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行者歸來

    自由是如今思想的一個主流,而儒家思想卻有別於這個主流,這也許是它的一個問題,但也是它生命力的所在。

    自由是講自我的,而儒家不這樣。

    中國有一個字,“舒”字,舒展,舒服的意思。

    什麼是舒呢?舍予為舒,就是捨去自我就是舒。

    這和如今的主流思潮是背道而馳的,而這正是儒家的思想。

    如今的思想是——如果沒有自由和自我為前提,就會被定義為毫無意義。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新冠疫情下,特朗普和拜登都不選擇封國,或者說兩人都不能選擇封國,這都是因為他們的思想選擇了自由、自我這種西式思想,而中國選擇了舍予的儒家思想。

    在中國,一個人無論犯什麼錯,甚至犯了罪,他如果不是以自我為目的,雖然依然會受到懲罰,但天然的都會被諒解。

    無論是古時的忠君,孝道,還是現代的為人民服務,雖然效應差別非常大,南轅北轍,但前提都是舍予,都是捨棄自己。文死諫,武死戰,躹躬盡瘁,死而後已,都是舒的詮釋。

    但舍予的過程是痛苦的,中國的精英們卻樂此不疲,繼往開來,所以,儒家思想和儒家社會得以綿延不絕,雖然有過錯誤,有過愚蠢,甚至蠢到死,但無可改變。

    當然,儒家思想也是有其原理支撐的。

    中國有一句話叫得人心者得天下,儒家的思想原理其實是一種人心原理。

    得人心者,首先在於得人,然後在於得心。

    得人者容易,得心者難。

    殺山中賊易,殺心中賊難。

    所謂人指的是自我,自由,指作為人的需求。

    實現自我和自由,在個人選擇上是容易的,也是一切的前提。

    得心者難。

    什麼是心。

    現代人認為心是人的一個器官,或者說是每個人的藏於內的自我思想意識。

    但儒家文化不是這樣認為的。

    儒家認為,心是人與人之間或人與物的聯結點和共同點,所以心不屬於單個的人。

    中醫講心包,心為君主之冠,它有超於個體的意義。

    而中醫不獨屬道家,它也融於儒家。

    當兩個人都有彼此相近的認識,這種認識能在某種意義上相匯於一點,形成兩人認識的一箇中心,兩人的相關行為以此為中心和導向,即成兩人公共之心,同時又是各自之心。而單獨的個體只能起意,只是意向,不足以成心,心是匯點,所謂同心,所謂同志,所謂同德,都是很完整的、根本性的“同”,而同意,只是某方面某點某單項的“同”。

    心照可以不宣,心有靈犀,不點而通。

    所以,人和心,人和人,不割不分,異而同,同而異,整體化,就是儒家。

    心不丟,茲心在此,為慈。

    所做所見非心,為悲。

    將心整理如田,為思。

    人用心之相,為想。

    待人如心,為恕。

    不偏心,在心之間持中,為忠。

    所以忠君的說法是錯誤的,忠只忠於心。

    所謂忠於人民即是忠於和人民產生的共心,簡稱忠於人民。

    人和心的距離就是人性。

    人性善是人如其心,因為心是人與人產生的共識點,心具有天然的道義。

    人性惡是人背其心,昧其心,虧其心。

    對人,對事,對家,對國,對天下,必定會產生和作用出相應的“心”,而如果對這些“心”予以背叛(背)、隱藏(昧)、或縮減(虧),這好嗎?舒服嗎?

    當然不好,不舒服。

    但為什麼不能順其心,而要逆,因為每個人會有滿足自我的需求。這種人的需求和心的需求會產生矛盾,儒家則要求心的需求應放在長遠和優先的位置,以使各種環境更生態化和人的生命意義的昇華。

    只有捨棄自我,舍予,人和心才能如一,人和天、天下才能如一,這就是順心,就是舒服。

    每個人都會和人,和物,和蒼生和天下國家產生共識之心,所以,人皆可得善心,人儘可有佛性,人皆可為堯舜。

    人心方面,儒家,把精力放在心的構建上,以對我之心對人、對物、對家國天下。

    所以儒家思想的正當性,用我們的話說就是來自於問心無愧。

    但對於人的自我滋養上,儒家是不夠的,這是儒家很大的錯誤方面。

    而現代思想正相反,解放了人,卻忽略了人心,所以,很多近現代頂尖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雖然學術精彩,但很多走向自殺,因為將心歸為人的或者是自我的附屬,心氣太窄了,做人的意義由此太過卑狹了。就如太宰治所說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因為他只在乎人,沒在乎心,人生命的意義猥瑣,導致生命意趣的枯竭。

