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夏問長安

    隨著楚漢戰爭進行到了中後期,劉邦和項羽依舊以鴻溝為界進行著長時間的對峙,而揮師北上的韓信卻是連戰連捷,接連攻陷趙、代、齊等諸國,一時之間坐擁大軍三十萬,已經成為了左右楚漢局勢的最為關鍵性力量!

    此時此刻,漢王劉邦不得不封韓信為“真齊王”來拉攏他助漢伐楚,而西楚霸王項羽同樣也派遣使臣遊說韓信背漢自立,願與之三分天下!然而正是在這樣關鍵的時刻,韓信最終卻依舊選擇了揮師南下,最終垓下一戰成功,最終奠定了漢家天下。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韓信當時的實力完全可以自成一系,無論是漢王劉邦還是霸王項羽,都不得不對擁兵三十萬的韓信曲意逢迎,為什麼韓信最終卻依舊選擇了助劉邦一統天下,而非擁兵自立呢?

    一、天下大勢在漢

    在當時的形勢來看,楚漢之間雖然在軍事上依舊呈現出相持的狀態,但是在政治形勢上卻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失衡。楚霸王項羽剛愎自用,稍有不從便只會用軍事手段來剷除異己,這樣的人註定身邊的朋友會越來越少,反而是劉邦將各個諸侯王的利益與自己緊緊綁在一起,其天下歸心之勢已經是越來越明顯。

    此時在正面戰場,楚軍戰力雖強但是周邊地區及背後皆被韓信拿下了,放眼四周幾乎皆是敵人,所以楚軍將會在不斷消耗中越打越弱;漢軍雖然暫時處於守勢,但是背靠關中三秦之地,隨著源源不斷得到“補血”卻是越戰越強。

    所以無論是政治上,還是軍事上,楚霸王項羽都在走向末路,而漢王劉邦的崛起之勢也正在日趨明朗!

    二、韓信在政治上立不住

    此時的韓信雖然擁兵三十萬,但是卻完全是依託著劉邦的大勢而自成一系,若是單憑他自己在政治上卻根本立不住,不具備自成一極的條件!

    首先從身份上,韓信是劉邦麾下的大將軍,後來封齊王是劉邦所封的齊王,這就坐實了對劉邦的從屬關係。如果韓信背叛劉邦,那麼他的行為就將被定性為背主叛逆,這是要揹負千古罵名的!這讓他還有何面目和威望去領導麾下的將士?

    其次從韓信團隊的人員組成上,類似傅寬、曹參都是劉邦的鐵桿心腹,對於韓信的掣肘是非常大的。再加上呂馬童、駱甲、季必、王翳、楊喜等等,可以說核心團隊都是劉邦麾下的舊人,那些平定趙國、代國、齊國的投降分子暫時還靠不住,這種情況之下,你讓韓信怎麼獨立。

    第三,韓信團隊太過單一。他一路揮師北上,平定趙國、代國、齊國,其軍事層面固然是一時無兩,但是真的要在一個紮根統治,麾下必須要有善於治政的治理型人才,還要有地方上的豪強望族的支援,海內名士的投效。這些韓信都沒有!所以,韓信手底下雖然兵多將廣,卻依然是無根之萍。

    所以,基於上述三個原因,韓信不具備獨立的政治條件!

    三、韓信在道義上必須幫劉邦

    最後我們從韓信的個人層面來分析。

    韓信本是項羽的棄將,一段“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佳話之後,竟然直接被劉邦拜為大將軍,直接成了漢軍最高軍事統帥。從這一點而言,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

    其次,韓信拿下趙國、代國、齊國之後,向劉邦要名號,稱封自己為“假齊王”,不曾想劉邦就直接封韓信為真齊王;而項羽一方,除了一番空頭的許諾卻沒有拿出絲毫實際的東西。所以,在實惠上劉邦給的比項羽多!

    第三點,縱觀項羽和劉邦兩人,一個是剛愎自用心胸狹窄,一個則是寬厚仁德願與人共富貴,究竟怎嘛選當然是一目瞭然。

    綜合上述觀點,我們可以看出:成為齊王的韓信雖然麾下擁兵三十萬實力雄厚,但是從天下大勢,自身政治形勢,個人情感傾向等方面來看,無論如何都不應當背叛劉邦!而韓信本人也正是在這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揮師南下一舉殲滅的楚霸王項羽!

