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漫畫>

#情感解憂鋪#

我不知道離別的滋味是這樣淒涼,我不知道說聲再見要這麼堅強。——宮崎駿

在宮崎駿的所有作品中《千與千尋》應該是最耐人尋味的一部了,影片離奇的情節、奇幻的角色和隱藏的深意,無一不讓人們為之著迷。從2001年創作至今19年後,《千與千尋》仍是全球評分最高的動畫電影之一,也是唯一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的非英語動畫片。

影片講述了小女孩荻野千尋的奇幻經歷:千尋和父母在搬家的途中,無意中闖入了一個無人的小鎮。千尋的父母發現一間無人看管的小店,櫃檯上擺放著許多美味的食物,他們不顧千尋的勸阻貪婪的大吃起來。千尋隱約感覺到好像哪裡不對勁,警惕地四處張望著。當她來到一間奇特的建築面前時,一位白衣少年突然出現,緊張地叮囑千尋趕快離開這裡。千尋急忙跑去尋找父母,卻發現他們已經因為吃掉了供奉給神靈的食物,變成了豬。

黃昏降臨時,原本空蕩蕩的小鎮突然變得燈火通明,街上游蕩著幽靈般的黑影。千尋嚇壞了,她感到非常無助,她想要順著來時的路回去,卻發現原來的石路已經被水淹沒,她只好被迫留在了這個詭異的魔法世界。

整個故事以湯婆婆的“湯屋”為主要背景,在去除掉錯綜複雜的政治、經濟背景後,影片中最耐人尋味的就是白龍和千尋之間的關係,以及白龍對千尋說的那句:“不要回頭,一直向前走。”

看過影片的很多觀眾都為此感到遺憾,為何白龍不和千尋一起走?

10年後,重溫《千與千尋》時,我已不再是當初那個懵懵懂懂的女孩,在經歷過人生的種種愛與痛、分與合,這時的我才明白,為何白龍說:“不要回頭。”原來,學會告別是我們所有人人生中必須要經歷的,也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像宮崎駿在影片中寫到的:

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捨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

貫穿整個影片的,一共有三種離別:親人之間的離別,愛人之間的離別,本我與慾望之間的離別。這三種離別,也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必須要面對。

一、父母與子女之間,其實就是一場漫長的告別

在《千與千尋》中,湯婆婆是掌管“湯屋”的主人,她冷酷無情、唯利是圖,但卻對自己的孩子(大寶寶)極其疼愛。宮崎駿把大寶寶描繪成一個巨大的嬰兒,他不會走路,從沒出過門,因為湯婆婆告訴他外面全是壞人和可怕的細菌。

表面上看來,湯婆婆對大寶寶唯命是從,但從大寶寶和千尋說的話裡卻能看出,這種寵愛的背後隱藏著極端的焦慮和控制。當錢婆婆把大寶寶用魔法變成小老鼠後,他跟著千尋出門探險,這時的大寶寶才真正體會到了活著的快樂。宮崎駿用大寶寶的故事告訴父母們,對待孩子應該在適當的時候放手“告別”。

①不懂得與孩子“告別”,對孩子是一種“寵溺”式傷害

湯婆婆對待孩子的方式,放到在現實中就叫做溺愛。武志紅老師曾指出:“過度溺愛,會令孩子既依賴父母又恨父母。在嚴重溺愛中長大的孩子,一離開家勢必會遇到大問題。”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習慣了所有的事情都有人替自己完成,他們雖然表面上看來趾高氣昂,但內心通常認為自己是懦弱的。無法獨自完成任何事情,也害怕擔責任。一旦遇到困難,他們就想躲回父母身邊。

有人說,父母與子女之間,其實就是一場漫長的告別,即使萬般不捨,我們終將揮手“告別”。走向獨立是每個人都必須要經歷的旅程。父母們如果因為焦慮,把孩子拽在身邊不放手,這樣的“好”,其實卻是害了孩子。

現實中也有湯婆婆這樣的父母,他們對子女的事一手包辦,生怕孩子遇到一點點危險或挫折。在湖南衛視的一檔記錄片《變形記》中,記錄了一名叫劉思琪的少女的故事。16歲的她,卻過著嬰兒般的生活,手指甲長長了是姑姑幫她剪的,衣服、襪子由媽媽幫她穿的,就連吃飯也需要二姨姥喂她。當思琪要去參加節目錄制,劉媽媽非常焦慮,擔心她到了節目組那邊就沒人喂她吃飯,會捱餓。一個好端端的孩子,卻被焦慮的父母活生生的養成了“巨嬰”。

當劉思琪被照顧得無微不至的時候,她的父母就真的安心了嗎?並沒有,他們依然為劉思琪的未來焦慮著,因為他們明白:總有一天,孩子要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

②放下焦慮,勇敢“告別”

現實中焦慮的父母,就像影片中的湯婆婆那樣,因為害怕大寶寶生病而不讓他出門。在湯婆婆無微不至地照料下,大寶寶其實生活得並不開心。雖然每天有吃不完的美食,享不盡的榮華,他卻寧願做一隻自由自在的小老鼠。

什麼是焦慮?

