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KDC家庭教育

    常常聽到父母這樣說:

    “都幾點了,你怎麼還沒開始寫作業?你什麼時候能學會對自己負責呀?”

    “你趕緊的,要出門了,你怎麼總是這樣磨磨蹭蹭的?”

    “你怎麼總是亂扔東西呀?你看你這屋子又髒又亂,再不收拾,都快成豬圈啦!”

    上面的這幾句話,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共同點,都是以“你”字開頭的,也就是用“你怎麼怎麼樣”來表達,那這其實是很多家長常用的一種表達方式,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為“你資訊”。

    用“你資訊”的方式來表達,有時候看起來很高效,比如,你對孩子說:“你趕緊去把什麼事給做了。”孩子可能會迫於你的威嚴而立刻去做,但很明顯,孩子是被動做事,這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而對青春期孩子來說,他們在聽到“你資訊”後,更可能會產生抵抗心理,“你讓我做,我偏偏不做”。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種跟“你資訊”相反的表達方式——“我資訊”,也就是在表達的時候以“我”字開頭。比如上面的幾句話,如果用“我資訊”來表達,就可以這樣說:

    “現在晚上十點了,我看到你在玩電子遊戲,還沒有開始寫作業,我真的有點擔心。”

    “我上午九點公司有個會議,需要在八點五十之前到達,現在如果不出門的話,就要遲到了,所以我很著急,希望你能在三分鐘之內出門。”

    “我看到你房間裡扔著襪子、衣服,還有很多的紙片,我希望咱們家能保持一個整潔有序的環境,你能抽空收拾一下屋子嗎?”

    大家可以仔細品味一下“我資訊”和“你資訊”的區別,“你資訊”帶給人的感覺是高高在上的評判、要求、不滿,還有批評和指責,等等,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容易引起孩子的抵抗;而“我資訊”則讓人感到更客觀、更平等,感到被尊重,同時又能讓孩子瞭解父母的需求,孩子就會更容易地去合作。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有位媽媽說,有一天她好久沒見面的一個老朋友帶著一家人來到她所在的城市旅行,他們約好兩家人在晚上六點半一起聚餐,初二的女兒答應媽媽說放學後立刻回家,在六點鐘之前一定到家,然後全家人一起去飯店,可是女兒直到七點多了才回來。

    女兒一進門,媽媽就問女兒為什麼回來晚了,女兒滿不在乎地說:“我在外面跟同學玩得太嗨了,都忘了去飯店跟你朋友一家吃飯這回事了。”

    如果在以前,媽媽就會立刻發火:“你整天就知道玩玩玩,這麼大人了,連這麼點事都記不住,你腦子裡是進水了嗎?你能不能別那麼自私,也為別人考慮考慮?什麼時候你能說話算話啊?”那女兒一定會極力為自己爭辯,反抗媽媽,母女倆就陷入了衝突中。

    那這位媽媽,剛剛學習了“我資訊”的表達方式,所以她先深吸了一口氣,平靜了一下情緒,然後嘗試著用“我資訊”來表達:“我在六點的時候就準備好出門了,而你比我們約定的回家時間晚了一個多小時,我心裡是又著急又擔心。

    我需要不停地給朋友發信息解釋不能準時赴約的原因,讓遠道而來的朋友等待,這件事讓我感到很慚愧。你以後可以把重要的事情記下來,儘量做到遵守約定嗎?”

    那在媽媽的這段表述中,就包含了完整的“我資訊”的四個要素:事實,感受,影響和請求。

    “我在六點的時候就準備好出門了,而你比我們約定的回家時間晚了一個多小時。”這是在描述事實。

    “我心裡又著急又擔心。”這是在表達感受。

    “我需要不停地給朋友發信息解釋不能準時赴約的原因,讓遠道而來的朋友等待,這件事讓我感到很慚愧。”這是在說明遲到造成的影響。

    “你以後可以把重要的事情記下來,儘量做到遵守約定嗎?”這是一個請求和希望,表達了媽媽的期待。

    那媽媽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期待時,就不容易激起孩子的抵抗,更容易讓孩子反思和改進自己的行為,親子之間就更容易順暢地交流。

    恰當地使用“我資訊”,可以引領孩子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也能讓父母和孩子之間形成坦誠的交流,增進親密的親子關係,同時滋養孩子自身的力量。

  • 2 # 早育之說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呢?

