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談秦說漢

    按照周朝分封規定,諸侯之地方圓百里,以便於天子管理。晉國也不例外,其始祖叔虞與哥哥周成王小時候玩耍,周成王拿一片桐葉,削成珪狀賜給叔虞,說“以此封若。”天子無戲言,史官便要求周成王正式冊封叔虞於黃河與汾河之東的唐地。

    唐國之前曾經是一個獨立的諸侯國,因國內動亂,被周公派軍將其吞滅。後被周成王以兒戲的方式賜封給弟弟叔虞,建都翼城。叔虞之子燮父即位之後,因封地在晉水之濱,改國號為晉,但只有方圓百里之地。這也是古之諸侯最初的封地標準。

    《史記·晉世家》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

    第一次擴張,曲沃邑大於翼

    公元前808年,晉穆侯討伐條地,公元前802年,晉穆侯又討伐千畝。公元前745年,晉昭侯將曲沃邑封給弟弟成師。晉國在翼城方圓百里基礎上增加了曲沃邑,而曲沃邑要比翼城的土地還要大很多。而這時,晉國已經開始產生了內亂的苗頭。

    公元前709年,曲沃武公指使韓萬(戰國時期南韓的始祖)殺死了晉哀侯,又把晉小子騙到曲沃殺死了他,公元前679年,在齊桓公開始稱霸的時候,曲沃武公率軍進攻翼城,把晉國的寶器全部用來賄賂周釐王,周釐王正式封曲沃武公為晉侯。

    在太子仇與公子成師時期,晉國開始了內亂。公子成師的實力相對比較強大,對外擴張取得了曲沃邑的土地,成為了他自己的封地。然而他的後代又與晉侯仇的後代產生了矛盾,最終曲沃武公兼併了翼城,建立了大一統的晉國

    第二次擴張,晉獻公討伐驪戎,佔吞併霍、魏、耿、虞、虢國

    公元前672年,晉獻公討伐驪戎,得到了驪姬一對姊妹花的同時,也開啟了大規模的土地擴張。佔領了聚城(絳城)、蒲城、屈城。公元前662年,相繼滅亡了霍、魏、耿等國。晉獻公把耿地賜予趙夙,把魏地賜予畢萬,讓他們成為晉國的大夫。

    公元前661年,太子申生率軍佔領了東山國。公元前659年,晉獻公向虞國借道,佔領了虢國的下陽。公元前656年,晉國滅亡了虢國之後,返回時滅了虞國。但因驪姬亂政,晉獻公與公子夷吾、重耳產生了矛盾,夷吾逃到樑國,重耳逃到翟國。

    雖然晉獻公跟公子重耳、夷吾兩個兒子不對付,但晉國卻在這個時期強大起來了,西佔有河西,與秦國接壤,北到翟國,東到河內。佔領了聚城、蒲城、屈城,相繼滅亡了霍國、魏國、耿國、虞國、虢國等,有剩餘的土地賜封給手下的大臣了。

    第三次擴張,晉文公滅曹、衛兩國,打敗楚國成為春秋霸主

    公元前636年,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援下回國即位,也就是晉文公。次年,周襄王的弟弟謀反,周襄王逃出京師 。晉文公派兵到了陽樊,包圍了溫,護送周襄王到了周都。四月,晉軍殺死了襄王的弟弟王子帶。周襄王把河內、陽樊地賜給了晉國。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聯合曹、衛等諸侯想吞滅宋國。因宋國曾經與晉文公有恩,晉文公派趙衰為為卿統率三軍,滅亡了曹、衛兩國,接著又打敗了帶頭圍攻宋國的楚軍。晉國拿下太行山以東後,晉文公把原邑賜封給趙衰(戰國時期趙國的先祖)。

    晉文公滅亡曹、衛兩國後,又把俘虜的楚兵奉獻給周天子為奴隸,共有一百輛披甲的駟馬車、一千多名步兵。於是,周天子讓王子虎宣佈晉侯為中原的霸主。

    寫在最後

    晉國的始祖叔虞被封於唐地時,只有方圓百里之地。第一次擴張是在晉昭侯的弟弟成師的努力下,取得了曲沃邑。第二次擴張是晉獻公討伐並佔領了驪戎,霍國、魏國、耿國、虞國、虢國。第三次擴張是晉文公吞滅了曹國、衛國,打敗楚國。晉國經過了三次土地大擴張後,一躍成為春秋時期土地最多的諸侯。

    然而,經歷晉獻公時期的驪姬亂後,國家權力開始被大臣們所左右。晉文公時期,雖然國家更加強盛,但晉文公實施的六卿世襲制,國家權力又漸漸旁落,最終形成了趙、魏、南韓的“三家分晉”。

    2020/11/30

  • 2 # 顧道驚城

    公元前785年,晉國的第九位諸侯晉穆侯去世了。

    此時尚處於西周末年,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要等到十五年之後才會被殺,應該說整體的社會秩序還算安穩。

    但不幸的是:傳說中禮樂傳世的時代早已不見蹤影,所謂的禮法和綱常也早已大亂。

    原因就在於晉穆侯的弟弟,也就是太子仇的叔叔晉殤叔實力太強,他也想繼承晉穆侯留下來的諸侯之位。

    一方名正言順,一方實力強大,到底是父死子繼還是兄終弟及?誰也不敢下定論。

    如果是在周天子實力強盛的時期,晉殤叔肯定不敢打諸侯之位的主意,否則周天子分分鐘給他好看。

    可問題就在於:此時已至西周末年,周天子也已喪失了維護禮法綱常的能力,所以晉國內部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佔了上風,那就是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

    晉殤叔比太子仇的拳頭更大,所以他繼承了哥哥晉穆侯的諸侯之位,而太子仇則被迫逃亡至其他諸侯國。

    二十七年,穆侯卒,弟殤叔自立,太子仇出奔。

    晉殤叔雖然爬上了諸侯的寶座,但他也沒風光多久,四年後,太子仇率領手下把晉殤叔火併出局,奪回了本屬於自己的王位。

    太子仇就是後來的晉文侯,晉國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

    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襲殤叔而立,是為文侯。

    這裡面有一個問題:不是說晉殤叔實力強大嗎?為什麼僅過了短短四年就被太子仇逆襲了?

