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談秦說漢
-
2 # 信陵小司徒
(一)歷史沿革 九州來源
《尚書 禹貢》之中,記載了大禹治水時期,曾經對當時的天下進行了一次相對詳細的行政區域規劃,那就是將天下劃分為九個州,是為:
冀州、青州、兗州、徐州、荊州、揚州、益州、豫州、梁州、雍州。
因目前已知的記載九州最早的文獻,是為《尚書 禹貢》,所以九州之名,可以說,首先來自與《尚書 禹貢》。
但是,《尚書 禹貢》篇目的成書年限以及所記真假,尚有待考證,那就是大禹時期,是否真正有能力將天下劃分為九州。
其實,對於九州都有哪些,歷史典籍中,有著不同的說法。
在《爾雅》的記錄裡,九州沒有青州與梁州,被替換成了幽州與營州,而在《周禮》中,則沒有徐州與梁州,替換成了幽州與幷州。
故而,到了漢朝時期,沿襲了戰國以來的稱謂,將九州作為華夏的代稱,至漢武帝時期,在九州的不同版本上,天下設定為十三州。
即冀州、青州、幽州、幷州、徐州、兗州、豫州、揚州、荊州、益州、涼州、司隸校尉轄區與交州。
故而當時的行政區劃實際上還是郡縣制為基礎的二級半制,到了後期,州刺史的職權進一步增大,也就形成了州郡縣三級行政區劃體制。
到了東漢時期,雖然對於十三州的稱謂有所改變,但是主體九州變化不大,那麼,九州大約相當於今天的那些地方呢?
而青州則大致相當於渤海以南、泰山以北,包括山東大部分割槽域,以及河北省的部分割槽域。幷州則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山西省、內蒙古南部、並且包括河北西北部部分割槽域。
徐州則大體上相當於今時的淮河以北、泰山以南、黃海西部,大體上包括今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山東省東南部地區。
兗州則大體位於黃河與古濟水之間,相當於今時的河南省東部、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部地區。
荊州則是相當於今天的湖南省、湖北省以及廣東省北部的部分地區,益州則大體上相當於今時的四川省、重慶中西部、貴州省、雲南省等廣袤地區。
而涼州則大體上相當於今時的陝西省西部、甘肅省等廣大的地區,總體來說,九州的版圖擴大到十三州的版圖,成為了中國內地版圖的一個基礎。
-
3 # 燎原史說
九州,又名漢地、中土、神州。
《尚書》中的《夏書·禹貢》記載,大禹的時候,天下分為“九州”,分別為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禹貢》所敘述的九州的範圍,北有燕山山脈、渤海灣和遼東,南至南海,西至甘肅接西域,東至東海。九州也是當時學者對未來統一國家的一種規劃,反映了他們的一種政治理想。
-
4 # 文苼尉
古代分中國為九州。對於九州的具體分佈說法不一,比較常見的九州劃分為:冀、兗、徐、青、揚、荊、豫、雍、益九州。《尚書·禹貢》作:冀、兗、徐、青、揚、荊、豫、雍、樑;《爾雅·釋地》有幽、營州而無青、梁州;《周禮·夏官·職方》有幽、幷州而無徐、梁州。 [4]
2、用“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國。《楚辭·離騷》:“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 宋陸游《示兒》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二五:“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郭沫若《贊雷鋒》詩:“二十二年成永久,九州萬姓仰英烈。” [5]
3、指大九州,將全世界分為九州,中國屬於其中一州。戰國鄒衍稱中國為赤縣神州,謂“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漢劉向在《說苑·辨物》中說:“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淮南子·地形訓》:“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楊樹達以為所舉九州,自正中冀州與《禹貢》九州之冀州偶同外,餘皆名號差異;其稱東南神州,與鄒衍所稱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者相合;疑該篇乃取自鄒衍之書,所舉九州之名即鄒衍所稱之九州。見《積微居小學述林·鄒衍九州考》。
-
5 # 說了誰懂123
禹貢記載,大禹治水期間,足跡遍佈神州大地,為方便管理,在繼位後,將各地分為九州,這就是禹分九州,九州由此而來。
冀州 今山西、河北、遼寧。西、南、東三面距河。
兗州 今河北、河南、山東交界部分。濟水、黃河之間。
青州 今山東、遼寧東部。渤海與泰山之間。有濰水、淄水、汶水(大汶河)。
徐州 今山東南部,江蘇、安徽北部。黃海、泰山、淮河之間,有淮水、沂水。
