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霜聲DG
-
2 # 沐雪青川
及漢兵起,更始立,豪傑多薦舉禹,禹不肯從。及聞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於鄴。光武見之甚歡,謂曰:我得專封拜,生遠來,寧欲仕乎?禹曰:不願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為?禹曰;但願明公威德如於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於竹帛耳。光武笑,因留宿閒語。禹進曰:更始雖都關西,今山東未安,赤眉、青犢之屬,動以萬數,三輔假號,往往群聚。明公雖建藩輔之功,猶恐無所成立。於今之計,莫如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光武大悅,因令左右號禹曰鄧將軍。常宿止於中,與定計議。
及王郎起兵,光武自薊至信都,使禹發奔命,得數千人,令自將之,別攻拔樂陽。時任使諸將,多訪於禹,禹每有所舉者,皆當其才,光武以為知人。使別將騎,與蓋延等擊銅馬於清陽。連大克荻,北州略定。及赤眉西入關,更始使定國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將軍劉均及諸將,分據河東、弘農以拒之。赤眉眾大集,王匡等莫能當。光武籌赤眉必破長安,欲乘機並關中,而方自事山東,未知所寄,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討之略。
顯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為太傅,進見東向,甚見尊寵。居歲餘,寢疾。帝數自臨問,以子男二人為郎。永平元年,年五十七薨,諡曰元侯。
鄧禹字仲華,南陽郡新野縣人。十三歲時,能背誦《詩經》,到長安跟人學習,當時光武帝也在京師求學,鄧禹雖然年紀小,但他見到光武帝,就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於是和光武帝很親近。幾年後返回家鄉。
等到漢兵興起,劉玄登位,許多有見識的人都向劉玄推薦鄧禹,鄧禹不肯跟隨劉玄。等聽說光武帝鎮守河北,立即驅馬向北渡過黃河,在鄴縣追上光武帝。光武帝見到他非常高興,對他說:我可以獨立任免官員,你從遠方趕來,難道是想做官嗎?鄧禹說:不想。光武帝說: 假如是這樣,你想做什麼呢?鄧禹說:(我)只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廣施天下,我能夠為您盡一點力,在史書上流傳功名罷了。光武帝笑了,於是留他同住,私下交談。鄧禹提議說:劉玄雖然建都關西,但現在山東沒有安定,赤眉軍、青犢軍之類,動輒有上萬人,三輔也自立名號,常常聚集兵力。明公雖然有建藩鎮,輔助劉玄的功勞,但我還是怕您沒有什麼更大成就。當今之計,不如招納英雄,努力取悅民心,建立高祖的功業,挽救百姓的性命。像您這樣的人來謀劃天下大事,不會費多少時間費多大力氣便可平定天下。光武帝非常高興,於是讓身邊的人稱鄧禹為鄧將軍。鄧禹常住在光武帝住處,一起商定計策。
等到王郎起兵,光武帝從薊縣到達信都,派鄧禹募集奔命兵,共得到幾千人,命令鄧禹親自率領這支隊伍,另行攻取樂陽。(光武)當時委任派遣各位將領,大都向鄧禹諮詢,鄧禹每次舉薦的人,(職位)都能和才能相當,光武帝認為(鄧禹)能夠了解人。派他另外率領部隊,和蓋延等人在清陽攻打銅馬軍。連連大捷,北州大致平定。等赤眉軍向西進入函谷關,劉玄派定國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將軍劉均以及各路將領,分別據守河東、弘農以抵擋赤眉軍。赤眉軍各部大舉會集,王匡等人不能抵擋。光武帝算計赤眉軍一定會攻破長安,想乘這個機會兼併關中,但他自己正進攻山東,不知該把這個任務託給誰,因為鄧禹沉穩有度量,所以把西討的計劃交給他。
顯宗登位,因為鄧禹是先帝的大功臣,拜他為太傅,上朝見駕可以面向東方,很受皇帝的尊重和寵愛。過了一年多,臥病在家,顯宗好幾次親自登門慰問,把他的兩個兒子提拔做郎官。永平元年(28),鄧禹年五十七歲去世。諡號元侯。
以上為《後漢書.鄧禹列專》
從書中可以看出為何鄧禹被排位二十八將之首第一:在光武帝取得河內之前鄧禹對於漢光武帝的地位就一直是首席智囊.很多前期謀劃和策略都出至於鄧禹之手.而且漢光武也對鄧禹給予絕對的相信和信任.