    由於史料的缺失,所以這個問題並沒有確切答案。

    主流意見認為:晉殤叔的確強大,但晉文侯在京城有內應,在內應的幫助下里應外合,找個機會襲殺了晉殤叔。

    這種觀點的論據在於史料記載中,提及晉文侯“襲”晉殤叔,可見是出其不意。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內應會是誰呢?主流意見認為,這個人應該是晉文侯的弟弟,也就是晉穆侯的次子成師。

    這種說法自然是極有道理的,但根據我對於權力交接的理解來判斷,事情應該不會這麼簡單。

    晉殤叔的實力固然很強,否則他絕沒有可能把晉文侯趕走,自己爬上諸侯的寶座。

    可晉穆侯的實力一定比晉殤叔更強,否則晉殤叔完全有可能強迫自己的哥哥提前下課。

    而晉穆侯沒有火併晉殤叔,可能是因為沒有必勝把握,也許還有不希望晉國元氣大傷的緣故。

    如果這種判斷能夠成立,那麼在晉穆侯臨終前,為了盡最大努力避免晉殤叔篡位,必然會重點強化自己兩個兒子,尤其是晉文侯的實力。

    在這種背景下,晉殤叔雖然勉強坐上了諸侯之位,他肯定也是做不安穩的,因為晉文侯和成師兩大實力派在側。

    而在晉殤叔與晉文侯爭奪諸侯之位時,雙方的實力應該沒有受到太大削弱,晉文侯較為理智,眼看事不可為,立刻命手下蟄伏,自己出去避風頭。

    晉殤叔和晉文侯之所以沒有血拼,是因為成師還在,為避免“漁翁得利”的情況發生,雙方很可能只是點到為止。

    正因為晉殤叔的掃尾工作幹得不徹底(當然也沒實力幹徹底),這才有了晉文侯後來的逆襲。

    在這一系列事件中,我們沒有發現成師的身影,但成師的作用應該是不容低估的。

    關於這一點我暫時不展開,繼續說晉文侯。

    在我寫春秋開篇的時候,就有人認為我對於晉國和虞國的關係分析不恰當,虞國國君並不害怕晉國的武力威脅,而是被晉國國君晉獻公所騙,不認為晉獻公敢進攻同姓,這件事為禮崩樂壞開了個頭。

    事實上,早在晉獻公之前的晉文侯,就幹過兼併同姓諸侯國的事,那就是兼併南韓。

    這個南韓自然不是我們現在的鄰居大韓民國,也不是後來戰國七雄中先後定都陽翟和新鄭的南韓,而是於西周初年建立,與晉國同為姬姓的南韓。

    南韓的開國諸侯與晉國的開國諸侯可是親兄弟,因為他們都是西周開國天子周武王的兒子,而且南韓和晉國都是侯國。

    在這種背景下,這就意味著南韓和晉國在開國時的實力並不會有本質區別。

    儘管在此之前發生過晉殤叔取代晉文侯成為諸侯的事,但那畢竟是晉國內政,影響力有限。

    可晉國兼併南韓,卻令所有人感到恐懼,也被很多人看做是東周時期禮崩樂壞的標誌性事件。

    在周朝崩盤前,從來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兼併戰,所以諸侯國之間的體量並沒有本質的差別,只有周天子一家獨大,作為“天下共主”來維持社會秩序。

    如果用重量級來類比,那麼在西周時代只有極少數諸侯是70公斤級選手,小部分諸侯是60公斤級選手,部分諸侯是50公斤級選手,剩下的都是30公斤級選手。

    而周天子呢,他是一個上千公斤的超重量級選手。

    在這種背景下,周天子想要管好身邊這一幫小弟,應該說是比較容易的。

    可在隨後將近三百年的時間裡,由於生產力的發展,陝西、山西、山東和湖北等地獲得了大開發的機會,而周天子所處的河南由於開發較早,逐漸喪失了先發優勢,也逐漸喪失了作為“天下共主”的實力。

    在這種背景下,70公斤級選手開始欺負30公斤級選手,隨後成長為一個100公斤級以上的選手,春秋五霸幾乎都是通過這種方式發展起來的。

    除了兼併南韓之外,晉文侯還幹過不少露臉的事,比如幫助周平王東遷,殺死與周平王並立的周攜王等等,為晉國刷足了聲望。

    儘管晉文侯如此成功,但他依然有一個心病,就是他那個實力強大的弟弟——成師。

    對於自己的這個弟弟,晉文侯心裡充滿了忌憚。

    為什麼會忌憚呢?因為晉文侯的父親晉穆侯就有一個實力強大的弟弟晉殤叔,結果晉穆侯一死,晉殤叔立刻把晉穆侯的兒子一腳踢開,自己爬上了王位。

    當晉文侯看到自己的弟弟成師時,心裡肯定在想:“如果我先他一步去世,他會不會向晉殤叔學習,把我的兒子一腳踢開,自己爬上王位呢?”

    如果我們沒有開上帝視角,就應該承認:晉文侯的擔憂是很有道理的。

    我之所以說晉文侯是晉國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主要是因為這個人的心胸很開闊,他並沒有因為猜忌而對弟弟成師下手。

    當然了,我還有一個推測:晉文侯不對成師下手,或許有不願下手的原因在內,但肯定也有不敢下手的原因,正如晉穆侯始終不敢向晉殤叔下手一樣。

    在晉文侯去世之後,面對神情緊張的晉昭侯,成師並沒有表現出想要爭奪諸侯之位的態度,只是要求坐鎮曲沃。

    當成師提出這個要求之後,肯定也有人勸說晉昭侯:“曲沃那個地方土地肥沃,GDP比京城一帶還要高,讓成師坐鎮曲沃,將來肯定會尾大不掉的。”

    這種說法自然是極有道理的,但如果拒絕成師,焉知晉國不會爆發內訌?焉知晉昭侯不會像曾經的晉文侯一樣被趕到國外去呢?

    基於這種考慮,晉昭侯還是任命叔叔成師坐鎮曲沃,史稱曲沃桓叔。

    成師為什麼沒有爭奪諸侯之位,而是要求坐鎮曲沃呢?這也沒有確切的答案,依然只能分析。

    在晉穆侯時期,晉國雖然也是強國之一,但並不算很大;而在晉文侯時期,由於兼併了同為侯國的同姓諸侯南韓,晉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大幅提升,領土得到了大幅擴張。

    在這種背景下,無論是晉文侯還是成師都不願發生內訌,避免晉國因內訌而衰弱,自己成為晉國的罪人。

    也得益於晉國的領土得到了大幅擴張,所以成師的要求也很簡單:我可以不和你爭位,但我要求獲得不遜於你的實際地位。

    晉昭侯答應了成師的要求,化解了這場隨時可能爆發的內訌,卻也為晉國後來的分裂埋下了伏筆,那就是史學界耳熟能詳的“晉國大宗小宗之爭”。

    從此之後,晉文侯一系在京城翼城發展,成師一系在重城曲沃發展,晉國分裂為兩個中心。

    在這段時間裡,翼城晉文侯一系幾乎被曲沃成師一系壓制,在晉昭侯之後,他的子嗣被曲沃成師一系殺死五人。

    儘管曲沃成師一系如此強大和囂張,但他們依然無法取代翼城晉文侯一系,因為國際力量都支援翼城晉文侯一系。

    用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去說,國際力量的這種行為自然是維護綱常禮法;用現實博弈的理論來解析,國際力量的這種行為就是阻止晉國走向統一,最好永遠保持在分裂狀態之中。

    因為大家都知道,晉國這個國家非常野蠻且不講道理,晉文侯連同姓的南韓都兼併了,還有什麼事是他們不敢幹的?