揚州今江蘇、安徽南部,江西東部。淮河以南東至海。有鄱陽湖、太湖。
荊州 今兩湖及江西西部。山有荊山、衡陽。水有漢江、湘江,洞庭湖。
豫州 今河南、湖北北部。荊山(湖北南漳縣)與黃河之間。水有伊、洛、瀍、澗等四水。
梁州今陝西南部和四川。華陽與黑水之間。有沱水、潛水。
雍州 今陝西北部、中部和甘肅及其以西地方。自秦嶺以北,東至黃河,西界在甘肅以西。山有歧山、終南山(秦嶺)。有涇水、渭水、漆水、沮水、灃水。
-
6 # 文字拾荒人
《尚書·禹貢》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 “禹別九州,隨山溶(浚)川,任土作貢。”就是說大禹在調查了中國的九州大地的國土資源以後,分割了九州的地界,劃分了土壤等級,根據各地的土地條件、自然資源以及距離“禹中央”的所在地——也——冀州——的遠近,制定了地方向中央的“納貢政策”。
大禹的版圖上劃分了九州地域。這九個州分別是:冀州、充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冀州:壺口附近,太原、覃懷一帶,東、南、西以黃河為界;
充州:濟河、黃河一帶;
青州:渤海東至泰山地區;
徐州:東起大海,北至泰山,南及淮河地區;
揚州:北至淮河,南至大海;
荊州:北到荊山,南到衡山之南;
豫州:南至荊山,北至黃河,西至華陽一帶;
梁州:華陽(華山之南),至於黑水一帶;
雍州:黑水以東,黃河以西一帶。
-
7 # 半個南山人
九州又稱九囿、九圍、九隅、九有、九土等。
九州的說法有多種
二是史籍所載的九州,但具體名稱並不是十分確定的。
《尚書》中說“九州”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樑、雍。
《周禮》中說“九州”為:冀、兗、青、幽、揚、荊、豫、並、雍。
《爾雅》中則說“九州”為:冀、兗、幽、徐、揚、荊、豫、營、雍。
西漢司馬遷則說:九州指的是諸天下,中國乃是九州之一。
古代九州到底是哪九個州?
冀州:有現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東南部。
兗州:包括有現在的河南省的北部;山東省的西南部。
青州:有現山東省東部和北部。
徐州:有現河南省東北部,山東省東南部,安徽省,江蘇省北部。
揚州:有現安徽省南部、江蘇省中部、江西東部、浙江和福建部分地區。
荊州:有現湖南、湖北兩省,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部分地區。
豫州:有現河南省南部、安小徽省北部一帶。
雍州:有現陝西南部、西川省東部。
梁州:有現陝西、甘肅、寧夏回族自治區部分地區。
冀州為何居以九州之首?
以上幾種說法都把冀州排在第一位,冀州為什麼排在九州之首?這是有原因的。
-
8 # 犀牛村夫
中國州治的分劃,最早是在中古的大禹為帝時期。在舜為帝時期,大禹是負責治理天下水患的要員,他利用疏導的方法成功地把各地之水東引入海後,使人們不再飽受水災之苦。在他治水成功之後,在洛水河裡浮現岀一隻頭朝正南尾對正北的巨大神龜,龜背上呈顯形如太極八卦圖的九塊甲片,每塊甲片上都有若干個小圓點,而且每塊甲片的圓點是一種顏色,九塊甲片的圓點便是九種顏色,位於正南方龜頭處的甲片上是九個紫色的圓點,位於尾部的甲片上是一個藍白色的圓點,位於正東方的甲片上是三個碧青色的圓點,位於正西方的甲片上是七個銅赤色的圓點,位於東南方左肩處的甲片上是四個綠色的圓點,位於西南方右肩處的甲片上是二個黑黃色的圓點,位於東北方左足處的甲片上是八個白黃色的圓點,位亍西北方右足外的甲片上是六個銀白色的圓點,中央處位置的甲片上是五個土黃色的圓點。大禹認為這是上天賜給他的神意,於是便把龜背的圖型抄錄了下來。由於當時人們認為這是上夭賜給人類的天書,因此又稱此圖為無字天書,又因為此書出於洛水,所以後人又稱之為《洛書》。在大禹登上華夏聯盟的帝位以後,又得到長江以南和四川一帶的三苗聯盟的臣服,華夏聯盟的領域便廣佈長江南北,為了便於管理,大禹便把華夏的領域按《洛書》上龜甲片的分佈狀況劃成九個行政州域,各州由當地部落首領掌管,各部落首領又由中央機構統領。這九州分別是對應於正北甲片一個藍白色圓點的冀州,對應於西南二個黃黑色圓點的荊州,對應於正東方是三個碧青色圓點的青州,對應於東南方四個綠色圓點的徐州,對應於中央五個土黃色圓點的豫州(又稱中州),對應於西北六個銀白色圓點的雍州,對應於正西方七個銅赤色圓點的益州,對應於東北方八個黃白色圓點的兗州,對應於正南方九個紫紅色圓點的揚州。這九個州治的行政區一直沿用到商朝末期,到周朝時期才改用分卦帝族和功臣為地方國屬,至秦朝時期又改用郡縣設定作為地方管理機構,到晉朝之後,才又正式恢復州治,而且又增添了許多州名,至此後歷代皆以州縣作為地方行政機構。
-
9 # 就是個諞talk
“古九州”是中國古代的地理稱謂,主要有三種含義:一種是對古代中國的區域劃分,將古代中國分為九個不同的州;一種是用“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國;還有一種是指大九州,將全世界分為九州,中國是其中之一州。
