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
隨著經濟大蕭條的降臨,犯罪率逐步上升,人們逐漸對現實感到失望,將這種失望寄託於文學漫畫之中,大家更喜歡在虛擬世界裡找到一種power。
人們希望在漫畫裡能夠看到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救世主。
有市場需求,自然就有供給。
1938年美國漫畫雜誌《動作漫畫》(DC前身)創刊,帶來了歷史上第一個超級英雄。
一個身穿緊身衣背批紅披風胸前戴著S標誌的男人,超人。
“那是隻鳥?那是飛機?那是——超人!”
這個穿上西裝是白領,脫下西裝是超級英雄的設定在當時非常帶感,因為他足夠究極,又足夠現實。
或者說,滿足了當時人們的代入感。
很快,超人就風靡美國,其專屬刊物《超人》月銷過百萬,帶動了一大堆周邊商品、玩具等的熱銷。
同年,在超人大獲成功後,超人的主創打算為它的另外一份刊物——《偵探漫畫》(Detective Comics)上創造另一位超級英雄,以求同超人匹敵。
於是一個身著黑披風,白天花花公子,晚上罪惡剋星的蝙蝠俠就此誕生。
現代歷史上最出名的兩個超級英雄在90年前開始成形。
超人和蝙蝠俠的火爆美國,為DC帶來無數的競爭者,其中包括其一生之敵——漫威。
1939年出版商馬丁·古德曼創立《時代漫畫》(漫威前身),同年4月,《時代漫畫》在其創刊號上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位變種人反英雄——納摩·麥肯齊。
納摩·麥肯齊
這位由亞特蘭蒂斯公主和普通人類所生的混血兒是漫威的第一位超級英雄,其誕生比漫威的創立還要早半年。
同年10月,漫威在《驚奇漫畫》第1期上創造出世界上第一位生化人超級英雄——初代霹靂火,並將納摩.麥肯齊引入其中,水與火的組合在漫威中出現。
1941年,古德曼妻子的表弟,16歲的斯坦利·萊伯加入漫威,
相比於真名,他的筆名想必你會更熟悉——斯坦·李(Stan Lee)。
然後故事從這裡開始。
超級英雄漫畫的發展,大致分為五個時代。
1938年至1955年的黃金時代。
1956年至1970年的白銀時代。
1970年至1985年的青銅時代。
1986年至1999年的黑鐵時代。
以及1999年至今的後現代。
黃金時代,是DC的天下。
DC在超人和蝙蝠俠的成功之後乘勢出擊,陸續推出了閃電俠、神奇女俠等人氣角色,並誕生了後來正義聯盟的雛形——美國正義協會。
聽起來是不是一點都不厲害的樣子?
但在當時,那是大殺四方。
無數競爭對手在DC猛烈的攻勢中敗下陣來,頑強活下的,只有漫威。
另外,英雄+聯盟的概念,也確實是DC首創的,不過發揚光大的是漫威。
漫威是如何活下來的?
答案是差異化,世俗化+反烏托邦。
和DC那些完美的英雄角色不同,漫威的超級英雄有的出身底層,有的不諳世事,甚至帶有些許極端,他們會在成長中慢慢學會成為英雄,這種不完美的與時代貼合的英雄主義,在日後成為漫威漫畫的一大特點。
二戰期間,DC漫畫旗下角色或多或少的參與了反法西斯戰鬥,而漫威則直接針對性的推出美國隊長,抓住了時代的需求,在漫畫中屢次痛打希特勒。
1941年,橫空出世的《美國隊長》,大獲成功,幫助漫威進入主流競技市場。
《美國隊長》
DC和漫威雙巨頭的格局開始隱隱成形。
黃金年代過去,美漫史上的至暗時刻在此降臨。
50年代,“漫畫有害論”開始風行,美國也掀起了反對漫畫的運動。
漫畫銷量銳減75%。
DC憑藉超人和蝙蝠俠兩大招牌度過艱難時段,而漫威則因不堪虧損,關閉公司,只剩下一間辦公室。
度過了至暗時刻的DC迎來白銀時代,而漫威卻依舊在困境中風雨飄搖。