  • 2 # 鐵馬冰河wu

    韓信是滅楚興漢的頭號功臣。在持續四年、殘酷異常的楚漢戰爭中,他率領漢軍東征西討,相繼平定三秦、收復趙、魏,迫降燕、代,擊滅三齊,最後率師參加垓下決戰,徹底殲滅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為西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勳。韓信是數百年才出一個的軍事天才, 人稱“戰神”,他和西漢開國功臣蕭何、張良一起被史家稱頌為“漢初三傑” 。

    然而這位身經百戰、從無敗績的大功臣最終卻成為被烹殺的走狗,身死族滅,落得一個悲慘的下場、

    韓信之死因

    關於韓信的死因,《史記》、《漢書》均言之鑿鑿的說他是謀反。漢高祖七年(前200年),陽夏侯陳豨調任趙相,當他離開長安赴任前,曾與韓信密謀並約定:陳豨在邊塞起兵反漢,韓信在都中響應配合。陳豨到代地後,果然招兵買馬,大肆擴軍,積蓄力量,準備尋機謀反。

    高祖十年秋,劉邦之父太上皇劉煓病逝,召陳豨入朝,陳豨稱病拒往。九月,陳豨公然起兵反漢,自立代王,揮軍進攻趙、代等地。劉邦聞訊,親率大軍討伐陳豨 。韓信以身體有病為由,沒有隨徵,待劉邦統軍離開都城後,他立刻按照原計劃準備在京中舉事,以響應陳豨。

    手握重兵時不反,被削奪兵權後卻鋌而走險,這事確有蹊蹺!

    細究史料,會發現韓信根本無意叛漢,他的被殺純屬屈殺功臣。《史記》等文獻所說韓信密謀“詐詔赦諸官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並企圖與叛將陳豨裡應外合,襲奪京師,都是沒有任何根據的栽贓陷害。首先,告密者是韓信準備處死的一個罪犯的弟弟,有攜怨誣告的嫌疑,即使韓信確有密謀,也不可能讓一個下人知悉;其次當年韓信滅齊後被劉邦封為齊王,手握三十萬重兵,謀士蒯徹(亦稱蒯通) 提醒他不要忘記歷代功臣良將被帝王卸磨殺驢的經驗教訓,勸他 :“反漢與楚聯合,三分天下王之”,韓信乃重情重義之人,認為“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不忍心背叛劉邦,在兵多將廣、絕對有利的條件下尚且不反,而彼時他閒居長安,被削去了兵權,手中沒有一兵一卒,怎麼卻造起反來?這也經不起推敲啊!

    韓信手握重兵,能征善戰,完全可以“三分天下王之”,為何他沒有這樣做?

    韓信雖然有可議之處,但全無謀反之心,他的死完全是劉邦猜忌的結果。在漢初諸功臣中,雖然蕭何被劉邦譽為“元功第一” ,但當時誰心裡都清楚,論平定諸侯、滅楚興漢之功,韓信才是當之無愧的建漢第一功臣,這早就是毋庸置疑的事。韓信其人,雖是不世出的大將之才,但在個人品行上還是有瑕疵的。譬如當初酈食其已經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齊王田廣歸漢,而韓信嫉妒酈食其之能 ,為奪滅齊大功 ,依然繼續揮軍攻齊,致使齊王怒烹酈食其;劉邦被楚軍圍困於滎陽,形勢岌岌可危,於是求援於韓信,在危急存亡之際,韓信居然要挾劉邦同意他“自立為假王”,否則不發兵施救。劉邦被迫封他為真齊王,但內心翻江倒海,在倚重韓信才智的同時,早已存有嚴加防範之心。

    韓信麾下謀士蒯通,更為他對當時天下大勢進行了透徹的分析。蒯通很有先見之明, 確如他所言,當時形勢“天下權在信”,韓信“為漢則漢勝,助楚則楚勝”,言下之意他若自立,則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他若更具雄心,則一舉滅掉楚、漢亦非難事 。韓信確實是彼時左右天下大局的最關鍵力量。若韓信採納蒯通之策,三分天下居其一,改寫秦朝滅亡後的歷史並非毫無可能。憑他的能力,以及麾下數十萬能征善戰的虎賁,這絕非一句空話,具有卓越軍事才能的韓信不會看不到這點。蒯通還警示韓信,若不自立, 必然陷自己於危境,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此乃勢也,也是歷代功臣留下的血淚教訓,符合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發展的一般規律,可以說基本無法避免。

    武涉、蒯通、鍾離昧都曾勸韓信叛漢自立,他若造反,早就造了, 何須等到手無寸鐵時才造?韓信以德報怨,最終腸子都悔青了,難怪他臨死前哀嘆“悔不聽蒯徹之言”!他功高震主,加上“貪”、“驕”二字因果相循,又不懂退而自保的韜晦之策,因而招致殺身滅族的大禍。

