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野論史
-
2 # rrtefg
宋朝並不是富裕,是國民生產總值高,稅收多,但用錢的地方也多,宋朝的朝廷可沒多少錢,宋朝建朝以來,冗兵,冗員,冗費等一些問題但最後已經積貧積弱了,王安石變法想改變,但最後沒成,宋朝的財政收入支出這麼大,人民的負擔也大。
王小波李順起義是土地霸佔,繳納重賦,加上天災人禍,就爆發農民起義,方臘起義是宋朝後期官吏貪墨成風,還有就是花石綱之害,那些賣勞動力的農民負擔太重,剝削嚴重,就起義了。
-
3 # 天涯明月刀851
國家富裕≠人民富裕
國家富裕≠社會公平
財富是恆定的。國富民強造反必多,國富=民窮=民強(逼上梁山)。民富國強方是正途,民富才會萬眾一心支援國家維護和平,國自然就強了。
-
4 # 在下陳好人
國家有這麼幾種狀態:
1.國富民窮
2.國窮民富
3.宋朝是國富民不能活
-
5 # 減水書生
公元993年初,王小波在四川永康軍青城縣發動起義。起義的地方,大體位於在今天四川省都江堰市南部。永康軍,是北宋州一級的行政建制。軍,主要設定在邊遠地區,位格要低於府(如開封府)、州(如燕雲十六州)。
王小波這夥人為什麼要發動起義?
首先,看一下起義軍的成分。
最初,主要是茶農、茶販、手工業者、商人和流民。本來大家還是有口飯吃的。但北宋卻在四川搞了“博買務”。
時守臣務利入之厚,常賦外更為“博買務”,禁民私市物帛。
博買,即官市。博買務,即政府壟斷鹽酒茶布等商品貿易,實施統購統銷、禁止民間買賣。這是赤裸裸地與民爭利。在茶葉專營之後,政府和豪強地主低價購茶、高價賣米,導致大量茶農破產。而王小波,就是其中一員。
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王小波聚集了一支上千人的起義軍;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起義軍的數量發展到上萬人。而之所以短時間內爆炸式增長,主要原因就是:博買務製造了大量破產的茶農、茶販、商人和手工業者。
公元993年夏,四川趕上旱災。於是,最龐大的一個群體,即農民,加入了起義。接下來,起義軍就在四川無敵了,北宋駐軍完全招架不住。
在江源之戰中,王小波作戰負傷、戰後殞命。起義軍推舉王小波的妻弟李順為領袖,繼續起義,迅速發展到數十萬人。公元994年正月,起義軍攻破四川重鎮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權。
其次,看一下起義的地區。
四川,這是北宋最對不起的一個地方。公元965年,北宋消滅後蜀之後,立即把四川當成了殖民地。首先是直接搶劫。後蜀王朝積蓄的金銀珠寶、布帛錢幣全都運到汴梁。這個直接搶劫的過程,持續了十幾年。其次是搜刮,除了正常的兩稅之外,後蜀王朝的全部苛捐雜稅,北宋全部繼承。接下就是博買務,放任官員在四川變著花樣搶劫民間財富。
北宋為什麼要這樣做?
因為四川富得流油,而北宋自己卻窮到癲狂。不是大宋很富嗎?大宋很富是後來的事情。在太祖與太宗朝,北宋富不了,因為北宋承接的是五代亂世。關鍵是戰爭不斷,先滅北漢、再戰契丹,打仗就要花錢。而四川就成了北宋的財源之地,不僅金銀珠寶要搶走,甚至連銅錢都要搶走。
北宋的經濟掠奪是一個快變數,而四川的農村問題則是一個慢變數。乾柴烈火,需要有點柴的烈火,也需要有堆積的乾柴。
川峽豪民多旁戶,以小民役屬者為佃客,使之為奴隸,家或數十戶,凡租調庸斂,悉佃客承之。
在當時的四川,一般地區,豪民地主與一般自耕農的比例,達到50%;個別地區,豪民地主與一般自耕農的比例,達到90%。也就是說:十個人裡面就有九個人是佃農旁戶。關鍵是:豪民地主對待一般小民毫無仁慈可言。
而恰在此時,北宋又在四川搞起了經濟掠奪。各種苛捐雜稅全被豪民轉嫁到小民身上。有為尤甚的是:豪民還與官府狼狽為奸,合夥算計小民。所以,起義的烈火一旦點燃,自然星火燎原。
接下來,再講方臘起義。
方臘起義軍的主要成分是貧苦農民。這與王小波起義軍的主體,沒有什麼差別。王小波起義軍在最初是破產的茶農,但茶農沒多少人,後期加入的四川農民才是主體。
關於方臘的身份有分歧:一說方臘是佃戶,家裡沒地,是給地主種地的;一說方臘家中有漆園,還算殷實;還有說方臘是稅吏,就是幫著政府收稅的小吏。但方臘的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起義的主體是誰。只要農民參與進來,就一定要出大事。
接下來還是看地區。
臘始起青溪,眾不及千,今脅從已過萬,又有蘇州石生、歸安陸行兒,皆聚黨應之。
起義的地點在今天浙江省淳安西北,屬於宋朝的兩浙路。江浙一帶從唐末開始就已經相當富庶。到了宋朝,更是成了北宋的主要稅基。對於這個地區,大宋自然高度重視,因為要看好自己的錢袋子。但是,這裡為什麼會爆發起義呢?
