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泛舟擺渡人

    劉邦殺死恩人丁公,主要是為了給後世臣子樹立一個典範。丁公作為項羽的臣子,卻因為劉邦的一句話而放走了劉邦,最終導致了項羽在楚漢之爭中被劉邦擊敗。從個人感情的角度來看,劉邦確實應該感謝丁公,沒有丁公就沒有劉邦後來的成就。然而從國家大義的角度上來看,劉邦為了讓漢朝的天下長治久安,就必須要殺掉丁公為後世樹立典範。

    丁公放走劉邦

    劉邦在彭城之戰失敗後,帶領著少數隨從倉皇逃竄,將父親和妻子全都拋棄。項羽派遣丁公率人追殺劉邦,丁公追到了劉邦的面前,兩個人的兵器碰撞到一起。劉邦身邊的隨從很少,眼看就要成為丁公的俘虜。

    窘迫之下的劉邦對丁公說:“兩個好漢難道要相互迫害嗎!”丁公聽到劉邦這段話,便率領著軍隊離開,劉邦因此得以逃生。劉邦逃生之後,又重振旗鼓和項羽繼續作戰,最終通過四年的楚漢之爭擊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的天下。

    丁公的危害

    假如丁公一刀把劉邦砍死,或者丁公把劉邦抓回去交給項羽,楚漢之爭就會以項羽的勝利告終。丁公只是做了一個順水人情放走了劉邦,卻斷送掉了項羽的江山。而且劉邦並沒有許諾給丁公任何好處,只是在窘迫的狀態下誇獎了丁公一句,丁公就忘記了自己的使命,私自放走敵軍的統帥。

    丁公這樣的人在歷朝歷代都非常的常見,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絲毫不考慮君主的利益。即使敵人給與了這些人一句誇獎,這些人就會做背叛君主的事情。因此劉邦殺掉丁公,主要目的就是震懾這些立場不堅定的人。

    丁公不是貴族背景

    丁公並不是楚漢之爭時期唯一的“叛徒”,項羽的叔父項伯曾經三番五次的幫助劉邦。如果沒有項伯的幫助,劉邦很難能夠奪取天下。按理說項伯是項羽的叔父,作為叔父背叛侄子,項伯更應該被樹立典型。

    然而劉邦在一統天下之後,不僅給項伯封了侯,還讓項伯改姓了劉。劉邦對待丁公痛下殺手,卻對待項伯非常的寬容,主要是因為項伯是楚國的貴族,劉邦需要拉攏貴族的支援。而丁公的出身比較一般,是彭越同父異母的弟弟,再加上彭越和丁公的關係並不好,因此劉邦可以肆無忌憚的殺掉丁公。

    總結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丁公作為楚國的將領,應該竭盡全力抓捕劉邦。然而丁公卻因為劉邦的一句讚揚,就放過了楚國的頭號敵人劉邦。劉邦殺死丁公樹立典型,目的也是為了警告臣子們要忠於職守。司馬遷作為一個守節操的臣子,肯定要支援劉邦的這種行為。

  • 2 # 遺產君

    劉邦為什麼要殺自己的恩人丁公,要講清楚這個前因後果,就必須將丁公和另一個人聯起來講,才知道劉邦有多麼的高明,這個人就是季布,他們都是項羽賬下的將軍,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裡面也是將這兩個人作為正反例子來說的。

    季布是項羽手下最猛的將軍之一,多次讓劉邦陷於窘境,劉邦每想起來季布都恨得咬牙切齒,後來項羽兵敗自殺後,劉邦曾懸賞千金捉拿季布,為了抓住季布劉邦還下旨道:“敢私藏季布的人,誅滅其三族。”由此可見,劉邦當時非要置季布於死地。

    後來季布東躲西藏來到了著名的大俠朱家家裡,朱家非常善待季布,好吃好喝的招待他,自己又親自去京城託人救季布,他找到了當年劉邦逃跑時為他駕車的夏侯嬰,朱家說季布千金難得的大將,劉邦這樣睚眥必報,未免小氣,置他於死地勢必會把他推向敵人一邊。

