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神奇女俠1984》比第一部好看了。
所謂的好看,非常直觀地體現在動作戲上。還記得第一部在天堂島的時候,打鬥時用了大量環繞加慢鏡,全方位無死角地展示神奇女俠的身材,對顏粉來說大概是很大的福利,但論動作場面的精彩程度,難免會讓人想到一些國產武俠劇。
故事發展到後期,尤其大Boss現身後,打戲又淪為法師之戰,雙方站在原地放技能,duang duang duang 就完事了。
到了《神奇女俠1984》,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觀眾已經對蓋爾·加朵的神奇女俠非常熟悉了,所以沒有太讓她端著,這樣一來動作元素就可以更加豐富。
比如公路飆車,比如和豹女的貼身肉搏。而室內的小空間打鬥也增加了不少,儘管室內戲所使用的配樂聽上去不如室外戲的配樂那麼契合。
更重要的一點是,第二部在戰力上削弱了神奇女俠,使得打戲的起伏感更強了。
第一部除了大Boss剛出來的時候,黛安娜處於下風,前期大部分時間是近乎無敵的狀態,顯得張力不足。
這次設計了黛安娜的超能力逐漸流失的過程,搭配上追車動作場面,眼看著女俠的處境越來越危險,情緒渲染比較到位。當然這也僅限系列之內縱向對比。
比較遺憾的一點是在觸底反彈的瞬間,也就是黛安娜超能力恢復之時,沒有太亮眼的動作場面設計,甚至連打鬥場面都很少,只靠配樂和剪輯來帶動觀眾情緒,等到黛安娜拿好金閃閃裝備,和豹女打鬥時,情緒已經有所回落。
要是能在能量恢復時有豐富的視覺回饋,場面應該還能再熱血一些吧。
說到觸底反彈,有一點還是想要吐槽一下,第一部黛安娜打敗boss,靠的是忽然爆發小宇宙,這種設定需要為自己的中二感充值才能接受。
而這一部又換了一種方式,直接改用嘴炮逆襲,如果無法被臺詞所打動的話,有些觀眾也許會覺得自己的中二感又欠費了。
再來說說故事,這次的劇情采用的是哆啦A夢模式,在動畫裡出現過不止一種的許願道具,《神奇女俠1984》的許願石彷彿就是裡面的一種。
這種以語言來判定的獎賞機制其實會有很多bug,因為語言的不確定性太大,一旦擺出這個設定,必然會減弱角色做出決定的唯一性,因為還存在太多其他的可能性,為什麼非要許這個願望呢?或者只要我運用語言抖機靈,是否就能獲得無限的獎賞呢?
當然,這是較成人的邏輯,如果是抱著看哆啦A夢的心態去看神奇女俠,也許障礙就會少很多。這個故事中也真的用語言抖了機靈,直接將許願石變成許願人,大概哆啦A夢看了也會直呼內行吧。
說到核心劇情,也就是黛安娜為了保護世界放棄了史蒂夫,是一種”犧牲一人救世界“的傳統套路。
而《神奇女俠1984》非常遵循當今的女性主義思潮,把做這個決定的人安排在黛安娜身這個角色身上。過去面臨終極選擇的往往是男性,而且犧牲的很有可能是女性。
連隔壁復聯,也是滅霸為了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犧牲了女兒,鋼鐵俠最終犧牲了自己,但下決定的也是他本人,是男性。當然,漫威也相繼推出《驚奇隊長》和《黑寡婦》,大家都在追趕潮流。
不過,若以神奇女俠這一女性形象來體現女性主義的話,仍是不夠全面的。原因在於黛安娜的人設過於完美,也可以說,是過於簡單。如果一味為女性戴高帽,用一套空洞的言辭吹噓女性,則難免有拍女性主義馬屁的嫌疑。
也許主創們在創作時也發現這個人物起點過高,所以在續作上開始削弱她,復活史蒂夫的私慾是她人性上的弱點,代價是失去超能力,這是雙重削弱。
但我認為主創們對黛安娜還是過於“憐惜”,還沒來得及讓她見到自己內心深處更黑暗的地方,就用略顯空洞的所謂拯救世界的大愛將她抽離出來,實際上也剝奪了讓這個人物接近真實的機會。關於這點還可以在後續作品中繼續挖掘。
總的來說,在粉絲向電影中,《神奇女俠1984》綜合水平中規中矩,它最突出的仍是蓋爾·加朵這個演員,這是一張王牌,但還需要其他好牌的輔助,才能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