    於是乎,晉國分成兩派,內訌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

    六十多年後,曲沃成師一系傳到了晉武公(成師孫子)的手中,他幹掉了晉文侯一系的五位諸侯(晉昭侯、晉鄂侯、晉哀侯、晉小子侯和晉侯緡),終於成功擺脫了國際社會的干預,讓晉國實現統一。

    至此,翼城晉文侯一系衰弱,曲沃成師一系獨大,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曲沃代翼”。

    統一晉國後,晉武公的兒子晉獻公還滅掉了荀國、楊國和賈國,使得晉國的體量愈發強大。

    如果用之前的重量級來換算,此時的晉國擁有相當於五個國家的體量(晉、韓、荀、楊、賈),應該可以算200公斤級選手。

    注:數字僅舉例,方便大家理解,並不嚴謹。

    200公斤級的體量,如果放到春秋中後期,那實在是沒什麼了不起的,可在春秋初期的海選階段,這種體量就非常了不起了。

    擁有上述優勢之後,晉國開始了大規模擴張:不但搶佔了原屬於驪戎和狐氏等蠻族的大片土地,更兼併了霍、耿、魏、冀和董這五個國家。

    此時晉國對周邊國家的優勢,完全可以稱得上輾壓,接下來,就發生了我在春秋開篇所說的“假途滅虢”的故事。

    晉獻公的凶殘與決絕並不只是對外,對內同樣表現得非常鐵血。

    由於晉國之前有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分裂,所以在晉獻公上位之後,直接給翼城晉文侯一系來了個大清洗。

    八年,士蒍說公曰:“故晉之群公子多,不誅,亂且起。”乃使盡殺諸公子。

    隨後,晉獻公又猜忌自己的兒子,於是太子申生被殺,重耳和夷吾被迫亡命天涯。

    只有瞭解了上述史實之後,大家才能對晉文公成為霸主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他本人固然才識卓絕,但支援他成為霸主的關鍵因素,顯然是晉獻公為他打下的堅實基礎。

    晉獻公於公元前651年去世,此時的齊桓公也已經處於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的狀態。

    此時,天下四強爭霸的格局已基本奠定:

    西方的秦國已統一關中。

    東方的齊國已稱雄山東,更成為了中原的霸主。

    南方的楚國通過一系列兼併,成為可以與齊國抗衡的大國。

    此外,還有結束分裂實現統一,開始兼併鄰國的晉國。

    從某種意義上講,在當時的國際社會中,絕大多數的諸侯國依然還是是三五十公斤級的選手,少數國家晉升為一百公斤級選手,而秦、晉、楚、齊卻早已成長為四五百公斤級選手。

    在英雄史觀的概念中,這種重量級的差距實在不是太大的差距。因為只要領袖技巧高超、招式巧妙,重量級是多少並不重要。

    但在唯物史觀的概念中,這種重量級的差距是任何技巧、招式都無法彌補的。

    秦、晉、楚、齊四強的優勢奠定之後,立刻出現了長達數百年的僵持狀態,即使他們有內訌、有幼主和庸主,這種優勢也很難喪失。

  • 3 # 跪射俑

    晉國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重要的諸侯國,周成王分封自己的親弟弟姬虞到唐國。後來姬虞的後代改國名為"晉"。之所以開始稱"唐"國,是因為這塊土地曾是上古君主唐堯的封地。

    晉國(公元前1033年—公元前403年),周代春秋時期諸侯國名,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疆域約為今山西省南部。唐叔虞之子晉侯燮父徙居晉水,至晉孝侯時,國都名翼(今山西翼城縣);曲沃代翼之後,晉獻公遷都絳(今山西翼城縣東南),別都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公元前403年,晉國卿大夫韓虔、趙籍、魏斯三家自立為諸侯,分裂晉國。周威烈王賜三家為諸侯, 於是南韓、趙國、魏國三國分晉,晉國滅亡。

    1,立國傳說

    關於晉國的立國有兩個傳說,互為依託:

    一、左傳曰:“邑姜方娠太叔。”根據歷代註解,邑姜是姜太公呂尚的女兒,嫁給周武王姬發,夢到上天說:“餘命女生子,名虞,餘與之唐。”她生的兒子據此名叫“虞”。

    二、史記曰: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

    周成王因天子無戲言,遂封其弟於唐,史稱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於。

    唐叔子燮(又稱“燮父”),傳說他徙居晉水邊,因此改國號為晉——但是這種說法,出自《括地誌》,未必可信。再者說,國號是那麼隨便就能夠更改的嗎?存疑。無論如何,自晉侯燮開始,唐叔虞的國就被稱為晉國。

    晉侯燮薨,子武侯寧族(或作“曼期”“曼旗”)。武侯薨,子成侯服人。成侯薨,子厲侯福(或作“輻”)。厲侯薨,子靖侯宜臼。自燮至宜臼,不知其年歲,不知道經歷了多少年。

    靖侯十七年,周厲王出奔,共和行政。

    靖侯薨,子僖侯司徒立;僖侯司徒薨,子獻侯籍立。獻侯籍薨,子穆侯立。穆侯有二子,長子仇,少子成師。傳說晉人師服預言,說仇、成師這兩個名字“庶名反逆”,今後晉必然亂於此——不知道這是不是古人附會,因為後來,確實是成師的子孫取代了仇的子孫當上晉君,其間的經歷不可謂不殘酷。

    穆侯薨,其弟殤叔自立。四年後,靖侯的太子仇率眾歸來,襲殺殤叔,立為國君,是為晉文侯。

    2,曲沃代翼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根據歷代註解,可知周幽王被犬戎殺死之後,周攜王立,但是諸侯不認同,而晉文侯殺之。申侯、魯侯等諸侯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以此進入春秋時代。