一個人改變了這一切。
1961年,在漫威蟄伏20年的斯坦李迎來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高光時刻。
在漫威瀕臨崩潰之時,斯坦李開始效仿隔壁DC,推出英雄組合:神奇四俠,挽救了在生死線上掙扎的漫威。
隨後,綠巨人、雷神、蜘蛛俠、懲罰者、鋼鐵俠等知名角色在斯坦李的筆下被陸續推出。
其中平民英雄蜘蛛俠的誕生讓漫威第一次有了一個可以跟隔壁蝠超對抗的國民角色。
而超英組織神奇四俠、復仇者聯盟的推出,則讓英雄打群架成為一種新的時尚,漫威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時代。
作為編輯和主要作者,斯坦李不僅創造了80%的漫威知名角色,發展出了編劇+編輯+畫家的獨特模式,也陪著漫威這個公司共同歷經了六十多年的滄桑,成為其最大功臣。
1968年,漫威在斯坦李的帶領下後來居上,一度超越了老對手DC,還差點收購了當時瀕臨破產的DC漫畫,然而這個決定遭到了時任漫威主編吉姆·舒特的拒絕。
如果當年漫威收購了DC,或許就沒有後面迪士尼和華納的事情了。
不知道這個決定是對還是錯。
我們不知道未來會以什麼方式到來。
而兩家公司的糾纏,還在繼續。
2
白銀時代結束,青銅時代到來。
隨著時代的變化,超級英雄漫畫開始涉及毒品、種族歧視、大國紛爭等更加黑暗且富有爭議性的話題。
兩家公司也開始走上了不一樣的路徑。
DC開始藉著漫畫探討更多的人性問題。
在大都會、高譚市、海濱城這種架空的環境裡,刻畫出以人性駕馭神力的完美救世主超人,在黑暗中尋求光明的蝙蝠俠,呼喚愛與和平的神奇女俠等角色。
讓這些超級英雄在極端條件下經歷對人性的終極拷問。
1986年誕生的《守望者》和《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這兩部神作,更是將對人性的拷問刻畫到了近乎極致的地步。
而《天國降臨》、《紅色之子》、《致命玩笑》都是在此基礎上的延伸。
與DC逐漸走入時代的深水不同。
漫威更善於因時而變,探討現實問題,也更偏向“爽”。
超級英雄大多誕生於現實地區,紐約、華盛頓、芝加哥、地獄廚房。
這賦予了漫威超英們更強的現實感,刻畫的內容也更偏向現實,如義警的正當性、生命與道德等。
而英雄的推出則完全符合時代爽點。
在大眾對神產生厭倦時,推出蜘蛛俠這樣的紐約好鄰居,在大眾對偉光正疲倦時,推出金剛狼這樣暴力粗俗的反英雄,在娛樂化需求旺盛時推出了死侍這樣的嘴賤話癆。
此時的漫威雖然缺少更多像DC一樣推深刻的作品,但銷量和影響力上並不亞於DC漫畫。
有人喜歡黑深殘。
有人喜歡爽快乾。
兩家公司各出奇招,互相對抗,相愛相殺。
有趣的是,兩家公司在這幾十年的歷程中,誕生出了許多類似的角色或者故事。
你出一個達克賽德,我出一個滅霸;
你出一個納摩,我出一個海王;
你出一個綠箭,我出一個鷹眼;
你出一個閃電俠,我出一個快銀;
你出一個命運博士,我出一個奇異博士;
你出一個神奇先生,我出一個橡皮人;
你出一個喪鐘,我出一個死侍;
雙方陣營有點不分你我。
這其中有借鑑、有抄襲,但實際上,由於優秀的作者始終固定在一群人中,有時候一個作者在DC工作,後來去了漫威,又依照自己喜好創造出了類似的角色和故事。
文化人的事情,能算抄嗎?而且我抄我自己。
大多數粉絲對這些角色的相似也已經不抱爭議。
甚至連作者自己也開起角色的玩笑,漫畫裡喪鐘說自己有個堂弟叫Wade(死侍的本名),死侍說自己有個堂兄叫Slade(喪鐘的本名),兩個作者隔著漫畫借角色之口進行互動。
兩家公司雖然火力全開激情互毆,但更接近於相愛相殺。
