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醫朱旭陽
-
2 # 月亮灣拉布拉多犬舍
脾胃溼寒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脾虛症狀,脾虛生溼,溼氣導致陽氣不足,內生寒涼或者外感風寒所致。
右上角關注幫忙點一下,每天推送有意思有知識的文章給您!脾胃溼寒的症狀有哪些脾胃溼寒的症狀為溼和寒像結合,溼為舌頭腫大,舌苔發白有齒痕,食慾不振,不愛吃飯或者吃完腹部脹肚,身體表面比較容易出現溼疹,下肢會有水腫的跡象。
寒為怕冷喜熱,吃涼性食物或者冰鎮食物馬上就會拉肚或者肚子疼,手腳冰涼。
脾胃溼寒吃什麼中成藥常見的治療脾胃寒溼的中成藥就是參苓白朮散或者是人蔘健脾丸,但因為這兩種中成藥中。中藥的含量不是特別多,所以有一種零食的感覺,患者普遍反應效果不佳,這是因為多數患者身體的症狀其實很嚴重了,比如說已經發展到了齒痕舌或者是脾虛洩瀉,這種情況吃這兩種中成藥效果自然差很多。
如果是脾胃溼寒,可以吃溫中散寒的附子理中丸或者是溫胃舒顆粒,歸脾丸或者是二陳丸都可以。
另外,值得注意的事,溼寒的患者吃中成藥一定要記住,平時生活中切不可以喝涼水,冰鎮的飲料或者是油膩的食物,涼性的水果如西瓜也不能吃太多,飲水多用溫開水來代替,這樣堅持一段時間才能有所緩解症狀。
脾胃溼寒喝什麼茶脾胃溼寒的人生活中是比較適合喝茶來保養身體的,像比較常見的涼茶,陳皮茶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薑茶具有祛溼去寒的功效,古代人不管是受風還是讓雨澆都會喝點涼茶來去溼寒,所以薑茶是比較不錯的選擇。另外陳皮是專門用來健脾胃的,脾溼寒的患者可以飲用陳皮茶,健脾又去溼寒。
-
3 # 脾胃範兒
對於這類體質的人可以適當用一些中成藥來改善。現在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種比較常用的溫中散寒的中成藥,記得收藏哦!
理中丸具有溫中健脾,和胃止痛的功效,尤其適合那些平時胃痛較多,而且是隱隱作痛,平時比較怕冷,空腹時候疼痛會加重,進食後卻會有所好轉,並且體倦無力,手腳發涼,大便比較溏薄者。
所以這個藥通常適合脾胃虛寒,脾陽虛者,該藥可以溫中散寒,健脾養胃。
上面的理中丸主要是適合脾胃虛寒輕症的患者,如果患者的虛寒十分嚴重,胃脘,腹部冷痛,同時手腳冰涼,甚至小腿都發涼,這時候可以用附子理中丸,它的溫中祛寒的效果會更好。
(3)香砂養胃丸
-
4 # 106492757089
最好是問下病家的飲食方面的問題,再要切脈,脈弦者,應考慮病家以前感冒發燒用清熱解毒藥過量或不當,熱邪滯留於肝膽而寒溼纏綿於脾胃,等等。不瞭解這些情況,好意服用生薑羊肚湯或羊肉湯而引起陳病爆發,豈可不慎哉。再要看氣色,形態。。。全方位判斷,才會做到對症下藥,手到病除。
-
5 # 趙一帆醫生
脾胃寒溼的原因主要是過食寒涼或者脾陽不振,常常表現為:
1、喜吃熱飲、熱飯,吃冷飲、冷飯則胃痛不適;
2、腹部得溫則緩、遇冷則痛不適;
3、消化不良、大便稀溏,甚至有未消化的食物;
4、食慾差,厭惡油膩、甜品之類的食物。
脾胃寒溼的患者肯定需要健脾養胃。“寒”、“溼”都是陰邪,治療時以補助脾胃陽氣為主,健脾以溫脾陽、養胃以祛胃寒。
1、在日常飲食中可以多食用生薑,在熬粥過程中加入少量羊肉、生薑可以溫脾養胃,也可以切少量生薑片做茶飲。像花椒、胡椒、八角、小茴香、桂皮等調味品也具有溫中補陽的作用,烹調過程中可以加用少量。