  • 3 # 歷史密探

    所以,韓信有實力自己獨立出來,成就一番大事,但是他偏偏不喜歡折騰,他已經習慣了和劉邦在一起共事。後來,他成了一個忠心而沒有心機但又很不甘心的人,不過,一切都晚了。

  • 4 # 講古場

    一、部隊的組成和質量我們不能只看數字,我們得看看韓信這三十萬大軍是怎麼來的。

    韓信拿下趙國之後,劉邦在滎陽主戰場敗給項羽。於是,劉邦收了韓信的兵支援一線戰場,讓韓信自己從趙地重新募兵,攻打齊國。

    韓信率領一隻新募之軍攻打齊國,按理說是勝少敗多。但是,此時的齊王卻被劉邦派來的使者酈食其成功勸降,解除了軍備。此時的韓信一心封王,顧不上什麼道義了。趁齊軍解除了軍備,韓信帥軍長驅直入,拿下了齊國。可憐年過七十的酈食其被齊王烹殺。之後,項羽派人來救,也被韓信打敗。人們說韓信有三十萬軍隊,就是指這一時期。

    我們可以分析出,韓信手下的軍隊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攻打齊國之前,從趙國新募之兵;攻打齊國時,招降之兵;楚國救齊時,敗降之兵。三國聯軍,而且組建時間不長。就算韓信帶兵有方,這隻部隊也不能算是精兵。而且忠誠度必然不高。這隻部隊的主要兵員應該是齊中國人,可是韓信攻打齊國是很不光彩的,齊國的士兵不可能死心塌地的跟隨他,所以部隊的戰鬥力有限。韓信也確實厲害,帶著這樣的部隊,用計謀居然打敗了楚國大將龍且。當然,龍且的自大輕敵也成全了韓信。二、沒有根據地

    此時的韓信身在齊國,名為齊王,但時間很短。即無威望於官吏豪強,也無恩惠於普通百姓,不可能依靠著齊國的稅收和兵源支撐他三足鼎立的野心。打仗打的是後勤補給,所以劉邦總是被項羽打敗,但就是不倒。為什麼?後勤補給到位(蕭何的功勞)。反觀項羽,總打勝仗,最後卻敗了。為什麼?後勤補給線被彭越破壞、騷擾,供應不上。韓信懂得這個道理,離開劉邦,他的後勤補給也是不靈的。

    所以,韓信擁兵自立,將會改寫歷史,但他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韓信這樣做了,項羽將會再延續一段時間,但也很難取得成功,性格使然。至於劉邦,基礎不錯,但是年紀大了,能不能在有生之年消滅項羽、韓信就未可知了。如果不能,劉邦的後代無人能打天下,那這天下姓什麼就不好說了。最大的可能性是劉邦集團中經過內部鬥爭,站出一位新的領軍人物,完成統一大業。能是誰呢?

  • 5 # 澳古說歷史

    韓信是西漢開國最大的功臣,也是與兵聖孫武、亞聖吳起、人屠白起並稱兵家四聖之一,被世人稱為“兵仙”。可以說他的軍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在秦朝末年更是打的西楚霸王項羽叫苦不迭,並先後幫助劉邦打下了半壁江山。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大功臣,卻再西漢建立之處就被呂后和蕭何所害,最終慘死在女人的槍下。一代名將韓信就這樣隕落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真是可悲可嘆啊!

    而很多人在看到韓信的悲慘遭遇的時候,都會不自覺的想到這麼一個問題“憑藉著韓信數十萬的精銳大軍,再加上韓信的軍事才能,他如果要造反肯定能夠成功,那麼他也就不要死的如此之慘”。但是事實上,這種假設真的存在嗎?答案其實不存在的,簡單的說“韓信的智商很高,但情商卻低的可憐”,而在歷史上你見過有情商低的皇帝嗎?韓信根本就不適合當一方霸主,他只能是作為一位大將。

    那麼這裡我再問答題主所提的問題“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為何沒有三分天下的實力”。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因為韓信手中的兵不是他自己的兵,有三分之二的將士是服從於劉邦的,而不是韓信,你說就這樣的實力韓信能跟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嗎?