1、古代分中國為九州。對於九州的具體分佈說法不一,比較常見的九 州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 豫、益、雍九州。《尚書·禹貢》作:冀、兗、青、徐、揚、荊、豫、樑、雍;《爾雅·釋地》有幽、營州而無青 、 梁州;《周禮·夏官·職方》有幽、幷州而無徐、梁州。 2、用“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國。《楚辭·離騷》:“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 宋陸游《示兒》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二五:“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瘖究可哀。”郭沫若《贊雷鋒》詩:“二十二年成永久,九州萬姓仰英烈。”
3、指大九州,將全世界分為九州,中國屬於其中一州。戰國鄒衍稱中國為赤縣神州,謂“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漢劉向在《說苑·辨物》中說:“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淮南子·地形訓》:“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楊樹達以為所舉九州,自正中冀州與《禹貢》九州之冀州偶同外,餘皆名號差異;其稱東南神州,與鄒衍所稱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者相合;疑該篇乃取自鄒衍之書,所舉九州之名即鄒衍所稱之九州。見《積微居小學述林·鄒衍九州考》。
漢代劉向在《說苑·辨物》中說:“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據唐代訓詁學家顏師古解釋:“八荒,乃八方荒蕪極遠之地也。”那麼,四海呢?《爾雅·釋地》說:“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也有人認為,“四海”是圍繞“九州”四面的海。《禮記·祭義》則具體提到了“東海”、“西海”、“南海”、“北海”為“四海”,只是沒有明確海域。宋代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則說“四海一也”,認為“四海”是連為一體的。
“五湖”的說法也很多。《水經注·沔水》認為“五湖乃長蕩湖、太湖、射湖、貴湖、滆湖”。而唐司馬貞則認為“具區(即太湖)、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湖”是為“五湖”。不過,近代人卻把“洞庭湖”、“鄱陽湖”、“巢湖”、“洪澤湖”、“太湖”稱做“五湖”
關於九州的說法,在流傳下來的古籍記載中有幾種說法:
《禹貢》稱九州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樑、雍;
《爾雅》按殷制,稱九州為冀、幽、兗、營、徐、揚、荊、豫、雍,分冀為冀、幽兩州;
《周禮》按周制,稱九州為冀、幽、並、兗、青、揚、荊、豫、雍,分冀為冀、幽、並三州。按《尚書·堯典》的說法,虞舜在禹治水之後,又就禹指九州,分治幽、並、營三州,合為十二州。
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冀州,既載壺口,治樑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岳陽…… ——《尚書·禹貢》
昔虞夏之盛,遠方皆至,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 ——《史記·楚世家》
惟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 ——《淮南子·地形訓》
-
10 # 隨筆鈞
古九州是中國古代漢地的地理稱謂,大致有以下三種含義:一是古代中國的區域劃分,二是用來泛指全中國,天下,三是把世界分為九個州。
九州的常見劃分有:冀、兗、徐、青、揚、荊、豫、雍、益九州。
《尚書·禹貢》作:冀、兗、徐、青、揚、荊、豫、雍、樑。
《爾雅·釋地》有幽、營州而無青、梁州;《周禮·夏宮·職方》有幽、幷州而無徐、梁州。
-
11 # 芥子藏書
九州是古代的一種地理區劃概念,傳說大禹所劃,故又稱為禹跡。《尚書·禹貢》《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及《容成氏》等先秦典籍中均有“九州”區劃的記載,但相互之間存有差異。九州概念的產生時間雖有爭議,但產生於先秦時期已成為共識。
九州地圖重製版,遼東地區也屬九州