    根據史記“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可知,晉國在春秋初期就有所氣候,逐步壯大。

    晉文侯仇薨,子昭侯伯立。昭侯封文侯弟成師於曲沃,是為曲沃桓叔。“曲沃邑大於翼”。翼,是晉君的都城,可是昭侯卻把自己叔叔封到曲沃,一個比國都還要大的城,這明顯違背了君臣禮儀,彷彿冥冥中預示著當初的預言,成師的後代將取代仇的後代。果然,大臣潘父弒殺了昭侯,迎桓叔入翼。不過這一次,“晉人發兵攻桓叔”,桓叔並沒有得逞。晉人立昭侯子孝侯平,誅潘父。曲沃代翼第一戰以曲沃的失敗告終,儘管這個事實說明了曲沃還沒有完全獲得中國人的心,但是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曲沃威脅到了國君的地位。

    桓叔薨,子曲沃莊伯鱔立。孝侯十五年,莊伯在翼弒君。晉人攻莊伯,莊伯逃回曲沃。晉人立孝侯子鄂侯郄。鄂侯在位短短六年就死了,莊伯以為機會來了,發兵奪位。但是“周平王使虢公將兵伐曲沃莊伯,莊伯走保曲沃”,晉人立鄂侯子哀侯光。曲沃代翼第二戰再次以曲沃失敗告終。從中,可見當時的周天子仍舊有一定的號召力,而晉人仍舊擁戴晉君。

    莊伯薨,子曲沃武公稱立。曲沃武公發兵攻打晉君,成功地擄走哀侯。“晉人乃立哀侯子小子為君,是為小子侯”,而“曲沃益彊,晉無如之何”。那個時候,魯弒隱公,禮樂開始崩壞,王室式微。小子侯在位四年後,被武公誘殺。虢仲伐曲沃,立哀侯弟緡為晉侯。

    在齊桓公稱霸那年,“ 曲沃武公伐晉侯緡,滅之,盡以其寶器賂獻於周釐王。釐王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於是盡並晉地而有之”。至此,曲沃代翼。歷時67年,前後三代人的努力,終於成功。

    3,驪姬亂晉

    曲沃武公立三十七年而代翼,成為晉君,號“晉武公”,都翼。

    晉武公在位兩年薨,子獻公詭諸立。都絳。

    晉獻公是一位十分有作為的國君,他挾著曲沃代翼的餘風,率領充滿新生活力的晉國大肆擴張,先後伐滅霍,魏(此魏非戰國之魏國,卻是其龍興之地),耿,虢,虞(借道於虞而滅虢,隨後滅虞;脣亡齒寒的典故出於此)等諸侯國。強大的晉國,“西有河西,與秦接境,北邊翟,東至河內”。

    可惜,英雄難過美人關,晉獻公攻打驪戎的時候得到驪姬,對她倍加寵愛,想立她的兒子奚齊為太子,就命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以此表示他的想法。後來,賜太子申生曲沃,這樣一來更加明顯地表達自己不立太子申生為君的想法(太子為國之儲君,應在都城,而封以舊地,就像是清兵入關後,如果把皇太子封到燕京,那也就是不會立他了。)而驪姬時常吹枕頭風,更通過陷害,讓獻公誤以為太子申生想害他,於是賜死太子申生。重耳、夷吾害怕殃及自己,先後逃亡。獻公薨,裡克殺奚齊。荀息立奚齊異母弟(驪姬之妹少姬之子)悼子子。不久,裡克弒悼子。裡克先後迎接重耳、夷吾,可是兩位公子都不信他,而夷吾通過秦穆公的幫助回到晉國,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成為晉國國君,是為晉惠公。晉惠公擔心裡克迎立重耳,於是誅殺裡克,名義是裡克弒二君殺一大夫(奚齊、悼子、荀息)。

    晉惠公不僅違背當初對秦的許諾,還誅殺了裡克、丕鄭、七輿大夫,大失民望。此外,他還不禮周天子的卿士召武公,在諸侯之中,名望降低。荒年來到,晉得秦助,有米。等到秦國遇上荒年,向晉借米,晉惠公卻聽信慶封的話,以怨報德,趁機攻打秦國。結果晉國大敗,晉惠公被俘。秦穆公的夫人是晉惠公的姐姐,見到弟弟被俘虜,哭得很傷心。秦穆公聽了大臣的意見,就把惠公給放了。晉惠公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讓太子圉到秦當質子。太子圉的母親是樑女,結果秦滅樑,晉惠公又病重,太子圉擔心有變,就逃回晉國。晉惠公薨,太子圉立,是為晉懷公。

    秦恨晉懷公當初的不告而別,就尋找重耳,想立他為晉君。晉懷公下令讓當初隨同重耳逃亡的晉人在限期內回到晉國,不然滅其家。秦穆公幫助重耳入晉,欒枝、郤榖等人為內應,弒晉懷公。重耳立,是為晉文公。

    4,春秋稱霸

    晉文公,姬姓,名重耳,獻公子。儘管自獻公起,晉國發生了內亂,但是並沒有傷筋動骨,晉獻公的強勢擴張,為晉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晉文公即位,誅殺懷公大臣呂、郤,“賞從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彼時,周襄王被王弟帶逐。文公聽趙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趕在秦師前面發兵圍溫,迎回周襄王,殺王弟帶。周頃王崩,周王室公卿爭權,“趙盾以車八百乘平周亂而立匡王”,以諸侯而立天子,晉國的霸主地位達到頂峰。

    稱霸歷程的幾次戰役:

    城濮之戰:文公四年,楚成王及諸侯圍宋。宋向晉國求救。先軫建議出兵救援,一來回報當初宋國對文公的恩德,二來與楚國爭霸中原。但是他認為不能直接救援,要攻楚國交好的曹、衛。文公作三軍,“侵曹,伐衛”。楚成王果然收兵,但是楚將子玉認為當初楚王對晉文公有恩,而晉文公如今卻故意攻擊楚王交好的曹、衛,實在可惡,子玉悍然出兵。晉文公聽先軫的意見,“不如私許曹、衛以誘之”,結果聯合秦師、宋師,在城濮與楚軍對峙,大敗楚人。

    崤之戰:文公薨,襄公初立,秦穆公藉機發兵偷襲鄭國,返回途中被晉國發現。對於先軫、欒枝一個說打一個說不打,襄公聽取了先軫的意見,出兵迎敵。“敗秦師於崤,虜秦三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襄公聽母親的話 釋放了俘虜的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先軫頗有微詞。三年後,孟明視率秦師伐晉,同年,先軫之子先且居伐秦。秦晉交兵,互有斬獲。此戰之後,秦晉之間時常交兵,晉國強勢地遏制了秦穆公稱霸中原的野望。

