傳秦幣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幣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別論。

    據說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幣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價高)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

    一兩為二十四銖,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釐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幣,引起幣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幣制。 (二)漢“五銖錢”與沿革 1、漢武帝首創“五銖錢”。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闢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於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範),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

    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北韓等國。而泰國現在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係。

    2、新莽幣制大亂與鑄錢精品問世。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託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臺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相信緯學說,在他奪取劉姓天下後,為諱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

    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著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這必然引起人民不滿,於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戊邊。由幣制混亂可見王莽統治不得人心,必垮無疑。

    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如此大額錢幣必有人冒死偽造。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這一扭曲風情也令後人千年嘆息。

    東漢恢復西漢以來的五銖錢制度,到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毀五銖錢,更鑄小錢,引起通貨膨脹,貨幣制度再陷混亂。 3、“六朝五銖”劣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盪,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

    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樑、陳六個朝代。這一時期五銖錢除鑄造粗劣且錢文革率、筆畫不全。有將“五銖”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銖五”的。但期間五銖錢也有個別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史稱“重如其文”,質量上乘,不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銖錢”與傳聞。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隋煬帝暴政,有人辯認隋“五銖錢”五銖的 “五”即“X”字左邊加豎|為“|X”,放倒後似為“凶”字。於是有人說是隋的凶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

    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辯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藉此詛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圓錢由銖兩體系轉變為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沿革兩宋至清,這是貨幣發展的第二階段。 1、唐高祖首創“寶文”“年號錢” 唐代是一個經濟文化都發達的強盛朝代。

    據考唐高祖武德年間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為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

    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間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幣。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

    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

    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錢制的混亂複雜反映出割據戰亂帶來的經濟惡化。 綜上所述,銅鑄幣方孔圓錢從銖兩體系轉變為年號,寶文體系為貨幣發展一大轉折時期。 (四)兩宋到明清除銅鑄幣外,還產生了紙幣與銀本體系為貨幣發展的又一轉折時期。

    1、兩宋“年號錢”、“御書幣”與“紙幣” 兩宋的銅鑄幣以採用年號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號首創於漢武帝,而“年號錢”始於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一枚年號錢為袁世凱復闢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隨袁世凱垮臺,存在不到四個月。

    “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瞭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歷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最容易收集。 另外,歷代書法中要數宋朝見著。相傳宋神宗元豐年間所鑄元豐錢有篆、隸、楷、草四種書體,其中蘇東坡手筆的隸書錢文沉著、豪邁,被稱“東坡元豐”。

    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幣幣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錢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書寫的“御書錢”,據考證第一人為宋太宗趙炅,而歷代皇帝中書法成就最高為宋徽宗趙佶。他治國安邦無能,“靖康之恥”與兒子欽宗一起被擄為金兵俘虜。

    但對琴棋書畫情有獨鍾,尤其是書法“瘦金體”鐵畫銀鉤,別具一功。宋朝書法幣見著與皇帝身體力行推崇不無關係,尤其是年號御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明代中葉開始錢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型呆板,不講佈局結構,談不到書法藝術了。 兩宋時期鑄幣銅鐵錢並行,因銅器比銅幣值錢,有毀錢鑄器現象,少見銅錢而出現鐵錢。

    另外隨經濟重心南移,貨幣流通擴大,兩宋產生的紙幣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這紙幣是一種象徵性貨幣,它是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與造紙和印刷技術的進步也有關。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交子、會子都是當時對票據、證券、況換券類的俗稱。

    而幣值是否穩定成為經濟財政局勢的晴雨表。 遼、宋、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與漢族交往中受中原經濟文化影響,除了使用唐宋所鑄銅幣外,也發行過民族文字與漢文類銅鑄幣。 2、元代幣制以紙幣為主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幣主要流通紙幣。

    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幣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皇室奢侈,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加上黃河改道氾濫,天災人禍,故稱“開河變鈔禍根源”,可見濫發紙幣與元朝滅亡很有關係。

    3、明朝由紙幣政策轉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體系。 發行紙幣在貨幣史上雖是一個進步,但歷代統治者無不利用它來剝削,掠奪人民而使紙幣紙策崩潰。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準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

    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製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4、清朝銅錢,紙幣和機制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

    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複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徵稅一兩以上必須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田賦,完糧必須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一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稅前由銀匠和銀鋪將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上當。

    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分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複雜的社會問題。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籤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

    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機制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中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沖擊。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複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準備金、鈔本來憑證。

  • 4 # 顛三倒四的瘋狂

    人類自出現以來,就一直在進行著商品的交換。物有充盈或者缺失,而一般等價物的尋找就比較麻煩。所以人們就想到尋一事物充當一般等價物,但是這一般等價物也就是錢的充當著卻甚是難尋。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背金錢刀布之幣興焉。