    首先是因為孩子的價值觀和自我意識在家裡得不到認可。孩子喜歡的東西、崇拜的偶像得不到家長的認可;孩子在家裡覺得做什麼都是錯的;當孩子要求自己獨立完成某件事情時,家長總是不允許,要麼就是全部被家長包辦代替了。  

    其次,家長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使孩子沒能敞開溝通的心扉。專家說:“和很多人一樣,我一直認為家是最溫馨的港灣。可是突然有一天,一個10歲的小男孩打破了我的觀點。這個男孩說他考100分的時候家裡是溫馨的,但他要是考了30分,家裡就不溫馨了。孩子在學習上遭遇挫折時,最需要家庭的溫暖和家長的理解,可等待他的可能是一頓批評、指責甚至暴打,他還會敞開心扉與父母溝通嗎?”  

    另外,很多父母沒有與孩子溝通的習慣,不能正確認識性格不同導致的溝通方式的差異,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等,都會造成親子間溝通的障礙。

    如何才能提高溝通的效果  

    家長首先不要帶著標準答案與孩子討論,因為人都不喜歡被說服。溝通時,家長應該把80%的時間用於傾聽孩子的訴說,20%的時間用於說教。但很多家長並未意識到這一點,與孩子溝通時總是在說教,卻不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其次,家長的關注要源於真心。在與孩子溝通時,家長無論在幹什麼,都應放下手中的事,全身心去傾聽,這表示家長很重視孩子的事情,會讓孩子感覺到他很重要。被父母重視是孩子自信心的重要來源,這也讓孩子樂於與父母溝通。  

    再次,父母與孩子溝通時,要像對待客戶一樣樹立服務意識。因為父母幾乎每天都在向孩子“銷售”自己的觀點、知識、思想等內容,所以應該考慮怎樣讓孩子高高興興地接受家長“銷售”的東西。家長要做好服務,而不要以權威自居對孩子發號施令。  

  • 3 # 安妮智慧人生

    親子溝通每天都在發生和進行。有效的溝通能夠給給孩子注入動力和能量,讓孩子勇往直前,向目標邁進;無效的溝通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是“對牛彈琴”,不但無益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嚴重地會挑起“家庭戰爭”,導致親子關係崩潰。溝通既然如此重要,家長在溝通時要注意哪些方式呢?

    01專注傾聽

    每個孩子都希望有人理解自己、懂自己。這樣的人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同學或朋友。如果在遇到困難和壓力的時候,有人願意傾聽和理解自己的話,壓力就會減輕很多。

    有一次兒子放學回家,滿臉不高興,我就問他是不是發生了不高興的事情?他說如果講了,但我不要責怪他。原來放學前,剛剛進行了數學考試,由於習題數量太大,前面做的太仔細,後面就做不完了,兩道大題的分白白扔掉了。

    我耐心的聽著,中間也沒有打斷他,事後也沒有責備他,只是微微點了點頭。他看我說完沒什麼明顯的表情,既沒有生氣,也沒有激動,他從我的表情裡看出這好像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是我明顯感覺他說出來以後,心理痛快多了,之後愉快地跑到房間寫作業去了。

    所以,對孩子的訴說,有時不要著急發表自己的看法,只需要保持耐心專注,微笑平和,給孩子一個安全表達的環境和機會, 這樣不僅緩解孩子的壓力和不良情緒、還能增強彼此的信任。

    02表達理解

    現在大多數孩子成長是比較順利的,很少經歷挫折和磨難,所以一旦遇到困難和麻煩容易煩躁、易怒、不耐煩。在這個時候我們不能一味地批評、指責,火上澆油。而應該表達理解,進而讓他自己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