    鞌之戰:景公八年,郤克出使齊國,被齊頃公的母親笑話,因為他形體佝僂。郤克誓報私仇。恰好執政的士會以年邁的緣故請辭,而郤克接掌國政。景公十一年,藉著魯、衛求救的機會,郤克率欒書、韓厥發兵攻齊,與齊頃公戰於鞍,大敗而追之。郤克想齊國交出齊頃公的母親為議和的條件,結果齊國不肯,最後還是議和了。此後,齊頃公赴晉,“欲上尊晉景公為王,景公讓不敢”。

    鄢陵之戰:厲公六年,鄭國不顧與晉國的盟約,而與楚盟。欒書建議發兵伐鄭。及至發兵,楚來救。郤至說發兵誅逆,見到強援就退縮,那就沒辦法號令諸侯。於是迎戰楚師,射傷楚共王,大敗楚師於鄢陵。

    自文襄,經靈成,至景厲,晉國遏秦困齊,與楚國爭霸而大獲全勝,更以諸侯身份立周天子(入襄王、立匡王),霸業達到頂峰。厲公之後,悼公以魏絳而九合諸侯,

    5,三軍六卿

    晉武公以曲沃代翼,其子獻公擔心諸公子以此為亂,於是聽從士蒍建議,大肆捕殺公族,無論是晉文侯一脈,還是親近如桓叔、莊伯一脈,殺的殺,逃的逃,以至於晉無公族,為日後公室衰弱而六卿強盛埋下隱患。士蒍,其後為範氏;獻公滅霍、耿、魏,而以魏封畢萬,其後有魏氏;獻公彌留託孤的荀息,其後有中行氏、知氏(或智氏)。 晉文公即位後,設三軍,為晉國六卿的形成打下基礎。郤氏(郤榖、郤克)、狐氏(狐毛、狐偃)、趙氏(趙衰、趙盾)、先氏(先軫、先且居)、欒氏(欒枝)、胥氏(胥臣、胥甲)諸卿大夫開始興盛。其中,趙氏最強。

    趙衰、趙盾父子,歷經文襄靈成四公,權勢滔天。襄公六年,趙衰、欒枝、咎犯、先且居等重臣都逝世。趙盾得到了專政的機會。第二年,襄公薨,趙盾立年幼的靈公即位,“益專國政”,甚至以卿大夫的身份會盟諸侯,隱隱有僭越公室的跡象,到了靈公薨而成公立,賜趙氏為公族大夫,其他的卿大夫更加不滿。而趙穿弒靈公就成為諸卿伐趙的最有力藉口,那時趙盾死後,其子趙朔將下軍救鄭,打敗楚國歸來,結果卻見韓厥來勸自己避難,趙朔不從,最後屠岸賈率眾發難於下宮,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皆滅其族。史稱下宮之難。(其後,在韓厥、程嬰、公孫杵臼等人的幫助下,趙氏孤兒趙武長大成人,順利報仇而滅掉屠岸賈一族,繼續趙氏的發展)

    趙氏被滅,諸卿大夫爭權。景公八年,士會(範氏之祖,諡武子,史稱範武子、隨武子)告老致仕,郤克執政,發兵攻齊而大勝,郤氏日益壯大。到了厲公的時候,郤錡、郤焠(郤犨)、郤至位列三卿,至此,郤氏四世八卿(郤榖、郤溱;郤缺;郤克、郤犨;郤錡、郤至)。當初,郤錡與欒書作偽證助屠岸賈滅趙氏,而郤克之後,欒書執政,郤氏卻比欒氏更加強盛。欒書不忿,及至鄢陵之戰,更因郤至不用其謀而心生怨恨。恰逢厲公想“盡去群大夫而立諸姬兄弟”,欒書夥同中行偃,讒害郤至,借胥童滅三郤。緊接著,欒書、中行偃趁厲公出遊,弒殺厲公而立悼公。悼公即位重用魏絳(諡昭)而九合諸侯,戎、翟親附。隨著郤欒之爭的結束,郤欒兩家先後衰弱。但是“晉由此大夫稍彊”。

    悼公薨而子平公彪立,此時,趙氏(文子武,趙成子衰之後)、韓氏(宣子,韓獻子厥之子)、魏氏(獻子,魏昭子絳之後)強盛,而吳延陵季子、晉叔向皆預言此後晉歸六卿。

    自景公始作六卿,經厲悼平昭四公而六卿稍強,至頃公,而“韓、趙、魏、範,中行及智氏為六卿”。(範氏,始於士會,他先封於範後封於隨,其部分子孫以範為氏,他的祖父是士蒍;中行氏,始於荀林父,他在晉文公始作三行以備胡時擔任中行將,遂以此為氏;智氏,始於荀首,他是荀林父的弟弟,荀息的後代。)

    這六家之間,相互爭權,最終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爭鬥:

    其一,範、中行之亂:晉頃公六年,晉國六卿“平王室亂,立敬王”;頃公十年,趙簡子鞅合諸侯而入周敬王於周,隱隱成為六卿之首;頃公十二年,魏獻子率諸卿大夫以法誅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邑而弱公室,公室由此益弱。趙鞅的崛起,讓範氏、中行氏頗為擔憂,定公十五年,中行寅(中行文子)、範吉射(範昭子)率眾攻趙鞅,而定公以三家作亂,獨追趙鞅於晉陽而攻之。荀躒(智文子)、韓不信、魏侈與範、中行為仇,於是出兵幫趙鞅,結果範氏、中行氏敗走。定公二十一年,趙鞅趕走中行氏、範氏,得邯鄲、柏人。“趙名晉卿,實專晉權,奉邑侔於諸侯。”通過此亂,趙氏成為六卿之首,專晉國政。

    其二,三分智氏:範氏、中行氏被驅逐之後,晉國六卿只有四卿(智、趙、韓、魏)。出公十七年,“智伯與趙、韓、魏共分範、中行地以為邑”,出公怒,通告齊、魯,要討伐四卿。結果四卿驚懼,反攻出公。出公失敗出逃,結果死於路上。智伯立哀公,由此專晉國政,遂有範、中行地,最強。智伯專政,日益驕橫,甚至先後向三卿要求土地,而趙襄子不予,他就率韓、魏攻趙。智伯率三家之力而攻打趙氏的老巢晉陽,“引汾水灌其城”。趙行反間,激起韓、魏脣亡齒寒的念頭,最終“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共殺智伯”,而“趙北有代,南並知氏,彊於韓、魏”。如此一來,晉國六卿實際只有三家,而趙氏最強。

