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敏敏的歷史枕邊書
-
2 # 正說清代十二朝
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的原配嫡後——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崩逝,時為嫻貴妃的那拉氏被晉封為皇貴妃,“攝六宮事”並於乾隆十五年被冊封為後,成為第二任後宮之主;乾隆三十年,“帝后矛盾”爆發,繼皇后那拉氏被“不廢而廢”,時為令貴妃的魏佳氏被晉封為皇貴妃,成為實際上的後宮之主。
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後宮同樣不可一日無主。即使乾隆三十一年後,“不復繼立皇后”;乾隆四十年後,不再冊封皇貴妃、貴妃;可自乾隆四十年到乾隆六十年的20年時間中,乾隆後宮畢竟還是需要一個實際上的後宮之主,統轄後宮妃嬪、執掌六宮庶務。
乾隆四十三年,御史言官們向乾隆皇帝奏請“立儲”、“封后”,乾隆皇帝給出了“不再封后”的4個原因:
1、富察皇后崩逝後,乾隆皇帝便不想再行立後,只是礙於皇太后的堅持,礙於那拉氏系“皇考所賜之側室福晉。位次相當”,才不得已而為之。
3、當時的後宮妃嬪中,“無克當斯位之人”;
4、當時的滿洲大臣、蒙古王公幾乎全是乾隆皇帝的兒孫輩,他們的女兒輩分更低、年齡更小,“豈可與朕相匹而膺尊號乎”。
根據《清史稿·后妃列傳》的記載,清朝的後宮制度乃系“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皇后、皇貴妃、貴妃不再冊封,妃位便成了乾隆後宮中位分最高的妃嬪。
愉妃:乾隆十年被冊封為“妃”,五阿哥永琪的生母。
舒妃:乾隆十三年被冊封為“妃”,皇十子的生母。
穎妃:乾隆二十四年被冊封為“妃”,皇十七子永璘的養母。
容妃: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香妃”,乾隆三十三年被冊封為“妃”。
惇妃:乾隆三十九年被冊封為“妃”,十公主的生母。
在實際的乾隆後宮中,也正是這幾位“正義派”妃嬪,實際執掌了乾隆四十年以後的乾隆後宮。
根據《欽定大清會典則例》的記載,乾隆四十年,乾隆後宮的“妃”位排名為:愉妃、舒妃、穎妃、容妃、惇妃。也就是說,這個生育了清朝最優秀的皇子——五阿哥永琪,卻“性生淑慎、質秉柔嘉”,從不爭寵,更不參與宮斗的愉妃便成了魏佳氏以後,實際上的後宮之主,直到其於乾隆五十七年病逝。
就此來看,我們可以總結出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的“後宮之主”變換情況:
乾隆元年到乾隆十三年: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乾隆十三年到乾隆三十年:繼皇后那拉氏;
乾隆三十年到乾隆四十年:皇貴妃魏佳氏;
乾隆四十年到乾隆五十七年:愉妃珂里葉特氏;
乾隆五十七年到乾隆六十年:穎妃巴林氏。
參考文獻:《清史稿·后妃列傳》、《清實錄·高宗實錄》、《欽定大清會典則例》
-
3 # 蛋蛋咋說
包衣出身的令妃因生子受矚目
孝儀純皇后,也就是我們熟悉的令妃,魏氏,死後母家被抬旗入滿洲鑲黃旗,為魏佳氏。
從多方資料顯示,魏氏由包衣身份入宮後,在富察皇后身邊學規矩,也有富察的引薦將魏氏推到乾隆面前。