    不列顛百科全書是這樣記載的:歷史上很多商品被用作貨幣,包括貝殼、小珠 石頭等都是貨幣出現前充當貨幣的角色

    德國柏林古錢幣博物館對人類最早起源的貨幣有一個排名:第一:海貝,中國;第二:玉髓,西非;第三:基斯錢幣,非洲西海岸國家。

    而大部分國家的歷史記載中,都有使用貝類 、骨器 石器 玉器 或者牛羊作為交換商品的記載。

    自人類進去文明社會以來,開始探索使用銅鐵鑄錢,金銀等作為貴重貨幣使用。而市場也開始以金銀銅鐵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由此推動了貨物快速交換的情景。

    而歷史明確記載的紙幣則是北宋時期出現的交子,由此帶動了中國商業經濟的大爆發。

  • 5 # Tearssmile35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臺。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從商朝銅幣出現後到戰國時期,中國的貨幣形狀很多。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以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秦國的圓形方孔錢、楚國的蟻鼻錢較著名。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佈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範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貨幣的統一,結束了中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時“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於是“盜鑄如雲而起”。這既造成了貨幣的混亂,又使富商大賈操縱鑄幣權,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五銖錢成為當時唯一合法貨幣。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闢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中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中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中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 6 # 思琴飄飛123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叫“交子”。

    交子是中國最早的紙幣。宋、金紙幣名稱之一。北宋初年,四川用鐵錢,體重值小,1000個大錢重25斤,買1匹絹需90斤到上百斤的鐵錢。流通不便。

    於是,商人發行一種紙幣,名為交子,代替鐵錢流通。兌現時每貫須扣除30錢。成都16戶富商為印造發行並經營銅錢與交子的兌換業務而開設交子鋪,開民間金融之先聲。他們每歲在絲蠶米麥將熟之時,用同一色紙印造交子。

    “交子”的出現,便利了商業往來,彌補了現錢的不足,是中國貨幣史上的一大業績。此外,“交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在印刷史、版畫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對研究中國古代紙幣印刷技術有著重要意義。

  • 7 # 1997✔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遊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如:貴、資、貪、貧、財、購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 綜上所述,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屬貨幣萌芽與形成時期。

  • 8 # 國內ERP專題

    華夏文明比較早,所用貨幣也就該是最早的,最初的貨幣是海貝

    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說:“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

    說明了中國古代最初充當貨幣的一般等價物來源非常之多,種類都比較多,主要有:龜甲、貝、金、銀、刀甚至還有布等物品,其中以“”最為重要。

    許慎在《說文解字》文中對“貝”字做如下注釋:“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

    《說文解字》記載最初就是以貝為貨幣,並講述了貝幣從產生到廢止的整個歷史過程。

    為什麼說中國最早的貨幣是海貝呢?

    根據以下幾點分析:

    首先,有關古文獻記載可尋。在甲骨卜辭以及商代青銅器的銘文中,不但有關於“取貝”“易貝”的記載:

    《亢鼎銘》中明確記載了通過“貝”購買“珠玉”的故事,這裡面的“貝”,就完全起到了錢的作用。

    其次通過考古資料為證明。在河南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穴裡,以海貝為隨葬品的現象就較為普遍,一般小的墓隨葬海貝最少都有1枚,多達幾十枚,目前發現最多的隨葬海貝多達7 000餘枚。這說明那個時候海貝的使用,已經非常普及,同時成為了每個人財富的象徵,起到了貨幣的作用。

    再次,漢字中很多與錢財、價值有關的字,都用“貝”字作偏旁,如財、貨、賜、買、賣等,甚至在漢字的組合中,如“分”和“貝”合在一起就是“貧”字;貝少就成了低賤的“賤”字 。這說明早在文字形成之前,在中國人們的觀念中,海貝已經是可以體現物品價值的東西了。

    古人為什麼要選用海貝來做貨幣呢?

    主要因為海貝符合當作貨幣的條件:一方面海貝大小均勻,計數方便;堅固耐用,而且便於儲存,攜帶。

    所以,不僅僅是在中國最早用海貝為貨幣,世界上其他很多地區,最初貨幣,都選擇了海貝。

    根據相關文獻考古得出結論,中國最遲從商代開始,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人們,已經開始使用天然海貝作交換媒介。

    根據考古資料發現,中國最早的貨幣使用的媒介就是海貝,貝幣出土的區域,以今河南省中部為起點,一直到東部沿海,陝西關中,長江流域都有。

    商代文明中心在河南安陽、洛陽,離大海非常之遠,那麼有一個疑問,海貝從哪裡來的呢?又是如何輸入進來的呢?

    根據專家考證這些被當作貨幣使用的海貝,大多數來自印度洋的馬爾地夫和中國南海一帶。

    大致有兩種型別:

    一種背呈紫色,即文獻中講的的“紫貝”;

    另一種背部有一個黃圈,稱之為“環貝”。

    這兩種海貝學名紡統被稱為“貨貝”,古書中所謂的大貝、紫貝、玄貝、文貝等,指的就是這種“貨貝”。

    產自南海的海貝,主要通過古代的“交州”,今天的越南和廣州地區運輸進入中原地區。產自印度洋上的海貝,則通過緬甸、雲南,然後再運輸入中原地區。而云南正因為是印度洋海貝輸入中原地區的必經之路,因此,長期使用海貝作為貨幣,一直到張獻忠時期才改用銅錢。

    事實上,海貝在用作貨幣進行交易之前,商朝之前一直被作為裝飾品使用。從商代到西周之間作為貨幣使用,進入春秋戰國以後,貝幣逐漸被金屬鑄幣取代,秦朝統一六國後,便被正式廢除貝幣。

    海貝作為貨幣,使用的單位又是什麼呢?