    其實劉邦不傻,他能讓韓信領兵在外,而且手握如此多的精兵,如果劉邦沒有點反制的措施,你認為他敢這麼說嗎?而且韓信的軍隊中幾乎一半的將領都是劉邦安插的人,近三分之二的士兵也都是服從於劉邦的。你說就這樣的軍隊會跟著韓信造反嗎?顯然不會,可以說韓信只要一表露造反的意思,他就必死無疑。

    再者韓信真的不適合當一國的領導者,他只適合當一軍之統帥,他的軍事能力可以說這世間少有匹敵者,但是他的情商卻可以說弱之又弱,他不太懂得交際或者說是籠絡人心,你看他的手底下有幾個名將?有幾個謀臣?答案是沒有。你說就這樣沒兵沒將沒臣的韓信能與項羽和劉邦三分天下嗎?可以說韓信如果離開劉邦,他只能等死,當然劉邦也離不開韓信,沒有韓信他也不太可能打敗項羽奪的天下。總之韓信和劉邦兩人註定是相輔相成的,一個註定是君,而另一個註定是臣。

  • 6 # 三上歷史

    首先,韓信沒有三分天下的雄心。

    在韓信攻下齊國72城,向劉邦要求封自己為齊王的那一刻,就達到了他人生的最高追求。

    所以說封王就是當時豪傑的最高人生理想了,至於說當皇帝,在他們的認知歷史中只有秦始皇一個人,而且還十幾年之後就滅亡了。

    《史記》載,楚漢相持階段,蒯通勸韓信自立以爭天下。韓信在猶豫再三後,沒有背叛劉邦,《史記》原文是這樣的寫的:

    “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

    韓信的夢想,就是當一個諸侯王。

    當然韓信在自立齊王后,沒有更進一步,爭天下,還有很多外在的因素。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說,第一,從他自身能力來說,第二,從他的對手來說。

    韓信是一個沒落的貴族的後代。為什麼說他是一個貴族呢?因為他年輕時常掛著一把劍在街上晃盪。在秦末那個時代,劍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有劍最起碼也得是一個貴族,或者士的身份。當時冶金技術不高,鑄劍是很難的,一把劍的價格也是很貴的。而韓信歷史記載說他很貧窮,沒有飯吃,那他這把劍怎麼來的呢?只有可能是祖上傳給他的。

    有志青年韓信,趁著天下大亂,投靠了項梁,後來做了項羽的警衛員。

    在項羽那屢屢獻計,而沒有受到重用,後來又投靠了劉邦。劉邦一開始也沒重用他,只是給他封了個管理倉庫的小官。

    還是蕭何發現了他的才能,把他推薦給劉邦。劉邦這才拜他為上將軍。給了他建功立業的機會和資本。

    所以說韓信雖然建了莫大的功業,但他所帶的軍隊,他用的將領,沒有一個是他的,都是劉邦給他的。所以說韓信善打仗不善用人,通俗講,沒有大哥的氣魄。

    韓信打仗時手下的大將像曹參、樊噲那都是劉邦的人,劉邦的嫡系。

    所以說韓信他僅僅只是一個將才。

    我們再看劉邦。在項羽做了西楚霸王的時候,唯一敢和項羽,也能和項羽死磕到底的,就是劉邦。所謂“天下不歸楚王就歸漢王”。項羽是多猛的人,大家都知道,相應的大家也該能知道,能和項羽一直死磕的劉邦有多猛,雖然大家在歷史上對他的印象不太好。

    劉邦押人去咸陽服徭役,誤了日期,自己隻身逃進大山中,有百十個好漢願意追隨他。

    後來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大亂,劉邦又兵不血刃的攻下了沛縣,做了沛公,得了兩三千的人馬,還有蕭何、曹參、樊噲等一干能臣猛將。

    劉邦就靠著這兩三千的人馬與群雄爭持,慢慢的人馬越打越多。

    後來一路西進咸陽,滅了秦國,兵馬越來越壯,劉邦的實力和地盤可以說都是他自己一步一步打下來的。綜合來評價,劉邦的政治手腕特別高超,軍事能力也很強。

    我們看在劉邦稱皇帝之後,所有的異姓諸王都是劉邦親自帶兵打仗滅了他們。從這兒我們也能看出劉邦打仗的能力有多厲害。

    所以說韓信,之所以沒有敢帶著30萬大兵和劉邦,項羽爭天下。一是他的小富即安的思想,當了齊王他就滿足了;二是因為他面對的兩個敵手不管是項羽還是劉邦,都非常的強大。他也不敢去和這兩個猛人爭天下。

    當時很多人勸他,也無非就是說韓信你投靠楚王則楚王勝,你投靠漢王則漢王勝。

    而勸他自立為王,爭天下的蒯通,僅僅是一個辨士。辨士就是辯論專家,專靠說話忽悠人,不能幹實事的那種。他要是有才略,就是謀士了,而不辨士。

    所以,蒯通與其說是看中了天下的時機,不如說是在投機。

  • 7 # 狐筆春秋

    一: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實力和慾望不相匹配。此時,材質具優的韓信正身處可以左右天下大勢的境地,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千載難逢的機會溜走,各種痛苦自然豈足為外人所道。