    夏侯嬰將此話轉告給了劉邦,劉邦心想也對,我跟他置什麼氣啊,於是下令赦免了季布,還重新啟用他為郎中,由此劉邦胸懷大度、愛才惜才的名聲也就傳開了。

    丁公是季布的舅舅,彭城之戰時,劉邦的五十六萬漢軍被項羽的三萬楚軍打的七零八落,情急之下劉邦只得落荒而逃,夏侯嬰駕車帶著劉邦及其兒女向前猛衝,後面丁公奉項羽之命圍追堵截,劉邦一面催促夏侯嬰快馬加鞭,一面將自己的兒女推下車去,但還是被丁公給趕上了。

    劉邦沒有其他的什麼本事,但嘴上功夫了得,他對丁公說道:“兩賢豈相厄哉”,意思是說你我都是英雄,為何要這般互相為難呢?

    丁公有點小激動,從來都沒有人讚美過自己,今天漢王把自己與他同稱為英雄,只是多麼高的榮譽啊,就這樣丁公放了劉邦一馬。

    項羽敗亡之後,丁公自認為對劉邦有恩,便主動前來邀功討個一官半職,沒想到劉邦非但沒有賞賜丁公,反而還將丁公拉出去示眾斬首。

    季布是劉邦的仇人,丁公是劉邦的恩人,季布被劉邦封官,而丁公卻落得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難道劉邦是一個恩怨不分的人嗎?

    劉邦對他們是區別對待

    季布這個人不僅能力強而且人格魅力也很大,“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頗為流行,他為楚將時能多次圍困劉邦,搞得劉邦焦頭爛額,可見他是一個將佐之才,項羽兵敗自刎後,季布是死不投降,忠於項羽,這種人是忠義之士,可以網開一面。

    既然季布能忠義於項羽,那麼劉邦對他網開一面,格外開恩,假以時日,總有一天季布也會忠於劉邦,劉邦有耐心也有度量收復季布。

    劉邦恨季布不假,但這個恨也很容易化解,首先季布作為項羽的手下,他為項羽數困劉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畢竟天下未定,各為其主,放過季布可以顯示劉邦的寬厚,可以獲得那些曾經效力過項羽的人的支援,而此時外患還未平息,正是用人之際,正需要季布這樣的將才。

    而丁公充其量只是個投機分子,他作為項羽的臣子,在大是大非面前被劉邦的三言兩語就搞定了,而選擇背叛,放走了項羽的死敵,直接導致項羽最後兵敗身死,劉邦為了讓臣子們不要效法這樣賣主求榮的卑鄙小人,就把丁公作為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殺了以儆效尤。

    劉邦一生中對他有恩的人多得很,但像丁公這樣主動索要官職的就不多,不忠的人本來就不能完全信任,如果真的給他封了官,以他的性格和智商來看,有可能日後到處嘚吧嘚吧:陛下的命是我給的,當時陛下就像個落水狗一樣,被我追的無處藏身,嚇得尿褲子了,就差跪在地上求我饒他狗命,我厲害不!我牛逼不!

    丁公當年追殺劉邦的時候,把劉邦逼的太狼狽了,劉邦心裡可能恨透了他,劉邦稱帝后,丁公又拿這個事出來說,揭劉邦那痛苦難愈的傷疤,讓他很沒面子,作為帝王,那狼狽的經歷當然不希望更多的人知道,自然是不能容忍丁公的存在。

    劉邦大力提倡忠誠,讓大臣們對大漢忠心,而丁公作為人臣,不忠於項羽,將來也不會忠於自己,丁公此時來邀功,正好撞在槍口上,於是劉邦就好好的利用了丁公一下,當丁公來拜見劉邦時被拉出去示眾,劉邦對眾人說:“丁公身為項王的臣子不忠,讓項王失去天下的就是這個人。”之後劉邦便殺了丁公,讓後人引以為戒,不要效仿丁公。