“九州”又稱為赤縣神州或十二州,“赤縣神州”一詞最早出自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十二州”源自舜將九州改為十二州的傳說。九州的範圍東至東海,含遼東地區在內,北以戈壁大漠及燕山山脈作為漢民族地區與草原遊牧民族地區的分界線。西以河西走廊、巴蜀與藏地相接,向南囊括嶺南地區。古代九州的地理範圍與古代漢族傳統聚居地區重疊,稱為“華夏九州”或“漢地九州”。
《尚書·禹貢》中所述的“九州”框架與內容成為後世理解華夏世界的地理基礎,故後世提到“九州”時,通常指的是《禹貢》九州。
《史記·夏本紀》中載九州為冀州、沇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九州是先秦時期的地理區劃概念,漢代以前並沒有作為行政區劃施行過,但它對後世中國的地方行政區劃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長期作為中國地方行政區劃主體的“州”既是肇始於此。最早將九州概念運用到實際區劃之中的是西漢的刺史部,其被認為是州制的最初形態。
西漢末年,王莽主持進行了一次州制改革,使用十二州。
東漢建立後,光武帝劉秀將全國區劃恢復為王莽掌權前的十三州制,而後於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將裁撤朔方牧,併入幷州,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更將州牧改為刺史,各州重新成為刺史部。雖朔方刺史部被撤,但由於東漢的司隸校尉部已與地方刺史部差異不大,且常與各刺史部並列,因此全國仍為十三刺史部。
東漢行政區劃地圖,深色表示東漢己開發區域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在曹操的主導下再次以《禹貢》九州為基礎調整全國各個郡國所屬州域,將當時的十四州歸併為九州,但益州並未恢復梁州舊名。此次改制的目的主要是希望透過擴大冀州刺史部的轄區,來增強身兼冀州牧的曹操的實力。
到魏晉時期,“九州”逐漸與行政區劃的州制脫鉤,對實際政區的影響力迅速降低。
脫離“九洲”設定州份,最早可追溯到東漢興平元年新置的“雍州”,該州州名雖舊,但設定的原因與行政區劃卻與“九州”無關,而是受制於當時隴西地區的政治現實。
最後一次依據“九州”說調整區劃發生在公元319年,東晉與五胡十六國時期,漢趙權臣石勒與劉姓皇族決裂,稱王建國,並領冀州牧,打算效法曹操以《禹貢》冀州作為冀州牧的轄區,後由於其勢力迅速擴張,此事不了了之。
1984年,中國歷史學家譚其驤指出《禹貢》九州是地理區劃而非行政區劃已為學界共識。
-
12 # 詩詞與美文欣賞
“古九州”是中國古代漢地的地理稱謂,主要有三種含義:一種是對古代中國的區域劃分,將古代中國分為九個不同的州;一種是用“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國;還有一種是指大九州,將全世界分為九州,漢地是其中之一州。詳見“九州”。
九州,後來從冀州中分出幽州、營州、幷州三州,與原有的九州合計共十二州,所以九州又被稱為十二州。
古代分中國為九州。對於九州的具體分佈說法不一,比較常見的九州劃分為:冀、兗、徐、青、揚、荊、豫、雍、益九州。《尚書·禹貢》作:冀、兗、徐、青、揚、荊、豫、雍、梁;《爾雅·釋地》有幽、營州而無青、梁州;《周禮·夏官·職方》有幽、幷州而無徐、梁州。
用“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國。《楚辭·離騷》:“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 宋陸游《示兒》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二五:“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郭沫若《贊雷鋒》詩:“二十二年成永久,九州萬姓仰英烈。”
指大九州,將全世界分為九州,中國屬於其中一州。戰國鄒衍稱中國為赤縣神州,謂“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漢劉向在《說苑·辨物》中說:“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淮南子·地形訓》:“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楊樹達以為所舉九州,自正中冀州與《禹貢》九州之冀州偶同外,餘皆名號差異;其稱東南神州,與鄒衍所稱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者相合;疑該篇乃取自鄒衍之書,所舉九州之名即鄒衍所稱之九州。見《積微居小學述林·鄒衍九州考》。