    晚上我叫兒子來吃飯,沒想到他突然吼了一聲,“你煩不煩,明天要考試,一大堆破事,煩死了。”我聽了雖然生氣,但是沒有發作,反而心平氣和地說:“兒子,最近在家上網課確實不容易,你已經做得很好了。每天按時起床準時睡覺,還挺嚴格自律的。你的煩躁大家其實都一樣,不過既然逃不掉的考試,你就想想該怎麼準備準備。你快速吃完飯,充充電,再繼續學你看好嗎?”兒子看我不但沒有惱怒,反而替他著想,突然覺得剛才發火有些不好意思了,馬上站起來給我幫忙去了。

    在溝通的時候,對於對方任何一種表現,如果能夠去理解、去接納,而不馬上反駁與回擊,反而更能促進對方反省。

    03適當建議

    之所以孩子隨著年齡的增大越來越不願意聽父母的意見,是因為他們接觸的知識更新更廣,在潛意識裡父母說的話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更何況如果父母以強制命令的口吻說話,那更是不能接受的。

    因此,和成長中的孩子溝通,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一定要本著做朋友的心態去和他們談話,任何事情都應該平等協商、探討,在語氣上可以適當給點建議,主要還是讓他們自己做決定。

    有一次兒子問我春假的音樂訓練營參不參加。我聽他的口氣是想參加的,但是擔心父母花錢,所以很猶豫。我就和他分析一下,中學階段和同學出去是最後一次了,如果去不僅可以提升音樂技能,還可以認識更多愛音樂的朋友。至於錢,在這裡花出去,其他方面是可以省的,但是錯過的機會是回不來的。不過我說,建議歸建議,最終自己拿主意。孩子聽我分析了之後,他覺得機會確實難得,就果斷決定了去參加。

    卡耐基說過,“如果你是對的,就要試著溫和地、技巧地讓對方同意你;如果你錯了,就要迅速而熱誠地承認。這可要比為自己爭辯有效和有趣得多”。

    為人父母者如果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 能夠耐心傾聽,站在孩子角度去考慮問題,溫和地給出適當的建議,相信父母一定可以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和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

  • 4 # 禪竹書法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和孩子的交流溝通一直存在許多問題,有的孩子對自己父母關閉了心門,橫眉冷對、沉默不語,好的壞的你都不能去說他,嚴重的可能還會以死相逼。前不久我們附近一個學校的學生有的因為手機的問題而跳樓自殺,有的因為考試舞弊被發現而自殺。這裡面或許有家長和小孩溝通的問題。還有年紀小一點的孩子從學校回到家裡就躲在自己的房間裡不出門,整天不和父母說話。而有的孩子讀大學了或者參加了工作了平時除了向父母要錢可能會打一個電話給父母,其他時間和父母基本上沒有交流。放假回家除了玩遊戲,晚上不睡覺白天睡懶覺,生活沒有規律,家長無可奈何。平時也有家長和同學打來電話詢問我怎麼和孩子交流溝通?結合自己教育孩子和班級管理的一些體會我和大家一起來探討探討這個問題。

    在探討之前首先要明白溝通所要遵循一個原則和明白的一個道理

    父母和孩子溝通所要遵循的一個原則是:交流溝通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或者講清楚一個道理。我認為只有在溝通順暢、親子關係良好的情況下,教育才有可能發揮作用解決問題。

    父母和孩子溝通同時要明白的一個道理是:很多時候親子之間產生衝突,孩子反抗的不是父母本身,而是父母的溝通方式。

    親子溝通糟糕的父母,常犯以下五個禁忌。避開這五大禁忌,會讓親子溝通變得有效,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說服教育也會事半功倍。

    1.孩子犯錯不能用打罵,罰站的方式

    有一次孩子從家裡拿了錢,想買零食和玩具,錢比較多身上不敢放偷偷的放在學校的一個圈牆縫裡(事後知道的),同時老師打電話來說他在學校作業做的不好。一想到這種行為和在校表現頓時火冒三丈,狠狠的打了一頓並讓他面對牆壁罰站,過了一段時間叫他來問話,結果出乎意料。他說因為怕,也可能是嚇到了,腦袋裡一片空白,什麼想法也沒有。顯示這種教育方式根本就沒有達到目的。這裡面我們也有家長要總結的地方,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