甚至在2003年,兩家公司曾合作推出過一部漫畫——《正義聯盟VS復仇者聯盟》,這部稱為“兩大巨頭攪基之作”的作品,講述兩個聯盟在陰謀下,互相穿越,打了起來。
《正義聯盟VS復仇者聯盟》
最後這個故事在超人左手美隊盾,右手拿雷神錘,痛毆反派中降下帷幕,滿足了粉絲長久以來的期待。
不同的年代,造就不同的需求。
內容跟隨時代不斷的進化。
兩家公司分別抓住了時代對內容需求的兩面,一個主打“深刻”,一個主打“豐富”。
但有時候時代的變化,不會停留在同一產業的不同方面,而是在不同產業間升級。
下一個時代,屬於“螢幕”。
3
1967年,DC正式定名為DC漫畫公司,1969年,DC漫畫公司被華納兄弟併購,成為華納旗下子公司。
這項收購案對於DC而言利弊並存。
有利的點在於DC漫畫公司從此有了一個財雄勢大的母公司作為後盾,同時也有了更大的發行渠道;
弊端則在於作為子公司而言,DC對業務以及創作空間話語權的削弱,而這,將在幾十年後成為DC對壘漫威時最大的問題。
被華納公司收購後的DC漫畫,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1978年,華納改編的第一部DC真人電影《超人》上映。
《超人》
在華納的《超人》之前,曾有過不少的超級英雄改編電影,但由於時代技術的限制,加上產業的不重視,使得以前的超級英雄電影更接近於B級片或者國內網大一般的存在。
而華納的《超人》可以視之為現代超級英雄電影的起源。
《超人》票房大賣,這讓華納吃到了甜頭,也讓DC狠賺了一筆。
在此後的九年間,華納一共拍了四部超人電影,和一部女超人電影。
到了80年代,DC雙頭牌中的另一位超級英雄蝙蝠俠在華納的操作下登上熒幕。
1989年至1992年,由鬼才導演蒂姆·伯頓執導的《蝙蝠俠歸來》電影相繼上映,大獲成功。
其中《蝙蝠俠》憑藉4.1億美元的票房打破了當時的票房紀錄,並贏得年度奧斯卡金像獎藝術指導獎。
被華納收購後的DC,憑藉影視上的優秀表現,成為了當時世界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漫畫公司。
第三部《永遠的蝙蝠俠》在更換導演後,反響平平褒貶不一。
1997年,華納上映該系列的第四部電影《蝙蝠俠與羅賓》。
一開始華納對此片寄予厚望,邀來大帥哥喬治克魯尼擔任主角蝙蝠俠,阿諾施瓦辛格擔任反派,演員陣容可謂華麗。
但上映後,該片票販口碑雙撲街,不止成為蝙蝠俠系列電影中的黑歷史,更被《時代雜誌》評為時代最差電影50部的第一名。
主演喬治克魯尼事後揚言稱不可能有人能演好蝙蝠俠這個角色,甚至在多年之後還勸本阿弗萊克不要接下蝙蝠俠一角。
可見蝙蝠俠的失敗給他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陰影。
留下心理陰影的,不止喬治克魯尼,還有華納。
《蝙蝠俠與羅賓》的失利,使得華納對該系列暫時畫了下句號,並多年不敢再碰超級英雄題材電影。
儘管電影最終失利,但不會抹殺前作的成功,超人和蝙蝠俠電影的活躍使得DC成為了當時全世界最知名的漫畫公司,華納的發行渠道也讓DC有所受益。
反觀漫威,在DC日漸強大的同時,發行渠道相對有限的漫威卻尷尬的陷入財政危機。
而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市場的轉變。
80-90年代,電視開始走進美國家庭,1993至1996年間,漫畫銷量下降了70%,數百家漫畫零售商破產,漫威娛樂股票大跌。
DC憑藉在電影市場的表現,拉昇了漫畫業務,安穩度過危機。
而漫威則沒那麼好運。
在時任CEO佩雷爾曼的各種錯誤策略下,漫威面臨破產風險,甚至有時候不得不借助DC的渠道發行漫畫。