    心有所懷,則必有所現,謀士蒯通有鑑於楚軍謀士的策反,而考慮到韓信所處境地的艱險。於是一再勸說韓信擁兵自立,無奈韓信卻以“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來搪塞他。見事不成的蒯通只能佯狂離開。綜合考慮來看:“先這樣吧,我會好好考慮”的話和“猶豫不忍心背叛劉邦”的態度,就足以說明他內心雖然蠢蠢欲動,卻又無可奈何的的痛苦與無奈。

    二:沒有適可而止的自覺,只有迫不得已的無奈

    韓信是有野心的,在他窮困潦倒,母親病死無以安葬的時候,他還是“到處尋找高曠寬敞,周圍可以安置萬戶人家的墳地”。“墳旁可置萬家”這已是帝王陵寢才有的規格。貧窮無以自立時的韓信尚且有此壯志,更何況在他手握百萬雄兵,戰勝攻取無往不利的時候呢?

    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漢十一年,韓信因為意圖謀反而被誅殺,縱觀韓信一生行跡,若說他毫無反意是絕不可能的,只是迫於形勢,不得不委屈求全,仰人鼻息而已。但生性的高傲又讓他十分矜持,始終不能忘懷自己的巨大功勳,心懷怨望,終至族誅,又能怪得了誰呢?

  • 8 # 連化草

    一,大江東去浪淘,盡風流人物!二,追溯韓信。畢命宮帷到三齊王到將帥到將到兵,人物大約如此。是人,則心理大同小異。韓信苦,乞食漂母。韓信辱,受於胯下。韓信憐,蕭何月下追!韓信勇,風箏疑兵。這些是其成王之道,更是其殺身之得!醉臥沙場君莫笑,終究馬革裹屍還。絕命於宮帷,靈魂尚有遊蕩之所!也是一種滿足吧!三,戰之巔峰,那是生命隕沒後白骨築起來的。四,這個巔峰的基座是劉邦類的謀略天下,張良蕭何等策略經營而成框架,韓信等只不過是那最顯耀的石塊罷了!五,劉邦建朝。劉邦、張良、蕭何、韓信、皇后這五人的關係,我們不妨來扒拉、扒拉。用"家天下"來度量。劉邦、呂本是一家,先天后天都是,①。劉邦、張良在謀畫是一家,②。劉邦、張良、蕭何在運籌上是一家,③。劉、張、蕭、韓信在動作上是一家,④。這些都是後天的。呂除韓信也只是用心用臉罷了,⑤。那麼,①>②﹥③>④>⑤,可見"家天下″這個蛋糕韓信也只是刀上粘的那點奶油罷了!可謂,古往爭佔幾能回!六,天下可以家。生、死就未必了。試看,劉呂嫡庶之後於韓之慘猶為甚也!於此,韓信為"戰神"名至實歸!靈魂安息吧!

  • 9 # 白玉飛豬671

    韓信自立門戶,實力上是有的。楚漢之際,陔下之役前,韓信所轄軍隊,實際控制的地盤為天下之最,橫行燕、代、趙、齊幾乎天下之半。雄兵之數也為天下之冠。文臣方面也有人的,勸他自立的蒯通(疑心是衛國公室之後)就是很有見識的人,忠誠度也高。李左車也是一等一的人才。韓信沒實力這個話不當講。

    所以只能說為什麼沒有自立。一是心有不忍。漢王拔擢他,栽培他,把他從一個項羽的儀仗兵,提拔為大將軍,授予兵符,給予他專征之權。這份恩德確實大,比玄德對孔明還好。蒯通勸他自立時,他不是沒動心過,但是史載的原因就是:漢王恩厚。

    二是,性格問題。既然不自立,就該學蕭何,不爭是爭。低調謙遜,可又貪圖富貴,權欲難縱,去試探劉邦要求封他為“代理齊王”。這個就是不瞭解人性了。劉邦雖封他為齊王,那是有被要脅訛詐的恥辱(正是在陔下之前),人主之氣忍一時,忍不住一世的。而立國以後,韓信的舉措無論《史記》、《漢書》都記載得太弔詭。反常、糾結、猶豫,政治上真像個糊塗蛋。死也有作死的成分。

    三是人才類別。韓信最強的還是戰役指揮,軍事人才。三傑當中蕭何是行政人才——-總理的水平。張良是戰略家,韓信是軍事家。真鬧獨立可能還不是漢王集團的對手。

    四是軍隊內部大量的楚人將領和兵士。未必跟他走。一旦自立叛逃者必眾。

    當然還有別的原因,倉促間只能寫這麼多了。

  • 10 # lizeyuang十里居書屋

    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為何沒有三分天下實力?