焦慮是對未來情境的恐懼,這種恐懼並沒有真實的危險依據。你可能感覺某些事會出差錯,有一種擔心、害怕、逃避和癱瘓感。

也就是說,焦慮是一種對未來的恐懼,是內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只要未來不可預測,焦慮就會出現。陷入焦慮中的人常常會把事情往最壞的方面想象,而無視積極的因素。

如何才能不做焦慮的父母?心理學家理查德·泰普勒在作品《極簡生活法則》中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相信孩子,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能解決問題,而是父母不相信孩子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要害怕孩子犯錯、吃虧,讓他們自己去探索這個美麗的世界。支援孩子,試著把嘗試看得比成功更重要:父母們可以引導孩子,卻永遠也不能代替孩子去實現夢想。鼓勵孩子去嘗試,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夢想。保持沉默:成熟的人都懂得建立邊界感,即使是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應該親密有“間”,沒人喜歡別人把價值觀強加於自己身上。在子女面前試著保持沉默,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

就像著名詩人紀伯倫在詩裡寫道的: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當孩子長大後,做父母是選擇繼續把孩子留著身邊看管、照顧,還是學會“放手”,讓孩子去獨自探尋他的人生路?這樣的選擇將影響孩子的一生。就像影片中的大寶寶,如果千尋不帶他出門,或許他永遠也學不會自己走路;而千尋如果不離開父母,也會一直是那個膽小、懦弱,甚至還有點不懂禮貌的小女孩,她永遠也體會不到獨立的成就感。

宮崎駿用千尋的故事告訴我們,當父母學會“告別”,孩子的人生才會越過越精彩。

二、斬“斷”物慾,和過度的慾望告別

《千與千尋》中除了精美的畫面和深刻的寓意,最值得稱頌的還有動漫大師宮崎駿傳遞出來的價值觀。劇中每一句不起眼的臺詞,只要你用心體會,就能感受到宮崎駿的用心良苦。

就像劇中千尋對變成豬的父母說的那句“別吃太多,會被殺掉的”;還有大寶寶被錢婆婆用魔法掉包時,白龍對湯婆婆說的“你最珍貴的東西被掉包了,還沒發現”;而白龍為了向湯婆婆學習魔法,出賣了自己的名字,以至於忘了自己是誰。

宮崎駿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巧妙地運用各種隱喻,把所有人物都刻畫得生動形象。影片中的主角千尋在追尋自我價值的時候,也激勵著觀影的人。引發大家的思考:我在追求什麼?什麼對我是最重要的?

①在慾望中迷失,會忽視最重要的東西

影片中,當千尋的父母被魔法變成豬後,千尋不得不獨自面對一切。白龍告訴千尋,不論如何也要讓湯婆婆給她一份工作,這樣才不會被變成豬。千尋鼓起勇氣找到湯婆婆,簽下契約留在了“湯屋”工作。故事中的千尋,像極了剛剛進入社會的我們,笨手笨腳、跌跌撞撞地適應著離開父母后的新生活。

當我們告別了父母,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生存的難題。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世界,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的需要滿足自己和身邊的人的物質需求。只是,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年代,稍不留神就會在慾望中迷失。

我身邊就有一位朋友,因為迷上了直播秀,總是會在直播時購買各種各樣的物品。買的時候很開心,可當她冷靜下來,面對一大堆自己並不需要或根本不喜歡的物品時,卻並沒有感到快樂,反而悔恨交加,感嘆衝動是魔鬼。可當她下次面對主播的推薦時,又忍不住想要“買、買、買”。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曾在《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9—2020)》節目中,通過統計發現:當收入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後,收入的增加並不會給人們帶來很大的幸福感。也就是說,當我們基本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後,過多的物質並不會讓我們更加幸福。而毫無節制的追求物質生活,反而會讓人們感到迷茫。

如何在物慾橫流的社會裡認清自己的真實需求呢?我們需要用“俯瞰力”來斬斷物慾,和過度的慾望“告別”。

②提升“俯瞰力”,學會做減法,做到“斷舍離”

在《千與千尋》中,有一個不起眼的細節,當千尋和無面男來到錢婆婆家時,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錢婆婆的家樸實無華,錢婆婆過著樸素安寧的生活。其實,宮崎駿想通過這一幕來表達:學會“斷舍離”才能返璞歸真,獲得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現代社會給人們帶來了諸多便利,也提供了更多的物品供人們選擇,可這也讓人們越來越焦慮。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把這種現象稱為“選擇的悖論”(paradox of choice):

