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業界的不景氣,已經是業內的普遍共識,很簡單,看看之前什麼樣,看看現在什麼樣;看看其它行業如何,看看自己行業如何,高下立判。《白箱》帶著普通人走進了神秘的動畫幕後工作,但是它不會——起碼還沒有——告訴你動畫業界處在一個什麼樣的階段與現狀。今天我們可以透過日本動畫人的文字,來看看日本動畫風光表面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辛酸。
我們如何定義行業的不景氣呢?如果這個行業具備以下七個特徵中的多數,就可以認定此行業正在走下坡路:
1、長時間勞動的常態化;
2、換班制度的不規範導致作息時間紊亂;
3、加班費採用固定額度支給;
4、非正規僱用;
5、精神疾病患者呈現增多趨勢;
6、就業市場和勞動合同書的不完善;
7、管理者對於管理的鬆懈。
而動畫業界,起碼佔了其中的五條。有些公司甚至全部包括。
長時間的勞動導致疲勞駕駛增多,事故多發;換班制度不完善,有些人要沒有休息地幹上一星期甚至一個月,高峰時期自己一個人要當十個人用;加班費固定額度,導致工作積極性下降;壓力過大導致精神疾病的發生……等等這些,在動畫業界屢見不鮮。
我們可以看到,所有這些,並非是動畫本身帶給從業者如此的壓力,而更多的是業界的不完善,導致動畫人才流失嚴重。
“動畫製作過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勞累的,當屬動態畫面製作員(アニメーター,具體是為靜態畫面補充幀數,將原畫變成會動的動畫的工作人員。為了區別於‘動畫製作人’而特意如此翻譯)。一般來說動畫製作員屬於個人僱傭,能夠拿到很高的薪酬。現在,按照他們筆下的一張賽璐珞畫面平均能賣200日元算。動畫製作員一個月最多也就能畫400張左右,這樣算來,一個月才能拿80000日元,刨去不確定因素造成的必要開銷,一個月頂多拿70000日元”——約合人民幣4000多塊的工資看似挺高?要知道日本工作者的平均月薪都在200000日元左右(約合人民幣11400元左右)。
這還是動畫製作過程中最操勞的部門所能拿到的錢。究竟“動畫製作員”為何這麼重要又為何如此操勞,這麼說可能大家沒有什麼直觀印象,我來簡單說明一下:原畫師負責將人物和場景用鉛筆描繪出來,他們所描繪的只是場景的關鍵部分,即關鍵幀,如何讓關鍵幀和關鍵幀之間有機連線,變成一個可以動的畫面,這就是動畫製作員的工作。我們知道動畫作品中,一秒鐘的畫面有23.98幀,就按24幀算,那麼關鍵幀也就那麼幾個,剩下的呢?自然需要動畫製作員,按照關鍵幀的畫法,一幀一幀補全了。所以他們的工作量是極大,任務也是極其重要的——有了他們的努力,動畫才能被稱之為“動畫”。
再來看70000日元在日本相當於一個什麼概念:手機的業務一個月大約需要5000左右;如果有家還好說,如果要租房子,一個月一間單人住1LDK的房屋平均要40000-50000日元租金;吃飯一個月(算你省吃儉用)怎麼也得花個5000日元;交通費看你路程,平均5000日元。不算買衣服不算看病吃藥等等,那麼現在,還剩下多少呢?
所以有些人看到這個數字,驚呼“一個大學生隨便打打工也有這麼多錢啊。”
當然了,動畫業本身就不是能撈金的行業,如果錢多了,自然不會吝惜給手下的好畫師加工資。但是正因為資金不充裕,所以畫師拿不到高工資,於是他們的熱情——甭管是因為主觀問題還是養家餬口的客觀問題——就會打折扣,作畫不認真出現崩壞的話,本身價值就不高的動畫就會再次貶值,掙到的錢就會更少,然後公司就更窮……如此的惡性迴圈,也導致動畫業界人才不斷流失,雖說製作出好動畫會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到此行業中來,但是,一是新人需要培養才能真正出業績,需要時間;第二,你能指望那些有志青年的熱情之火,在如此的行業背景下,能燃燒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