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一直在思考標題的這個問題,那就是,動畫片也好,兒童向的真人電影也好,卡通漫畫也好,為什麼會被說“幼稚”,又或者被貼上“小孩子看”的標籤。單純是內容偏向兒童,應該也完全可以做得不“幼稚”。製作漫畫、動畫的,根本不是小孩子本身,而是大人。大人在用自己覺得“小孩子會有的邏輯”去製作動畫,最後被吐槽“小孩子看的”,但其實,成年人穩定了的邏輯,去模仿自己覺得會顯得很幼稚的內容,可能和小孩子本身的想法,壓根就不一樣。
說一個赤裸裸的例子就是明明是成年人設計出來的《奧特曼》,在傳達正義和邪惡的觀念的時候,就被小學生質疑過,“奧特曼為什麼要打怪獸,難道沒有辦法共處嗎?”,像這樣對於正邪觀的質問,真正的小孩子即便他自己得不出一個準確的答案,但依然會有著自己的思考,這個思考的方向完全不幼稚,而是缺乏評判的經驗。而大人那麼簡單暴力地進行正邪觀的灌輸,難道才不是一件幼稚的事情嗎?
大人把自己覺得小孩子會有的想法做成了卡通,這種教育小孩子的邏輯就很奇怪。把故事內容設計得簡單易懂我不否認,但把故事要傳達的道理也做得簡單粗暴就不合適了。大人應該做的是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而不是直白地告訴孩子答案是如何。
我記得《寶可夢》無印的動畫裡有一集,就是描繪人類的施工破壞了地鼠的棲息,所以才有地鼠對人類的逆襲,透過這樣的故事,給孩子去思考,而不是“指點迷津”,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我想,這樣的故事的指向,起碼不會是一個幼稚的方向,即便是大人,依然也會陷入思考。
“因為作品的受眾就是孩子,孩子想不到複雜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不科學的想法。我小學就會思考不少問題,只是爸媽不會給我答案,我會在生活過程中觀察和思考,從而慢慢得到我的答案。我想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一樣的,而並不是需要大人告訴你,這是正確的,這是錯誤的,而起碼應該在小孩的階段就告訴你,為什麼這是正確的,為什麼這是錯誤的。
所以才說《機動戰士高達》系列是改變了日本電視動畫格局的作品。在高達系列作品中,極少去強調什麼正確,什麼是錯誤,不同勢力也不是單純的敵對,並不會說明在主角的陣營就必勝,就一定是正義,相反,不同的勢力也會為了自己的正義而戰。在觀看的過程中,會讓人去思考,人和人的關係,紛爭為什麼無法消除等問題。所以作品的傾向也不會像傳統的機器人動畫被訂上“兒童向”的標籤,成人化的故事風格,也拉高了動畫這個品類的作品深度,吸引更多人關注動畫這種表現形式,因此日本動畫比較早的告別了“兒童專屬”的標籤。
“高達之父”富野由悠季也在他的書中寫道,“做出的動畫片小孩看不懂不要緊的,長大了能看懂就行”,正是這樣的理念,以成年人的視角去描寫故事,卻完全不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相反,刻意去降低情節的年齡趨向,做出的《機動戰士高達ZZ》的前半段,就回合作品該有的風格格格不入。
而從社會層面來說,明確的去分別“兒童向作品”和“全年齡向作品”,也讓看的觀眾本身會有一種“羞恥感”,變成了一種錯誤的共識。打個比方,我大概在小學5年級就不敢在大人面前看《奧特曼》了,都是大人不在偷偷看,有種“這麼大了還看奧特曼很丟臉”的感覺,寢室室友在寢室裡放《奧特曼》,還把窗簾拉起來,門關緊,跟我說,“放《奧特曼》輕一些,被別人知道很丟臉的”,這種羞恥感,就來源於大家對一些可能是“兒童向”內容的偏見一般的共識,連自己也難逃其咎。
我想說的是,從創作的角度,就不該把“幼稚的內容小孩才看得懂”的思路來作為創作的思路,而是透過簡化劇情內容來完成兒童向的創作,而不是“幼齡化”邏輯。我最終期盼的是讓兒童向的作品丟掉“幼稚”的標籤,這需要獲得一種共識,是需要誕生越來越多“不幼稚”的作品來讓大家去改變兒童向作品就很幼稚的固有看法。這不容易,但日本動畫,顯然已經做得不錯了。