2、中成藥中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小建中顆粒具有溫養脾胃的作用。脾胃寒溼、脾陽不振多還伴隨著腎陽不足,在男子常表現為腰痠痛、陽痿、不育,在女子常表現為宮寒、痛經、手腳冰涼、月經不調、不孕等,可以加用金匱腎氣丸、定坤丹等。
回覆列表
您好,脾胃溼寒的核心問題是脾陽虛,脾的陽氣是運化水溼功能的基本體現,脾陽氣不足熱量減弱,溫煦能力就會下降,使寒氣從內而生,水液體液無法運轉代謝,形成寒溼阻滯於脾胃的種種症狀,那麼,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調整呢?這就要看是單純的脾陽虛還是因脾陽虛發展為複雜情況了。★脾胃溼寒的形成飲食水液入脾胃後,脾的陽氣相當於動力能力,運化飲食中的谷肉果菜,吸取營養,同時,脾陽執行水液水溼輸佈於肺,脾的消磨水谷的作用類似於大地孕育的莊稼,中醫稱“脾屬土”,而脾不斷的運化代謝水液,脾土又被稱為“溼土”,水溼被脾陽轉運燥化,健康人脾是不會出現水溼內停的,如果脾陽不足,無法溫煦燥化轉運水溼,則水溼必然內停脾胃,脾胃的陽氣不足,陰寒自內而生,如此,便形成了寒溼阻滯脾胃的問題。脾胃溼寒的根本在於脾胃虛弱,陽氣不足,形成的原因可總結為兩個方面,一是先天稟賦不足,這是遺傳問題,有的人生來就脾胃虛弱,容易消化不良,體質也比較怯弱,經常便溏腹瀉,手足不溫。二是在生活中因飲食不當,過食生冷,例如有的人過多的使用冷飲後,損傷脾胃陽氣,出現短暫的胃部不適,嘔吐腹瀉,或情緒不暢思慮過度,損傷到脾胃陽氣而導致脾胃溼寒。前者多是外部因素造成溼寒問題,多是急性短暫性發病,可很快痊癒,後者則是慢性問題,溼寒問題常常反覆發作。★脾胃溼寒的症狀脾胃位於臟腑中部,也叫中焦或中氣,脾胃運化飲食水液滋養臟腑全身,位於中焦形如樞紐調整心肺和肝腎的氣機升降,脾胃陽氣虛弱,除了引起脾胃運化功能以外,還經常會出現臟腑氣血失調的全身症狀表現。脾胃陽虛運化功能減弱後,常出現食少腹脹,見飯不親,遇水不渴,腹部冰冷,胃部怕冷,遇冷腹瀉這是因為人體的陽氣虛弱,就好太陽的Sunny不足,Sunny不能散出熱量,寒從內生,常有腹冷手足不溫的表現,陽氣振奮無力,常出現精神萎靡,乏力沒勁,水溼內停脾胃常有腹瀉便溏,大便次數增多,飯後或者遇冷腹瀉。脾胃寒溼常導致全身症狀,例如脾胃溼寒,肺氣無法下降,引發心火亢盛,常有胃部怕冷,口腔灼熱,口舌潰瘍生瘡,心煩失眠。寒溼下注於肝腎,常導致下肢水腫,女子白帶,腰痠腰痛等。全身症狀屬複雜情況,中成藥無法兼顧多不合適。★脾胃溼寒的中成藥選擇清代醫學家黃元御在《四聖心源》說“中氣之至,崇陽補火”,所謂崇陽是崇尚溫陽的治法,補火是補充陽氣熱量,熱量恢復水溼得到運化,內寒自然散除。代表性的成藥是仲景所創立的理中類,“理中者,理中焦”,以補益脾胃的藥物配合溫中散寒之品,使脾胃陽氣恢復,寒溼得除。市面上理中類多加附子,是理中至宋代後被官方重新定方,形成了附子理中,溫陽散寒的力量較強,但不適合長期服用。諸多開鬱老蔻和霍香正氣均有一定的燥化脾胃寒溼的作用,適用於陽虛不重,寒溼證候明顯的人群,例如因飲食生冷引起的短暫性脾胃陽氣受損,寒溼阻滯,以突然發病胃部受涼,腹瀉嘔吐周身痠痛為主,具體情況可以請專業的醫生給予指導,複雜脾胃溼寒伴有全身性症狀明顯的問題,不適宜中成藥的調治。★總結
辨別脾胃溼寒要注意分清緩急,急者多是飲食引發,以突發症狀為主,恢復也比較快,緩者多是長期慢性的病因刺激,恢復起來較慢,伴有複雜情況時,不要自己選擇中成藥,還是請專業醫生診治為好,日常飲食中,注意飲食清淡柔軟,不要吃生冷食物,注意防寒保暖,規範的診治加上生活中的保養,相信,脾胃溼寒可很快的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