漢代劉向在《說苑·辨物》中說:“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據唐代訓詁學家顏師古解釋:“八荒,乃八方荒蕪極遠之地也。”那麼,四海呢?《爾雅·釋地》說:“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也有人認為,“四海”是圍繞“九州”四面的海。《禮記·祭義》則具體提到了“東海”、“西海”、“南海”、“北海”為“四海”,只是沒有明確海域。宋代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則說“四海一也”,認為“四海”是連為一體的。
“五湖”的說法也很多。《水經注·沔水》認為“五湖乃長蕩湖、太湖、射湖、貴湖、滆湖”。而唐司馬貞則認為“具區(即太湖)、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湖”是為“五湖”。不過,近代人卻把“洞庭湖”、“鄱陽湖”、“洪澤湖”、“太湖”、“巢湖”稱做“五湖”。
《華陽國志》記載:“蜀之為國,肇於人皇”,“《洛書》曰:人皇始出,繼地皇之後,兄弟九人分理九州,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輔”。《三皇本紀》記載“人皇九頭。乘雲車、駕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萬五千六百年”。
人皇是古蜀國的開國之君,九州是古蜀的九個行政區,分別由人皇兄弟九人管理。西漢揚雄《蜀都賦》記載:“蜀都之地,古曰梁州”,可見中州就是梁州,梁州就是首都,梁州稱為“蜀都”。
關於九州的說法,在流傳下來的古籍記載中有幾種說法:
《禹貢》稱九州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
《爾雅》按殷制,稱九州為冀、幽、兗、徐、營、揚、荊、豫、雍,分冀為冀、幽兩州;
《周禮》按周制,稱九州為冀、幽、並、兗、青、揚、荊、豫、雍,分冀為冀、幽、並三州。按《尚書·堯典》的說法,虞舜在禹治水之後,又就禹指九州,分治幽、並、營三州,合為十二州。
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岳陽……
——《尚書·禹貢》
昔虞夏之盛,遠方皆至,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
——《史記·楚世家》
惟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
——《淮南子·地形訓》
冀州
冀州,大禹治水冀州始,天下之中州,天子之常居。《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分天下為九州,其中即有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今山西省全境、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遼寧南部、內蒙的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等地區。
兗州
兗州(今河南省的東部、山東省的西部及河北省的南部一帶地方。)
青州
青州,”海岱惟青州“,大體指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東半島的一片區域,地為肥沃白壤。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自東晉始,歷經隋、唐、宋、金、元、明等封建王朝,長達一千六百多年,雖建制仍頻,然青州一直為州、府、郡、道、路的治所,是山東境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
徐州
徐州,範圍大致在今淮海地區。《尚書·禹貢》記載:“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東原厎平。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暨魚。厥篚玄纖、縞。浮於淮、泗,達於河。”《爾雅·釋地》:“濟東曰徐州。“
徐州(今江蘇省北部和山東省的東南部)
揚州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廣東、福建、海南、廣西六省的土地)[7][8][9]
荊州
荊州,在荊山﹑衡山之間。《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荊山在今湖北南漳縣。荊州大體相當於今湖北一帶,由荊山之下直到衡山(大別山)之南。荊州“厥上惟塗泥,厥田為下中,厥賦為上下”。這是指出荊州土壤大致類似揚州,惟土壤肥力為下中,比揚州高一級,為九州土壤肥力中的第八級,田賦屬第三級。漢朝為十三刺史部之一,範圍擴大。轄境相當於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粵一部分;漢末以後轄境又逐漸減小。東晉定治江陵,為當時及南朝長江中游重鎮。
荊州(現兩湖,兩广部分,湖南,貴州一帶)