    6,三家分晉

    趙、魏、韓三卿分割智氏之地。晉幽公畏懼三卿,反而前往朝覲三卿,除了絳、曲沃,晉地盡入三卿之手。魏文侯立晉烈公,而與趙烈侯、韓景侯實際上成為了諸侯。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從名義上承認了趙、魏、韓的諸侯地位。晉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後而三分其地,把晉君封於端氏。趙肅侯遷晉君到屯留,最終滅亡晉國。

    晉國滅亡,後人為紀念故國,便以國號為姓。現分佈於山西、山東、四川等地。

    7,後人遷徙分佈

    春秋末年,晉國被趙、魏、韓三家瓜分,晉國國君被趕至屯留(今山西省屯留縣),其子孫居住於此,所以後來在此地,也就出現了晉氏。據《姓纂》載,周叔虞封於唐,傳至子燮父,徙居晉,稱晉侯,其子孫以國名為姓,稱晉氏。山西省晉姓按姓氏人口統計,晉姓居全省第118位。據《姓氏考略》載,晉姓望族出於平陽(三國魏置郡,在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虢郡(漢置弘農郡。隋廢郡為弘農縣,屬陝州。隋末復置郡。義寧元年,改為鳳林郡,仍於盧氏置虢郡。武德元年,改為虢州,改鳳林為鼎州。貞觀八年,廢鼎州,移虢州於今治,屬河南道。開元初,以巡按所便,屬河東道。天寶元年,改為弘農郡。乾元元年,復為虢州,以弘農為緊縣,盧氏、朱陽、玉城為望縣。天寶領縣六,戶二萬八千二百四十九,口八萬八千四十五。西至京師四百三十里,東至東都五百五十三裡)。

    今安徽省的全椒縣,山東省的淄博市、聊城市、萊蕪市,菏澤市曹縣,陝西省的韓城市,貴州省的赤水縣,湖北省的襄樊市,四川省的成都市,江蘇省的南京市,廣東省的東莞市等地,均有晉氏族人分佈

    8,重要事件

    前1042年,晉被封諸侯。

    前739年,晉昭侯把曲沃封給晉文侯的弟弟桓叔,晉國被分成兩個行政區

    前679年,曲沃武公統一晉國,周釐王封曲沃武公為晉國君主,並列為諸侯,曲沃武公改名為晉武公

    前661年,晉國佔領了耿國、霍國和魏國

    前656年,驪姬之亂,世子被迫自殺,重耳逃走

    前655年,晉國使用假途伐虢之計,佔據虞國和虢國

    前651年,晉獻公逝世,驪姬之亂結束,晉惠公即位。

    前646年,因為晉惠公拒絕向秦國賣糧食賑濟饑荒,秦穆公大怒,在韓原之戰攻打併打敗晉國,生虜晉惠公。

    前636年,晉文公重耳即位。

    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晉元帥先軫打敗楚國,稱霸中原。

    前628年,晉文公薨,其子晉襄公即位

    前627年,晉秦崤之戰,晉元帥先軫打敗秦國,接霸中原。

    前625年,秦晉彭衙之戰,晉元帥先且居打敗秦國。

    前621年,晉襄公逝世,其子晉靈公尚幼,國相趙盾掌握政權。

    前620年,秦晉令狐之戰,晉元帥趙盾打敗秦國

    前607年,趙盾弒晉靈公,立其叔晉成公即位

    前600年,晉成公逝世, 其子晉景公即位

    前597年,晉楚邲之戰,晉國敗績,楚莊王稱霸。

    前594年,秦晉輔氏之戰,晉將魏顆打敗秦國。

    前589年,晉齊鞍之戰,晉元帥郤克打敗齊國。

    前582年,下宮之難。晉滅趙同、趙括,嬴姓中衰。

    前578年,秦晉麻隧之戰,晉厲公打敗秦國。

    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晉厲公打敗楚國。

    前573年,晉厲公滅三郤,欒書、中行偃弒厲公,立悼公。

    前558年,晉悼公逝世,其子晉平公即位,晉楚湛阪之戰,晉元帥中行偃打敗楚國。

    前550年,欒盈為亂,範匄滅欒氏,晉國六卿共主國政。

    前548年,晉國正卿趙武與楚國令尹熊圍(即之後的楚靈王)共舉弭兵之會。

    前529年,晉昭公主盟平丘之會,晉出兵4000乘。

    前506年,晉範鞅會盟17路諸侯,共言伐楚,弭兵之盟作廢。範鞅表現拙劣,晉霸業驟衰。

    前497年,趙稷叛亂,中行氏、範氏附逆。

    前489年,趙鞅驅除範氏、中行氏。

    前475年,趙鞅告老,知伯荀瑤執政。

    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智氏。

    前434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

    前403年,周天子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戰國時代開始,晉國名存實亡。

    前376年,韓、趙、魏三國廢靜公,徹底瓜分晉地,晉國滅亡。晉靜公俱酒遷居東都洛陽鐘鼓樓,改姬姓唐。

    前349年,韓、趙兩國殺晉君。

  • 4 # 蟻史為諫

    答:晉國一開始分封時只能說是戰略位置比較重要,國際地位比較高。至於是否很大,我覺得並非很大。

    話說武王伐紂之後一共分封了71個諸侯國,有53個是姬姓。姬姓諸侯的作用就是護衛王室讓周朝的統治更加穩固。從周初分封的諸侯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都是“自己人”,除了自己的親戚(如魯、衛、晉等)就是開國功臣(如齊國的姜太公)剩下的一小部分就是古代賢哲的後裔(其中包括商朝後裔如陳國)。

    晉國的爵位在諸侯中只能排在第二梯隊。公侯伯子男是周朝的爵位,公爵只有三位半(這裡不做累贅)。所以侯爵的地位也是很高的。

    自從周平王遷都洛邑,周朝式微各地諸侯開始了侵略吞併之路。

    周天子的名存實亡,雖然大家都知道周天子已經沒有領導諸侯的實力;可表面上還是尊敬周天子的。這種時期是國際社會動盪的時期也是有志者發展的時期。

    晉國的歷史也是曲折的過程,曲沃與翼城是晉國的兩大城市也是兩大勢力;由於歷史遺留問題長期鬥爭直到公元前679年曲沃攻滅翼城並賄賂周天子才完成了晉國統一。

    重耳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在驪姬之亂後在外流亡19年,在秦國的幫助下只用了一個月就順利做上國君,在位9年就稱霸諸侯。