而魏氏從乾隆六年左右入宮,從貴人比較低等的品階開始晉升,三年時間成為令妃,且未有所出。乾隆二十一年起,魏氏像兔子一樣開始持續生孩子階段,十年裡七次懷孕,六個孩子,最終長大成人的為二子二女。從生育數量來說,應該是乾隆后妃中第一人。
繼後被棄後獲封皇貴妃乾隆三十年南巡時期發生了繼後那拉氏斷髮事件,此事之後三個月令貴妃晉封為皇貴妃。之後開始長達十年的以“皇貴妃”身份執掌後宮的歲月。其實在這裡說明一點,當時孝聖憲太后還在,從乾隆對令皇貴妃的一些待遇中可以推斷,其實乾隆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彌補魏氏出身對她的影響。
從乾隆的角度來說,他首先是為國君王,其次才是為人夫君;在清廷中期雖然有帝王崇尚滿漢一家,但是地位仍有差別,在“皇后”這個不僅僅是國君妻子,更多是一國之母具有政治意味身份的選擇上,還是傾向於滿洲旗人。
所以,從資料上看出乾隆在特意給魏氏權利,這當中不僅僅是對她的寵愛,對她出身的彌補,還有對未來繼承人扶持的考慮。
在乾隆三十八年,他已祕密立儲皇十五子永琰為後繼之人。
在後庭,只能說魏氏雖位同副後,但有孝聖憲太后的存在,說是一人執掌後庭,不算準確。
曾傳乾隆有意立皇貴妃為後,被太后阻撓在繼後斷髮之後,第二年入宮了一位出身世家,弘毅公府鈕鈷祿氏的女子,是為順貴人。她出身滿洲鑲黃旗,世族大家的女子,與孝聖憲太后有一些親屬關係。其入宮的時間加上她的出身,入宮意圖耐人尋味。
有北韓使臣曾記錄資料,說乾隆曾有意扶持魏氏為第三任皇后,但受到了太后的反對。太后對魏氏出身漢軍旗包衣這個身份不滿,不能接受其為繼任皇后,作為滿清帝國的一國之母。
而是舉薦出身世家的鈕鈷祿氏順貴人為後,順貴人比乾隆小37歲。
這個傳言個人認為不是太可靠,原因也比較簡單。首先如果是滿漢身份之故,作為一國君主的乾隆不會想不到,而且他本人不像順治那麼容易偏激,或是像小說或者影視劇那種為真愛如何如何......第二點,乾隆已選定了永琰為繼承人,在為永琰選福晉時已選擇了家世中等的喜塔臘氏作為迷霧彈,來平息眾人的猜測以防止儲位之爭的禍事,如果立魏氏為後,那無疑是宣告了永琰繼承人的身份。
從這兩點,大局出發,乾隆沒有這方面的主張。
那滿足一下作為男子對待寵妃的態度,那麼就是反正沒有正妻,我就提升你的待遇就好了。
魏氏在乾隆四十年離世後,乾隆在她原有的儀仗中增加了十八件,達到七十六件,僅次於皇后1件,是乾隆帝皇貴妃中儀仗最多的(慧賢皇貴妃53件)。
魏氏離世後主持後宮的人或是穎妃、順妃等人魏氏是在乾隆四十年離世,而其實在魏氏為皇貴妃的時候,也不能算一人專寵之甚。咱們的乾隆皇帝好像一生偏好漢女,從資料上顯示,早期的純惠皇貴妃作為漢女應該也頗受寵愛,而除了魏氏以外,慶恭皇貴妃應該也是很受寵愛的。
只不過因其沒有生育而被人忽略,慶恭皇貴妃陸氏曾撫養皇十五子永琰,既然乾隆對其寄予厚望,自然是託付於新任之人,而漢人出身又無所出的慶妃,如果僅僅是無寵默默無聞的妃嬪,乾隆也想不到她身上吧。
當然還有其他比較多的記載,也表示慶妃與魏氏關係不錯,恩寵也不差。
然而慶妃陸氏在乾隆三十三年晉封為慶貴妃,僅次於皇貴妃。但她死在魏氏之前,嘉慶繼位後因其養育再晉為皇貴妃。
自魏氏離世後,其實乾隆後宮中高階品的嬪妃也不多了。潛邸舊人只剩下愉妃(62歲)、婉嬪(59歲)兩位年長的,舒妃在四十二年就病逝了(50歲)。
剩下還在世的,乾隆四十年時,穎妃巴林氏(45歲),容妃(42歲),惇妃(30歲),順嬪就是順貴人,後再四十一年晉為妃(28歲)。
