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茫野無名草
-
2 # 夢想人生星辰大海
李自成怎麼能和朱元璋比?一個是"稀有金屬"一個是″破銅爛鐵"本質上就毫無可比性!
從政治鬥爭角度上講,朱元璋那是一個深受元人歧視剝削壓榨,誓言推翻外族舊法統,恢復重建自秦漢以來,中原漢人政權的真正職業革命者!
朱元璋從一個出家為僧的和尚,成長為引導各個武裝組織起義,並推倒蒙元政權的大明開國皇帝,有著天時地利人和機緣。絕不是空穴來風的。
那是個經過了多少浴血鬥爭而換來的!可以說滅元建明的過程,朱元璋和他的團隊,可謂歷盡九九八十一難考驗。
也缺乏為實現共同革命階級理想與信仰,隨時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準備!在中國二千年封建史上,不停反覆發生一波又一波朝代更迭政權易位戰爭運動,有的人如劉邦,登高一呼用"頭可斷血可流"堅定革命意志,改寫了歷史發展程序,從此彪炳史冊!而有的人如石達開,″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不是最終敗在困境前放棄了初衷,要麼就自生自滅淪為了飛沙走石。(圖片源於網路)
-
3 # 難逃避你那面孔
很多人說李自成和朱元璋兩人的經歷是極其相似的,兩人都是草根出身,因為農民起義而席捲天下,但是兩人的結局卻截然不同,朱元璋最終建立大明成為了開國之君,而李自成最終卻在滿清八旗和明朝殘餘勢力的夾擊之下敗亡身死,為什麼李自成做不了朱元璋一樣的草根皇帝呢?
首先這件事和陳圓圓是沒有關係的,在明末女人的地位雖然有所上升但是絕對沒有高到影響一國命運的位置,吳三桂放開山海關也不是為了陳圓圓,那不過是一句託詞罷了,自然李自成的敗亡也不會是陳圓圓導致的。但是李自成沉溺於陳圓圓的美色這是毋庸置疑的。
李自成的失敗其主要原因是機緣巧合之下成功的太快,完全沒有積累的過程,李自成甚至還沒有學會怎麼做一個合格的領導者就因為大明朝的內亂而趁虛而入輕而易舉的攻下了大明的半壁江山。李自成起兵之時在商洛山只有十八騎兵相隨,他的目標也不是覆滅大明,而是衝出商洛山進入河南
李自成從商洛山的十八騎到攻陷北京城只用了大概一年的時間,而朱元璋僅僅一個廣積糧的策略就種田六年,劉邦和項羽的爭霸也整整用了四年。攻陷北京並稱帝后的李自成並沒有從流寇思想中轉變過來,這從他和滿清騎兵對陣的記錄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
有人會說李自成如果如此不堪又怎麼會佔據北京城呢?其實這完全是一個意外,當時李自成炮轟北京城僅僅只是為了震懾北京守軍,卻沒有想到嚇壞了大太監曹化淳,炮擊剛剛結束就下令開了城門。因此說李自成的成功是在太迅速了,迅速到他根本沒有接受成功的準備。
-
4 # 春風浩瀚147371275
說到中國古代歷史上的農民起義,數量也不少,近點的就有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還有朱元璋的領導紅巾軍,還有就是李自成率領的明末清初的農民起義。但是這三個人的歷史功績和結局都不一樣,要說最成功的,當然是朱元璋了,他不僅建立了大明朝,並且延續了好幾百年,而且他建立的明朝初期,還讓老百姓過上了安穩富足的幸福生活。而三人之中,最失敗的恐怕就是李自成了。雖然他這個闖王,也算是建立了一個王朝,就是在西安建立了大順王朝,但是他在攻入北京城之後,僅僅做了四十二天的皇帝就被推下臺了,可謂是最短命的皇帝了。
為什麼朱元璋能夠成功稱帝並一直延續了明朝的統治,而李自成卻沒有成功,成了短命鬼皇帝呢?說到努力,李自成也挺能幹的,帶兵打仗一干就是十八年,但他的付出和結果太不成正比了,僅僅做了四十二天的皇帝,這和他十八年的付出,六千多天的浴血奮戰,太不相稱了。而且他這十八年裡,和明軍長期抗戰了十多年,沒失敗,反而是進入北京城之後,入主京師了,反而失敗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好多歷史學家還不承認他這個皇帝,只是把他當成一個過渡時期的玩偶,都沒正式入編,頂多算個合同工,而不是正式員工。
我們仔細的研究一下李自成的一生,他像大多數農民起義的統帥一樣,小時候就是個放羊娃,吃盡了生活的苦頭。後來,好不容易抓住了時代的機遇,闖王高迎祥率兵起義,他也就加入了起義的大軍。說到他起義這事,細究起來,是因為他殺了兩個人,不得不起義。他背上兩條人命的債,就算不起義,明朝官府把他抓住,一定是沒有好下場,所以還不如起義造反,說不定就能有另一番建樹呢。我們再細剖析一下,他殺的這兩個人當中,其中有一個人還是他老婆的姦夫,李自成這人曾經被女人背叛過,可想而知他內心也不會尊重女人,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他攻入北京會強佔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的原因了。