梁州
梁州,《尚書·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
揚雄《蜀都賦》: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渟臯彌望,鬱乎青蔥,沃壄千里。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陝西南部、四川、雲南一帶。)
雍州
雍州,《尚書·禹貢》:“ 黑水西河惟雍州 。
雍州(今陝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內蒙的巴彥淖爾市、烏海市、鄂爾多斯市、包頭市。)
豫州
豫州,荊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於河,滎波既豬。導菏澤,被孟豬。厥土惟壤,下土墳壚。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厥貢漆、枲,絺、紵, 厥篚纖、纊,錫貢磬錯。浮於洛,達於河。
兗州,濟、河惟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澭、 沮會同。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墳, 厥草惟繇,厥木惟條。厥田惟中下,厥賦貞, 作十有三載乃同。厥貢漆絲,厥篚織文。浮於 濟、漯,達於河。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
13 # 鄭山河
我們通過了解九州的起源和變更,來探討這個問題。
“九州”的起源“九州”是中國古代別稱,也叫神州。其中“九”為數,"州"字的原意為河流環繞的高地或山丘,《說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所以九州意思是九塊可以居住的河流環繞之地。
中國東西向有長江黃河,其縱向有上、中、下游,整體呈井字形,古代人就把這河流包圍的九塊陸地稱為“九州”。
“九州”的變更隨著年代更迭,九州的名稱也在變化。
夏,《尚書·禹貢》中記載九州為:冀州、袞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商,《爾雅·釋地》中記載九州為:冀州、袞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幽州、營州;
周,《周禮·職方》中記載九州為:冀州、袞州、青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幽州、幷州。
正所謂“三代九州”。
後面又有了更詳細的劃分,比如漢朝的十三州。
-
14 # 榣哥說歷史
平常有好多朋友都在問,說古時候的九州具體都有哪些州?它們都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那麼今天就帶著大家來揭開九州神秘的面紗。
九州,又名漢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是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而自漢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又稱為“漢地九州”。漢族先民自古就將漢族原居地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順序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九州,意即漢地。五嶽五鎮四瀆都在九州這個地理範圍內,根據史料《爾雅》《周禮》可推斷出九州這個地理範圍是在漢代確立的。《爾雅·釋地》中的記載,沒有青、梁,而有幽、營,將青州合併入徐州,將梁州合併入雍州,以冀州之地分出營州和幽州。《周禮·變官·職方氏》中的記載,沒有梁、徐,而有幽、並,因為武王滅殷商之後,將徐州合併入青州,將梁州合併入雍州,以冀州之地分出幷州和幽州。
起源
“九州”最早見於《禹貢》,相傳古代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又有一說,為黃帝始創“九州”之說),於是九州就成了古代漢地的代名詞。九州區域範圍劃分也不同。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方圓”是指範圍。因此,“九州方圓”,即“中國這塊地方”。即九州方圓、地大物博、氣勢磅礴的一種景象。
《尚書》中的《夏書·禹貢》記載,大禹的時候,天下分為“九州”,分別為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禹貢》所敘述的九州的範圍,北有燕山山脈、渤海灣和遼東,南至南海,西至甘肅接西域,東至東海。九州也是當時學者對未來統一國家的一種規劃,反映了他們的一種政治理想與抱負。