主要原因是宋徽宗的花石綱。
且聲色、狗馬、土木、禱祠、甲兵、花石糜費之外,歲賂西北二虜銀絹以百萬計,皆吾東南赤子膏血也。
花石,簡單說就是奇花異石,搞園林的高階奢侈品,而實際就是花花草草和大石頭。這些東西就是再貴,也不至於榨乾了“東南赤子膏血”。
其實,花石不重要,重要的是綱。在北宋,官府陸運和水運的大宗物資,要編組為“綱”。如運馬,稱“馬綱”;運米,稱“米餉綱”;而運花石,則稱花石綱。花石綱是要運給皇帝的,所以格外重要,自然要與權力或特權拉上關係。
運送花石的船隻,每十船編為一綱,然後沿著淮河、汴水運到開封。這種運輸是要花錢的,但主要是花人力。人力從哪來?如果花錢僱人,那成本就太高了。所以,就要讓老百姓免費為花石綱充當苦役。
皇帝的私慾與國家的公權混到一起,所以花石綱完全就沒有合法性可言。它不是為公共事務,而是滿足皇帝私慾。對於這個徭役負擔,老百姓從最初就不滿意。
當然老百姓可以忍耐,但忍耐總有限度。《宋史》記載花石綱之役“流毒州縣者達二十年”,差不多波及了整個江淮地區。
而其中以兩浙最甚。在北宋,兩浙路是各路中最富裕的一路。花石綱,就是北宋在自己的錢袋子裡面搞事情。宋徽宗即便暴如商紂,也不能跟自己的錢袋子過不去吧?
原因是:宋徽宗根本不知道花石綱能搞出這麼大的動靜。
之前說了江浙一帶是宋朝的主要稅基,所以北宋政府高度重視這個地區的治理。治理,換一個詞,就是控制。而怎麼控制呢?當然是建立龐大的官僚系統。所以,這個地區的官僚系統特別發達,執行力自然也就更強。
然後,問題也就出現了。皇帝一道聖旨要搞花石,龐大的官僚系統立即聞風而動,大刀闊斧玩命幹。這夥人當然是給皇帝搞花石,但也是為自己去創業。
你家不是有花石嗎?好,現在皇帝喜歡,於是就要強徵。但怎麼運走呢?先拆門、再拆牆,接著就是抄家。什麼殷實的家庭也扛不住這麼糟,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向官吏行賄。所以說,官吏搞花石就等同為自己創業。關鍵是這種創業,還是打著皇帝的旗號進行的。老百姓想告都沒地方告。
本來花石綱就沒有什麼合法性,而花石綱又大量使用民力,接下來還成了官吏榨取百姓的免罪金牌。所以,自然就成了“吾東南赤子膏血也”。東南赤子的膏血,不是因為皇帝從東南要了幾塊石頭,而是要石頭的過程,變成了敲骨吸髓。
於是,普遍不滿情緒有了,不堪徭役之擾的農民也有了,接下來就是方臘起義。而方臘是怎麼搞得動員的?