    2.注意說話的藝術,擺正和孩子的關係

    說話不能命令、諷刺、挖苦。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應該是以朋友的關係、平等的關係相處。我常常聽到有大人跟孩子的對話是這樣的:“去把杯子給我拿來”、“趕緊給我寫作業”、“你今天不把這收好就別吃飯了。”

    還有的家長,遇事總是喜歡給孩子消極的評價、斥責和猜疑。比如,孩子一進門就說:“氣死我了,老師今天批評我了。”有些家長就會立刻說:“肯定是又犯什麼事了。”

    這些話,會給孩子一種不平等、不被信任的感覺,孩子就會漸漸失去和父母溝通的願望。

    溝通,首先就是尊重和平等。家長在外對同事和朋友難道也會用命令、批判的口吻嗎?顯然不會。不要覺得是你的孩子、年齡小,就可以對他頤指氣使、呼來喚去,或者對他的行為指指點點、妄加批判。這隻會讓孩產生厭煩、反抗心理,起不到正向的教育作用。

    請把孩子當做一個大人那樣給予尊重和善意。多用講故事、啟發、商量的語氣:“可以幫媽媽把杯子拿過來嗎?”“已經6點了,是不是該寫作業啦?”“看得出來你很生氣,發生什麼事了?”同樣的話,換一種表達方式,孩子聽起來的感受就會不一樣,更利於親子溝通。

    3.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理會孩子的感受,不能只顧自己一直說。

    其實孩子有問題的時候,家長馬上就會想到教訓,但是教訓還沒有開口孩子就知道你要說什麼。因此有的小孩就發牢騷,“不管我跟爸媽聊什麼話題,反正最後總會落到要好好學習這個話題上來。”“難道跟他們說我喜歡一個男生的事嗎?我不敢,也不想說。”很多孩子不喜歡跟父母溝通,因為自己的感受總是被忽視。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跟家長抱怨兩句:“好累啊”,有些家長就會立刻覺得這是一個不好的感受,趕緊跟孩子講道理:“累什麼啊,你是不是不想學習了,別的孩子怎麼好好的,我跟你說你可要好好學習啊……”到最後就會變成家長的單向輸入,自說自話。 雙向的溝通,才是有效的。家長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感受,有同理心地去看待孩子的問題,不要一味地講大道理,傳授經驗。有效的傾聽,比所謂的“經驗”更重要。不要只顧著自己嘮叨,多聽聽孩子的想法,你會更加了解他。

    有一次孩子表現不好,我就說你的表哥讀書的時候很優秀,結果孩子回了一句話:他是他我是我。我馬上反應自己說的話欠妥,我們是要他向好的優秀的看齊,他可能感覺到傷了自尊。每個人幾乎都有被父母拿來和別的孩子做比較的經歷,回想起來仍不免覺得苦澀。還有的家長“你看看別人家孩子,一個老師教的,人家怎麼能考第一”,“你表姐8歲的時候就會自己做飯了”……中國的父母,就喜歡把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做比較,打擊孩子,彷彿這樣就能讓自己家孩子更努力向別人看齊,從而變得更優秀。殊不知,這種方式通常只會產生負面的效果,孩子的自信心被打擊,甚至還學會攀比、嫉妒別人。其實,家長們應當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地與孩子溝通,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增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比如:“這次比上一次進步了,媽媽看到了你的努力,下次一定會更好的。”父母與孩子溝通,也是在教孩子與人溝通的方式,必須收起你的情緒,接納孩子的感受,主動傾聽,專注於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5.不能翻舊賬、揭傷疤,要就事論事

    有些家長和孩子溝通時,情緒激動了就喜歡翻舊賬、揭孩子的傷疤。“上次都教過你了,還是做錯,長點記性好嗎?”“你要是聽我的話,那次就不會被老師全校批評了。”翻舊賬就相當於把孩子快要癒合的傷疤再次揭開,還撒點鹽,傷孩子的自尊心。總是談論孩子過去犯的錯、做的事不但不會引發孩子的反省,反而會激起他的叛逆心理,破壞親子感情,引發不必要的爭吵。而且,孩子或許原本正在覺醒的過程中,但是聽到這樣的話,容易喪失信心,覺得在父母面前永遠抬不起頭。不管孩子有什麼問題,就事論事是最基本的底線。過去了的事情,就在腦海中永遠地翻篇兒,不要總記著孩子不好的地方,相信他正在努力變好。

    總之和孩子溝通交流是一項非常複雜且很有技巧性的事情,它其實也是人與人相處的一個縮影。如果我們在社會上有著很好的人際關係,為什麼不能和自己的小孩心平氣和、平等、耐心細緻的交流溝通呢?你說呢?