李自成在進入北京城後,立馬展露了他的真實嘴臉,雖然說不上他是為了魚肉百姓才當的闖王,但是他得到權利之後,並沒有善加利用,反而是因為這些權利而限制了自己。他進入北京城後,雖然下令說,不許部隊霍霍老百姓,不許官兵打劫槍殺,但是這些命令等同於一張廢紙,根本沒有任何意義。他率領的起義軍,不過是一群沒文化、沒素質、沒教養和他一樣,土匪一般的野蠻人,當初他們起義和原因恐怕都和李自成差不多,都是犯了事的人。這幫人軍紀渙散,無組織無紀律性,根本不把他的話當回事,他們繼續幹著土匪一般的勾當,殺人無數、搶奪民財,搞得百姓叫苦不迭,早已喪失了民心。
失去民心,失去支援,是李自成稱帝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善於用人,這也是李自成身上的農民侷限性造成的。李自成這個農民根本沒讀過書,也沒有文化,他不知道知識的力量,也不懂得文化教養的重要性。本身他的軍隊就沒有什麼戰略戰術,打仗不過靠的是不怕死,和正規軍相比起來,他們簡直就是一盤散沙。這種情況下就是,就算你打贏了戰鬥,打下了江山,但是不好意思,你根本沒能力治理好江山。李自成在稱帝之後,根本不懂得如何治理國家,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如果沒有人才,說白了就是知識分子的幫助,統治者根本就沒辦法治理好國家。不善於利用人才,是李自成失敗的又一原因。
所謂天災人禍,總是相隨相伴的。人事上自己不努力,那麼老天都看不過去,也不會幫你。李自成入京後,就發生了天災鼠疫,這簡直就是火上澆油。本來就沒收服好人心,國家統治機構又沒有建立好雛形,整個制度體系基本就是癱瘓的,偏偏此時又發生了鼠疫,一切都亂了套了。李自成的國家機構里根本沒有正規的衛生防疫部門,也沒有完善的醫療救助體制,人生了鼠疫,就只能等死,死了之後還互相傳染。總之,在鼠疫爆發的那段時間裡,不論是軍隊還是百姓,人口一下子驟減了許多,這讓李自成一下子就失去了信心,他不僅沒了對抗明軍和後金清兵的軍事實力,更沒了可以賴以生存和統治的子民百姓。
這場天災,恐怕也是老天對李自成的教訓,也是在暗示他,根本成不了大事,當不了多久的皇帝。後來還有一件事,也是李自成難以成功的原因,他這個人山頭主義太強了,他只信任自己的陝西老鄉,對於外姓人,他是既不信任,也不重用。這就是農民的侷限性,偏要拉幫結夥,一個村裡的人就能團結一致,不是一個村的就互相鬥。當時李自成軍隊裡有一個河南蛋,叫李巖,這個人本來挺有軍功的,也挺有威望的,結果李巖提出要攻下新戰地,李自成就不同意,還把他給殺了,這下軍隊就更渙散了,軍心就更背離了。所以綜觀歷史上多次農民起義,成功的很少,什麼原因呢?就是他們的侷限性,沒有革命的目標,綱領,路線及指導思想,烏合之眾。只能同患難,不能同享福,李自成也逃不出這個鐵律。
-
5 # 使用者樵中
我們常說,時勢造英雄,是時代創造了英雄,而不是英雄創造了時代。我們又說,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起來。所以我覺得朱元璋的成功和李自成的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們當初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
是李自成真願意做流寇嗎?我想估計是他沒有辦法,李自成從陝西起兵,西北的自然環境讓他去哪裡找一塊可以屯兵養兵的根據地?說李自成不會收買人心,那那句口號“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怎麼又那麼深入人心呢?指責李自成的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李自成的可悲之處是因為他生在了西北,他要是生在江南,生在井岡山,可能結局就大不一樣了。
-
6 # 哈哈陳91
這種問題!你能嗎?這個網站還是不錯的,但一些愚蠢的問題如果經常充斥網站的話,有一天會變成“地攤網站”可能大增。
-
7 # 靜月夜688
朱元璋在取得一系列勝利的時候,開始選擇將南京作為大本營,採取的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走穩走穩打的策略。其實力悄悄的沿著南京周邊極速膨脹。
朱元璋再向元朝發動總決戰的時候一直將自己稱之為吳王,也就是裝作元朝政府管轄下的諸侯王,以掩人耳目。