    而儒家,人偏於卑微,心卻算硬核,活受罪,看上去傻,但還是有它的舒服和實在的。

    儒家講仁,仁不僅是善的意思,也有不麻木和靈敏的意思,靈敏指的是心的靈敏。

    能體驗並回應人心就是仁。仁就是心的靈氣。

    有時,一夢醒來,不知人在何處,人生為何,但想到有一輩子相陪的可心伴侶,有一心為我的父母,有值得奉獻一生的家國子女,儒家式的人生就齊了,心安而人寧。

    仁,是一種心對於心的體驗和感應能力。

    就如西方文化側重完善正確的理論,這些理論則如一杯好的咖啡,和一整套咖啡的種植評價體系,這樣可以保證咖啡味道夠正夠美夠可控,而儒家文化沒有這杯好咖啡及咖啡體系,但側重一個好的可以體驗美味的舌頭。

    所以,儒家文化似乎什麼都有,又似乎什麼都沒有,似乎什麼都丟掉了,又似乎什麼都丟不掉。

    現在的儒家在中國,其實人們願意丟,但丟不掉。

    很象舌頭,但要緊的其實只是應學會閉嘴,而不是割掉。

    儒家,它的傳承和發展,藏在百姓的生活中和國家的發展中,其實每個人都有責任批判儒家和發展儒家,這是世界的需要。

    滿足人真正所需的就是儒。

    儒家思想,其實有很多流派,這些流派有的各自針鋒相對,但舍予的精神,人心的理念,滿足人真正所需的嚮往,是他們共同的底色,是儒的基本意義。

    西方思想對人的解放的成功,有助於儒家把人的功課做完備、做恰當,所以未來的儒家,更可期待。

    為天地立心,為萬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實現大同世界,這些都是儒家情懷,也是中中國人的情懷,但去偽存真,依然是儒家長期要做的功課。

    儒家,需要更貼切的解讀。

    有些人認為應放棄儒家,有些人認為應繼承儒家,其實都不對,相信自心,以心相待,不忘初心,快樂自我,就是真正儒家,放棄不了,也繼承不了,儒家,中中國人每個人生命的氛圍,無論好壞,你只能一笑。

    我們發現街頭的混亂西式美麗風景線,那其實不是自由,那是自由的相。

    同樣四書五經,三從四德,那也不是儒家,那是儒家的相。

    中中國人學什麼,不單講象(相)什麼。

    更講是什麼。

    什麼是儒家?

    做人用心,做人到心,做人以心,敢於立心,結心,這就是儒家。

    不用學也不能學。

    孔子是儒家,學孔子就一定不是儒家,因為孔子只是孔子時代儒家的相,要做儒家,請立人,立心,請體諒他人,體應他心,這就是仁,這就是儒家。

    而不是學了孔子的禮,會三跪九叩,會君子小人,就會是儒,恰恰相反,如果不能顯現體驗當下之心,就是不夠仁,就是不夠儒,甚至是非儒。

    誰是儒家?

    那個知冷知熱有心且能用心對你的人就是儒家。

    那個預知國家走勢人民需求及早做出安排的就是儒家。

    而那個只讀聖賢書要給你洗腦的,你不要理他,那是書蟲,不是儒家。

    拜登上臺後,公知們又要將西方的理論價值大炒一番,但是,要知道一點,只有以心換心,只有將心比心,才是世界最終的公平。

    只有先舍後予才是舒服。

    一個舒服的世界,僅僅自由的世界,還不夠,那樣只會一部分人舒服。

    只有一個立心、換心、比心的世界,才會是真正舒服的世界。兩個人一起是這樣,一家人一起是這樣,國是這樣,世界也是這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賈磊批評CBA賽會制太過保守,損害商業利益,蘇群也表示認可,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