品階高的就這些了,從家世出身,進宮資歷等多方面考慮,穎妃應該是乾隆晚年多陪伴其身邊並且主理後宮事務的人了。因為愉妃和婉嬪基本上進入養老階段,愉妃還在養育孫子,婉嬪完全沒有存在感;
容妃因養育十公主和孝公主,應該也有協理輔助,而惇妃應該還年輕,並且處於受寵狀態,倒是四十一年晉為妃位的順妃出身大家,極有可能在四十一年後也進入協理的名額。
而且順妃是進入《心寫治平圖》的妃嬪,應該受到乾隆不錯的恩遇,只不過在她四十歲生日過後剛兩月,不知道幹了什麼惹惱了乾隆,一下子從妃位降到了貴人,而後兩年即鬱鬱而終了。(有興趣的請看 蛋蛋君有一篇專門寫這位的)
當然其實所謂前朝後宮,有絕對權力的還是皇帝本人。
-
4 # 華麗金屬
令妃病逝的時候,乾隆已經在正大光明匾額後祕密立儲嘉慶為下一任皇帝。最開始由崇慶皇太后打理後宮,兩年後,崇慶皇太后去世,由舒妃打理後宮。
回覆列表
在乾隆皇帝的眾多后妃中,最著名的要屬乾隆皇帝的髮妻富察皇后和令妃魏佳氏了,富察皇后在乾隆皇帝還是寶親王弘曆的時候,就嫁給了他,婚後的兩人一直十分恩愛,後來他做了皇帝,依然沒有改變對她的愛,兩人一直攜手相伴二十一年。
乾隆皇帝原以為能夠與自己最愛的女人富察皇后,攜手到白頭,不過因為後來富察皇后接連失去兩子,致使富察皇后悲傷過度累積成疾,富察皇后的身體也越來越不好,乾隆皇帝看到富察皇后,心裡自然心疼不已。
為了給富察皇后排解鬱悶的心情,同時也為了給富察皇后祈福,乾隆皇帝帶著一行車馬,前往泰山為富察皇后祈福,富察皇后自然也在隨行的人之中,富察皇后陪同乾隆皇帝登上泰山和孔廟祈福後,在大隊車馬行進到濟南的時候,富察皇后由於一路上的舟車勞頓,使得本就虛弱的身體更加的虛弱,還患上了嚴重的風寒之症。
乾隆皇帝看到富察皇后病得如此之重後,下令停在濟南,等富察皇后的身體好後再出發,富察皇后怕耽誤乾隆皇帝的行程,從而影響乾隆皇帝處理國家大事,於是一再的催促乾隆皇帝出發,一開始乾隆皇帝還是拒絕的,不過最終還是沒有抝過富察皇后,在大隊車馬行進到德州的時候,富察皇后病情突然惡化,很快就去世了。
富察皇后去世後,帶走了乾隆皇帝的愛和希望,在富察皇后去世後,乾隆皇帝從此性情大變,乾隆皇帝登基之初施政的核心是仁,而在富察皇后去世後,仁政從此消失,就此過渡到了嚴苛的施政。
乾隆皇帝心裡最愛的還是富察皇后,不過皇帝的身份,不可能讓他只專寵富察皇后一個人,上面我們也提到了乾隆皇帝眾多后妃中,富察皇后和令妃是知名度最高的,說完了富察皇后,再來說一下令妃魏佳氏。
令妃魏佳氏種包衣出身的女子,只能參加內務府的選秀,以宮女的身份入宮,如果得到皇上的寵幸,也是同樣享有封號的。
令妃魏佳氏後宮中的升遷速度是很快的,從入宮最初時小小的貴人到升到妃位,魏佳氏只用了四年的時間,令妃魏佳氏在升到妃位之後的十一年,被乾隆皇帝晉封為貴妃,令妃由此實現了從妃位到貴妃位的華麗逆轉。
令貴妃魏佳氏在貴妃的位置上坐了六年,又被乾隆皇帝封為令皇貴妃,執掌後宮,之後令皇貴妃魏佳氏一直在皇貴妃的位置長達十年之久,直到病逝,令皇貴妃魏佳氏這樣快的升遷速度,也能看出乾隆皇帝對於她的寵愛程度。
不光如此,令皇貴妃魏佳氏還是後宮中生子數量最多的嬪妃,一共有四子兩女,其中一位皇子永琰,還在後來被立為太子,最後登基繼位,只是令皇貴妃魏佳氏沒有等到自己兒子登基。
令皇貴妃魏佳氏去世後,以皇貴妃的禮制進行安葬的,乾隆皇帝賜予令皇貴妃魏佳氏懿的諡號,令皇貴妃魏佳氏也被稱為令懿皇貴妃。
在嘉慶皇帝繼位後,嘉慶皇帝追封生母魏佳氏為皇后,魏佳氏由此成為了乾隆皇帝的第三位皇后,那麼在令皇貴妃去世後,誰是乾隆後宮的執掌人呢?