當朱元璋最終決定對元朝發起最後的總決戰的時候,兵多將廣,糧食充足,其實力絕對是把當時元朝的力量再翻七八倍也打不過的。
李自成,一路走冒險模式,八字都還沒有一撇的,將自己的政權定性為大周政權。無論兵員訓練程度,戰鬥素質,以及糧食儲備都很差勁。根本就頂不住任何形式的風險考驗,自然山海關一戰就一敗塗地。
-
8 # 清墨講歷史
李自成和朱元璋在政治遠見,選人用人和治軍理政方面相差太多,李自成本身沒有什麼能力,只是正好生在了明末,趕上了好時代,成了風口上的豬,風一停,就露出了本來面目。下面來分析一下。
第一,朱元璋戰略目標明確,李自成卻是無頭蒼蠅一般的流寇。朱元璋非常有經營根據地的意識。在軍閥混戰時就選中了南京做為根據地。這是非常巧妙的一個選擇。周圍有張士誠和方國珍還有陳友諒包圍,這三個割據勢力一直被元朝中央政府圍攻,沒有時間和精力圍攻朱元璋,而元朝想消滅朱元璋,但是又被這三個勢力阻擋,無法進攻朱元璋。
朱元璋在金陵聽取了手下謀事的意見,廣泛採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大量的積累實力,等到戰爭爆發時,他已經擁有了逐鹿中原的實力。
第二,對於管理者來說,選人、用人、管人,是一門極其高深的學問,在這一點上,朱元璋完勝李自成。朱元璋手下人才濟濟,將星如雲,謀事如雨。這不是朱元璋運氣好,而是他本身選人,識人的水平極高。最能體現朱元璋選人,識人水平的,是他被排擠離開郭子興義軍的時候,朱元璋不願意與自己的岳父起衝突,主動交出自己的兵權,但是臨走前,他挑選了24個人,這個24個人日後大部分都成了頂級名將,由此可見他選人用人的水準。
反觀李自成,手底下幾乎沒有像樣的將領,幾乎就是屢戰屢敗,直到起兵十多年了,依然沒有一支像樣一點的軍隊,被明軍打的抱頭鼠竄。如果不是河南大旱,遍地饑民,李自成幾乎沒有任何翻盤的機會。手下的劉宗敏之輩,幾乎全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李自成也沒辦法很好的控制他們。
第三,歷史大勢來說,朱元璋比李自成更加有利。朱元璋造反更加名正言順,所以能得到很多有本事的讀書人的支援。蒙元入主中原,統治政策可以說是極為失敗的,搞得天怒人怨,朱元璋反元,是反抗異族,是反抗暴政,可以說天然就具有合法性,天時地利人和都佔了。
第四,就運氣來說,朱元璋也比李自成好很多。朱元璋和陳友諒決戰,已經快被火攻打敗,誰知道洞庭湖的風向會突然變化,吹向陳友諒呢?最後導致陳友諒大敗。陳友諒的實力遠比朱元璋來的雄厚,如果他能成功脫離戰場,回去重整旗鼓,捲土重來,朱元璋未必打得過,誰能想得到,陳友諒只是在旗艦上探頭看一下戰場就被流箭射死了呢?有時候運氣真的很重要。
有時候運氣真的說不準,但是在打天下的過程中,真的很重要。
-
9 # 蘆雪庵史論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對於二者的生平事蹟,大家相比早已爛熟於胸,所以筆者也不在贅述,直接就朱元璋與李自成雙方的境遇與特點展開論述,來表達一下筆者的觀點。
筆者認為,朱元璋與李自成“創業期間”至少有以下幾點不同:
1.戰略根據
反觀李自成呢?漢中舉事之後便是跟著義軍打擊明庭,在曠闊無垠的江北大地上,別說是牽制的勢力,就連一個自然屏障都沒有,而且南方未定,四川有匪,後金又屢屢發難,將自己陷入到了腹背受敵的局面。
2. 階級轉變
如果說天時地利之時次要因素,那麼主要原因便是李自成階級轉變太慢了,或者是說他根本沒有想過要去轉變。
朱元璋有一定勢力之後是怎麼做的?首先嚴明軍紀,其次是賣給你地方鄉紳都牢牢的籠絡到自己身邊,使得朱元璋每到一處,秋毫無犯,美名傳千里。不僅百姓歡迎,就連鄉紳們也都支援朱元璋。朱元璋成功的從農民階級完成了向地主階級的轉變。
反觀李自成,真的是應了那句話:農民階級具有侷限性。闖王一進城,什麼都忘了。以前吃過的苦,受過的罪,好像都要在入京城的那一天得到回報與滿足。見小利而忘大義,這就是對大順政權的完美概括。李自成對部下約束不嚴,對鄉紳態度惡略,這樣的朝廷還能得到支援嗎?就來說吳三桂投降滿清,我倒覺得正常,畢竟大順政權是爛泥扶不上牆。
3.軍事策略
軍事策略這方面,不得不說朱元璋是更勝一籌。當朱元璋接回“小明王”,在安徽匯聚一定勢力之後,便採取了“先優後劣”的軍事戰略。陳友諒作為當時義軍之中勢力最大的集團,朱元璋變首先對他下手,在鄱陽湖大戰之中,全殲陳友諒部。張士誠守著個安樂窩不思進取,最終脣亡齒寒,被朱元璋輕鬆蕩平。剩下一個奄奄一息的北元朝廷,豈不是囊中之物,都不用御駕親征,派徐達前去就夠了。
李自成呢?他崛起於西北大地,進駐中原,再拿下河南等地之後,因該好好想想下一步是不是應該直擊北京。我認為這並不是絕佳之策。為何?