    在三國爭霸的歷史記載中,韓信作為西漢時期的開國功臣,同時也是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和謀略家,並且在楚漢爭霸時期,韓信也是立下汗馬功勞,不斷打下勝仗,手下臣服於他的兵馬也越來越多,兵馬實力也是十分雄厚。

    並且根據當時《史記》上所記載的,被項羽所圍困之時,韓信當時的兵力十分雄厚,已經達到了三十萬大軍,並且和項羽、劉邦的兵力也是旗鼓相當的,那麼大家一定很好奇,韓信手握這麼多大軍,為何沒有選擇與項羽、劉邦爭霸,三分天下呢,下面來為大家來講講當時韓信所面臨的事情吧,來一起分析原因。

    首先,來說說韓信當時為什麼沒有選擇自立門戶,而是繼續效忠於劉邦,歷史上也存在很多的說法和原因。從分析角度看來應該是有兩個原因,原因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一是韓信本身並不想造反,落下造反這種名聲。

    二是韓信的根基和實力並沒有劉邦深厚,所以也就放棄了三分天下的想法。

    一方面,就韓信自身來說,對於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的想法,其實最早韓信手下的謀士也提出來了這個想法。這個謀士蒯通,在當時的楚漢爭霸時期,蒯通才略無雙,善於辯論陳詞,曾經就是韓信手下的謀士,也是他向韓信提出先滅掉齊國,然後再和劉邦、項羽瓜分天下。對於韓信來說,雖然聽從了蒯通所提出的滅掉齊國的策略,但是並沒有聽他的去瓜分天下。

    而且韓信對自己手握如此雄厚的軍事實力,而不選擇自立為王也是有自己的原因,韓信曾經向蒯通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韓信之所以繼續選擇劉邦,並且效忠於劉邦,別無二心,一起攻打項羽,是因為韓信感恩劉邦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並且對他的信任和看重。眾所周知,韓信其實一開始並不是跟隨劉邦,而是追隨項羽,不過項羽並沒有成為韓信的伯樂,韓信始終沒有得到重用和提拔。在韓信十分鬱郁,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之時,而劉邦卻一眼看中了韓信的才能,給了韓信一個施展自己抱負的機會。

    在韓信看來,韓信最感動的是劉邦充分對他的信任和看重,才讓他有如今的成就,而韓信本身也是個十分重情重義之人,心裡一直十分敬重劉邦,如果不是劉邦給自己機會,自己可能還是個碌碌無為的小兵,也不可能揚名天下。進一步來說,韓信能夠有如今的實力和兵力,其實都是因為劉邦的幫助。在此基礎上,韓信是不會去背信棄義幫助項羽,也不願意與劉邦和項羽為敵。

    另一方面,韓信對這三十萬大軍的統治力並不是我們所看到的那麼強。其實韓信作為將領,只是在垓下之戰時才得以掌握著三十萬大軍的軍權。而且在這之前,韓信手中是沒有這麼多大軍的兵權的。由此,我們可以得知,韓信手下的軍隊,很大一部分是劉邦臨時交給韓信管理,也是出於對韓信的信任,我們也可以得知,這些士兵並不是一直追隨他,所以並沒有對韓信那麼忠心。由此,我們可以思考下,如果韓信真的率領這些士兵造反,這部分士兵也不會全部支援韓信,至少有一大部分還是會擁護他們的舊主劉邦的。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韓信其實真正手中掌握實權的兵力是遠遠達不到我們所知道的三十萬兵力。

    那麼,韓信最終為何沒有反呢?原因或許很簡單:他沒這個能力。

    韓信看似名震天下又兼手握重兵,彷彿只要揮一揮手就天下我有,但事實情況是,他有一個致命軟肋:他手下的許多將領都是劉邦所信任的部下,韓信其實並沒有形成對軍隊的絕對控制。

    這點從韓信軍隊將領的構成上便可看出來。漢高祖二年,韓信率領大軍東征,一連滅魏、趙、燕、齊四國,天下震動。協助韓信完成這些軍事行動的兩員大將分別是灌嬰和曹參,其中,灌嬰統領騎兵,曹參則統領步卒。

    其後,楚漢迎來最後一戰,也就是垓下之戰。這一戰,韓信率領著三十萬大軍自齊南下參戰。軍中的兩名主力大將,左軍統帥是孔聚,右軍統帥則是陳賀。

    曹參、灌嬰、孔聚、陳賀這些人,都是從芒碭山起義之初便跟隨劉邦南征北戰,他們在劉邦集團中的資歷都比韓信老,對於劉邦的忠誠高過對於韓信的服從。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對於手下的軍隊,韓信擁有的只是指揮權,而無絕對控制權。

