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血色舞臺

    “書中主要介紹的人物:胡適、陳寅恪、傅斯年、樑思成、李濟、金嶽霖、梅貽琦、馮友蘭、童第周、陶孟和、蔣夢麟、聞一多、吳晗等等在民國時期的一代大師的學術、政治追求和愛恨情仇。

    其中很多的知識分子在國內也並不是很出名,尤其是後期追隨國民政府到了臺灣的那部分人,所以這部書基本是比較客觀地展現了這些知識分子的經歷和命運。同時也能更為清楚地瞭解民國時期知識分子領域的那段不為大眾所知的歷史。”這是一位網友的評論。

    《南渡北歸》這本書我沒有讀全,現在也只留有一點印象。裡面的人物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追隨國民黨的,一部分是所謂獨立的知識分子。追隨國民黨的後來都離開了大陸,他們繼續沿著舊軌道走,沒有什麼大的波折。留在大陸的一部分人是需要脫胎換骨的,需要自我改造的,他們一開始自然接受不了,有的甚至發生對抗,人生的道路就比較曲折。

    作者對這些人都抱有崇敬的心理,以為他們都是為國奉獻的人,都是國家的寶貝。他以為他所寫的內容都是真實的客觀的,其實是有很大的主觀傾向性的。他們作為舊知識分子都有他們的侷限性,尤其是追隨國民黨的那些人,他們或多或少都有歷史上的過錯甚至罪惡,這是不能迴避的。胡適等人被作為戰犯不是無緣無故的,不是共產黨故意迫害他們,不講清楚是不行的。共產黨對留在大陸的那一部分人要求他們進行思想改造也不是出於惡意,是真心希望他們和共產黨合作,為新中國奮鬥。至於後來發生的許多所謂悲劇性的事情,共產黨固然有責任,但當事人也不是沒有可以反思的地方。例如,反右運動,共產黨有擴大化的錯誤,但右派分子當時不但不合作,而且還企圖鬧事,這也是事實。右派平反以後,不是有人說他確實是右派,沒有反錯,他不要求平反嗎?所以,歷史問題是比較複雜的,不能簡單的看。不能認為離開大陸是正確的,留下來是錯誤的。其實,做出重要貢獻的也不少。

    寫歷史是會影響到現實的。前些年,歷史虛無主義盛行,許多打著揭露真相旗號的書其實是在歪曲歷史真相。一些人被描寫為完美無缺,一些人則被認為是迫害狂。那些高階知識分子解放後的生活條件其實非常優越,黨和政府對他們是很優待的,而有的作者卻偏要和他們解放前的生活作對比,以為慘不忍睹了。其實他們解放前的生活也是有起伏的。例如梁漱溟是實事求是的,他不但不控訴對他有什麼迫害,他說毛主席在文革中還保護了他,而且晚年還自覺反省自己存在的過錯,認為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慾望。這種態度應該受到尊敬。

    《南渡北歸》這本書出版於十八大之前,還受到公知們的推崇,這是應該注意的一點。

  • 2 # Maxwell181

    《南渡北歸》蒐集的那些民國學界大腕兒們的史實倒是有參考價值的,讀罷給人的印象是慨嘆這些生逢亂世的文人墨客“真沒有好日子過”。新中國成立以後,留在大陸的,被收拾了,反倒是跟著蔣介石跑到臺灣的,享了大福。所以,這是一部叫板新中國知識分子政策的作品,對投身新中國建設的知識分子,揶揄不止,不屑一顧。對挨收拾的知識分子,招魂幡罷了。

  • 3 # 丁懷超

    我看過《南渡北歸》的大部分內容,說心裡話,不是很喜歡這部書,感覺作者主題先行,對歷史的事實尊重不夠,缺乏分析;讀了以後,感覺心裡很不舒服。我們今天回顧歷史,應該尊重歷史事實,堅持論從史出,而不應該以偏概全,更不能罔顧事實。當然,這裡也應該指出,在近百年來的中國思想文化科技教育系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社會革命的發生,大量顛倒是非,混攪黑白的事情出現了,知識分子本身受到了撕心裂肺的衝擊,這也是客觀事實。但是,我們談論這些問題時,還是應該客觀理性,總結經驗教訓,而不是訴諸情感,讓人無法接受。當然,該書不是歷史著作,而是類似文學作品,所以,也不必過於苛責作者。同時,我也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歲月的流逝,人們一定會越來越客觀冷靜的看待近百年的歷史鉅變,並且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教訓,推進這個社會繼續前進,而不是繼續把這片土地作為鏊子,把民眾作為烙餅,迴圈往復的折騰下去。我在閱讀了《白鹿原》小說以後,愈加體會到中華民族歷史鉅變過程中的悲哀與無奈。