因為明庭雖大,但是四面樹敵:北邊的滿清、中原的李自成、西南的張獻忠,就算有實力也已經被瓜分徹底。此時的他並沒有“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治覺悟,而是直搗黃龍。這樣一來是徹徹底底的將自己送入眾矢之的,就應了那句老話:“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爛的早”,滿清、張獻忠都會將你當成心腹大患。
李自成的舉動,就好比是先將弱的吞併了,再去面對強敵。這一過程中,強敵的勢力不僅沒有削減,但而在不斷增長,以逸待勞,待時機一到,百年一句殲滅李自成部,事實也是如此,滿清不就是就是撿了這麼一個大便宜嘛?這就叫做: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4.格局觀念
朱元璋早有帝王之心,從他每到一處的態度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嚴明軍級是為了安撫民心;拉攏鄉紳是為了獲取更多的政治資源;廣招賢士是為了擴充智囊。朱元璋在佔據金陵之後,曾經修善國一個“禮賢館”,就是為了請天下名士為其效力,而且還勤勉好學,提倡儒教,就是因為朱元璋他自己明白:打江山靠刀槍劍戟,但治江山卻得靠孔孟之道!
李自成呢?以為佔領了北京便有了稱帝的資本,殊不知,自己毫不在意的野蠻行徑已經將政治資本浪費的一乾二淨,迎接他的只有滅亡,因為他已經將自己的勢力塑造成一個“孤家寡人”的形象。既然仕族們對你不滿,又何必為你效命呢?
-
10 # 南京徐劍
從兩方面比較,供參考。
一、社會矛盾尖銳程度不同。元朝入主中原後,由於文化和傳統的差異,遊牧人管理農耕人造成了大面積貧困,各地紛紛起義,朱元璋能成功;李自成僅僅是利用區域性自然災難與部分地區的矛盾起義,因此,不能成功。事實上,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南方的官方仍有實力。
二、社會矛盾的種類不同。元朝統治者將中國各民族按等級實行管理,社會矛盾上升為民族矛盾,朱元璋能成功;李自成起義沒有民族因素,本民族內的矛盾沒有達到不可調和時,起義不能成功。
回覆列表
朱元璋成功絕非偶然。細讀朱元璋的成長、成功歷程,不得不佩服,此人確是不世出的英雄豪傑!遠不是陳吳、黃巢、李自成、洪秀全之流的草頭王可比的。
一以貫之的政治理想。朱元璋絕絕對對的社會底層出生,元廷綱紀的廢弛,百姓的困苦,官吏的胡作非為,蒙古人對漢人的欺凌,他都有著最直觀的感受,他的心中確實有解救黎民,建立太平社會的政治理想。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是其高舉的政治旗幟,也是其一生從未稍忘政治信念。
系統穩健的政治戰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在實力不夠時低調穩健發展,不做出頭鳥,不逞匹夫之勇。
嚴明的軍事紀律,嚴格的軍隊管理和訓練。為什麼朱元璋的軍隊能做到以少勝多,戰鬥力那麼強,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就是其極為重視軍隊的紀律和訓練,朱元璋的軍隊才像一支正規軍,而其他勢力集團都是千篇一律的烏合之眾,以訓練有素的鐵軍對烏合之眾,結局沒有懸念。
超強的個人天才。幼時的貧賤困窘磨礪了洪武皇帝的意志,使其無論在多艱苦的軍事鬥爭,多凶險複雜的政鬥爭中都能支撐下去,不敢稍有懈怠。超高的悟性和學習能力,使其能很快領悟到事物背後的規律,走一步看一步,走一步看三步,五步,乃至十步。知人善任的用人眼光使其麾下永遠不缺帥才雄將。
排除歷史侷限性不談,朱元璋無疑是一代偉大帝王,也是萬千後人景仰的勵志榜樣。朱元璋一生從未忘記解救民眾的政治初衷,從未忘本。其遺詔“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也確確實實是其一生的真情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