豫州,因位於九州之中,故別稱中州。當今河南省大部分屬豫州,故簡稱“豫”。
其中冀州的範圍極大,按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幷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於是為十二州也。”即幷州、幽州、營州是由冀州所分出來的,加上原來的九州,所以有時又被稱為十二州。
回覆列表
《史記·夏本紀》記載,夏禹開通了九條山脈的道路,疏導了九條大河,治理了九個湖泊,從此九州統一,四境之內都可以居住了,四海之內的諸侯都可以來京城會盟和朝覲了。夏禹將華夏境內劃為九州,在九州內分封諸侯,賜給土地與姓氏。
《尚書·禹貢》記載,九州包括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東至渤海與黃海;西達克拉瑪依大沙漠;北方到了燕山山脈;南方連到了蠻夷外族居住的地方。夏禹按山脈位置與水流走勢劃分九州的,並鑄九鼎為象徵。
《尚書·禹貢》記載的九州,應該是夏朝時期劃分的。《爾雅·釋地》記載之九州應該是商朝重新劃分的。《周禮·變官·職方氏》中的記載九州則應該是在商朝的基礎上重新劃分的。因此,九州的劃分在不同時期是有些變化的。
冀州冀州是夏朝相對最富庶的地方,大概位置包括現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遼寧省與內蒙部分地區。夏禹從壺口開始施工,治理梁山和它的支脈。太原治理好了以後,又治理到太嶽山的南面。覃懷、橫水、漳水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恆水、衛水已經順著河道而流。東北的鳥夷族的貢品船隻沿遼東灣西岸航行,看右邊的碣石向西駛入黃河航道。
兗州濟水與黃河之間是兗州,大概位置包括了今山東省的西部、河南省的東北部、河北省的東南部。黃河下游的九條支流疏通了,澭水和沮水會合流進了雷夏澤。這裡出產的漆、絲、綵綢等貢品,從濟水、漯水乘船進入黃河。
青州渤海和泰山之間是青州,大概位置是今天的渤海以南、泰山以北,涉及河北、山東半島的一片區域。夏禹給東北的堣夷族劃定疆界後,又疏通濰水、淄水。進貢的船隻從汶水通到濟水,然後由濟水進入黃河。
徐州黃海、泰山及淮河之間是徐州,大概範圍在今天的淮河以北、泰山以南、黃海以西,涉及山東南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淮河、沂水治理好以後,蒙山、羽山一帶已經可以種植了,大野澤已經聚積深水,東原地方也獲得治理。進貢的船隻從淮河、泗水,到達與濟水相通的菏澤,然後進入黃河。
揚州淮河與黃海之間是揚州,大概範圍在今天的淮河以南、長江流域及嶺南地區。彭蠡澤已經彙集了深水,松江、錢塘江、浦陽江在那裡入海,太湖水域也就獲得了安定。貢品沿著長江、黃海到達淮河、泗水,然後進入黃河。
荊州荊山與衡山的南面是荊州,大概包括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由荊山一帶直到衡山之南地域。長江、漢水奔向海洋,洞庭湖的水系穩定了,沱水、潛水疏通以後,雲夢澤一帶可以耕作了。貢品從長江、沱水、潛水、漢水到達漢水上游,改走陸路到洛水,再到長江支流南河,然後再進入黃河。
豫州荊山、黃河之間是豫州,大概以河南為中心,東接山東、安徽,北接河北、山西,南臨湖北。伊水、瀍水和澗水都已流入洛水,又流入黃河,滎波澤已經停聚了大量的積水。疏通了菏澤,並在明都澤築起了堤防。豫州進貢的船隻從洛水到達黃河。
梁州華山南部到怒江之間是梁州,大概是指陝西、四川盆地、漢中及部分雲貴地區。岷山、嶓冢山治理以後,沱水、潛水也已經疏通了。峨眉山、蒙山治理後,和夷一帶也取得了治理的功效。貢品的船隻沿著桓水而來,接著改行潛水,然後離船上岸陸行,再進入沔水,進到渭水,最後橫渡渭水到達黃河。
雍州黑水到西河之間是雍州,大概位於今陝西、寧夏全境及青海、甘肅、寧夏、新疆部分、內蒙部分。弱水疏通已向西流,涇河流入渭河之灣,漆沮水已經會合洛水流入黃河,灃水也向北流同渭河會合。荊山、岐山治理以後,終南山、惇物山一直到鳥鼠山都得到了治理。進貢的船隻從積石山附近的黃河,到達龍門、西河,與從渭河逆流而上的船隻會合在渭河以北。
寫在最後夏禹治水是以黃河為中心,將所有支流疏通進入黃河、大海,打通水路,又打通九座大山之間的陸路。夏禹劃分九州的重要目的有兩個,一個是治理好水患,讓百姓安居樂業;另一個是要求各地諸侯上交特產為貢品,通過黃河運送到京城。
《爾雅·釋地》記載之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其中有幽州與營州,沒有青州和梁州,應該是商朝時期的劃分了。
《周禮·變官·職方氏》中的記載,沒有梁州、徐州,而有幽州、幷州,因為武王滅殷商之後,將徐州合併入青州,將梁州合併入雍州,以冀州之地分出幷州和幽州。因此,是屬於在商朝的基礎上,又重新劃分了。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