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老沈一
-
2 # JohnTim2020
金庸有很強的文字功底他年輕時大陸已經流行白話文他又借鑑了古典文學的寫法故其武俠小說就呈現出半文言半白話的特色且雅俗共賞已成為武俠經典金庸的家鄉是海寧因而在小說中也經常展現江浙一帶的風土人情和語言風格他在重慶讀大學又十分博學書中也會來點四川話或其他方言當然粵語也包含
金庸有很強的文字功底他年輕時大陸已經流行白話文他又借鑑了古典文學的寫法故其武俠小說就呈現出半文言半白話的特色且雅俗共賞已成為武俠經典金庸的家鄉是海寧因而在小說中也經常展現江浙一帶的風土人情和語言風格他在重慶讀大學又十分博學書中也會來點四川話或其他方言當然粵語也包含
“金庸寫他的武俠小說的時候”,用的,就是你在他的武俠小說裡看到的語言。
“具體的證據”,也就是你在他的武俠小說裡看到的語言。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金庸,修改過他武俠小說的情節,但從沒改變過他小說的語言——不論是從粵語或海寧方言改成普通話,還是變換語言風格。
大致回顧一下金庸的小說如何寫出來的,應該也能算作一個證據。
1924年2月,金庸,本名叫查良鏞,出生於浙江海寧一個富有的世家。
至於其幼年如何頑皮,讀書又怎樣聰穎,都一概略去不再講。
話說,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金庸在短暫北京之行後,重回香港《大公報》,不久調《新晚報》當副刊編輯。恰好,梁羽生亦在此任職,兩人遂成好友——時常海闊天空“神侃”,又一起下棋、寫“棋話”——副刊上一個專欄的文章。
他倆聊得最起勁兒的,是武俠小說。
當時流行的,是白羽的《十二金錢鏢》和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兩人經常“唾沫橫飛”,大談心得,但都沒想到自己去寫武俠。
1953年,香港兩位著名拳師吳公儀和陳剋夫相約打擂,鬧得市面上相當轟動。
《新晚報》總編輯羅浮靈機一動, 找了梁羽生,說在報上為他開個專欄,專寫武俠。樑一口應承,第三天,《龍虎鬥京華》便刊出,且一路連載了下去。
梁羽生由此而名聲大振。《新晚報》也銷量大漲。
1955年,羅浮又找到查良鏞,說:“《香港商報》急需有武俠小說連載,我已向他們推薦你來寫,你就寫吧!”
查亦沒推辭。
他想起幼時家父兄長講的乾隆出身軼事,遂動筆把這一段稗史傳說,繁花鋪陳,洋洋灑灑,寫成了蕩氣迴腸的《書劍恩仇錄》。
這一寫,查良鏞第一次使用了“金庸”的筆名。每天一篇,延續了一年。
當時金庸所用的,就是現在仍然保留的“語言”。
金庸曾說,從一個月的時候開始,大批讀者給他寫信,有銀行經理、律師、大學講師,也有拉車的工人,有七八十歲的老婆婆,還有八九歲的小弟弟、小妹妹。
同時,南洋許多地方,電臺開始連續播放這部小說,街頭也有說書人在說。
此時,樑金並稱,一時瑜亮。
《書劍恩仇錄》之後,1956年,查良鏞開始寫《碧血劍》,繼續在《商報》連載,仍然是每天一篇,仍然是使用“金庸”這個筆名。
工作換了,但是他手中寫武俠的筆一日未停,接著寫的,是《雪山飛狐》。
在人們還沉浸在爭論之中的時候,查良鏞第四部武俠小說開始在報紙連載了,這就是《射鵰英雄傳》。
這是1958年。這年查良鏞34歲。
查良鏞好友倪匡曾說:“在1958年,若是有看小說的人而不看《射鵰英雄傳》的,簡直是笑話。”
這張報紙,在大報林立的香港,只是一份4開小報。很多人認為,不出一年半載,《明報》肯定會關門大吉。
然而,查良鏞憑著一支如椽妙筆,憑著在《明報》連載他的武俠《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竟然令《明報》在“夾縫中”逐漸壯大。
後來,查良鏞又陸續寫下了他的其他武俠小說,直到1972年的最後一部《鹿鼎記》,都是在報紙連載,都是用的“金庸”這個名字。
後來,人們似乎已經忘記了他的本名,而“金庸”則如雷貫耳。
這時候,應該就不是“樑金並稱”了,金庸成為名副其實的新武俠一代宗師。
但不管怎樣,金庸的武俠,始終是“連載”時的語言。
這種語言該如何定義呢?
大約可以說,是最適合於武俠這種題材,也最適合上個世紀後半葉的華人世界年代感的,帶有古白話特色的漢語白話文。
梁羽生的語言,還有舊武俠小說的“文言文”痕跡,有些“舊”;而古龍的語言,又好像違和於他所描寫的那個時代,有些“新”。
金庸的武俠語言,包括小說中眾多人物的名字,都體現著中華悠久文化的神韻,就像藏之彌久的醇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