    劉邦奪取天下之後,需要的不是報恩,而是樹立“忠”的典範,所以被他恨得牙癢癢的季布得到了寬恕,而丁公這種賣主求榮的小人,自然被當作反面教材,用來警告那些反覆的小人,司馬光以一正一反兩個例子來說明劉邦高超的權御之術。

  • 3 # 水一白聊歷史

    放了劉邦一馬的丁公,被拿來當了反面典型,丟了首級;相反差點把劉邦逼死的季布,卻在劉家的漢室王朝混得風生水起。

    這也只能說明一個道理,“背叛主子”也是一個技術活兒,不是誰都能幹好的。

    在當時,項羽也是派出了不少隊伍前來追趕劉邦,其中一路的帶頭人就是丁公。

    一路逃亡的劉邦,被斜刺裡殺出來的丁公逮了個正著。眼見大難臨頭的劉邦心生一計,轉過頭對丁公說道:“您看啊,咱們兩個可都是有名的好漢,難不成還要互相為難,打鬥一番麼?”言外之意,劉邦就是想讓丁公放他一馬。

    咱們換個角度來想,假如說當時項羽給出的擒拿劉邦的獎勵足夠吸引人的話,丁公是斷然不會放走劉邦的。可偏偏項羽有個毛病,捨不得封官進爵,韓信形容他是“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就是說項羽每當遇到有該加官進爵之人,總是捨不得給,有些婦人之仁了。

    所以,丁公放走劉邦實際上也是為了給自己留條後路,不過,很可惜他這條路沒留好。

    二、丁公的結局

    楚漢戰爭結束以後,項羽戰敗,劉邦稱帝,沒得著落的丁公便主動來投奔劉邦了,心道當年“活命之恩”怎麼著不換個一官半職的。

    卻不料想,一見到丁公,劉邦就眼睛放光了。他將丁公帶到軍營之中,對著滿營眾將士說道:“大家好好看看,此人名叫丁公,曾是項羽手下的戰將,但是他對項羽不忠啊,正是因為他這樣的人,項羽才最終丟了天下的,今日我就斬了丁公,讓後世的臣子們都不要效法於他。”

    說罷,劉邦便下令將丁公斬了。

    很明顯,丁公是被劉邦抓了典型了。想當初,韓信、陳平可都是從項羽那邊投奔過來的,他可從來沒說過他們對項羽不忠,反而都委以重任。還有像項伯那樣的,身為項羽的叔叔卻幾次三番幫助劉邦,最後也被封侯了。

    只能說,此一時彼一時,丁公的到來剛好給了劉邦一個殺人立威的好機會,大一統的時候需要的就是忠君之臣,不忠之臣自然是要誅殺的。

    三、追殺劉邦的季布

    與丁公相比,他同母異父的哥哥季布就顯得正直得多了。

    同樣是彭城之戰,同樣是負責追趕劉邦,季布的隊伍也曾幾次追得劉邦喘不上來氣,險些將其拿獲。所以,項羽失敗以後,劉邦想起往事,也是對季布恨得牙根癢癢,於是廣發懸賞令捉拿季布,如有窩藏者,誅三族。

    不過,季布其人一諾千金,在遊俠的圈子裡有非常良好的名聲,所以,自然也有不少人願意幫他。後來,有人就通過劉邦的至交好友汝陰侯夏侯嬰,給季布求了個情。夏侯嬰的面子,劉邦自然還是要給的,這才將季布召至麾下。

    季布先後在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高後呂雉、漢文帝劉恆幾任君主手下為官,歷任郎中、中郎將、河東郡守,在漢文帝時期還險些當上了御史大夫,只可惜有人進讒言,才最終未能成行。

    與丁公相比,季布的人生顯然更加光輝奪目。

    丁公於劉邦有恩,卻最終因不忠於舊主而死;

    季布於劉邦有仇,卻亦由忠君守諾而留名。

    忠君者毫無疑問會迎來更多的讚揚之聲,可是沒有當初丁公的所作所為,劉邦又豈能還有機會繼續打天下呢?