今賦役繁重,官吏侵漁,農桑不足以供應。吾儕所賴為命者漆楮竹木耳,又悉科取,無錙銖遺。
“賦役繁重”,可能只是徭役,因為花石綱要動用大量人力,石頭根本就不值多少錢。“官吏侵漁”,則是官吏打著皇帝的旗號搞創業,榨取民間財富。“又悉科取,無錙銖遺”,皇帝要你家的奇花、要你家的石頭、要你家的其漆楮,還能給錢嗎?看一看白居易的《賣炭翁》就知道了。
方臘動員兩浙百姓搞起義,與王小波動員茶農搞起義,都差不多:官府與民爭利,斷人財路就是殺人父母,於是造反。
公元1120年,十二月,宋徽宗獲得訊息:方臘起義了,而且這夥人連取城池、攻入杭州。為什麼到這個時候宋徽宗才知道?早一點兒知道,就不行嗎?不行,因為官僚系統一定要故意隱瞞。出了這麼大的事情,自然是不能報憂、只能報喜,等先搞定了再說。所以,皇帝收到訊息的時候,一定是地方官員徹底搞不定的時候。
當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宋徽宗以宦官譚稹為將,率領原本攻打幽州的禁軍精銳前去平叛。但這還不夠,轉過年來的正月初七,宋徽宗又以宦官童貫為將,率領另一支禁軍精銳前去平叛。兩支禁軍,總兵力達到十五萬人。從宋徽宗的重視力度和北宋的軍力投入,就能知道方臘起義已經摺騰到什麼地步。北宋平定王小波李順起義的兵力規模,在二十萬左右。所以,方臘就是另外一個王小波。
這次平叛非常順利。公元1121年四月底,大宋禁軍便包圍了起義軍的大本營,基本消滅了方臘起義軍。方臘也在幫源洞老巢被宋軍抓獲,被押到汴梁處決。
方臘起義造成的後果非常嚴重,六州五十餘縣以及數以百萬計的平民百姓,遭遇戰火。而大宋的重要稅基兩浙路,基本被打殘。
北宋很富,為什麼還會爆發農民起義?
王小波起義和方臘起義,有很多不同。主要是時間上:宋初百廢待興,但戰事不斷,所以大宋王朝急需四川財富;宋徽宗時期卻不是這樣,北宋雖然財政窘迫但社會很富,尤其是兩浙路,所以這時候爆發方臘起義看上去沒啥道理。
但,兩次起義卻有共同點:
一個是民間已經積累了大量不滿情緒,四川不滿北宋的經濟掠奪;兩浙不滿北宋的花石綱;一個是農民參與了進來,王小波最初是一群茶農、方臘最初是一夥佃戶或漆園主,但最後都是以農民為主體;而最大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官僚系統的彪悍行政。
北宋政府把四川當成了殖民地,所以官吏不可能不彪悍。北宋官吏把江南當成了創業之地,所以不可能不瘋狂。宋徽宗要的花石,就成了賣炭翁賣得木碳。賣炭翁兩鬢蒼蒼、無力反抗;而兩浙農民卻人多勢眾、有力反抗。
為公的北宋四川官吏,他們在為大宋搶軍費,當然順便也為自己撈好處;為私的北宋兩浙官吏,他們在為宋徽宗搞花石綱,當然順便也為自己去創業。雖然目的不同,但前提則是這夥人已經掌握了足夠的力量。
一旦代理官僚掌握了強大的力量,那麼他們一定會彪悍行政。彪悍行政的結果則是:無限制地滿足上級需求,同時也讓自己在彪悍中走向墮落,並反噬國家。王小波李順起義與方臘起義,雖然看似處在兩個不同的時空,但其原因卻有共通之處。
-
6 # 遊弋歷史長河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一個延續了三百多年的封建王朝,提到宋朝就會讓我想起那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宋詞,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瑰寶。而宋朝最令人心馳神往的,這是一個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甚至超過唐朝。但是繁榮經濟的背後,為何還是會發生農民起義呢?宋朝的貿易廣泛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是空前的,在農業、手工業、紡織業、印刷業、造紙業、制瓷業都有很大的發展,海上絲綢之路在宋朝也發展到了巔峰時期,航海業和造船業把宋朝與東南亞、中亞,甚至與歐洲、非洲緊密地聯絡在一起。
宋朝國庫充盈在強大的貿易體系支援下,宋朝的財政收入也是很高的,比如在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宋朝的財政收入為7070萬兩白銀,整個宋朝,財政收入最高時達到了1.6億兩白銀,只有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億兩白銀。