有了選擇,反而讓我們更不快樂,但是我們卻很重視選擇,而且處心積慮地要讓自己有所選擇。

想要放下對物慾的執念並不容易,作家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提到,要想做到“斷舍離”就得提升我們的“俯瞰力”。

所謂“俯瞰力”,就是跳出主觀的思維,想象自己站在更高的維度,客觀地審視自己的生活。山下英子建議:在思考“物慾”是否合理時,增加一個時間維度和“人軸”維度,從多維度來衡量物品的必要性。這樣更有利於我們準確的判斷我們為什麼需要這個物品,和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這個物品。

在紛繁複雜的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做減法:因為我們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才要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當我們能夠客觀的看待自己的慾望是否合理時,也就更容易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真正做到“斷舍離”。然後,把對物品的“斷舍離”延伸到人際關係中,才能做到和“愛”的執念告別。

三、和“愛”的執念告別

如果沒有了愛,我們就會成為一座孤島,每個人都需要愛與被愛,沒有人喜歡寂寞。可惜的是,寂寞並不會因為 “愛”而減少,不斷尋求“愛”的人反而會更加寂寞。只有當我們放下“愛”的執念,才能真正和寂寞“告別”。

①放下“愛”的執念,才能真正和寂寞“告別”

就像宮崎駿筆下寂寞的無臉男,他卑微地尋求著千尋的愛,想要變出千尋喜歡的東西,而迷失了自己,當他遭到千尋的拒絕時,內心頓時充滿了怨念與仇恨。這多像現實中的我們,因為對愛求而不得,而深陷痛苦和憤怒中。

約翰·威爾伍德在《完美的愛,不完美的關係》中寫道:

不要試圖用別人的愛來治癒自己,哲學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你所謂的失去一個人之後的寂寞、痛苦,其實本來就已經存在於你的心中,你不過是利用這個人來掩蓋內心寂寞。所以真正的問題並不是失去了這個人,而是試圖用“愛”來逃避內心的空虛。

當我們感到孤單、寂寞、痛苦時,不要急著逃避這種感受。艱難的感受是我們生而為人無法躲避的契約。試著接受自己的感受,體會這些感受背後自己真實的需求,學會自我關懷,用“自愛”來填滿內心。

②既往不戀,未來不迎,當下不雜

“有一個夜晚,我燒燬了所有記憶,從此我的夢就透明了;有一個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從此我的腳步就輕盈了。” --泰戈爾

為何我們會為千尋和白龍之間的愛所感動?因為他們沒有試圖用對方來填滿自己的空虛;他們各自獨立又能給對方力量和支援,這種愛讓千尋和白龍都成長為了更好的人。只是,成長過後,千尋不再是當初的那個千尋,白龍也不再是最初的那個白龍。宮崎駿用被填埋的琥珀川,代表著回不去的過去,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

生活中很多人因為“愛”而痛苦不堪,都是因為無法放下心中的執念,幼稚的認為“我愛你,所以你也必須愛我。”這樣的想法是毫無依據的。

日本心理學家鈴木敏昭曾說過:

執念就是無合理依據或完全基於錯誤的依據形成,並以此來斷定或確信某件事的無意識心理活動。

什麼是幼稚的愛?幼稚的愛就是“我愛你,所以你必須愛我”:就像迷失的無面男,瘋狂地追逐千尋;什麼是成熟的愛?成熟的愛就像千尋與白龍之間的愛:放下執念,可以揮手告別,也可以期盼未來。

“愛”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卻不是全部。最後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獨自面對未來,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決定我們人生方向的只能是我們自己,真正的自由是獨立而不依附。宮崎駿用《千與千尋》的故事告訴我們,學會告別才能真正的成熟起來,遺憾亦是一種美好。就像曾國藩曾說過的:“既往不戀,未來不迎,當下不雜。”

結語:

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學會放下:親情、友情、愛情,到了一定的時間即使萬般不捨,也要揮手“告別”。

告別,是結束也是開始,是苦痛也是希望;而面對告別最好的態度,就是好好告別。—董卿

最新評論
  • 1 #

    寫的不錯不錯,很長時間沒讀過這樣品質

  • 2 #

    第1次看這部電影時,很奇怪他的名字。千與千尋,當時我一直在想,劇中沒有這個人。後來我明白了,這是兩個人。一個是千在湯屋裡的千,一個是千尋,在人世的千尋。

  • 3 #

    雖然你這麼理解,但是我還是相信白龍和千尋有再見的一天

  • 4 #

    有質有量不空談不控制不追捧,很用心很乾淨很純粹,果斷收藏,以便於放縱迷失以後拿出來警示和監視自己

  • 鎮魂街最新話:雪象的真實身份是臥底,玄馬成功拿下轉輪神珠
  • 細節狂魔!《蜘蛛俠》中隱藏的細微線索,有幾個人注意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