    所以說,丁公之死並非因叛主,只是選擇錯了時機而已。

  • 4 # 聾王異史

    丁公放走了對手,不但沒得到感恩,反而被殺掉了。劉邦用行動告訴後人什麼是忠誠,什麼是背叛。然而他曾孫卻不聽話,把“背叛”詮釋為“義”,毀了江山。

    劉邦和項羽翻臉後,劉邦聯合五路諸侯,五十六萬大軍,去收拾項羽,兵多將猛,聯合軍覺得很牛叉,到了彭城搶奪財寶、美女,天天大酒大肉,感覺輕鬆地就能收拾掉項羽。

    沒想到的是項羽帶了3萬精兵,只用了一上午的時間,殺了十萬聯軍,把劉邦圍了個裡三層,外三層,眼見就沒了活路。

    也是劉邦命大,突然颳起了一陣怪風,飛沙走石,吹的人睜不開眼睛,混亂中,夏侯嬰拉著劉邦,衝出了包圍,劉邦身邊只剩下十幾個騎兵。

    劉邦正僥倖時,突然一聲炮響,衝出一隊人馬,為首的是項羽手下大將丁公。劉邦當時毫無戰鬥力,只有束手就擒的分了,但他還是內心掙扎了一下,服了軟,向丁公求情說:“咱倆都是牛人,幹啥要往死掐呢?”沒想到丁公居然心一軟,放走了劉邦。

    沒想到的是,在400多年後,赤壁之戰時,曹操被燃得焦頭爛額,帶領著殘兵敗將來到經過華容道,曹操揚鞭大笑“若使此處伏一旅之師,吾等皆束手受縛矣。”言未畢,一聲炮響,衝出了大將關羽。曹操也說了軟話:“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關羽便放走了曹操。

    丁公和關羽身為大將,卻放走了對手,雖然原因不同,丁公是為了給自己留一條後路,關羽是為了報答恩情,但是這種行為無疑是背叛,毫無原則的放走對手,而且都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劉邦逃生後最終幹掉了項羽,成了漢高祖;曹操脫身後,滅亡了蜀國,諡號武皇帝。他倆私心一動,輕輕一抬手,改變了歷史。

    放走了對手,兩個人的結局截然不同。丁公很悲催,在項羽失敗後,他投奔劉邦,沒想到的是漢高祖耍流氓:“你是項羽臣子,卻不忠誠,正是有你這樣的人項羽才失去天下!別帶壞我的臣子。”於是殺了丁公。

    關羽放走了曹操,諸葛亮執行軍令要殺關羽,劉備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說:“我和關羽一個頭磕在地下,說好了同生死,你殺了他,我咋活,記個大過算了。”關羽不但沒事了,反而這事成了關公講“義氣”實錘,在民間廣為流傳,讓人費解。難怪史書上沒有記載這個故事。

    項羽真是用人不當,由於項伯在鴻門宴前通風報信、丁公放走劉邦,才釀成大錯,改寫了歷史。作為臣子,首先應該有的觀念,就是忠誠,如果劉邦也把這樣的人留在身邊,那麼其他人就會效仿,如果都在關鍵時刻抖抖私心,那漢室江山如何穩固。

    而劉備對關羽的做法,就是用“義”字綁架國法,在關乎國運的大事上,做出了錯誤的抉擇。從帝王氣度上看,劉備比他老祖宗劉邦差老鼻子了。

  • 5 # 西府趙王爺

    先說說這個故事,其出自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季布傳》。話說彭城之戰,劉邦聯合眾諸侯,共計五十六萬大軍。以逸待勞,對戰從山東齊國長途奔襲而回的項羽,和他的三萬輕騎。結果沒有韓信的劉邦打仗果然不是項羽的對手,五十六萬大軍居然被項羽三萬人給擊潰,死傷無數。當時史書是這麼記載的:

    按理說,這時候丁公只需要一聲令下,便可擒下劉邦,楚漢之爭也就算完了。但是,劉邦這人打仗不咋樣,嘴遁功夫可是絕對的一流啊!