令皇貴妃魏佳氏是公元1775年去世的,在宮中與令皇貴妃魏佳氏生前同等地位的人,一共有五位。
首先來說一下慧賢皇貴妃高佳氏,慧賢皇貴妃高佳氏出身內務府包衣,父親是大學士高斌,在乾隆皇帝還只是寶親王側福晉的時候,高佳氏被雍正皇帝挑選成為寶親王弘曆的側福晉。
在寶親王弘曆坐上皇位後,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將高佳氏冊封為貴妃,並且還給高佳氏抬了旗,由之前的內務府包衣,抬到了八旗中最為尊貴的鑲黃旗,成為鑲黃旗的包衣。
公元1745年,貴妃高佳氏被晉封為皇貴妃,在高佳氏被封為皇貴妃的兩日後,皇貴妃高佳氏去世,因為史書上,沒有記載她的生辰年月,只記載了她去世的年月是公元1745年,因此無從得知,她最後去世的年齡。
皇貴妃死後的諡號是慧賢,因此也被稱為慧賢皇貴妃,慧賢皇貴妃去世的年月是公元1745年,是早於令皇貴妃魏佳氏的,所以她不是令皇貴妃魏佳氏去世後的後宮掌權人。
說完了第一位的慧賢皇貴妃高佳氏,接著來說一下,哲憫皇貴妃富察氏,富察氏是在乾隆皇帝還是寶親王弘曆時,被雍正皇帝挑選作為寶親王弘曆的侍妾,進入寶親王弘曆的府中。
在寶親王弘曆繼承皇位後,被封為哲妃,在哲妃的位置上做了九年後離世,因為史書上,沒有記載她的生辰年月,因此無從得知,她最後去世的年齡。哲妃富察氏去世後,被追封為皇貴妃,諡號憫,因此被稱為哲憫皇貴妃,哲憫皇貴妃同樣也是在公元1745年去世的,去世的年月是早於令皇貴妃的。所以她也不是令皇貴妃魏佳氏去世後的後宮掌權人。
接下來說一下淑嘉皇貴妃金佳氏,淑嘉皇貴妃和哲憫皇貴妃是同一時間加入寶親王弘曆的府中,在寶親王弘曆繼承皇位後,先是將金佳氏封為貴人,又在兩年後將金佳氏晉封為嬪。
在金佳氏被晉封為嬪的四年後,被晉封為嘉妃,嘉妃金佳氏在妃位上待了七年,後被晉封為嘉貴妃,嘉貴妃金佳氏在貴妃的位置上一直到病逝。
病逝時的年齡四十三歲,在嘉貴妃金佳氏去世後,乾隆皇帝追封為皇貴妃,諡號淑,因此也被稱為淑嘉皇貴妃。
嘉貴妃金佳氏是在公元1755年去世的,依然是早於令皇貴妃魏佳氏的去世時間的,因此嘉貴妃金佳氏也不是令皇貴妃魏佳氏去世後的後宮掌權人。
最後我們說一下,純惠皇貴妃蘇氏和慶恭皇貴妃陸氏跟之前的兩位一樣,都是在乾隆皇帝還是寶親王弘曆時期,以侍妾的身份進入府中的,都是一部部由貴人到後來的貴妃的,而且也都是在去世後被封為皇貴妃的,一個諡號為惠,一個諡號為恭。
其中純惠皇貴妃蘇氏是在公元1760年去世的,而慶恭皇貴妃陸氏是在公元1774年去世的,慶恭皇貴妃陸氏還曾經是十五阿哥永琰的養母,因此在十五阿哥永琰繼位後,念其她的撫育之恩,將原本的慶貴妃陸氏追封為皇貴妃。
而乾隆皇帝的普通妃位中,被追封為貴妃的,一共有五人,其中以穎妃巴林氏和愉妃珂里葉特氏,以及循妃伊爾根覺羅氏出身高。
而且在令皇貴妃魏佳氏去世後,在宮中的封號最高且都比令妃魏佳氏壽命長,另外兩個人一個在宮中地位較低,一個沒有令皇貴妃魏佳氏壽命長。
因此可以斷定在令皇貴妃魏佳氏去世後,後宮掌權人是穎妃巴林氏和愉妃珂里葉特氏,以及循妃伊爾根覺羅氏,這三人共同打理,因為是此時宮中地位相對最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