為了現金流,佩雷爾曼開始拋售旗下角色改編權,大量漫威角色被出售到各個電影公司。
刀鋒戰士出售給了新線影業;
X戰警出售給了20世紀福克斯;
神奇四俠出售給了康斯坦丁影業,並與20世紀福克斯達成協議合作拍攝;
蜘蛛俠更是早在80年代就被出售,幾經轉手到了索尼影業。
賣兒續命的漫威仍然沒逃過破產的結局。
1996年,漫威申請破產,佩雷爾曼被董事會踢出局。
紙媒的衰落在經濟過度發達的美國來得特別早。
漫威的困局依然沒有擺脫。
這一階段,大眾需求渠道開始從紙媒,轉向“影視”,依託華納的DC在這一階段取得了勝利。
但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不管輸贏,只是一時的。
4
《刀鋒戰士》
這部以漫迷為目標的吸血鬼動作片,意料之外的獲得了極大的人氣。
吸血鬼題材、鮮血、美式功夫、以及經典的懸空慢鏡子彈鏡頭、再配上少見的黑人英雄,使得該電影成為了年度票房黑馬。
這部電影讓漫威看到了新的希望。也正是這部電影開啟了漫威的中興之路。
《刀鋒戰士》的成功,讓許多電影公司看到了超級英雄電影的巨大市場。
於是《X戰警》、《蜘蛛俠》、《綠巨人》、《惡靈騎士》等電影開始被製作並被推上熒屏。
2000年,第一部《X戰警》的上映,便在當年收穫了2.96億美元票房,這是漫威真人電影的第一次票房高潮。
2002年《蜘蛛俠》上映,全球豪取8億票房,打開了超級英雄電影新局面。
這部電影的成功,讓超級英雄電影在21世紀上了一個新臺階,開啟了現如今超級英雄電影新紀元。
不論是《X戰警》系列還是《蜘蛛俠》系列其成功都無法給漫威帶來實際的收益。
而作為角色創造者的漫威看著一眾電影公司用自己旗下角色賺得盆滿缽滿,自己十分眼紅。
於是,漫威工作室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做自己的電影。
當然,受此刺激的不止是漫威,也有華納和DC。
看著超英電影市場的崛起,華納開始著手再次拍攝DC旗下的IP改編超級英雄真人電影。
這次被推出來的,依然是超人和蝙蝠俠。
2005年,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蝙蝠俠:俠影之謎》上映,2006年布萊恩·辛格執導的《超人歸來》上映。
《超人歸來》延續了70年代超人系列的劇情,上映即血崩。
最大的問題不是票房,而是這部電影讓DC錯過了在漫威宇宙崛起之前最好的最後的希望。
在00年代的幾年間,DC和華納曾有意在電影市場上開啟DC電影宇宙,電影宇宙概念屢次被提起,但因此前多次電影失利,這個想法一直停留在準備階段,遲遲無法立項。
08年,克里斯托弗諾蘭指導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該片口碑票房雙豐收,不僅成為年度票房冠軍,也成為影史上無法跨越的經典。
這讓華納的DC再次有了打造電影宇宙的決心,可惜,為時已晚。
因為在那一年,《鋼鐵俠》上映了。
當時人們認為這是漫威的巔峰,但從沒有人想到過,這是一個時代的開始。
你看,輸和贏,誰知道呢。
5
2005年,漫威眼見眾多電影公司拿著自己的IP拍戲賺錢,於是決心開始自己拍攝電影。
2007年,漫威歷史上繼斯坦李之後,又一個靈魂人物上線。
他就是漫威影業CEO,凱文費奇。
凱文費奇早年作為實習生跟隨《X戰警》製片人勞倫·舒勒·唐納學習,成為了勞倫的得力助手。
因為對對漫威漫畫背景設定、漫威宇宙架構等知識的精通,被勞倫·舒勒·唐納任命凱文為《X戰警》系列第一部電影的助理製片人。
從那時起,凱文·費奇幾乎擔任了後來的所有漫威漫畫改編電影的製片人。
2007年漫威影業總裁兼製作人。