  • 5 # 閱讀修身

    現在大多數家庭的物質條件都沒什麼問題,關鍵是每個家庭在對待孩子以及家庭氣氛上有些問題。作為父母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呢?

    (1)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

    大多數家庭對待孩子往往是把他當做一個孩子,什麼事情都用強制方法使對方屈服或者服從自己,從短期來看,這孩子看起來很聽話。但是,從長久來看,你會發現,孩子有什麼事情也不會和你說,而只會和他的同學朋友說。不是因為你不疼愛他,而是因為你沒有試著把他當做一個獨立的人和他進行溝通。

    只有你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這是溝通的基礎。

    (2)多傾聽孩子的聲音,而不是一味的說教

    我承認,我們父母多數時候有道理,但是這並不是我們能夠一言堂的根據。一件兒事兒,父母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在孩子看來千難萬難。所以你需要聽聽孩子怎麼說,問問他覺得哪裡難?然後引導他思考去解決問題。這樣我們既聽了孩子的意見,又合理的完成了和孩子的互動。

    多傾聽,這是和孩子溝通的一個重要途徑。

    (3)如果有空的話,可以和孩子講故事

    一些家長在這方面都會做的比較好,那就是他們會把每天晚上和孩子講故事作為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事情去做。然後孩子不僅有了知識和領悟,也會喜歡和父母的親自時間,這樣父母和孩子才能處於長期的溝通互動地位。

    如果說傾聽是孩子對你的輸入的話,那麼講故事就是你對孩子的輸出。通過這樣,將文化、習慣等號的東西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最重要的是陪伴。

    總結一下:

    家長與孩子溝通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1)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去對待,這是基礎;

    (2)多傾聽孩子的聲音,這為孩子和你交心提供了可能;

    (3)陪伴,晚上給孩子講故事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 6 # 光軍老師的快樂生活

    當今時代,家長與孩子溝通,有做得好的家長,也有做得不好的家長,甚至有的家長由於方法不當,效果適得其反。

    那麼,家長怎樣與孩子溝通呢?

    一、聆聽。真正的溝通高手是一個熱衷於聆聽的人。善於傾聽,才是父母對於孩子最基本的素質。如果你在聽孩子說話時,可以聽懂他話裡的意思,並且能夠心領神會,同時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思而予以迴應,表示你掌握了傾聽的要領,那麼跟孩子的溝通也會更加有效。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在聆聽,能有效地激發孩子“說”的願望。為此,在親子溝通過程中,父母要儘量與孩子進行目光交流,同時,通過一些簡單的迴應如“嗯”或簡單重複孩子說過的內容,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注。

    二、接納。充分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例如,小莉的爸爸在聽女兒說她的寵物龜死了之後,對女兒說:“哦,是嗎?我也感到好突然啊!”小莉補充說:“它是我的好朋友!”爸爸迴應說:“是啊,失去一個好朋友是會很難受的!”小莉接著自豪地說:“我以前每天都餵它,還和它玩遊戲呢!”爸爸說:“你真的是很細心照顧它!”在這個溝通的過程中,爸爸一直都在接納和順應孩子的情緒感受,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認同和理解,因而願意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看法。讓孩子願意說,是成功的親子溝通最基本的標誌;

    三、信任。沒有了彼此的信任,溝通也就失去了其根本的意義。親子溝通中,如果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就意味著父母失去了教育的權威,因而也就喪失掉了家庭教育的基礎。而父母要得到孩子的信任,就必須率先垂範,言而有信,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

    四、良好的情緒。作為父母在溝通中要儘可能地避免使用太強烈的詞彙。不要在生氣時溝通,有的家長因為暴怒的情緒無法控制自己,容易語無論次,說很多傷害到孩子心靈的話。當父母陷於不良情緒中的時候,是無法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這時候的“溝通”,往往是父母發洩了情緒,卻給孩子背上了精神的包袱。