    正因如此,劉邦才能不止一次地輕易奪掉韓信的兵權:第一次是在漢高祖二年,劉邦被項羽大敗之際。第二次是在垓下之戰剛結束,韓信名望最高之時。

    總的來說,韓信也沒有足夠的根基,並且沒有自己的親信,如果貿然去和劉邦、項羽瓜分天下,只會讓自己性命不保,而如此機智的韓信自然也不會做這樣的事情。也正因為看清了這一點,韓信才最終沒有聽從項羽、蒯通等的遊說,反叛劉邦以三分天下。這是韓信反覆權衡下的理性選擇,他以為自此會安然無事,但事實證明,把命運交到他人手上是一種致命的失誤。

    其實,韓信本有機會脫離劉邦自立為王,進而三分天下,但他卻選擇了放棄。直到臨死之前,他才悔恨不已: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可以說,韓信對劉邦是忠心耿耿,從無二心。與之相反,劉邦則是老奸巨猾,從來沒有真心。真應了那句: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最終落得個“兔死狗烹”的結局。

    漢高祖十一年,淮陰侯韓信被呂后斬殺於長樂宮中,時年35歲。西漢朝廷給的官方理由是謀反,這當然是莫須有的欲加之辭。一般認為,功高蓋主才是他真正的死因。

  • 11 # 高尚濤

    韓信是個傑出的軍事家和指揮官,但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他沒有自己當皇帝的雄心壯志,屈居人下又心有不甘,最終導致了悲劇性結局。

    韓信在被劉邦奪走部隊、重新組織20000烏合之眾、不終朝大破趙國40萬正規軍,然後又在齊國創造性運用軍半渡可擊原則擊殺項羽大將龍且之後,項羽開始害怕,派人用相面之術說勸說韓信擁兵自立、三分天下。

    可是,就在這種關鍵時刻,韓信竟然動起了婦人之仁和小人之怨。韓信對項羽的使者說,當年我落魄之時,漢王劉邦親自築壇封將,拜我為大將軍,漢王還脫下他的大衣,親自披在我的肩上。如此大恩怎麼能夠忘記? 忘恩負義之人,是要被世人唾棄的,我必定要追隨漢王到底。想當年我投靠項王時,他根本看不起我,只讓我做一個扛槍的小軍官。這樣的人,怎麼能夠追隨呢?他現在想起我來,已經晚了。

    就這樣,韓信全心全意幫助劉邦統一天下。劉邦當了皇帝,封韓信為楚王,但不久將他貶為淮陰侯。又過了不久,韓信被劉邦的老婆呂后殺死,劉邦獲悉後又驚又喜。

  • 12 # 國病

    這個問題,你按今天的思維去理解,你是想不通的。

    按今天的思維,你只會認為,韓信本人控制不了部隊,部隊聽命於劉邦這種說辭。因為找不到別的理由了。

    別說按今天,就是漢代後的人思維也與先秦時代完全不同。要不怎麼會說人心不古。我們今天考古看到的先秦古人,連考古學家都感嘆,那些古人與今天的人怎麼看都不像一個物種。因為人文氣質差距太大。我們看先秦時代的記錄,那個時代有氣節、有膽識的人是很多的。就連刺客都能有一個列傳。先秦時,為了一個臉面可以自殺,後來這種事只有為了所謂的貞潔會出現。項羽在那個時代並不突兀,突兀的是我們現代人的大腦。蒙恬手握重兵,又有公子扶蘇在身邊,他也沒出來比劃比劃。後世怎麼敢這麼安排?

    後世連獨自領兵都受限制,兵權都不在武官手上。就是因為人心不古,人心變了。所以你按今天人的思維去理解韓信,那不是搞笑嗎?項羽要臉面,你真以為他是一個食古不化的異類嗎?不是的,那時的人很多都那樣。那個時代還有人為了一個精神去堅守。宋襄公難道也是異類?他瘋了。春秋戰國的成語故事今天看來都是小兒科,因為今天的人不用教育怎麼唯利是圖了,人人都會。那個時代突破底線是有顧慮的,所以需要遊說。

    後來的人,軍侯不自立,底下的兵士都會要挾逼迫。如果韓信時代是那樣了,誰又會真的聽命於劉邦?正因為,都不是那樣,韓信忘記不掉劉邦給予他的恩情。否則就算不能自立,他完全可以技術性懈怠啊。這有多難呢?有的是辦法。只有項羽不滅,劉邦能耐他何?