第二:鄧禹從追隨光武到蕩平寰宇一直都給予光武最大的支援.光武帝在河北是一度被王朗打的丟盔棄甲.光武帝真正的根據地實在信都,後來又有漁陽和上谷兩塊.這是最早的根據地.二十八將中有很多都是但是再根據地網羅到的.比如吳漢.耿弇、寇恂、耿純、王樑、景丹、蓋延、任光、李忠、萬修、邳彤、劉植.雖然網羅了很多驍勇戰將但這些將領大都有自己的小地盤和自己的軍隊.光武帝真正意義上來講沒有一支自己的嫡系部隊.隨後鄧禹去招募了一隻幾千人兵馬,這才有了真正意義上自己的嫡系部隊.
第三.二十八將的排列正真意義上來講是光武帝兒子劉莊做皇帝時才排列的.當然光武帝對鄧禹功勞的認可也不可否認.到劉莊做皇帝時有很多二十八將有很多以不在人世.而鄧禹恢復大司馬後還曾任太子太傅.當然如果當時馮異還在對於第一的位子難分伯仲.
第四:漢武建國後.功臣名將居功自傲.隨之而來的就是攀比 ,腐敗.鄧禹品行高尚.淡泊名利.嚴於律己.寬厚待人.且及其孝順.而且家風縝密.教養子孫.不置產業.刻苦學習.後來他的後代皆名揚天下.鄧禹曾說“吾將百萬之眾.未曾妄殺一人.後世必有興者”. 對於以上觀點,大家認同嗎?歡迎批評指正!
-
3 # 小閱閱世界
鄧禹排在第一,有很多的原因,可以說是實至名歸,鄧禹飽讀詩書,很有行軍打仗的智慧。劉秀在建立政權之前,在河北的時候,有很多的決策都是和鄧禹商量之後一起確定的,可以說鄧禹是他的軍師。不僅如此,鄧禹還經常鼓勵劉秀,在建立政權之前,劉秀經常不自信的對他說,天下這麼大,我卻只佔領了這麼小的一塊地方,怎麼樣才能夠統一天下呢?鄧禹聽出了劉秀的不自信,於是就安慰他說,現在天下動盪,每個人都想要有一個有才能的人統一天下,從古到今,能夠一統天下的,不在於他擁有的地方有多大而在於他是否有做君主的才能和賢德。對於鄧禹一番話,讓劉秀深為感動,更加堅定了自己要統一天下的信心。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實二十八將的排名並不是劉秀親自排的,而是他的兒子劉莊排的,在他兒子劉莊在位的時候,二十八將中很多人都已經去世了,而對於還在為劉莊效力,並且還是劉莊曾經的老師,所以把鄧禹排在二十八將的第一位,也是很正常的。
-
4 # 戰鬥大黃蜂
鄧禹,東漢初年雲臺二十八將之首,論戰功,自然是首推有戰神之稱的耿弇, 論方面之功,則馮異當仁不讓, 但若論起安定後方,運籌帷幄, 論起道德修養,治國治家. 論起與光武患難同當,生死不渝的感情, 鄧禹無愧雲臺之首!