收入雖多,花銷也大然而財政收入的絕大多數都得用於龐大的軍費開支。
防備邊疆
宋朝的北部、西北部,是遼國、西夏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這些地區地廣人稀,財政收入較宋朝很少,但軍隊多為騎兵,作戰勇猛,衝擊力強,在冷兵器時代,戰馬給軍隊賦予很強的戰鬥力。而宋朝多為步兵,要想抵擋騎兵的衝擊,就需要更多的士兵,而士兵都是要拿軍餉的,打一次仗用於軍餉、軍械、糧草的軍費開支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國富”民窮
國家的財政收入龐大,看起來國家很“富足”,但老百姓卻很窮,宋朝為了防止唐末五代的藩鎮割據,各級權力都得到拆分,往往是一個官三個人當,這樣做確實實現了權力的拆分,很難形成一人在一個地方的獨斷專行,維護了中央集權,但官多了,花費就跟著增加。
久而久之,宋朝就形成了嚴重的冗官(官多)、冗兵(兵多)、冗費(花銷大)問題,錢不夠了怎麼辦?給老百姓加賦稅,這就使得百姓生活越來越艱難,民心不穩,再加上統治者要維持自己的奢侈享受,逐漸就形成了嚴重的矛盾,農民起義,無不是在官府的壓迫之下產生的。
宋初王小波、李順在蜀川的起義中央對蜀川的沉重剝削
四川早在宋太祖趙匡胤時期,就被平定,但五代時期,蜀川倖免於難,蜀川的割據勢力後蜀集聚了很多的財富,蜀川被平定後,這些財富連同老百姓的財務都被趙匡胤計劃到了宋朝統一天下的事業中。這樣劫掠般的大肆剝削,逼得很多農民失業,蜀川人民的反宋情緒被逐漸激化。在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蜀川大旱的時間點,蜀川終於爆發了農民起義。
起義爆發
以王小波為首的百餘農民在青城起義,提出了“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的口號,因而得到他們的響應和擁護。幾天之內,起義軍就擴充到幾萬人,起義軍很快就攻下了青城、彭山,殺掉貪官汙吏,把糧食分給了老百姓。然而在向江原進攻的時候,起義軍遇到宋將張玘的頑強抵擋,雙方陷入惡戰,宋軍戰敗,張玘被殺,但王小波也重傷而死。
起義軍推舉王小波的妻弟李順為領袖。繼續抗宋。994年,李順攻佔成都,自稱大蜀王,設官置署。宋太宗派出王繼恩等率禁軍分兩路入川鎮壓,第二年,起義被平定。
影響
這是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首次提出均貧富的口號,雖然起義失敗了,但也宋朝敲響了一次警鐘。
宋末方臘在杭州的起義起義背景
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的寵臣朱勔在蘇州一帶搜求花石,百姓對此怨聲載道。民怨沸騰,方臘趁百姓不滿的時機,暗中把貧困失業的人組織起來。
起義爆發
1120年十月,方臘率眾起義,不到十天就有數萬人參加起義,先後攻下了 青溪、睦州、歙州、衢州,杭州,但宰相王黼為了粉飾太平,居然故意隱匿不報,起義軍繼續壯大,整個東南為之震動。徽宗趕緊派出童貫、譚稹為宣撫制置使,率十五萬軍隊前往東南,並下令廢除蒐集奇花異石。面對官軍,起義軍節節敗退,第二年方臘等人在梓桐峒的石澗中被俘。起義失敗,方臘也被處決。
影響
方臘起義鎮壓了東南一批貪官汙吏和地主土豪,沉重打擊了宋朝地主階級在東南地區的黑暗統治。 雖沒能動搖北宋的統治,但也嚴重削弱了北宋的國力,幾年後的1127年,北宋就在靖康之變的屈辱中走向滅亡。
總結繁華的背後,總是潛藏著危機,如若不能正視危機,放任自流,終將被其所累。失了一顆鐵釘,丟了一隻馬蹄釘;丟了一隻馬蹄釘,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損了一位國王;損了一位國王,輸了一場戰爭;輸了一場戰爭,亡了一個帝國。
在繁重徭役的剝削下,失去百姓擁護的宋王朝,勢必要發生農民起義,起義的洪流終將瓦解宋朝辛苦築起的堤壩。
宋末的腐朽,方臘方臘領導的起義是北宋末年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他統率數十萬起義軍,攻佔了兩浙地區的六州及附近數十個縣,從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到宣和三年(1121年)八月,方臘起義前後將近一年時間,時間雖不長,但也不算短。[2] 起義鎮壓了一批貪官汙吏和地主土豪,從而沉重地打擊了宋朝地主階級在東南地區的黑暗統治。[12]雖未能從根本上動搖北宋王朝的統治,但卻嚴重削弱了北宋的國力,加速了它的滅亡。[13] [11]