    五、準確的表達。成人面對幼兒完全按照自己的語言習慣這樣表達,就很難保證有效溝通。孩子根本沒有聽懂,自然沒有任何教育效果可言。因此,父母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和理解力。儘量把話說得明白準確,少繞彎子。

    六、真誠的讚美。人性的弱點是喜歡批評人,卻不喜歡被批評;喜歡被人讚美,卻不喜歡讚美人;因此,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如果把我們親切的眼神帶給對方,冷漠就會因此而消失。

    總之,家長要尊重孩子,不能居高臨下。要採取恰當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 7 # 心機父母

    家長與孩子良好溝通的前提,是學會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這是合格父母需要具備的一項基本素養。

    父母善於傾聽,對孩子會有許多好處,比如,能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社交能力和情商,滿足孩子的表達慾望等等。父母能耐心傾聽,孩子會更加信任父母,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就能獲得良性迴圈。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由於不會耐心傾聽,導致孩子向他們關閉了心扉,親子關係也蒙上了陰影。

    看看下面這段對話是不是很熟悉?

    放學了,孩子高高興興回到家,媽媽正在做飯。

    “媽媽,今天上體育課的時候,陳曉琳跟我說國慶節她們全家都要去海南玩……”

    “人家去玩,關你什麼事?快去做作業吧!”

    “媽媽,陳曉琳說她還要去浮潛,什麼是浮潛呀?”

    “沒看到我在做飯嗎?你少囉嗦,趕緊寫作業!”

    孩子原本Sunny燦爛的臉,被媽媽兩句話給說焉了,原本想說的一肚子話,生生憋了回去。

    很多父母正在這樣做,但他們沒有意識它的後果。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時間長了,孩子就變得不願意跟父母分享身邊的事了,父母也就很難融入孩子的世界,代溝也因此慢慢產生。

    那麼,作為父母,如何當好一個耐心的傾聽者呢?你需要學會這些細節。

    1、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當孩子有話跟父母說時,父母要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最好能放下手中的事情,認真聆聽孩子說話。同時,要用眼睛注視著孩子,語氣要親切,在孩子的陳述中加入適度的肯定和引導,比如“原來是這樣啊”“然後呢”等等,讓孩子感受到你在認真地聽。

    2、不要嫌孩子囉嗦

    學齡前的孩子,語言能力正在快速積累,會有很強的表達慾望,喜歡嘮嘮叨叨地講他見到的人和事。父母千萬不要嫌孩子囉嗦,因為這種嘮叨恰好是孩子自主意識最早的體現,他是試圖向成人表達他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因此,父母不僅要靜聽孩子的嘮叨,還要鼓勵孩子多嘮叨。

    3、不要替孩子表達

    不少父母在聽孩子講話時,會覺得孩子的用詞不夠成熟,表達不夠清晰,因此喜歡搶過孩子的話頭,幫孩子做表達,這樣做無疑是剝奪了孩子說話的機會,同時也會讓孩子對以後的表達失去信心。因此,在孩子想說話的時候,即使他辭不達意,父母也應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把意思表達出來,而不能搶做孩子的代言人。

    4、聆聽孩子的辯解

    當孩子為自己所做的事與父母爭辯時,父母千萬不能斥責孩子,要給孩子充分的辯解機會。當孩子與他人爭吵時,父母也不需要立即去調解糾紛,可以在旁觀察,聽他說話是否合理,邏輯是否清晰。這對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大有益處。

    5、用肢體語言鼓勵孩子

    傾聽時還需要使用一些肢體語言向孩子傳達情感。比如,可以摸摸孩子頭,拍拍孩子肩膀,對孩子點點頭,給孩子豎大拇指,給孩子傳遞肯定的眼神等等。這些動作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最可信賴的。能做到這些,孩子就會打消顧慮,向父母敞開心扉。

