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是宮崎駿執導、編劇的動畫電影。該片講述了少女千尋意外來到神靈異世界後,為了救爸爸媽媽,經歷了很多磨難的故事。
時隔多年重看千與千尋這部電影,終於在千尋走出隧道回望的那一刻懂了。
隧道就是生命歷程,你不先走出來,拉開一些距離,怎麼回頭呢,回頭能看到什麼呢,年輕時我們都還在隧道里呢。終於想起名字而蛻去龍鱗的剎那,是記憶鉤沉被重新拽動時在人生長河中激起的最珍貴漣漪。
不禁感嘆動畫場景和動作分鏡是十分細化的工作,開場的隧道連線著一個內部圓柱聳立的鐘樓,參天古樹上成堆的石祠半埋在青苔裡,突出了自我意識的迷失,結尾落滿樹葉的車是迴歸理性的工具。
油屋是泡沫經濟的縮影,無臉男代表貪求物質享樂的社會,流泥的軀體肆意變出金子令人們露出獻媚的醜陋,湯婆婆是自私的權勢者,奪取人的主體性(名字)變為奴隸,唯有油屋遇到大難:幫助淋浴的河神拔出瓶子,才會換一副嘴臉號召大家團結一心。
細節充盈著角色性格:湯婆婆烏鴉似的竄上天,鍋爐爺爺把墊子蓋在千尋身上、手懸空調整墊子的憐愛,巨嬰變成老鼠仍保留愛模仿的天性,學千尋踩印章上的怪蟲,尋找鍋爐爺爺下樓梯一幕更是經典,千尋緊貼著牆或用腳尖慢慢試探險峻的樓梯,一不小心踩歪快速下樓,深淵底部火車呼嘯而過,鏡頭刻畫的危險程度不斷加深。
表層有少女的冒險與成長、建立在現實層面的奇幻設定、精緻華麗到讓人驚歎不已的2D背景畫面繪製(即使是近20年後作畫水平依舊首屈一指);內層有告別童真、職場生存、泡沫經濟、環境保護、人性自由、服務精神等多方位解讀議題。
純真向善,可謂老幼皆宜。或許這是宮崎駿最接近高畑勳高度的一次。
世界上一定有高於技術和理性的事物,對時代來說是這樣,對個人來說也如是。小時候在舊書攤翻閱雜誌,有篇寫著《千》的隱喻和象徵,原來它們代表的即是愛情也是社會政治,原來語言和影像的背後還藏著很多東西,原來還能透過藝術創造來完成價值建構。
很多年後,許多理解隨著時間改變了,不變的有兩件事:吃多真的會變成“豬”,還有溫柔,白龍一直溫柔得一塌糊塗,想成為這樣的人,小時候是,現在也是。
千尋雖未諳世事,但活得通透明瞭。
起碼她明白兩個道理:不食無主之梨和不取不義之財。心靈的純淨美好總在冥冥中護佑她度過一切困難與危機。
隧道盡頭邂逅白龍,直到分開才知道,原來兩個人苦苦尋覓的失散的記憶,就在彼此身上。最愛無臉男,法術縱能變出千桶金,也填不滿孤獨的深淵。眾人圍擁只求分一杯羹,可我只想把最好的給小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