    他情急之下對丁公說道:你與我都是好漢,何必互相為難呢?你放我一馬,他日必有重謝。這丁公傻乎乎的,居然還真就把劉邦給放了,這才有了一統天下的漢高祖劉邦啊。

    帝急,顧謂丁公曰:“兩賢豈相厄哉!”丁公引兵而還。

    所以說,丁公絕對算得上是劉邦的大恩人。

    劉邦確實表示了,他直接就把丁公拉到軍營中,到這所有人的面把丁公給殺了。理由是丁公不忠,身為項羽麾下,卻來想自己討要好處。正是因為有丁公這樣的人,他項羽才失去了天下。

    “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也。”

    這個邏輯我是真的服,按劉邦這麼講,項伯是不是應該被大卸八塊啊?很顯然,這與恩怨本身無關,劉邦之所以這麼做,乃是為了作秀。

    當時季布走投無路,不得不隱姓埋名,自降身份,跑到魯地做了別人家的奴隸。但是他主人朱家將他給認出來了,此人也是一俠義之士,對於季布也是頗為敬重。

    要知道季布當初在楚地可是有名的重情重義,號稱“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所以朱家不忍就此將季布供出去。但是如果不把他交出去,自己危險又很大。

    於是朱家想了一個辦法,他跑到長安,找上了當時的滕公夏侯嬰。這個夏侯嬰就是後來曹操本家夏侯家的老祖宗,即夏侯淵、夏侯惇他們的先祖,乃是西漢的開國功臣,頗受劉邦信任。

    朱家對夏侯嬰講,劉邦這時候通緝已經是喪家犬的季布,有些過分了,不僅在天下人看來,劉邦非常小氣,睚眥必報。而且還可能會將季布這樣一個人才推向敵人,比如什麼匈奴之類的。

    這兩件事兒,司馬光放在了一起來寫,顯然是有深意的。他通過這樣一個對比,來告訴世人,劉邦所作的一切都是以大局為重,至於個人情感,什麼榮辱恩怨,他是放在一邊的。

    赦免季布,他博得了一個大度的好名聲,殺掉丁公,他又拿下了一個喜忠的高大形象。

    特別是殺丁公,明明是有著恩將仇報這樣壞名聲的危險,他居然還這樣做。顯然其有著更多的考慮。當時的劉邦天下初定,他需要什麼?忠臣!只有忠心,才能保證其政權穩固。

    所以,他劉邦是殺給底下群臣看的,他在告訴這些人,為臣者不忠就會是這樣的下場。

    其實丁公來得不是時候,如果再往前幾年,劉邦肯定會把丁公當恩人一樣供著,高官厚祿奉上。

    很顯然,你說劉邦不想殺雍齒,那肯定是假的。但他卻以德報怨,無非也是為了作秀。因為那個時候,他需要人才,他如果報復雍齒,估計會嚇走更多來投奔他的人。後來得到了天下,雍齒好歹也算是跟他一起打天下的。

    如果秋後算賬,世人又會說他,再加入雍齒和韓信、英布這些人不一樣。他是個庸人,對劉邦沒有什麼威脅,於是劉邦也就一直沒對付他。

    總而言之,劉邦上述的一切作為,都是在演戲,在作秀。

    司馬光站在一個歷史評判得角度,對此自然是評價頗高,典型的帝王權御之術教科書嘛,你不得不承認,劉邦可能德行不咋樣,但情商是真的高。這些事兒,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且不說對於丁公忘恩負義,對於季布和雍齒的恩怨,他居然說放下就放下了,簡直可怕。

    對此,司馬光是這樣評價的:

    戮一人而千萬人懼,其慮事豈不深且遠哉!