    善於傾聽的父母,能聆聽到孩子的心聲,能及時分享孩子的快樂,也能替孩子分擔痛苦和煩惱。因此,不管父母有多忙,都請做好孩子忠實的聽眾。

  • 8 # 芝士啟蒙

    用孩子的方式和ta對話

    儘量直接和簡單地去提問,問一些細節的問題,孩子更容易回答。比如用“今天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麼”來代替“課上得怎麼樣”。如果ta說“沒有開心的事”,你就可以順勢問“那有什麼事讓你不開心呢?”無論ta跟你說的是開心的還是不開心的事,至少他會跟你說一件ta在學校發生的事,而非一個簡單的“開心”或者“不開心”的回答。

    與此同時,你還能通過他的講述瞭解他看待事情的方式。此外藉由一些小事開啟話匣子比較容易,問題簡單易懂,孩子才會樂意和你聊天。

    讓孩子掌握“談話”的主動權

    其實孩子也需要“談話的主動權”,試著傾聽孩子的發言,既能鍛鍊ta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孩子更加自信,也能讓你瞭解到孩子的成熟度,掌握他們學到了哪種型別的事情。

    孩子需要的是同理,而非否定

    當孩子跟你說一件事,保持中立的語調、同理感受他的感受。這樣往往可以讓你知道孩子更多的想法,瞭解他的需求,進而幫助他解決困境。

    當孩子(尤其是年齡越大的孩子)鼓足勇氣和爸爸媽媽聊起自己恐懼害怕的事情的時候,內心其實往往是防備的,父母直接的否定很可能會讓孩子封閉自己溝通的意願。

    比如當孩子跟你說上學不好玩不想上學的時候,你不應該否定他的想法,或者是逼ta去上學,而是要問ta為什麼,如果他說沒有小朋友和他一起玩,或者是什麼其他原因,你就可以因此來開解ta。

  • 9 # 區老師不是qu老師

    作為一名教育從業者,日常工作中,我會大量和家長以及學生打交道,我想這個問題我是比較有發言權的。

    上面幾張圖,是一些家長和我們聊天過程中的真實反饋,真的是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他們的無奈與抓狂。相信這也是不少家長會遇到的問題。我更願意把上述情況,以及其他經常出現的情況,歸納為溝通不暢。家長和孩子沒有一個令雙方都感到舒服的溝通方式,久而久之,雙方的溝通就會出現障礙,要麼孩子不願意與父母交流,要麼一交流就變成父母的單方面指責或者雙方的互相埋怨。

    學生最討厭聽到這些

    在想想如何做才能改變上述困境之前,我們不妨看看一份針對學生與家長溝通日常的調查報告,換位思考,看看學生最討厭和最希望聽到父母說些什麼?首先是學生最討厭聽到的話:

    二、圍繞“學習”的話題—— “快去寫作業”、“不寫完作業不可以碰手機”、“這個分數連高中都考不上”等

    三、看似提醒實則“指責”——“你怎麼這麼笨呢”、“怎麼這麼簡單都算錯”、“你怎麼做的都是錯的”等

    四、命令式的語句 ——“不要玩手機”、“馬上去做作業”、 “不要和我談條件”、“期末考必須進前十”等

    五、最“傷人心”的話——“你太讓我失望了”、“你沒救了”、“不知道我上輩子作了什麼孽”,類似還有粵語裡經典的那句:“生舊叉燒都好過生你”

    各位家長不妨想一想,有沒有戳中現在學生的這些“雷區”?

    學生更希望聽到這些

    作為對照,該調查同樣收集了學生希望聽到父母的話語:

    一、陪伴——“我帶你出去玩”、“這個問題我們一起解決”、“今晚我陪你”……

    二、愛要大聲說出來——“我真的很愛你”、“我愛你孩子”……

    三、支援——“孩子,放手去闖蕩吧!如果不行,回來還有一口飯吃”、“我支援你畫畫”、……

    四、鼓勵——“你在爸媽眼裡是最好的”、“可以,沒問題”、“你真棒,真厲害”、“繼續努力吧,孩子”、“不錯,相比自己進步很大了,繼續加油”……

    五、自主——“我們不干涉你的決定,但後果自己負責”“孩子,你去玩吧,你也要有自己的時間”“你現在14歲了,我可以給你200元”“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做”……