    根據先秦的相文獻記載,海貝作為貨幣通常是以“”為計量單位,

    從《詩經·小雅·菁菁者莪》:“既見君子,錫(賜)我百朋”

    等詩句中就可以得到證明。那麼“朋”是怎樣的單位?一“朋”又到底是指多少枚海貝呢?

    考古學家對此有兩種說法:

    許慎的《說文解字·貝》解釋為兩枚貝,

    鄭玄給《詩經》做的註釋為五枚貝。

    但是,根據金文中“朋”字的幾種寫法,可以發現一些細節,一“朋”包含有兩串貝,每串又不止一枚。許慎和鄭玄的解釋都是不對的。

    由此可知,一“朋”貝的數量應該是雙數,而且至少是兩枚以上。

    近代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據此考證一“朋”為十枚貝, 後來考古發現證明了這一觀點,

    郭沫若曾賦詩:“寶貝三堆難計數,十貝為朋不模糊”。

    “朋”字現在已經用來指“朋友”,估計是其原意的引申或借用,“朋”字的本意反而被世人給淡忘了。

    今天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朋”字竟然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貨幣單位。這位“朋友”沒有人不願交。

    這樣解釋對麼?

  • 9 # 써니 인형

    1997✔ 12分鐘前 · 影視領域創作者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遊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如:貴、資、貪、貧、財、購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 綜上所述,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屬貨幣萌芽與形成時期。 閱讀量0舉報

  • 10 # 0000000000000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於物物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頭羊換一把石斧。但是有時候受到用於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世界各地貨幣的四次變革:

    1、物物交換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於物物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頭羊換一把石斧。但是有時候受到用於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2、金屬貨幣

    經過長年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裡,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所取代。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是它的製造需要人工,無法從自然界大量獲取,同時還易儲存。數量稀少的金、銀和冶煉困難的銅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某些國家和地區使用過鐵質貨幣。馬克思說過,貨幣天生不是金銀,但金銀天生是貨幣。

    早期的金屬貨幣是塊狀的,使用時需要先用試金石測試其成色,同時還要秤量重量。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逐漸建立了更加複雜而先進的貨幣制度。古代希臘、羅馬和波斯的人們鑄造重量、成色統一的硬幣。這樣,在使用貨幣的時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測試成色,無疑方便得多。這些硬幣上面帶有國王或皇帝的頭像、複雜的紋章和印璽圖案,以免偽造。

    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是商朝的銅貝。商代在中國歷史上也稱青銅器時代,當時相當發達的青銅冶煉業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交易活動的增加。於是,在當時最廣泛流通的貝幣由於來源的不穩定而使交易發生不便,人們便尋找更適宜的貨幣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銅上,青銅幣應運而生。但這種用青銅製作的金屬貨幣在製作上很粗糙,設計簡單,形狀不固定,沒有使用單位,在市場上也未達到廣泛使用的程度。由於其外形很像作為貨幣的貝幣,因此人們大都將其稱為銅貝。據考古材料分析,銅貝產生以後,是與貝幣同時流通的,銅貝發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現了新的貨幣形式,即包金銅貝,它是在普通銅幣的外表包一層薄金,既華貴又耐磨。銅貝不僅是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貨幣。

    3、金銀

    西方國家的主幣為金幣和銀幣,輔幣以銅、銅合金製造。隨著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易量逐漸增大,到15世紀時,經濟發達的佛蘭德斯和義大利北部各邦國出現了通貨緊縮的恐慌。從16世紀開始,大量來自美洲的黃金和白銀通過西班牙流入歐洲,挽救了歐洲的貨幣制度,併為其後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起步的條件。

    4、紙幣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同樣顯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額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屬硬幣,其重量和體積都令人感到煩惱。金屬貨幣使用中還會出現磨損的問題,據不完全的統計,自從人類使用黃金作為貨幣以來,已經有超過兩萬噸的黃金在鑄幣廠裡、或者在人們的手中、錢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損掉。於是作為金屬貨幣的象徵符號的紙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在宋朝年間於中國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

    中國貨幣五次重大的演變: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臺。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從商朝銅幣出現後到戰國時期,中國的貨幣形狀很多。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以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秦國的圓形方孔錢、楚國的蟻鼻錢較著名。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佈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範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貨幣的統一,結束了中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時“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於是“盜鑄如雲而起”。這既造成了貨幣的混亂,又使富商大賈操縱鑄幣權,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五銖錢成為當時唯一合法貨幣。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闢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中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中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中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北宋時,隨著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額增加,北宋太宗時,年鑄幣八十萬貫,以後逐漸增加。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創印的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宋真宗時,在政府的許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戶共同經營。“交子”的出現,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交子”不但是中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貴金屬不讓交易了,美金,黃金在下跌,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