抵上身家終於籌夠錢拍片的漫威,確立的第一個獨立製片的專案,是《鋼鐵俠》,一個在漫威一眾角色中實在難稱頂流的角色。
此時,凱文費奇制定的導演是喬恩·費儒,一個在好萊塢混跡多年的演員兼導演,此前最出名的角色是在《老友記》中扮演莫妮卡的土豪男友,執導過最出名的電影是成績平平的《勇敢者遊戲2》。
這樣的人選難以服眾。
而喬恩費儒當上導演後,指定的男主,是剛剛出獄的小羅伯特唐尼。
這樣的一個配置,想要在一眾電影公司的圍剿中開啟一個超級英雄宇宙的大門,可以稱得上痴人說夢。
2008年《鋼鐵俠》上映。
《鋼鐵俠》
1.4億的製作成本全球賺回5.85億。
一部電影,讓這個曾四處流浪被冷落多年的角色成為了一流IP,讓昔日的毒蟲小羅伯特唐尼成為了好萊塢一線演員,也開啟了漫威十年電影宇宙的輝煌時代。
2008年《無敵浩克》上映、2010年《鋼鐵俠2》上映、2011年《美國隊長》《雷神》上映。
一張大網隱隱開始成形。
到2012年《復仇者聯盟》收網,漫威宇宙正式成形,從此超級英雄電影只有兩種。
漫威的,和其他的。
漫威宇宙所有競爭對手形成了降維打擊。
不僅在於題材上,而是在話題度、產業佈局、影響力上全方位的打擊。
步入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大眾需要更加豐富的娛樂話題,更加強烈的感官刺激,而漫威給他們帶來了解決方案。
漫威曾落後於時代。
但後來,他們引領時代。
6
2009年迪士尼以4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漫威,2015年,漫威影業被整合入迪士尼工作室。
漫威帝國已然堅不可摧。
看著昔日手下敗將,如今起步騰飛,DC和華納開始著急了。
於是華納開始正式籌備自己的DC電影宇宙。
傳聞在諾蘭的《黑暗騎士》系列火爆之時,華納曾有意以此切入DC電影宇宙,但被諾蘭拒絕,不得不就此就此作罷。
隨後,華納確定以《綠燈俠》作為DC電影宇宙的起點,並稱不論票房如何一定以此開啟宇宙。
2011年,瑞恩雷諾茲版《綠燈俠》上映,一片血撲,該片被主演瑞恩雷諾茲視為一生之恥,並在自己主演的《死侍2》中拿來調侃。
《綠燈俠》票房失敗後,華納改口將以超人作為電影宇宙的切入點。
2012年,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完結,其取得的優秀成績令華納大受鼓舞,希望諾蘭留下來繼續拍攝超人系列電影。
不過,諾蘭決定告別超級英雄題材,離開前,他向華納推薦了曾經執導《守望者》的扎克·施奈德,支援他擔任《超人:鋼鐵之軀》的導演。
扎克·施奈德當即走馬上任,並開始部署他對DC電影宇宙的構思。
其框架是:《超人:鋼鐵之軀》、《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和《正義聯盟》。
其中,《正義聯盟》還是三部曲,合計5部電影。
扎克·施奈德希望拍攝更黑暗、更DC,跟漫威截然不同的超級英雄電影,這種風格也與扎克·施奈德自身擅長的史詩風格更加貼合。
2013年《超人:鋼鐵之軀》上映,票房6.5億美元,不算驚豔,但相比《綠燈俠》、《超人歸來》等好了太多。
於是,DC電影宇宙正式展開。
2016年,《蝙蝠俠大戰超人》拍攝完成,成片時長3個小時,被華納高層以時長過長為由,砍掉半個小時。
上映後表現與預期相差甚遠,多數批評指向其基調黑暗、缺少幽默感以及節奏緩慢,導致華納高層對即將上映的《正義聯盟》深感不安。
與此同時,在2017年《正義聯盟》上映日漸臨近之時,華納和扎導有了更大的分歧。
這部影片,成片時長長達四小時,華納高層暴怒,4個小時的電影觀眾怎麼看的下去?哪個電影院會願意排這樣的片?