    然而可悲的是,整個楚漢爭霸,其實就只有劉邦一個小人。呂后是婦人常見的拔毒,很多婦人都是如此。

    楚漢爭霸是中中國人精神世界丟失的一個分水嶺。今天的人早已不知道精神為何物,尤其不相信自己人有精神世界。這種事換成外中國人,它們就能理解了。

    在歷史學領域,充斥著太多醜態吃貨,它們沒法理解古人。所以一切都以成敗論去看待,都以自己的醜陋的內心去看待。

  • 13 # 遙望燕園

    常常看到很多韓信粉在各個社群網站上發言,他們的核心觀點是,韓信用兵如神,韓信從來沒有想要造反,否則,在他坐擁齊地七十餘城手握三十萬齊兵的時候,他大手一揮,分分鐘與項羽、劉邦三分天下,之後,憑藉韓信神乎其技的用兵之策,很快就能一統天下。

    但實際上,這些韓信粉不過是在痴人說夢罷了。

    韓信入主齊地的時候,不是沒有人勸過他造劉邦的反,不是沒有人勸過他自立,他自己也不是沒有考慮過以齊地為根據地自立門戶,但韓信思來想去,還是認為時機不成熟,勝算太小,所以他只敢跟劉邦討價還價,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而不敢造劉邦的反。

    為什麼我說韓信不敢造反?

    其實理由很簡單,韓信是常勝將軍,韓信從不打沒把握的仗,自立門戶這事,韓信一旦做了,便幾乎沒有贏面——因為韓信身邊全是雷。

    雖然韓信、彭越、英布三人常被後人放在一起討論,但其實韓信和彭越、英布區別很大,彭越和英布投靠劉邦時,都是真正的一方諸侯,手下有兵有將,甚至還有封地和百姓,說得再直白點,彭越和英布都可以看成是領導班子完善的小國家,而韓信投漢時是光桿司令。

    對於小國家來說,劉邦最多是給他摻沙子,但沙子卻很難打入小國家的核心決策層,最多是在外圍找補,所以最終,劉邦對小國家的控制力度,也是比較弱的。

    對於光桿司令來說,事情就好辦多了,劉邦可以在他周圍佈滿自己的心腹,他的一舉一動無異於全暴露在劉邦的眼皮子底下,只要劉邦想動韓信,隨時都可以動韓信——這樣的事,曾在韓信身上上演過兩次,第一次是韓信在趙地時,劉邦奪了本應屬於韓信統領的軍隊,第二次是在定陶時,劉邦再次奪去本應由韓信統領的軍隊。

    為啥劉邦能如此輕易地奪去韓信的軍隊,但卻沒辦法奪去彭越和英布的軍隊?關鍵點不還是因為韓信身邊幾乎都是劉邦的心腹嗎?

    當韓信替張耳討要趙王的時候,劉邦應當已經對韓信警覺了——韓信的所作所為,超出了一個將軍應有的範疇,他替張耳討要趙王,是在向張耳賣好,劉邦自然要有所防備了。

    原本,劉邦就在韓信身邊放了一些雷,張耳就是其中的一個雷。

    派張耳和韓信一同平定趙地,一方面是因為張耳本是趙相和常山王,在趙地有根基,利於漢軍平定趙地,另一方面,張耳是劉邦的老相識,也幫劉邦監視“國士無雙”的韓信。

    除了張耳,還有曹參,自打韓信被派出去開闢第二戰場,曹參就一直跟在韓信身邊。

    曹參是什麼人呢?在劉邦舉起紅旗前,曹參就是劉邦的同僚,是老鄉,是沛縣的獄椽,而後跟劉邦一路西進,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立下了無數的戰功,對劉邦更是忠心耿耿。

    在韓信離開趙地奔赴齊地的時候,雖然張耳沒有繼續跟著,但劉邦又派來了傅寬和灌嬰,這可要了韓信的命了,擺明了就是要用親信圍住韓信,讓韓信不敢有任何的異動,而韓信也是無可奈何——畢竟,兵、將都是劉邦給的,旗號也是劉邦的,所以劉邦把能力強的親信安排在韓信身邊,一點毛病都沒有。

    試想一下,韓信怎麼反,才能成功?

    除非韓信能把劉邦的親信都策反或一網打盡。策反是不可能的,既然是劉邦的親信,只要劉邦不死,就不可能成為韓信的親信。一網打盡也難比登天,既然就是過來監視你韓信的,怎麼可能同時涉險呢?

    退一萬步說,就算韓信技高一籌,成功地搞掉了劉邦安插在自己身邊的全部有能力的親信,但韓信上哪去找能夠接替劉邦親信的大將呢?一隻三十萬人的軍隊,如果沒了大將,還怎麼打仗,怎麼打勝仗?

    所以說,韓信在齊地時,根本就沒能力反,也就根本不敢反。

    參考資料:《史記·曹相國世家》、《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史記·傅靳蒯成列傳》、《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個朝代江湖最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