    可以說的很到位了!

  • 6 # 帝國烽火

    丁公分不清敵我,對項羽不忠,而且他所放過劉邦的地方,正是劉邦難看的時候,所以最終被劉邦殺死。

    追上劉邦的楚軍將領就是丁公,但是丁公沒有上去捉拿劉邦,因為劉邦對他說了一句“兩條好漢難道要互相迫害嗎?”,丁公就退兵了,這樣使得劉邦得意衝出突圍。

    楚漢之爭最後劉邦取得了勝利,此時丁公自詡為劉邦的恩人,估計還到處吹噓當年要不是自己放劉邦一馬,哪有今天的漢王,於是找劉邦討要賞賜,但是劉邦卻以丁公為臣不忠的理由,把丁公斬殺。

    後世的司馬光在時候特意提到了這一點,他專門寫了一篇“臣光曰”評論此事。司馬光認為,漢高祖劉邦從豐邑、沛縣起兵以來,網羅強橫有勢力的人,招納逃亡反叛的人,也已經是相當多的了。待到登上帝位,唯獨丁公遭受殺戮,這是為什麼?

    他的解釋是漢高祖據大義作出決斷,使天下的人都清楚地知道,懷揣個人目的佈施恩惠給人的人,儘管他救過自己的命,依照禮義仍不予寬容。司馬光認為,似此殺一人而使千萬人畏懼,這不就是深謀遠慮嗎。漢高祖的子孫享有上天賜予的祿位400多年,這就是漢王朝長治久安的根本所在。

    司馬光後世也是一位政治家,所以他從政治的角度說出“似此殺一人而使千萬人畏懼”,可以提倡臣子對帝王忠誠,給予劉邦很高的評價。

  • 7 # 段亦明

    這裡有三個歷史人物:劉邦、丁公、司馬光,先對這三個人物做一個簡單的概述。

    劉邦,我們很熟悉的的歷史人物,草根出身,在公元前202年,宣告漢朝正式成立,名號“漢高帝”。劉邦手底下的名將有張良、韓信等,項羽就是毀在他手裡的。

    丁公,據說原名丁固,項羽手下將領。

    劉邦和丁公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司馬光是後代的學者。常言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忘恩負義者,人人得而唾之!

    可為什麼,司馬光對劉邦斬殺恩人丁公之事,給予劉邦很高的評價呢?分析如下。

    恩從何來

    當年劉邦還是屌絲的時候,就投奔了楚國項梁,和項羽是同事。項梁戰死在定陶後,因劉邦救援有功,項羽很欣賞他,便與劉邦結拜了兄弟。

    後來在楚懷王的挑撥離間下,再者那時劉邦已經有了自立之心,最後劉邦從此和項羽分道揚鑣。嚴格意義上說,劉邦背叛了兄弟。

    自此一別,天下兩分,拉開了世界聞名的楚漢相爭!

    公元前205年,劉邦趁著項羽北上攻打齊國的時候,親自帶領近六十萬兵馬偷襲彭城,取得大勝。

    項羽一聽到訊息,立馬帶著三萬精兵趕回彭城,以少勝多,滅了劉邦十幾萬人馬,剩下的潰不成兵各自逃散!這是一個歷史上很經典的一個以少勝多的戰爭案例。

    劉邦一看性命不保,也不顧臉面了,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向丁公訴說著自己的人生無奈與滄桑,訴說著當年與項羽的結義之情,可謂是情深意切!

    丁公一聽,還真的被他打動了,他認為劉邦確實是真性情的漢子,於是便放生了劉邦。

    據《楚漢春秋》記載,薛人丁固與彭城人賴齮騎而追上,上被髮而顧丁公曰:“吾非不知公,公何急之甚。”於是回馬而去之。

    為何忘恩負義

    戰敗後得劉邦,時運上升,遇到了很多良將,而項羽則慢慢的處於下風,最後敗給劉邦,自刎於東江邊。

    項羽一死,丁公想著當年有恩於劉邦,找他總有一口飯吃,就去投奔了劉邦。

    丁公做夢也沒想到,對於他的到來,劉邦不但沒有盛情招待,反而命人殺了丁公!