    劇照

    趙盾執政時期,任人唯親,不修德政使的晉國的國際地位迅速下降。

    到了公元前600左右趙盾去世晉景公執政,內外形式都不是很好的時候和楚國在邲地開戰結果被楚軍打敗。

    晉景公回國之後調整策略,先整頓內部問題重用賢臣使晉國再次強大;鄢陵之戰打敗楚軍之後晉楚爭霸進入拉鋸戰。也就是吵的厲害就是不打,要打也是打對方小弟。

    晉悼公的出現使晉國中興,復霸諸侯。他花費了8年時間在和楚國拉鋸。他在內部實行減賦扶貧等政策,使晉國國內團結人民安居樂業。終於在公元前562年鄭國徹底倒向晉國標誌著晉悼公霸業已成。

    總結:晉國從周朝分封開始就一直地位較高,真正發展壯大是在晉獻公時代;後來雖然國內多有動盪卻保持著強國的實力,只需要一位不放大錯誤的君主就可以恢復元氣,如果有一位賢明的君主就可以復霸諸侯。

  • 5 # 晉公子

    1 “仇”和“成師”

    在中國古代,有這麼兩兄弟:一個名叫“仇”,一個名叫“成師”

    這兩個看起來平淡無奇的名字,卻預示了一個國家長達67年的分裂亂局。

    他們都是西周大國晉國的第九代國君晉穆侯的兒子。

    公元前805年,周宣王召集諸侯軍隊向盤踞在中條山一帶的條戎發動攻勢。應召參戰的晉穆侯不幸遭遇了慘敗。

    為了提醒自己和中國人銘記對戎狄的仇恨,他為自己在這一年出生的嫡長子,也就是太子取名為“仇”。

    三年以後,晉軍再度出師,卻在千畝取得大捷。當勝利到來的的時候,晉穆侯的第二個兒子也出生了。

    於是他帶著戰勝的喜悅,為自己的次子取名為“成師”——師出成功,一個有口彩的好名字。

    但是,大夫師服聽到國君為兩個孩子所取的名字之後,卻禁不住仰天長嘆:

    “像這樣取名字,晉國今後能不陷入混亂嗎?”

    兩個襁褓嬰兒的名字和國運治亂有什麼關係呢?

    師服的這番感慨發得有點兒蹊蹺,我們不妨來細說一說其中的道理。

    晉穆侯給兩個孩子取名字的情景有點兒像《左傳》中著名的《鄭伯克段於鄢》。

    武姜在分娩鄭莊公的時候“寤生”——也就是遭遇了難產,莊公不像正常的嬰兒那樣頭先出來,而是腳先出來了。這可把武姜嚇得不輕。莊公因此被名為“寤生”,遭到了母親的嫌惡。

    晉穆侯的夫人和武姜是同姓,她的這兩個兒子“仇”和“成師”也是根據出生時遭逢的事兒來取的名字。

    我猜想,晉穆侯給兩個孩子起名的時候並沒有厚此薄彼:“銘記仇恨”和“慶祝成功”都是把兒子的命運與晉國的國運緊緊地聯絡在了一起。

    太子也好,公子也罷,既然身上流淌著國君的血脈,他們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註定要承擔起晉國興亡的責任。

    但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大夫師服竟然從晉穆侯所起的兩個名字當中讀出了別的意思。

    “仇”在文言中的解釋是“怨偶”,換作今天的話說,就是人際關係不融洽。而“師”則可以被理解為“眾人”,“成師”就是能得眾人之心。

    這樣兩相比較下來可就壞了:太子仇如果人際關係不融洽,人心都跑到二公子成師那兒去了,那到底這個國家以後該誰說了算呢?

    正因為聯想到了這裡,師服才憂心忡忡地感嘆道:

    “今嫡庶名反逆,此後晉其能毋亂乎?!”

    ——《史記·晉世家》

    十七年以後,晉穆侯去世了。但師服的預言似乎並沒有應驗。

    太子仇和公子師服誰也沒能順利地接過父親手中的權力——他們的叔叔“殤叔”篡位自立。剛到及冠之年(20歲)的太子仇被迫逃亡。

    “殤叔”這個人,文獻中關於他的記載少之又少。諡法上說,“短折不成”曰“殤”(《逸周書·諡法解》)。從這個諡號上推論,殤叔死的時候年紀還輕。估計比太子仇大不了太多。而他的死,正是拜侄兒姬仇所賜。殤叔霸住國君的位置坐了四年。

    四年之後,太子仇和他的黨徒捲土從來,襲殺殤叔,成為了晉國的新君,史稱“晉文侯”。

    流亡四年才終於登基的晉文侯對手中的權力看得很緊,而他時刻提防的那個潛在威脅就是胞弟成師。

    在晉文侯執政的35年當中,弟弟成師始終沒能獲得正式的封邑,兄弟間的嫌隙可見一斑。

    當然了,這也不能怪文侯無情:他自己曾經被殤叔“截和”,流亡四年,好容易才奪權成功,他總不能讓兒子再吃成師的虧吧?和兄弟比起來,還是兒子更親吶。

    那成師呢?從他出生直到胞兄晉文侯去世,《史記·晉世家》中這一段長達58年的記載始終沒有提到過他的名字。

    孔子曾經說: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論語·子罕》

    “如果50歲了都還默默無聞的話,那這輩子恐怕是沒什麼指望了。”

    不曉得58歲的成師如果聽到這番話會不會有剜心之痛呢?

    這個曾經被大夫師服預言將要改變晉國曆史的人現在已經走到了行將就木的年紀,但說好的眾望所歸呢?現在又在哪裡?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命運有時候就是這樣捉弄人的:你覺得機會最有可能出現的時候,它卻遲遲不來。等到了將要放棄的關口,上帝卻出人意料地扔下一顆水果兒糖,甜了你一嘴。

    胞兄晉文侯死了,侄子晉昭侯嗣位。就在昭侯元年(公元前745年),58歲的成師終於拿到了屬於他的那顆水果兒糖。

    2 曲沃吞晉

    成師是在公元前745年獲封曲沃的。

    對晉國來說,成師的受封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空氣中分裂與內戰的硝煙味兒慢慢兒地開始刺鼻了。

    但遺憾的是,對這件極大地改變了晉國曆史程序的關鍵性事件,史書中的記載卻是語焉不詳。

    《左傳》說:

    惠(魯惠公)之二十四年(公元前745年),晉始亂,故封桓叔(即成師)於曲沃。

    ——《左傳·桓公二年》

    根據上面的記載,晉昭侯之所以改變了父親壓制成師的長期政策,是因為晉國此時發生了動亂。

    但這裡所說的動亂是什麼?它的發生是否和成師有直接的關係,又怎樣促成了成師的受封呢?