    除了上面調查報告反映出來的部分之外,在日常和學生交談中,我發現他們說得最多的是一個字“煩”,即學生非常抗拒父母不斷重複類似的話。我同時發現,越是我們認為優秀的學生,除了成績之外, 還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當中大部分和父母關係很好,也願意與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自己對各樣事情的想法。同時相應地,這部分學生的父母對孩子干涉也會更少。

    不妨試試這樣

    結合上述調查以及我接觸的的學生和家長,有幾點看法和建議:

    1、約法三章,嚴格而不嘮叨

    家長可以嘗試在給孩子定下某些短期目標(包括但不限於學習),只要完成就能有某些獎賞(儘量不用懲罰措施)。

    比如在處理令人頭痛的手機問題上,有的家長嚴厲禁止,有的家長放任不管,我認為這兩者都是不可取的。可以試試以下這個方法:允許孩子在特定時間、滿足一定條件下使用手機。

    我有一個初二的學生,被家長禁了一整個學期手機,期間只能夠用老人機,為此他一直覺得父母管得太嚴,也多次為了這件事爭吵,但是成績也沒見得因為限制了手機而上升。於是我告訴他的家長,我們可以提前與孩子定下規則:在期末考年級排名比期中考進步30名,暑假期間就可以在完成當日作業任務的前提下每天使用1小時的手機。最終學生達標,家長也履行了承諾。此方法在我接觸的家長裡面效果頗為理想。

    值得注意幾點:目標不宜太遙遠或過高,這樣會讓學生缺乏動力;定下目標後,可以偶爾適當提醒,但不應過分介入;一旦達標,家長必須按照約定執行,若不達標但是看到孩子的努力,也可以適當放寬條件以作鼓勵,若不達標並且孩子甚至沒有為此做出嘗試,則應堅持原則不作妥協。

    2、尋找學習外的其他話題

    學生與父母溝通發生衝突時,主導因素是學業。但是在父母與孩子溝通時,談及最多的話題也是學業。其實,我們在溝通的時候,其實可以有更多其他的話題。例如: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孩子的愛好等。我們可以發掘出孩子感興趣的話題,並表現出自己也有興趣聆聽與參與,這樣的交流顯然是孩子樂意的,並可能會滔滔不盡地開啟話匣子。

    3、鼓勵孩子表達觀點並嘗試認可

    另外,我們可以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比如就新聞裡面的某些點民生甚至政治事件。即便孩子觀點幼稚或者與家長相左,我們也不必急於駁斥,可以嘗試認可其正確的部分,並加以引導。這樣做即可以促進溝通,又能夠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與表達能力。

    溝通是一門非常大的學問,在親子關係裡面同樣如此,良好的溝通,有助於維護好家長和孩子間的關係,這應該成為家長的必修課。改變孩子,試試從改善溝通開始。

  • 10 # 西瓜太郎多

    與孩子溝通更多的是觀察和了解孩子。很關鍵的一點就是不是看你說什麼,而是你給出什麼樣的情緒。

    很多家長都是專制的溝通方式,告訴孩子我都是為了你好,你要按照爸爸媽媽的想法和要求去做。這樣長期單方面專制的服從關係的溝通很容易讓孩子產生牴觸的情緒,特別是孩子年紀越來越大,家長的強制力會變的越來約弱。

    那麼怎麼樣才是家長和孩子之間好的溝通方式呢?

    首先家長要儘量少的帶著目的性的方法去溝通,比如“你在學校怎麼樣啊今天?有沒有同學欺負你啊?”家長可以嘗試著告訴孩子自己今天的工作生活,一些發生的趣事,和孩子建立平等的溝通關係,告訴孩子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安排。這樣孩子會更願意同家長溝通自己的情況。

    孩子願意跟家長溝通的時候,家長需要做為一個傾聽者,並不需要過多的指責和教導。認真聽完孩子的敘述,再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而不是要求和責備。

    家長平時與孩子之間的信任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平時言行榜樣與規則的樹立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展現出來了,所以怎麼和孩子溝通其實基礎已經潛意識的在家長日常的言行舉止中建立起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唱歌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