  • 4 # thjzc

    在某些人看來,跟共產黨走,跟毛主席走的文人,都沒有骨氣;相反跟國民黨走,跟蔣介石走,就是有骨氣,評價歷史,評價人物,其實都是從各自的立場出發,都是由各自的世界觀決定的。只不過有些人總幼稚地認為自己是公正的罷了。至於不顧歷史事實,故作驚人之言,那都是蹭流量, 混飯吃的而已,他們說什麼,付之一笑,人家也要吃飯。

  • 5 # 重瓣雪滴花

    展現民國知識分子風貌的書,每個作者都會有自己的不自覺的傾向性,孔子有春秋筆法,司馬遷把漢武帝先人寫成流氓。這本書打破了某些名人的光環,還原真實人物的多面性和複雜性,如果學人文學科的,不覺得有問題,只是有些名人的濾鏡碎了一地,有些名人看到其知識分子氣節,比如國民政府逃離北京、郭沫若的低劣的人品、錢鍾書的投機、趙元任民族危難時逃到美國、林徽因樑思成夫婦的堅持、胡適的曾是文人氣的主降派、文革時對胡適的批判、傳斯年對臺大的貢獻等,後邊的史料特別豐富,比正文還有趣,語言有時過分調侃,顯得輕飄,但真是套好書。

  • 6 # 千燈湖客

    我也覺得作者傾向性太明顯,擔心他會有意無意隱一些人之惡而不恰當地抬高一些人,覺得不能當可信的文史資料用,當趣事或段子讀則無妨

  • 7 # 尋劍世人

    南渡北歸從頭看到尾,我是很佩服作者,這些婆婆媽媽的事兒能寫這麼大的部頭,其實他筆下這些大師多數都是搞國學,搞歷史,搞考古的,腦子肯定是絕頂聰明的,但是你說不清楚他們到底有點啥用,拿著優渥的待遇,掛著教授的名衘,研究著一些不鹹不淡的學問,他們南不南渡,北不北歸,於世事無益。真正和時代背景有點關係的也就是傅斯年和胡適。嶽南的經歷也造成他對傅斯年和胡適是有美化傾向的,不是非常客觀,總之這是一本很枯燥很無聊的書,全書能讓人讀的津津有味的地方不超過五十頁。

  • 8 # 撒了吧

    這個問題首先要重溫小說的定義,莊子·外物》:“飾小説以幹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

    《漢書·藝文志》謂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所造為小說,列於九流十家之末。其序稱“小説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説者之所造也。”後以稱叢雜的著作。所以,只要不是傳記,不是報告文學,小說的內容大部分都是作者自己的想當然,因為作者是後來人,不可能與書裡面的人物交流,所以書中人物的思想行為更多的是推理,當然,書中人物都有歷史軌跡,不管他們內心世界如何複雜,最後是追隨毛澤東還是蔣介石卻一目瞭然,因此,由於小說的定義,看這本書的時候,讀者不但要揣摩歷史人物的思想行為,還要揣摩作者的思想行為,比較累

  • 9 # 上海畫廊老大

    這部書是嶽南先生鉅著,我是一口氣花了點時間讀完的。總得來說,這部書描寫細緻,資料翔實,感情充沛,思想豐富,是一部很好的“時代歷史筆記小說”。之所以說它是“筆記小說”,是因為它大部分資料是有據可查的,之所以說它是小說,是因為它很多“資料”是“聽來”的,未必是“信史”,所以它只能列入“演義”之類,並不能作為“史料”引用。這就和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是一個道理,只是“演義”的“傳”而不是“史傳”!所以因為沒有讀懂這些內容的很多讀者,據此就加以引用,甚至列入“引文資料”是錯誤的。

  • 10 # 北冥有漁夫

    覺得它好,就因為他的傾向性強,具有飽滿的家國情懷,立場、是非、愛憎皆見分明。但是其文學性的過度渲染,使它的史實性就出現一些偏倚,這就需要讀者仔細辨別,冷靜分析評判。客觀的說,這不是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作者自身代入感過強,表現出在某些章節字句的表達缺乏節制,顯得隨意,甚至輕率,因此也為評論界某些人所詬病。甚至國內有某知名學者言:看不下去!但總體上說這部作品,寫的比較有激情,對近代學人的刻畫與挖掘相對到位與深入,能激勵新時代的知識群體,明白愛國,節操,奉獻這些主題詞的深刻意義,因此其社會意義是極其深遠的。該書立意高遠,有上乘之作的特徵,當然會有疏漏,但瑕不掩瑜。希望作者以後能修訂該書,做文字上的錘鍊與精簡,更加客觀冷峻的記錄,以滿足讀者的要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後還能說榮耀手機是華為榮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