首先劉秀對鄧禹非常賞識
在河北時也就是二次創業階段很多決策性問題都是和鄧禹商議後決定的,當時鄧確實是光武的首席參謀和軍事。"看來鄧的思想工作確實做的很好
其次鄧禹組織劉秀的第一支嫡系部隊
劉秀在河北時一度被王郎趕的如喪家之犬,他真正落腳是在信都,後來有漁陽和上谷兩個地方支援劉秀,這是劉秀最早建立的根據地,二十八宿中,從這個根據地出來的佔了將近一半,主要將領吳漢、耿弇、寇恂、耿純、王樑、景丹、蓋延、任光、李忠、萬修、邳彤、劉植等都是在這個根據地跟隨劉秀的,雖然有了根據地,但這些將領們原來都有各自的部下和地盤,劉秀卻沒有一支真正自己的嫡系部隊,於是派鄧禹去召集兵馬,得幾千人,才算有了真正的第一支嫡系部隊,鄧算是中央革命軍第一軍第一任軍長。
二十八宿排名劉莊所作
二十八宿的排名其實不是劉秀排的,而是他兒子當皇帝后排的,全國完成統一後鄧禹成為光武朝僅有的幾個繼續受任用的功臣。當時二十八宿中很多人已經不在人世了,向馮異這樣有希望座第一交椅的已經死了多年了,而鄧禹恢復了大司徒職務,還曾任太傅,也就是太子劉莊的老師,自然提高了排名。
鄧禹教子有方
建國後很多功臣都居功自傲,生活開始腐化墮落,比如一度讓劉秀頭痛的“度田事件”就牽涉到二十八宿中很多人,二十八宿中的劉隆還牽連下獄。相比起來,鄧禹的人品要高尚很多,畢竟是讀書人出身,他淡泊名利,待人敦厚,孝敬父母。天下已定,常思遠離名譽和權勢。鄧禹還教子有方,他有十三個兒子,他不引導他們高官厚祿、追名逐利,而是讓他們各掌握一種安身立命、養家餬口的技藝。他修整家庭倫理,教養子孫,食封邑,不置產業。後來,他的子孫皆稱名天下。鄧禹曾說,吾將百萬之眾,未嘗妄殺一人,其後世必有興者。”
-
5 # 星火辰
劉秀當上皇帝時才三十歲,鄧禹還比他小七、八歲,由此可見二十出頭的鄧禹就為自己掙來了一世的功名。雲臺二十八將,為什麼鄧禹居首,因為二十八將其他人裡,沒幾個人想和鄧禹來爭,更關鍵是劉秀、劉莊父子要刻意把鄧禹抬高起來。
一、鄧禹這輩子雖然打了一場連底褲都輸掉的戰爭,但是也立下過舉世少有的大功
二十出頭的鄧禹,拋棄了安逸的生活,渡過黃河去跟隨前途未卜的劉秀,見面就向劉秀提出佔河北而建立帝王大業的建議,這種見識,頗有點後來諸葛孔明隆中對的意思。劉秀初平河北,鄧禹舉薦大將,有跟隨劉秀出徵,立功不少。而後,劉秀分兵,讓鄧禹率軍入關。鄧禹不過憑藉最初兩萬人的兵力,就拿下了更始帝派人鎮守的山西、河東一帶,這份功勞,堪比後來唐朝開國先定山西。鄧禹從河東渡過黃河,進軍關中,一路勢如破竹,威震天下,此時二十歲出頭的鄧禹,幾乎類似於戰神。然而,因為手下將領內訌,以及龐大赤眉軍的強行入關,鄧禹的勢力逐漸衰落,乃至於被赤眉軍徹底打敗,輸得精光,只剩下二十多騎逃回宜陽。不管怎麼說,鄧禹開始的功勞是巨大的,更是關鍵的,敗給赤眉一戰雖是完敗,但世上名將又有幾個從不打敗仗的。鄧禹最不幸的在於,後來劉秀就不讓他單獨領軍了,鄧禹從此再沒有證明自己的機會,落下個不會打仗,功過參半的名聲。
二、二十八將中,吳漢、賈復、寇恂等人排在鄧禹之後,列前幾位,結果這些人能被劉秀重用,都出自鄧禹的舉薦,你說這些人還好和鄧禹爭嗎?