-
7 # 舊書齋
宋朝的確很富,但富的是官,而不是國和民,宋朝的財政收入非常高,據統計,宋朝所有賦稅加起來的話,每年有一億之多。
國家收入雖然多,但花的也多,宋朝財政支出相當可怕,宋朝政府養了數量龐大的官員體系,官員的福利待遇,堪稱歷史之最。
唐朝幾乎無年不戰,而宋朝和平年代太久,卻養兵太多,磨洋工,吃空餉更是心照不宣。
再剩下就是歲幣,遼國每年10萬兩白銀,西夏每年8萬兩。很多人用現代的觀點,提出了貿易順差,最終得出結論,宋朝賺了。
可是,這種經濟規律並沒有拖垮遼國,反而讓宋朝不堪重負。
在這樣的體制下,王小波李順提出的均貧富的口號,就成了對症下藥的利器。
據後世統計,有宋一朝,民變起義超過400次,但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也就王小波李順,方臘這寥寥數次,就連宋江起義,都只是小打小鬧而已。
宋朝國家的財富,並沒有用在國家本身,而是富裕了官僚貴族。國家依然為財政赤字擔憂,老百姓依然處於溫飽邊緣,一旦出現天災人禍,百姓很可能會餓肚子甚至面臨死亡威脅,聚眾鬧事就可以理解了。
-
8 # 安平144796971
宋朝是一個精英極富,百姓極窮的貧富懸殊的朝代。
精英們僅三、四兩白銀,就可以買一個花姑娘供自己終身淫樂,花姑娘的身價,不及他們的一頓飯的價錢。
回覆列表
宋朝是富裕,但是問題也很多,民眾稅負非常大,壓力很大、政府開支也非常大,官員過多,而且宋朝實行高薪養廉政策,官員的俸祿非常之高,再有就是養兵過多,朝廷也很苦難,看上去富裕,實際國庫空虛。
宋朝時科考制度已經非常完善了,這個制度除了為國家選拔人才外,還有一個重大作用,那就是安撫人心,等於是給所有人開了一條出路,讓每個人都有了當官的機會。這樣會給社會穩定帶來積極作用。所以李世民看到大家都把希望寄託於科考,而不再想那些亂七八糟的事就說;天下英雄,入吾鷇中矣。因為這個原因,宋朝也是頻頻開科,打破三年考一次的規矩,經常開恩科擴招,這樣做不是為了多招人才,而是把人們的注意力都引到科考上去,減輕社會壓力。但是過多招人的結果是官員隊伍太大。最關鍵是宋朝的高薪養廉政策,像包青天那樣的清官,年薪都近千萬,那麼多官員,政府壓力也很大,財政也很困難呀。
宋朝的養兵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以前實行募兵制的時候,地方招募,農閒時練兵,農忙時種地,兩不耽誤,在外駐守的也有的搞軍墾,養兵費用不是很高。宋朝近百萬的軍隊,地方不養兵,士兵都編入禁軍,全都是職業軍人,這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宋朝的稅負很重,國家幾乎把手伸到各行各業,各種大宗商品流通,都要經過官營。所以普通老百姓雖然生活不會太困難,但是幸福感不強,生活壓力比較大。但是宋朝的最低層倒是沒問題,因為宋朝的福利制度很給力,對失去勞動能力的人,照顧的非常好,收養孤兒的慈幼局、到了上學年齡還有免費教育的義學,有病了還有免費看病施藥的施藥局和安濟坊,照顧流浪漢的福田院和居養院。老死了還有漏澤園負責安葬和四時祭祀。到了南宋,秦檜還提出了胎養助產令,就是生不起小孩的國家給孕婦錢糧救濟。出生後也給補助。但是高福利後邊必須有高稅收來支援,這樣就出現一個矛盾,老百姓稅負重,政府還沒錢,好尷尬!
宋朝的農民起義很多,據說發生了三百多起,但是都沒什麼後勁,很快就煙消雲散,這個和宋朝的制度有關,對待農民起義,大多是安撫,下個詔安令,給你個小官做,起義平息。像方臘確實遭受了不平待遇,真的想推翻大宋的並不多。這個政策的最終後果是起義越來越多,因為很少受到懲罰,接受招安還能當官,何樂而不為呢?用老百姓的話說,想當官,殺人放火受招安。另外,完善的福利制度下,人們的生存沒有太大壓力,不是到生活不下去了,誰願意冒死造反呀,能混個招安做官更好,看形勢不好就跑唄。所以兩宋起義雖然很多,但規模太大,威脅皇權的卻很少。
上邊我說的是一般情況,王小波李順還有方臘,算是比較特殊一點,他們開始確實受氣了,不太願意 受招安,開始發展的有點順,看上去似乎宋朝皇帝很好欺負,我當皇上也有可能呀,那就索性拼一把,事實證明,滅他們,正規軍出馬,那真的是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