隨後,因為華納強勢干預,以及自身家庭變故等原因,導致扎克·施奈德暫時退出DC電影宇宙的創作。
《正義聯盟》的專案被華納移交到了《復仇者聯盟》系列前兩部的導演喬斯·韋登手中。
華納拿出了2500萬美元,支援喬斯·韋登對原片進行補拍修改。
整部電影被壓縮到了兩個半小時,並加入大量非常“漫威”的搞笑橋段。
2017年,《正義聯盟》上映後,全球票房敗北,華納預計虧損高達6000萬美金。
《正義聯盟》
華納的DC宇宙夢遭受重大打擊。
原本應該繼續執導《蝙蝠女》的喬斯·韋登因為《正義聯盟》的失利,被打入冷宮,最終退出DC電影宇宙。
目前,華納沒有安排給扎克·施耐德任何工作,唯一掛名導演的《正義聯盟2》遙遙無期。
甚至傳言扎克·施奈德早在離開劇組前就被華納解僱了。
但此時,華納似乎走上了另一個極端。
《海王》走起來爆米花大片風,《沙贊》走起了高效風格。
華納想讓DC電影變成類似隔壁漫威的爆米花喜劇風格,還找來了《蜘蛛俠:英雄歸來》的兩位編劇來負責《閃電俠》個人電影。
但粉絲不買賬。
2017年版《正義聯盟》上映後,全球DC粉絲在推特、臉書等媒體發起了長達四年的#放出扎克剪輯版#影迷運動,引發包括本阿弗萊克、加爾蓋朵等影星的參與。
甚至有粉絲包機拉橫幅,去漫展上噁心華納。
2020年,華納掏出7000萬美金對扎克·施奈德手中的粗剪版進行補拍及後期製作,2021年《扎克·施奈德版正義聯盟》重見天日,大獲好評。
導剪版《正義聯盟》大獲好評。截止3月22日,該片IMDb 8.4分;爛番茄新鮮度有74%,爆米花指數96%,國內豆瓣評分9分。
成為了粉絲戰勝資本的標杆。
目前的DC電影宇宙已經很難再與導剪版《正義聯盟》融合。
而這一切,似乎從一開始就已經有了苗頭。
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
世界是一局混沌棋。
7
從08年《鋼鐵俠》上映至今,漫威走過了13個年頭,開始步入第四階段,在前三個階段,上映了23部MCU電影組成的電影宇宙,被統稱為“無限傳奇”。
現如今,漫威的第四階段正在有序展開,依託迪士尼龐大的發行渠道,美劇、動漫有條不紊的開發與播出。
漫威,成為了一個影視帝國。
而昔日對手DC的影視化專案卻一言難盡。
儘管在近幾年有過《海王》、《神奇女俠》這樣相對驚豔的電影,但總體而言DC電影宇宙可謂四分五裂。
《正義聯盟》系列前路不明,《自殺小隊》、《猛禽小隊》相繼撲街,《沙贊》不過及格線,超人、蝙蝠俠演員相繼退出。
而華納的操作更是堪稱迷幻,同一個IP下的電影,有的是同一個宇宙,有的又是獨立電影,電影票房差的就重置,看到好的就想歸入。
在我以為《神奇女俠》系列就是DC宇宙的一員時,又有說法稱《神奇女俠1984》獨立於DC電影宇宙之外;
前幾年剛上映的《自殺小隊》現在又要重置;
看到菲尼克斯版的《小丑》火爆大嘴一張,又想將其融入電影宇宙中,全然不顧其風格風格和超英電影格格不入。
整個系列佈局可以用混亂來形容。
規劃問題,是漫威取勝而DC慘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內容,要規劃。
定下框架後,不允許無限發揮。
對比漫威和華納近十幾年的動作,你就會發現,漫威和華納最大的一點不同就在於規劃。
漫威影業在確定電影宇宙方案時,凱文費奇就已經確定了整體的長期規劃。
英雄集結——集合打怪——宇宙拓展——再集合打怪。
一個簡單長期可持續的模式,在這個規劃中可以按照自身的不同來進行區域性調整。
洛基火了,那就多加戲份;
迪士尼給錢了,那就多加幾部;
有了流媒體渠道了,那就美劇也跟著帶上。
在確定總體框架之後,漫威會允許導演、演員在框架內發揮,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導演塑造出了不同風格的定影。
《雷神》的莎翁劇風格;
《美隊2》的諜戰片風格;
《銀河護衛隊》的復古風格。
只要不影響整體方向和框架,你完全可以自由發揮。
但如果你超出了既定框架,那不好意思,你直接滾。
像《無敵浩克》中的愛德華諾德因個人追求與漫威格格不入,最後直接鬧掰。