劉秀手下要論戰功,肯定以吳漢、耿弇、岑彭、馮異等四人居前,然而二十八將的排名顯然不是存粹以攻城略地的戰功而定的。不知道為什麼,二十多歲的鄧禹居然有很強的識人能耐,他向劉秀推薦了大量將領,後來都證明能力出眾,能獨當一面,這裡面就包括排第二的吳漢、第三的賈復等人,其實肯定還不止這些,你說這些人好和鄧禹爭排位嗎?
三、劉秀、劉莊抬鄧禹,顯然有抬南陽親信,壓低河北和河西功臣的意思
光武帝劉秀是南陽人,他兒子明帝劉莊的母親也是南陽人,顯然更喜歡南陽功臣的代表鄧禹,而對河北、河西功臣要疏遠些。事實上,我們看到,為劉秀初到河北站穩腳跟而立下關鍵功勞的任光、耿純等人都被排到了二十八功臣較低的位置,而南陽功臣或者與鄧禹等人關係較好的功臣,都被排到了較高的位置。鄧禹是南陽功臣的代表,當然更會被做為典型而抬在第一位。
不論打天下有多大戰功,天下平定後,劉秀雖不殺功臣,但卻收走了功臣們的大權。在朝中,功臣裡只有李通、賈復和鄧禹還可以參與朝政。到後來,我們發現,功臣及其後裔在朝中大多消失了,東漢的政治成為了儒生、外戚、宦官等勢力交織的政治。鄧禹的後代做為外戚,成為一股強大力量。論天下統一後的勢力,鄧禹依舊是功臣中最大的之一。
-
6 # 古泉趣藏
雲臺二十八將,是指漢光武帝劉秀在一統天下、重興漢室江山的過程中,手下功勞最大的二十八員戰將。因這二十八位戰將的畫像被供奉在洛陽南宮雲臺閣,所以叫雲臺二十八將。
《後漢書 》稱這二十八將"鹹能感會風雲,奮其智勇,稱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其中軍功最大的當屬馮異、岑彭,但排名第一的卻是鄧禹。
鄧禹(2年-58年),字仲華,南陽新野人,東漢初年軍事家。鄧禹年輕時曾是劉秀在長安太學的同學,與劉秀關係密切。劉秀起兵後,於更始元年(23年)開始追隨劉秀。鄧禹提出的"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的戰略方針,為劉秀成就帝王大業指明瞭方向。劉秀非常器重鄧禹,視之如蕭何。
鄧禹本人沉深大度,治軍嚴明,還能顧全大局,又善於識人,不僅軍功卓著,在劉秀集團內部和百姓中的威望也極高。公元37年(建武十三年),劉秀封鄧禹為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縣。
東漢建國後,身居高位的鄧禹一直保持忠厚淳樸謹慎的作風,事母至孝,教子有方,從不居功自傲,也不修私產不謀私利,贏得了漢明帝劉莊的特別敬重,拜為太傅,尊寵甚於他人。所以,當漢明帝劉莊在雲臺閣供奉二十八將的畫像時,就把軍功並非最大的鄧禹排在了第一位。
-
7 # 手機使用者82274828481
鄧禹和光武帝劉秀是親戚,從小兩人就是死黨在南陽一帶都是天才少年。在劉秀最低迷時光,作為本地富家子弟的鄧禹一直無私支援他,劉秀稱帝后,鄧禹就主動交出權力退隱權力中心,並嚴令子女低調做人做事。在朝堂之上做出了忠臣的表率。
回覆列表
古人說雲臺二十八將上應二十八星宿。他們在西漢末年波雲詭譎的亂世中,審時度勢,感會風雲,擇良主而棲,最後封侯拜相,垂功名於竹帛。永平中,漢明帝劉莊追憶感懷前世開國功臣,在南宮雲臺圖畫二十八將。
為什麼鄧禹能排名雲臺二十八將之首?