    (1)當年,劉邦曾背叛楚國,背叛項羽,最後楚國毀滅在自己手裡。他內心深刻的知道,背叛的人是很恐怖的,自身就是一個案例。

    雖然劉邦自己曾經是背叛之人,但他也恨背叛的人,或者說懼怕背叛的人。

    丁公當年放他離去,是背叛了項羽,如果他投奔了自己,某天會不會也走自己的背叛之路呢?

    (2)對丁公來說,他認為自己是有恩於劉邦;可在劉邦認為,當年在這種人物面前苟且偷生是他一輩子的恥辱!

    尤其他曾經聽聞,丁公以前曾向人炫耀劉邦是自己手下敗將,如何的向自己求饒,以劉邦的性格,早就想剁了他了!

    (3)古語有言“戰場無父子”。交情再深,那是私情,一旦是站在國家的立場,任何一切都應該放棄。丁公在劉邦看來,就是沒有國家立場的人,即便收留他,也沒有太大作為。

    綜上所述,顯然司馬光是很認同劉邦的做法,因此對劉邦殺恩人丁公之事,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 8 # 中孚鑑

    那劉邦殺恩人丁公,司馬光為什麼會給予很高的評價呢?

    丁公原是項羽賬下的將軍,當秦朝滅亡後,項羽雖然沒有稱帝,卻有著皇帝一樣的權利,後來項羽和劉邦相爭,進入四年的楚漢相爭時期。

    在楚漢相爭開始的時候,劉邦屢次敗於項羽,其中一次項羽又大敗劉邦,劉邦倉促逃走,但卻有楚軍對劉邦窮追不捨,其中就有丁公。

    後來在楚漢相爭的最後,韓信在垓下之戰中對項羽進行重重包圍,項羽最終兵敗自刎而亡,劉邦得以建立大漢王朝,然而當丁公再次見到劉邦之時,劉邦已經富有天下,這時劉邦需要的是忠於自己主公的來體現忠君思想,而不是背叛自己主公而幫助敵人的叛臣思想。

    因此劉邦覺得丁公對自己主公項羽不忠,因為這樣的人,讓項羽最終失敗,所以劉邦就殺了丁公。

    而司馬光所處的宋朝是文人的樂園,文人地位很高,又是儒家思想,最重忠君,但丁公是項羽賬下的將軍,卻放過劉邦,丁公雖然有恩於劉邦,但卻是對項羽不忠,這違背了忠君思想,劉邦因此殺了丁公,因此司馬光對劉邦殺丁公之事給予很高的評價。

  • 9 # 香雪蘭150035508

    丁公,是項羽手下的將領,曾在彭城西面追困過高帝劉邦,短兵相接,高帝說:"....兩個好漢難道要相互為難困鬥嗎?放我一馬吧。"丁公確實也佩服劉邦,於是領兵撤還,放過了。

    在劉邦奪得天下之後,丁公借自己放劉邦一馬的恩情,前去投奔劉邦,結果被劉邦下令綁了,拉到軍營中示眾,說道:"丁公身為項王的臣子卻不忠誠,使項王失掉天下的人啊!並說讓後世為人臣子的人不要效法丁公!"說完把他殺了。

    司馬光為何給予高評價了?

    司馬光從小受父親教育影響,誠信一生,忠於君王的一代正人。認為身為臣子卻不忠誠的人,如果人人有二心,以圖求取厚利,那麼國家是不得安寧的,這個丁公的存在將會影響帝王的形象與尊嚴。依照禮儀是不可寬容的。似此殺一人幹萬人畏懼,其慮事是深刻又遠廣,漢高帝的子孫享有上天賜予的祿位四百年。應當的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單身男女越來越多,未來養老怎麼辦?國家是否有政策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