不合適就走,沒什麼好說的。
DC則不同。
DC宇宙一開始就希望由一個總導演來全權負責,自己並沒有一個明確清晰的規劃,一開始選定的是諾蘭,後來是扎克。
但問題在於,導演的追求和公司的追求是不完全一致的。
諾蘭追求的是深度、是史詩,是一個黑暗風格的現代神話,而華納追求的,是盈利。
但這一點,華納卻在第三部電影即將上線時才發現。
這個鍋,高層得背。
漫威那一邊有一個瞭解漫威,瞭解粉絲,同時從事電影製片,懂得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的凱文費奇。
他會制定一個合理的規劃,讓導演幹導演該乾的事,讓電影呈現最好的效果。
而華納就是一個電影公司,並沒有一個長期具體的計劃,規劃方面看人下菜,不行就換,內容方面什麼火就出什麼,一下史詩風,一下爆米花風。
最後的結果是電影宇宙四分五裂,難以銜接。
這也是內容行業常說的,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同時,內容領域必須獨裁。
博採眾長的結果,只會是做出一坨五顏六色的屎。
既要又要還要,最後就是什麼都沒有。
不過這裡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
那就出發點問題。
漫威影業是漫威的子公司,為漫威服務,只做漫威IP電影,可以說它就是為漫威電影而生的。
而華納是DC的母公司,所謂DC電影宇宙只是華納手上的一個資源。
兩者的不同導致了對電影宇宙態度上的不同。
對於漫威影業而言漫威電影是它的一切,所以不論如何,漫威電影宇宙必須做下去,它不是在做一項工作,而是一項長期事業。
所以即便當年《美國隊長》、《雷神》這兩部電影票房平平,漫威也無所謂,因為他圖的是長期收益,等的是後面的《復仇者聯盟》系列。
而華納不同,一部電影不行,華納就可以放棄,就可以重啟,就可以擱置。
因為華納手上不是隻有DC這個IP,《哈利破特》系列和衍生的《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霍位元人》系列、《哥斯拉》怪獸宇宙、招魂宇宙系列。
華納手上不缺賺錢的專案,DC宇宙只是其中一個。
漫威沒有退路,而華納有。
這是漫威成功的核心,也是DC失敗的關鍵。
漫威電影是漫威的唯一,而DC電影是華納的選擇。
一個在拼命,一個在盡力。
8
在超級英雄這個特殊的文化符號的流行,伴隨著DC和漫威兩家公司數十年的對抗。
在這數十年的對抗中DC一直穩居上風。
而漫威的翻身,不過是近十年的事情。
但在這數十年間,漫威的數次敗退其實都是來自渠道的敗退。
在電視、電影崛起的時候,DC憑藉華納的電影渠道帶動了漫畫的銷售,而渠道上居於劣勢的漫威數次被逼至倒閉邊緣。
但漫威最後的崛起,也來自於渠道上的勝利。
日漸衰落的紙媒已經難以承載超級英雄這個過於宏大的命題。
流媒體和電影市場的崛起,娛樂化需求的擴大,導致英雄組團走向熒屏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漫威在08年那個關鍵的節點抓住了市場的需求,用一套漂亮的組合拳打出漫威宇宙這個豪華的反擊。
可以說,即便沒有《鋼鐵俠》這個偶然的爆發,漫威和DC未來也必將逐步開啟屬於自己的電影宇宙。
只不過,像華納和DC那樣磕磕碰碰,慢慢試錯或許才是正常現象。
但歷史有必然就有偶然。
偶然的是漫威出了個凱文費奇,憑藉凱文費超強的個人能力,帶領著漫威將原本需要更長時間更大的試錯成本才能做出的成績,縮短到了十年光景。
回顧漫威和DC的發展,你會發現他們每一次的壯大和衰敗,其實都是時代浪潮下的起伏。
但斯坦李和凱文費奇這樣的人,卻總能抓住時代的基於,或是力挽狂瀾,或是乘勢而起。
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或許,時代是英雄與時勢的共舞。
又或許,英雄和時勢都不過是時代大流中的一個部分罷了。
內容本天成。
人類偶得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