    這些問題,《左傳》的作者都沒有予以回答。

    因此,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晉世家》的時候徑直刪去了謎一樣的“晉始亂”三字,於是成師因為什麼時來運轉遂成了一樁無法破譯的歷史懸案。

    成師受封的原因雖然石沉大海,但封賜他的惡果卻是一目瞭然的。

    《史記·晉世家》記載:

    昭侯元年(公元前745年),封文侯弟成師於曲沃。曲沃邑大於翼。翼,晉君都邑也。成師封曲沃,號為桓叔。靖侯庶孫欒賓相桓叔。桓叔是時年五十八矣,好德,晉國之眾皆附焉。

    君子曰:“晉之亂其在曲沃矣。末大於本而得民心,不亂何待!”

    ——《史記·晉世家》

    司馬遷說,當成師被封到曲沃之後,這裡遂成了晉國動亂的策源地,因為成師的封邑“曲沃”在建設規模上僭越了禮制。

    周朝禮制對不同等級的城市建設規模有非常嚴格的規定。

    《左傳·隱公元年》說道: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左傳·隱公元年》

    以諸侯國的國都為基準,封國內的卿大夫封邑,規模最大的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過五分之一,小城鎮則只有九分之一。

    國都與封邑的大小之別,顯示的是國君與其分封的卿大夫在地位上的尊卑有序。

    如果卿大夫擅自擴建自己的封邑,那便是僭越,便會引發旁人對他心懷叵測的猜疑。

    因此,在《鄭伯克段於鄢》這個故事當中,鄭莊公的弟弟共叔段逾禮擴建自己的封邑——京邑,大夫祭仲便忙不迭地向鄭莊公發出預警:“京邑逾制,君將不堪!”

    和共叔段相比,號稱“曲沃桓叔”的成師對國君來說是一個危險得多的臣屬,因為他的封邑曲沃可不僅僅是逾制,而是修得比國都翼城還要大!

    這樣尾大不掉的形勢難免會引得其他政治投機者在成師身上下注。

    因此,就在晉昭侯七年(公元前739年),晉國大臣潘父發動政變,弒殺昭侯,準備迎立曲沃桓叔入主翼城。

    幸好晉國大臣們及時鎮壓了叛亂,處死潘父,發兵將桓叔逐回曲沃,這才為晉昭侯的一線血脈保住了繼位的可能。

    這一次曲沃與翼城的兵戎相見進一步加劇了晉君和曲沃系的分裂與敵對:八年之後,桓叔去世,他的兒子姬鱔也就是“曲沃莊伯”繼承了他的爵位,並繼續與晉昭侯的兒子晉孝侯對峙。

    這一時期的曲沃系已經事實上脫離晉國而獨立,只不過沒有獲得周天子的首肯,不能擁有自己的國號罷了。

    既然不再臣屬於晉君,那曲沃莊伯對晉孝侯刀兵相向就再無顧忌。

    於是晉孝侯十五年(公元前724年),莊伯在翼城殺死了孝侯,但他入主翼城的圖謀卻再一次被晉國群臣粉碎,他們驅逐了莊伯,擁立了孝侯的兒子鄂侯登基主政。

    從桓叔受封曲沃,到他的孫子武公最終吞併晉國,曲沃系對晉國先後發動了六次吞併行動。

    前兩次都因為晉國群臣的集體反對而中途受挫,但這第三次吞併行動卻成為了曲沃吞晉這段歷史的轉折點。

    《史記·晉世家》記載:

    鄂侯六年(公元前724年)卒。曲沃莊伯聞晉鄂侯卒,乃興兵伐晉。周平王使虢公將兵伐曲沃莊伯,莊伯走保曲沃。晉人共立鄂侯子光,是為哀侯。

    ——《史記·晉世家》

    因為當年西周東遷的時候,晉文侯曾經將兵護送周平王,立下功勞。

    東周定都洛邑,“晉、鄭焉依”(《史記·周本紀》)晉國不但與王室同宗,而且還是支撐東周政權的兩根臺柱子之一,故而周天子是不會坐視晉國被吞滅的,這應該也是曲沃系無法獲得周天子正式承認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724年,曲沃莊伯趁著晉鄂侯去世的機會再度興兵攻打翼城,企圖兼併晉國,周平王便派遣西虢國的援軍幫助晉國驅逐莊伯了。

    周平王的力保固然可以為晉國注入一針強心劑,但這也顯示,在晉國和曲沃系的力量對比中,優勢已經逐漸轉移到曲沃系一方,否則為什麼前兩次都能獨立驅逐曲沃系的晉國這次卻必須周天子伸出援手呢?

    到了這個地步,晉國的命運其實已經不由自主。一旦周天子對晉國的態度動搖,晉國隨時都有被曲沃系吞併的危險。

    終於,在公元前677年,也就是齊桓公開始稱霸中原的那一年,周天子抽走了晉國立國的壓艙石。

    這一年,曲沃武公(也就是曲沃莊伯的兒子)發動了第六次吞晉行動,出兵將晉侯緡一舉消滅。

    滅晉之後,他把掠奪自晉國的寶器悉數進獻給了周釐王。最終在真金白銀的誘惑下,貪婪的周釐王放棄了曾經的王室功臣,承認了曲沃吞晉的合法性。

    67年前師服的預言在這一刻終於應驗了:曲沃桓叔成師的孫子終於取代晉文侯姬仇的後裔,成為了晉國的新主人。

    而走過分裂與內戰的晉國,也即將崛起在中國的北方。

  • 6 # 百花爭豔只為你

    公園前575年晉軍在鄢陵之戰開始之前退避三舍(一舍合計30裡),楚軍主將子玉以為晉軍怕死,下令全軍追擊。

    晉軍主力先是擊潰了楚軍右軍(主要是陳蔡聯軍),然後派人騙子玉說,右軍沒有發現晉軍。子玉大喜,下令楚軍主力左軍全力追擊。

    最終楚軍左軍於晉軍主力廝殺,楚軍主力被全殲,子玉見左右兩軍都被殲滅,慌忙率領中軍退出戰場。楚王追究責任,子玉自殺。晉軍大獲全勝,晉文公(重耳)成為霸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了兩個男孩的二胎父母有後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