一、軍師兼導師。鄧禹十三歲受業長安,與遊學長安的劉秀相識,兩人的同窗之情非常好。當聽說劉秀受更始帝派遣持節徇行河北時,鄧禹甩門而出、杖策北渡。剛見到劉秀,立馬為劉秀描繪一幅王霸之道的藍圖:
“更始雖都關西,今山東未安,赤眉、青犢之屬,動以萬數,三輔假號,往往群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聽斷,諸將皆庸人屈起,志在財幣,爭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慮遠圖,欲尊主安民者也。四方分崩離析,形勢可見。明公雖建藩輔之功,猶恐無所成立。於今之計,莫如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以公慮天下,不足定也。”————《後漢書·鄧禹列傳》
用現代公司打比方:劉秀現在的身份相當於被總公司排擠的高階打工仔,只讓他帶著自己的小團隊去河北成立辦事處,為總公司發展業務。但鄧禹告訴劉秀,總公司內部胡搞、外部又搞不定其他競爭公司,跟著這樣的公司沒有前途,現在你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自己單幹,在河北廣招英雄豪傑,收攬民心,擴充地盤,將來你能建立一個商業帝國。鄧禹的話為劉秀還未起步的小公司制定了一個戰略目標,這就是古人所說的“一言可以興邦”。
劉秀對待鄧禹就像劉邦之蕭何、劉備的諸葛亮,非常信任。劉秀雖為“位面之子”,在前途渺茫的時候,也想過放棄:“天下郡國如是,今始乃得其一。子前言以吾慮天下不足定,何也?”鄧禹道:
“方今海內淆亂,人思明君,猶赤子之慕慈母。古之興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
——《後漢書·鄧禹列傳》
鄧禹鼓勵劉秀不要光顧著眼前地盤的大小,要以德服人,收攬人心,王道所向,則民心所向。鄧禹不僅是劉秀的軍師還是導師,他讓劉秀真正從一個將領的思維轉向王的思維。
二、第一師師長兼人力資源總管。當王朗假號漢成帝之子劉子輿在邯鄲起兵時,河北雲集響應,賞購劉秀人頭十萬戶。劉秀在河北猶如喪家之犬,狼狽逃竄,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任光鎮守的信都才算站穩腳跟,但任光手下只有四千兵馬,劉秀聽從任光建議,招募了四千奔命兵,將招募來的人全部由鄧禹,這就是劉秀髮家的第一支嫡系部隊,足見劉秀對於鄧禹的重視程度。雖然後來鄧禹不像馮異、岑彭、耿弇一樣有獨當一面的戰功,但鄧禹的西征的前期表現,讓劉秀少了西顧之憂,可以專心精力以河內為中心,平定關東地區。
鄧禹在劉秀的部隊中相當於人力資源主管,如開國戰功最多的吳漢、常勝將軍執金吾賈復、東漢第一猛將銚期等,都是經過鄧禹的舉薦上位,並且很好的讓他們發揮自己所長。
“時任使諸將,多訪於禹,禹每有所舉者, 皆當其才。”——《後漢書·鄧禹列傳》
三、帝國元老兼老師。 天下平定之後,鄧禹、賈復兩人率先作出表態,解散隊伍,敦從儒學,而且鄧禹孝敬父母,淡泊名利,品行端正(鄧禹曾說:“吾將兵百萬之眾,未嘗妄殺一人”)。因此,鄧禹成為少有的幾位能夠與公卿參議國家大事的開國功臣之一(鄧禹、李通、賈復),官至司徒。在漢明帝劉莊即位之後,鄧禹以元功之首拜為太傅(皇帝的老師),位高尊崇。
所以鄧禹在雲臺二十八將排名第一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